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毛澤東落子西南:重慶解放實錄

2023-12-13歷史

來源:摘自【黨史縱覽】 2019年第8期 P4-10頁 作者:郭娟娟

重慶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在解放戰爭中解放的最後一座特大城市。1949 年11 月30 日,由解放軍第二野戰軍第三兵團司令員陳錫聯統一指揮的第三兵團第十一軍、十二軍和第四野戰軍第四十七軍協同奮戰,使重慶這座古老的山城回到了人民的懷抱。重慶的解放,是毛澤東主席、朱德總司令「向全國進軍」命令的偉大勝利,是人民解放軍「解放全中國」戰略的重要一環。它標誌著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政府「建都重慶,割據西南,等待國際局勢變化」 幻想的徹底破滅,同時為解放西南全境進而和平解放西藏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在中國人民解放戰爭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毛澤東落子西南

1949 年4 月下旬的一天,位於北平香山的雙清別墅, 綠蔭環抱,清幽靜謐。從西柏坡率中共中央機關進駐北平的毛澤東,剛用完早餐,正在涼亭中小憩。這時,秘書興沖沖地走進來,帶來了南京解放的捷報。

看完秘書帶來的「解放南京」的號外,毛澤東回到屋內,走到墻上懸掛的巨幅地圖前,他的目光從南京向華南、西南和西北延伸,眉頭時而緊皺時而舒展。不久,周恩來也走進房間,兩人簡短討論了我軍渡江以後的形勢。毛澤東說:「原定二野兩年內留華東,不作新的機動,以防備美帝國主義於我軍渡江之後可能進行的幹涉,現在看來,美國直接幹涉的可能性不大,二野下一步進軍西南的行動應該提到議事日程上了。」

其實,早在1949 年初春,中央軍委就對先攻打台灣還是先解放西南有過討論。當時,一部份將帥認為應乘勢攻下台灣,因為這時我二野、三野、四野主力將進入華東、華南,百萬大軍士氣高昂,可一鼓作氣拿下台灣;而另一部份人則認為應先解放西南,端掉蔣介石集團在大陸最後盤踞的老巢,回頭再打台灣。

最終,毛澤東一錘定音:先解放大西南!6 月2 日,中央軍委給二野發來電報:「二野應準備於兩個月後以主力向西進軍,經營川、黔、康。」

將進軍大西南的任務交給二野,顯示出毛澤東對這支英雄部隊的青睞。經過渡江戰役的洗禮和正規化整編,此時的二野下轄3 個兵團、9 個軍,總兵力近50 萬人,可謂兵強馬壯。而對由劉伯承、鄧小平、張際春、李達等組成的久經沙場的二野領導機構,毛澤東更是信賴有加。

6 月17 日,中央軍委再次來電,指示劉伯承、鄧小平:「二野西進時機,擬以9 月較為適宜。一則準備時機充裕;二則沿途那時才能有糧食;三則四野主力(7 個軍)9月可到郴州,11 月可能占廣州,迫使廣州偽政府遷至重慶,然後爭取重慶較為有利。」

看過電報後,劉伯承說:「軍委這個指示,考慮得非常具體。就目前的敵情而言, 應該有個先後緩急,孫子曰:圍三闕一,窮寇勿追。如果我們在兩個方向同時開打,勢必將國民黨政府逼到國外去流亡。因此,還是讓它安安穩穩地遷到重慶,我們再將他們包圍起來,搞它個甕中捉鱉!」

「等敵人遷到重慶後再打,是個好主意。只是那個行政院院長閻老西(閻錫山),怕是吃不慣重慶的麻辣火鍋呦!」鄧小平調侃道。

按照中央軍委的統一部署,1949 年7 月中旬,二野在南京召開高幹會議,研究制訂進軍西南的作戰方案。

此時,二野面臨的最大的困難就是缺乏幹部。為解決西南解放後的幹部問題,二野在上海和江浙地區招收大量進步學生和青年,組建了西南服務團。與此同時,中共中央和二野前委還任命了中共重慶市委和川東區黨委的主要成員。此後,又從西南服務團、二野三兵團、中共中央華東局、四川幹部隊等單位抽調出2470 人,作為接管重慶的骨幹力量。除了作戰部署和幹部配備外,二野、中央社會部、華東局及在香港的黨組織也陸續派出人員前往西南和重慶,與長期戰鬥在西南地區的地下黨組織匯合,進行統戰策反和情報工作。

