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1972年,毛主席為何放棄對日索賠?直到現在才明白,他的良苦用心

2023-12-23歷史

1972年,尼克森訪華,中美實作了跨越太平洋的「破冰」。作為美國的忠實小弟,日本也緊隨美國的步伐,提出與中國恢復正常的外交關系。

在接到日方的請求後,毛主席大手一揮,決定不再向日本追索高達1200億人民幣的戰爭賠款。

在此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裏,很多人對此都不理解。因為中國在那時的經濟狀況並不理想,而這筆賠款對中國經濟建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大家才慢慢理解了毛主席的良苦用心。

那麽,毛主席當初為何會做出放棄賠款的決策?

而這項決策又有著怎樣的深遠影響呢?

賠款

日本在二戰中犯下了滔天罪行,而對中國的罪行則要一直追溯到甲午戰爭。可以說,近代日本對中國的傷害是罄竹難書、無以復加。因此,日本在戰後向包括中國在內的被其侵略和傷害的各國支付戰爭賠款是理所應當。

【波茨坦公告】就有規定:日本除了保留維持其國民經濟正常運作的工業裝置和實物外,其余都可以用作賠償。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戰後,向日本索賠最積極的其實是美國。從1947年4月開始,美國就對日本國內的工業裝置開始了大拆遷,是絲毫沒有憐憫。

不過,拆著拆著,美國發現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如此一來,日本本來就差不多崩潰的經濟是進一步惡化,那美國占領日本也撈不到什麽好處。

同時,為了對抗蘇聯,美國需要把日本打造成東亞的橋頭堡。所以,美國不但不再拆遷,反而把拆走的機器都還給了日本。而且,美國也不再向日本索賠。

要說美國財大氣粗,不要就不要了,而美國卻暗地裏慫恿日本大肆拖欠給其他國家的賠償。說白了,就是讓日本賴賬。

韓戰爆發後,美國更加需要日本這個後勤基地,於是,便於1951年9月,在舊金山召集了48個國家開了個會。

在美國的操縱下,這些國家簽訂了【舊金山合約】。同時,美國還假仁假義地提倡各國都別要日本的戰爭賠款了。參會的蘇聯,英國,荷蘭,澳洲等國出於各自的考慮,還就真放棄了向日本索賠。

如此,在免除了金額巨大的戰爭賠款後,日本總算緩了口氣,這也為其日後的經濟騰飛提供了很大的幫助。日本雖然在後來還是向13個國家進行了賠償,但總額只有22億美元出頭,對於它來講,簡直是九牛一毛。而且,為了抱美國大腿,日本壓根就沒向社會主義國家賠償過一分錢。

那麽,對此,中國的態度是什麽呢?

日本投降以後,本來就親日的蔣介石公然表示要「以德報怨」,大有放棄索賠的架勢。

其實呢,他此舉的目的是因為當時要急著打內戰,急需美國的支持,所以,他不敢為難日本。可是,國內的民意洶湧,蔣介石又不敢全不要。最後,中國對日的總索賠只有總額的30%。而且,在當時的形勢下,這也是如「空氣」一般。

等蔣介石挑起內戰後,對日索賠的事兒也就徹底擱置了。

逃到台灣之後,蔣介石仍然保持了「慷慨」的架勢,說幹壞事的是日本軍閥,不是日本老百姓,要求日本國民承擔戰爭賠款是不公平的。不過,他這個「偽省長」怎麽能做國家的主呢?

新中國成立之後,對日本的戰爭賠款進行了長達兩年的詳細統計,最終確定的金額為216億美元,折合大約1200億人民幣。而實際上,中國的損失是這個數位的三倍以上。給日本定這個金額,中國已經很寬容了。

不過,日本在1960年的GDP才400多億美元。如果中國堅持索賠,那足以讓日本傾家蕩產。

1972年2月,尼克森訪華,中美破冰。日本立刻緊隨其後,向中國提出外交正常化的申請。

好了,既然要正常化,那賠償的事兒就必須要談談了。

偉人的決策

當時,日本國內要求中日恢復正常邦交的呼聲與日俱增。1972年7月,右翼首相佐藤榮作下台,力主恢復中日正常邦交的田中角榮擔任了新首相。上台之後,他便積極推動此事,不過,對於中國的態度,他心裏沒底。

因此,在1972年7月27日,田中角榮委托公明黨中央執行委員長竹入義勝作為特使,到中國進行先期溝通。

竹入抵達之後,與周總理進行了會談。周恩來將毛主席批準的中國草擬的【聯合聲明草案】八條告知了竹入。

其中的第7條就是關於戰爭賠償的,而且內容是中國要放棄對日索賠。竹入得知此事後,頓感頭昏腦漲,不知該如何是好。

中國提出這麽友善的條件,這竹入為何會有如此的反應呢?

