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賈似道的鄂州和議:忽悠了蒙古,欺騙整個南宋,可謂「瞞天過海」

2024-03-03歷史

1259年,蒙哥去世,蒙古滅宋的計劃暫時停止。當時,忽必烈正帶領中路大軍,渡過淮河,向長江中遊一帶推進。訊息傳來,忽必烈並未立即撤兵,而是繼續孤軍深入,直達鄂州城下。

鄂州北靠長江天險,堅不可摧。西路大軍因為蒙哥的去世而撤退,而南宋的荊湖宣撫策應大使賈似道正帶領大軍前往江漢,兩淮、江西、兩廣、閩越方面的軍隊也聚集起來,開始向湖北挺進。

正在這時,蒙哥的幼弟阿裏不哥正在漠北本部謀求稱汗,並給忽必烈發出通牒,要求忽必烈回到草原參加忽裏台大會,實際上則借口接觸忽必烈的兵權。但忽必烈還不能立即掉頭北上,因為忽必烈還要在鄂州接應另外一支蒙古軍隊。

原來,在蒙哥征宋的時期,兀良合台帶領3000蒙古騎兵和雲南土著部隊共萬人從雲南攻入了廣西境內。隨後,兀良合台就在老蒼關戰役中擊潰了6萬南宋軍隊,隨後攻陷貴州(貴縣)﹑象州、桂林、辰州(沅陵)﹑沅州(芷江)等城池,開始圍攻長沙城。

兀良合台

按照原計劃,兀良合台的大軍將會在江漢一帶和忽必烈會師,然後沿著長江一線進攻南宋首都。這支軍隊在南宋境內轉戰千余裏,大小十三戰,殺死宋軍40多萬人,沒有一次敗績。忽必烈要爭奪汗位,名將兀良合台是自己要全力爭取的人物,因此忽必烈就在鄂州留下了部隊接應。1260年,兀良合台才到達鄂州,然後北上上都,將軍隊交給了忽必烈。

面對這種瞬息萬變的局面,忽必烈該如何選擇呢?就在鄂州之圍期間,忽必烈的幕僚郝經提出了一個大膽的想法,那就是直接放棄鄂州,讓大軍順江而下,直接攻破金陵,然後拿下臨安。但忽必烈並未采納,於是郝經又在【班師議】中提出:「 既渡江,不能中止,便當乘虛取鄂,分兵四出,直造臨安,疾雷不及掩耳,則宋亦可圖。

郝經雕像

我想,忽必烈的確也部份采取了赫經的建議,於是派遣部份軍隊進入江西。【太傅平章賈魏公廟碑記】載:「 既而屯將遇敵潰敗,寇益深入,焚掠江西諸郡,京城大震。 」當時忽必烈雖然在鄂州久攻不下,但是進入江西的蒙古軍隊卻攻城掠地,沿途的南宋將領和官員都望風而逃。如果蒙古軍從江西攻入浙江,那杭州的也會面臨危險。

但忽必烈並未盲目自信,而是保持謹慎。畢竟現在忽必烈主要的目標是北上爭奪汗位,保住大後方。一旦大後方被阿裏不哥奪走,那一切都白費了。於是,忽必烈開始尋求撤軍。

南宋方面在得知蒙古軍隊深入江西後,也是全國震動。【宋季三朝政要】載:「 都城團結義勇,招募新兵,築平江、紹興、慶元城壁,議遷都 。」也就是說南宋都已經考慮遷都了,並大規模修整江南一帶的城池。這時候,南宋已經開始秘密將江漢一帶的軍隊東調,做最壞的打算。

就在這時候,賈似道向蒙古發出了議和的請求。根據各種史料來看,這次議和根本沒有誠意,賈似道議和的目的主要有二:一,為南宋軍隊的東撤拖延時間,並且迷惑蒙古軍隊,制造自己還在鄂州的假象;二,打探蒙古軍隊的虛實,判斷蒙古軍隊主攻的方向。

賈似道

當然,忽必烈對賈似道這次假意的議和也沒有拆穿,而是接受。於是雙方最終達成一致:其內容是南宋將長江以北的土地劃給蒙古,兩國以長江為界;南宋每年給蒙古白銀20萬、絹二十萬匹。隨後,忽必烈撤兵而去,鄂州之圍解。需要註意的是,賈似道的議和是秘密進行的,南宋官民基本都不知道,「 通國皆不知所謂和也 」。

和議後,忽必烈和兀良合台的大軍基本撤走,只留下一些小部份。蒙古軍撤退後,賈似道趁機擊潰了小股的蒙古軍隊,並宣稱取得了「鄂州大捷」。隨後,賈似道的聲望進一步提高,所謂「帝以其有再造功,以少傅、右丞相召入朝,百官郊勞如文彥博故事。」 而此後賈似道則在朝廷利用特權百般隱瞞自己議和的事情,並將忽必烈派來的郝經使團拘禁,還打算抓捕參與談判的相關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