▲進軍西南途中的二野首長(左起鄧小平、張際春、劉伯承、李達)在研究作戰方案

毛澤東深謀遠慮,他對於老對手蔣介石依托西南,東山再起的圖謀看得十分清楚,絕不會給蔣介石這個機會。為此,他指示二野,對西南諸敵應采取大迂回動作,插至敵後,先完成包圍,然後再回打之的方針。根據這一戰略思想,8 月19日,經劉伯承、鄧小平簽署,二野發表【川黔作戰的基本命令】。命令規定:二野主力(除第四兵團)的任務在於攻略貴陽及川東南,以大迂回動作,先進擊宜賓、瀘縣、江津地帶之敵,並控制上述地帶以北地區,以使宋希濂、 孫震及重慶等地之敵,完全孤立於川東地區,而後聚殲這些敵人,或運用政治方法解決之,以便協同川北賀龍部隊逐次解決全川問題。9 月12 日,毛澤東批準了這一作戰計劃。

9 月下旬,按中央軍委和二野指揮部的部署,二野三、五兵團佯裝北上關中,做出從北面入川的姿態,實則悄然西進,到達湘鄂西的常德、 邵陽地區秘密集結, 並針對性地進行了山地河川戰術演習。

毛澤東和中央軍委制定的大迂回大包圍部署, 是一個「關起門打狗」的戰略決策。但是,這個門關的時機很重要, 既不能太早也不能太遲。10 月14日晚, 四野攻占廣州, 國民政府的殘余勢力急忙逃往重慶,戰機成熟了。10 月19 日,毛澤東在一封關於西南地區作戰方針的電報中指出, 西南的重心是四川,二野主力必須於12 月占領敘府(今宜賓)、瀘州、重慶一帶。

10 月23 日,劉伯承、鄧小平簽署【進軍川黔的作戰命令】,以五兵團和三兵團的第十軍為左翼向貴州進擊,直插貴陽,隨後直驅畢節、遵義,切斷川境諸敵退往貴州的通道,然後向川南兜擊;以三兵團主力第十一軍、第十二軍和四野第四十七軍為右翼, 向川東南進擊,首先開啟入川通道,吸引和割殲國民黨軍宋希濂部,解放重慶。

一場解放大西南的決戰,即將爆發。

蔣介石判斷失誤

經過三大戰役的戰略決戰,國民黨軍隊主力被消滅殆盡,國民黨政府的反動統治已搖搖欲墜。此時的蔣介石日益重視西南地區的價值,認為西南地區有可資據守的政治和地理條件:首先,西南地區地形復雜多變,秦嶺、大巴山和武陵山等山脈像一道道天然屏障,隔斷了川黔地區與外界的聯系,不利於解放軍進軍;其次,西南地區地處邊陲,與多國接壤,便於取得帝國主義勢力提供的直接援助;第三,在雲貴川康盤根錯節的反動勢力和各路軍閥,對西南地區的反動統治已維持多年,較為穩固。在解放軍取得渡江戰役的勝利後,西南地區對於茍延殘喘的國民黨政府來說,變得愈發重要。因此,蔣介石提出要以雲貴川康為後方基地,「建都」重慶,確保四川,割據西南,靜待國際事變,以圖東山再起。

▲1949 年11 月,二野三兵團指戰員由湖南常德沿水路向重慶挺進。

「請諸位將軍談談看,共軍入川的主攻方向,將會選擇何處?」蔣介石的奉化官腔一出口,議論紛紛的會議廳一下安靜了。這是1949年8 月29 日,蔣介石正在重慶歌樂山林園3 號別墅主持召開軍事會議。窗外,酷暑尚未消退,蟬鳴聲聲,反襯著會議廳內靜默得可怕。