原來,日本和蔣介石早就簽了個非法條約,蔣介石在「條約」裏已經聲明放棄戰爭賠款。如果在與中國的「聯合聲明」中再寫下同一內容,外界會認為中國仍然保有追索的權利,容易引發很多問題。所以,日本方面對於中國提出的放棄對日索賠感覺手足無措,後來幹脆提出讓中國刪除此條。

1972年9月25日,田中角榮正式訪華。

當天下午,中日雙方在人民大會堂舉行了第一次首腦會議。會上,中國正式提出放棄對日索賠。

但在26日上午的兩國外長會談中,日本外務省條約局的局長高島就搬出和台灣的「條約」說事兒,並堅持要刪除此條。

在當天下午雙方舉行的第二次會議上,周總理對高島的謬論進行了嚴厲的駁斥,指出所謂的「日台條約」是非法、無效的,中國主要的損失是在大陸地區,台灣根本代表不了中國。

同時,周總理指出:毛主席從兩國人民的友好角度出發,不想給日本人民增加痛苦的負擔,才提出放棄賠償。而日方不但不領情,反而把台灣偽政府搬出來,這是對中國的侮辱,不能忍受!

最終,在我方的堅持下,日方在9月29日同意在「聯合聲明」中寫進中國放棄向日索要戰爭賠款的內容。

不過,「聯合聲明」只宣布中國在國家層面放棄對日索賠,至於中國人民向日本索賠,則沒有作任何規定。

在雙方就【聯合聲明】達成一致後,毛主席決定接見一下田中一行。那天,在抵達毛主席書房的時候,田中一進門就突然提出要去洗手間。毛主席則一直等著他。

可以看出,田中當時的表情很嚴肅,或者說是很緊張。在見到毛主席的時候,他表現得也很拘謹。

看到這位晚輩的窘境,毛主席當即熱情地表示歡迎,然後詼諧地問道:「吵架,吵完了嗎?」

聞聽此言,田中立刻回答:「吵完了,吵完了。」

隨後,毛主席又轉向大平外相,幽默地說:「天下太平嘛。」

於是,在場所有的人都笑了起來,氣氛立刻就輕松了。

那麽,毛主席當初為何要做出放棄對日索賠的決策呢?

周總理後來給出了答案。

首先,毛主席說中國過去飽受賠款的苦,賠款的實質其實就是老百姓出錢。晚清時,中國人民窮困潦倒,而巨額的庚子賠款卻給老百姓每人攤派了一兩銀子,日過過得更加水深火熱。

戰後的日本呢,也是在一片廢墟上重新建設和發展起來的。盡管到1972年的時候,日本國內的經濟已經好轉。但是賠款還是要日本老百姓出,這是加重了他們的稅賦。

此外,周總理還在內部透露過,日本當初給印尼那些東南亞國家的戰爭賠償,不是給錢,而是給一些實物。而且,實物還都是日本國內淘汰下來了,不是最好的。比如鐵路裝置就都是二手的,重新刷了油漆,修理一下,就當賠償了。對於這些,我們不要也罷。

綜上所述,毛主席決定不要日本的賠償了。

事實上,毛主席做出這項決策,還有更深層次的戰略考慮。

第一,在中日關系實作正常化之前,蔣介石已經先於中國放棄了對日索賠,那中國的胸懷不會比他還窄吧?