數月來,因戰局的連連失利,蔣介石席不暇暖, 頻繁往來於台灣、廣州、重慶和昆明之間,意圖穩定人心,部署防禦對策。8 月下旬,他攜長子蔣經國及陶希聖、俞濟時等人由廣州飛到重慶,召集張群、胡宗南、錢大鈞、鄧錫侯、楊森、劉文輝、宋希濂、羅廣文等西南地區高級將領召開會議,商討西南防務問題。會議一開始,他先給部下們打氣:「國際形勢危機四伏,第三次世界大戰一觸即發,中國局勢尚不能測,如果我軍能堅守西南、西北和兩廣,以待國際時局變化,就一定能反敗為勝。」

蔣介石的這番話沒能得到多大的回應,明眼人都能看得出來,依靠國民黨僅有的這點軍力,是根本無法阻擋解放軍百萬大軍的進軍步伐的。而被蔣介石依仗為「拱衛西南」的兩位主將胡宗南和宋希濂對此更是心知肚明,他們之前甚至已經私下商定了將國民黨軍西南主力調往滇緬邊界,甚至退入緬甸的計劃。當然,這個計劃一提出來,就被蔣介石斷然否決了,兩人還挨了蔣介石的一頓訓斥。

判斷解放軍的主攻方向,這個責任太大了, 蔣介石突然開口發問,誰也不敢輕易表態。最終,還是需要蔣介石自己做出決斷。

此時,在中央軍委的統一部署下,活動在鄂西北地方的湖北軍區部隊正頻頻叩擊東面入川門戶巴東;活動在陜南和鄂西地區的中原軍區部隊,也積極佯動,造成透過大巴山進擊四川的聲勢,而賀龍所率第十八兵團則在秦嶺牢牢吸引住了胡宗南集團的主力。此外,二野指揮機關在從南京乘火車沿津浦路北上,經隴海路西進時,一路接見群眾,召開大會,高調宣示要由陜入川。這一切都誘使蔣介石做出了判斷:解放軍一定是由北面或東面入川。因此,他將防禦重點擺在了川北秦嶺、長江以北的大巴山及川東一線,以胡宗南部14 個軍近20 萬人布防秦嶺、漢中、川北一帶,以宋希濂集團6 個軍10 萬余人控制巴東、恩施、威豐一線。而在長江以南之川東南的酉陽、秀山、彭水等湘黔交界地區,由於山巒阻隔,江河縱橫,不利於大兵團行動,蔣介石認為解放軍不會由此入川,因此幾乎沒有配置什麽兵力,只由當地的兩個省保安團防守。

然而,這次蔣介石的判斷又錯了,他的這一部署,使得西南諸省的數十萬國民黨軍隊,完全按照毛澤東的預想,落入了我軍戰略大包圍的口袋中。

突破烏江防線

1949 年11 月1 日, 二野第三、第五兵團和四野第四十七軍以及湖北軍區部隊,在北起巴東、南至天柱寬約500 公裏的戰線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向宋希濂集團發起全面進攻,拉開了西南戰役的序幕。

根據作戰計劃,由二野第三兵團司令員陳錫聯統一指揮的第三兵團第十一軍、第十二軍和四野第四十七軍成為向重慶突擊的尖刀。十二軍於7 日解放秀山,11 日攻占酉陽……十一軍則配合四十七軍,向駐防龍山、來鳳的敵一一八軍發起攻擊。

身處台北的蔣介石獲悉二野主力從川東南的空隙打了進來,西南重鎮貴陽、重慶危在旦夕,震驚不已。11 月14 日,他急匆匆再次飛抵重慶,手忙腳亂地調整兵力部署,急令胡宗南集團放棄秦嶺防線,率部南撤,並急調其第一軍到重慶、江津一線布防;命令羅廣文第十五兵團速抵綦江、南修一線布防;命令孫元良第十六兵團等部從萬縣西撤,加強川中防禦……

在解放軍淩厲的攻勢面前,宋希濂集團一觸即潰,狼狽後撤,一直退到烏江以西才能有效組織防禦。這一帶山巒連綿,地勢險惡,又可以依托烏江天險為天然屏障,歷來為易守難攻之地,被稱為「川湘咽喉」。宋希濂在彭水到龔灘沿烏江100 多公裏的地域布置了數條防線,企圖據險而守,阻擋解放軍的步伐。

早在14 年前的1935 年,紅軍長征時便曾突破過烏江天險。而到了今天,已經在人員和裝備上都占據優勢的人民解放軍更不可能被烏江所阻擋。十二軍決定以烏江防線最南端的龔灘為突破口,從敵人的右側迂回過去,插入其縱深,包圍殲滅敵人。

▲解放軍炮兵向龔灘守敵開炮

龔灘位於烏江和阿蓬江交匯處,是入川重要隘口,其東側的大寨門,絕壁千仞、怪石嶙峋,素有天險之稱。奉命奪取龔灘的是十二軍三十六師一〇八團。當一〇八團先頭部隊三營急行軍抵達龔灘南岸之時,敵人已在對岸據險布防,用交叉火力嚴密封鎖了渡口和路口。同時,渡口僅有的3 只小船也全部被敵人拖到對岸,控制在碉樓附近的狹小河道裏。烏江、阿蓬江水深流急,部隊不能徒涉,也無攀援之處。

望著懸崖下阿蓬江翻滾咆哮的激流,一〇八團領導召開會議進行戰術研究。大家一致認為,只能出敵不意,奪取渡船,實施強渡,別無他法。

戰術確定後,團領導決定從各連挑選幾名勇士過河奪船。雖然明知奪船任務十分艱巨, 但三營七連、八連戰士仍爭先報名,勇當尖刀。最後,金眾、石世喜、洪有昌、程宜德、朱家豪等7 位水性好的戰士被推選了出來。

7 名勇士剛下到江邊,便被敵人發現,機槍立刻瘋狂地掃射過來。在我軍強大的火力掩護下,洪有昌等4 人首先下水,可沒多久便不幸被敵火力擊中,被急流漩渦吞沒。看到戰友犧牲,石世喜、金眾、朱家豪3 人毫無畏懼地躍入水中。剛至江心,金、朱兩勇士又被激流卷走。千鈞一發之時,石世喜穿過敵人火力網,同急流、漩渦奮力搏鬥,成功泅到對岸,奪回一條船來。

中午12 時許,一〇八團組織部隊乘著那只渡船強渡阿蓬江,迅速突破敵人在大寨門的防禦,很快攻占了龔灘。與此同時,各友鄰部隊也在多地同時突破烏江防線, 直插敵後。宋希濂苦心經營的烏江防線土崩瓦解,他只得率部從彭水全線撤退,向武隆、南修方向逃跑。

大戰白馬山

渡過烏江後,解放軍各部隨即沿川湘公路西進, 緊追潰逃的敵軍,一場氣勢恢宏的追殲戰在公路沿線展開了。戰士們忘記了疲勞和饑餓, 以每天50 公裏甚至70 公裏、75 公裏的速度追擊著。上到指揮員下到普通戰士,腦子裏只想著一件事情:「追殲敵人,解放重慶。」部隊情緒之高昂,為歷來進軍所罕見。如果一支部隊在路邊休息一下,另一支部隊馬上就會插到前面去。大家常常開玩笑似的喊著:「同誌們不要擠啊!大路朝天,各走一邊。」

2)增施有機肥。幼樹結合全園改土深翻施入有機肥,成齡樹全園撒施有機肥,減少化肥施用量,改善土壤結構,增強樹勢,提高樹體抗凍能力。

在蔣介石的軍事部署中,白馬山是其「確保大西南,還都重慶」的重要屏障。白馬山位於武隆縣城西南方向,幅員45 平方公裏,最高海拔1800 余米,下臨水流湍急的烏江,山勢陡峭,森林密布。川湘公路呈「之」字形曲曲折折地橫貫山中,是通向重慶的必經之路。一旦丟了白馬山,重慶外圍便無險可守。