第二,日本要想實作與中國的正常邦交,就必須與台灣徹底斷交。毛主席對此非常重視。

1952年,日本與台灣當局簽訂了所謂的「和約」。此後,日本與台灣偽政府一直走得很近,使蔣介石在國際上拓展了不少活動的余地。而如果中國透過放棄對日索賠,爭取日本與中國迅速實作關系正常化,那日本勢必會越來越疏遠台灣。這對於中國早日解決台灣問題,無疑是非常有利的。

第三,毛主席是為了讓中日兩國可以重建友誼,並將兩國人民的友好關系傳承下去。

第四,毛主席是在下一盤大棋。

在1970年代,在中國與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實作關系緩和後,最大的敵人其實是北方的蘇聯,蘇聯在中蘇、中蒙邊境部署的軍隊超過百萬,給了中國巨大的壓力,兩國之間爆發大規模戰爭並不是不可能。

與此同時,為了實作對中國的包圍,蘇聯還利用日本崛起後與美國之間的矛盾,加緊了對日本的爭奪。

因此,對中國來說,與日本實作關系正常化,使其不向蘇聯靠攏,是有利於中國的戰略安全的,也是對蘇聯的一種牽制。

因此,從外交戰略上分析,放棄對日索賠不但有利於中國的國家安全,也有利於促進國家的統一。

不得不說,毛主席真是高屋建瓴,高瞻遠矚。

但這還不算完,中日其實在「放棄戰爭賠償」的問題上,還達成了另一個影響極為深遠的默契。

那麽,這個默契是什麽呢?

深遠影響

中國在「改革開放」的行程中,為了解決建設資金短缺的問題,大量引入了外國投資和貸款。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諸多「資方」中,日本其實曾經是中國的最大援助國。

從1979年開始,日本便向中國提供ODA援助。

ODA的全稱Official Development Assistance,轉譯過來就是「官方開發援助」,日本稱ODA為「政府開發援助」。這種援助指的是已開發國家為幫助開發中國家發展經濟,提高民眾福利水平,而向開發中國家提供的贈款,或者,在這其中有不少於25%的優惠貸款。

日本對中國提供的ODA援助總額大約為3.65萬億日元,折合人民幣大約是2250億,包括無償資金援助、日元貸款和技術協助這三大項。在這其中,大約有90%的是低息「貸款」。

2005年3月,日本政府正式宣布將在2008年停止對華ODA中的日元貸款,後來,又決定停止對華無償援助。但在節能和環保技術方面,仍然與中國保持著合作。

當初,日本的對華援建計畫全部是建設周期長、建設規模大、技術要求高、施工難度大的基建計畫,而這些計畫幾乎在中國的每個省份都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上海浦東機場、上海寶鋼、北京汙水處理計畫、北京首都機場、武漢長江第二大橋、南昆鐵路、京秦鐵路電氣化改造計畫等。

而日本之所以能幾十年如一日地拿出這麽多錢來支援中國的經濟發展,這一切都始於當初兩國建交時達成的默契:中國放棄戰爭索賠,日本則承諾大力援助中國的經濟建設。

原日本駐美大使松永信雄曾回憶道:中兩國在1972年實作關系正常化的時候,毛主席決定不向日本索賠。因此,日本人民對中國領導人和全體中國人民都有著高度評價和敬意。雖然此事與日本對華經濟合作沒有法理上的關系,但日本政府每次在決定向中國提供經濟援助的時候,總是考慮到毛主席的這一決定。

在中國進入「改革開放」的新時代後,國家是百廢待興,急需國外在資金和技術上的支援。而日本的大規模援助在改善中國基建設施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這點是客觀存在的,也是無法否認的。

對於日本來講,對中國提供經濟支援不但是為其在歷史上的罪行進行贖罪,而且也是一種兩國在經濟上的雙贏。

一方面,在對中國的經濟援助中,無償援助只是很小的一部份,而絕大部份援助都是貸款,是要還本付息的。

另一方面,日本很清楚自己的國內市場有限,而中國人口眾多,市場規模幾乎是「無限的」。所以,日本透過經濟援助,可以培養日本產品在中國的市場,幫助以外向型為主的日本企業「走出去」,並搶先占領中國的市場。

事實證明,日本確實做到了。

但無論如何,回顧歷史,毛主席在那個歷史的關鍵時刻所做出的偉大決定一直關系到中國未來幾十年的發展大計。老人家那可以穿透重重歷史迷霧,直抵問題核心的戰略眼光確實令我們無比崇敬。

這,才是真正的偉人。因為,他老人家始終把對國家的責任扛在肩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