宋希濂在白馬山投入了最後的本錢,建立起5 道防線。陳錫聯也深知此戰的重要性,他把此前分散的3 個軍的主力聚攏了起來,要以雷霆萬鈞之力,砸開重慶的這把「門鎖」。

▲我軍突破白馬山,大踏步向重慶進逼

11 月22 日清晨,白馬山大戰的序幕由四十七軍一四一師四二三團在白馬山腹地的茶園率先拉開。十一、十二軍主力則沿川湘公路迂回進擊,突襲位於朝天望和風吹嶺的敵軍陣地。各部隊均勢如破竹, 很快就摧毀了國民黨軍的防線。戰至23 日,宋希濂見無力回天,率殘部向南修潰逃。同時,剛剛趕到的羅廣文部也不敢與解放軍正面交鋒,剛一交火即向綦江、桐梓方向撤退。

白馬山戰役從11 月22 日發起總攻到24 日全部結束,共歷時三天兩夜。被蔣介石自詡為「固若金湯」的白馬山防線,在我軍猛烈攻擊下全線崩潰。此役我軍共殲敵3000 余人,生俘1.2 萬人,繳獲大量軍火物資,從根本上摧毀了宋希濂集團防守重慶的最後一道防線,但我軍也付出了犧牲400 余人的代價。

兵臨重慶城下

1949 年11 月下旬,我解放大軍逼近重慶。

11 月27 日淩晨,毛澤東親手起草了兩封電報,指示劉伯承、鄧小平緩攻重慶,以吸引更多敵軍聚而殲之,「打一個像聚殲湯恩伯於上海那樣的好仗」。

劉伯承、鄧小平看完電報,陷入沈思。

此前,鑒於宋希濂部潰不成軍,國民黨已經不可能在重慶組織有效防禦,同時為保護重慶的工業不受大破壞,劉伯承和鄧小平決心修改原定12 月初奪取重慶的計劃。他們於11 月26 日向到達重慶外圍的部隊下達了「殲滅羅廣文3個軍於長江南岸,提前完成渡江包圍或相機占領重慶」的指示。隨即,二野三兵團主力及四野四十七軍協同作戰,以3 路分進合擊,在南修冷水場、涪陵龍潭場、巴縣棟青場、天子店等地先後殲滅國民黨殘余部隊3 萬余人,形成三面圍攻重慶之勢。

經過緊急商議並慎重分析多方面情況後,劉伯承、鄧小平給毛澤東回電, 認為應該堅持既定方針,盡快拿下重慶。

審時度勢的毛澤東虛懷若谷,同意了他們的意見。

而此時,坐鎮重慶的蔣介石已經徹底慌了手腳,他急忙命令楊森的重慶衛戍總司令部組織3 個師的兵力,在位於重慶長江南岸的大興場經黃桷椏至九龍坡一線,占領防禦陣地,構築工事,並把手上最後的一張王牌——胡宗南部第一軍也調了過去。南泉是國民黨軍隊在長江南岸防守的戰略要地,此地群山交錯,地勢險要,百裏回環的山嶺構成重慶江南的一道天然屏障。其東南面的建文峰是群峰之顛,它和打鼓坪山脈之間的峽谷虎嘯口,是從南修直通重慶公路的咽喉,地勢險要,易守難攻。

11 月26 日,解放軍第十二軍三十五師一〇三團一營奉命執行穿插任務,由南修直取南泉,於下午3 時左右抵達虎嘯口,與駐防此地的胡宗南一個師遭遇,打響了南泉戰鬥的第一槍。

一〇三團自從進軍大西南以來一直擔任前衛,這回碰上了胡宗南的王牌部隊,雙方在虎嘯口、建文峰等處展開了一場你死我活的交鋒。建文峰是南泉制高點,對我軍威脅極大。我軍數次向峰頂進攻,均被敵猛烈火力阻攔。天黑後,地下黨派人送來了當地地形圖,並介紹了敵兵力部署。一〇三團指揮所據此迅速制定了由二營夜襲建文峰的作戰計劃。

夜半分時,擔任主攻的二營四連從東南面的白炮石山溝悄然前行,至南側斷崖下無法前行時,天色已近拂曉。張李保立即組織部隊搭人梯登崖,沒想到還是驚動了敵人。爬在最前面的張李保扔出一顆手榴彈,奮力縱身躍上崖頂,向敵人掃射。其他戰士也紛紛躍起,一舉擊潰敵人,占領了建文峰。天亮後,成營的敵人發起反撲,妄圖奪回建文峰。四連堅守陣地,打退敵人一波波的攻勢,牢牢地控制住了陣地。直到28 日夜,一〇三團有序撤出戰鬥,轉道於29 日淩晨從江津順江場渡江, 匯入十二軍大部隊,從左翼迂回重慶市區。

南泉之戰是重慶外圍戰鬥中戰況最激烈、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戰鬥,它牽制了國民黨軍隊主力,為三兵團和四十七軍部署三麵包圍重慶爭取了時間。

南泉戰鬥正酣時,十二軍已突破綦江一線,從順江場強渡長江,向重慶左側迂回;十一軍攻占海棠溪及長江南岸各個渡口,兵鋒直抵江岸;四十七軍從涪陵渡江,迂回到重慶右側北,三路大軍控制了西起江津、東到木洞近百公裏的長江南岸地區, 對重慶形成了三麵包圍。

黎明前的較量

天快亮了,不甘失敗的國民黨集團開始進行瘋狂破壞。

10 多天前,蔣介石從台北飛重慶時,帶上了國防部保密局局長毛人鳳。他給毛人鳳下了兩道密令:一旦重慶不守,一、炸毀重慶各兵工廠和重要電力裝置;二、密裁全部政治犯。為此,毛人鳳幾次召集特務頭目開會布置任務。11 月25 日,蔣介石感到重慶已經保不住了,急令毛人鳳執行計劃。重慶地下黨組織雖全力展開營救,但未能成功。11 月27 日,敵特對白公館、渣滓洞等監獄中的革命誌士進行了瘋狂屠殺,制造了震驚中外的「11·27」慘案,近300 名革命誌士遇難。

更瘋狂的是從11 月28 日開始實施的爆破計劃, 蔣介石批下600 噸炸藥, 妄圖把重慶徹底炸毀。

▲被國民黨破壞的二四兵工廠發電廠一角

危急關頭,重慶地下黨發動重慶所有的民主進步力量,在各大廠礦組織工人群眾,與企圖炸毀城市的軍警特務鬥智鬥勇。

11 月29 日下午,在重慶最大的兵工廠二一廠中,上千箱炸藥已經被安置完畢,等待起爆時刻的到來。這時,一位頭發花白的老師傅騙過了特務,悄然進入了廠區。這位老師傅是二一廠步槍所木托部的領工吳坤山,他經受過多次二一廠地下黨領導的工人運動的鍛煉,膽大多謀。吳坤山疾步來到步槍所, 發現國民黨特務已經開始撤退,知道離起爆時間一定很近了。他決心留下拼死護廠,能多抽掉一個爆點的導火索保住一台機器,也算對得起這養活自己大半輩子的工廠,死而無憾了。

和吳坤山有一樣想法的還有余興發和徐龍華兩位老工人。他們3 人會合後,齊心協力地處置爆炸物。在此期間,有一隊國民黨士兵突然前來巡查,也被3 人巧妙地打發走了。最終,二一廠最重要的步槍所被保住了。到了第二天白天,他們和工友們一起,將這些未爆的炸藥都扔進了嘉陵江。

像吳坤山一樣,在危險面前毫不畏懼,挺身而出與敵人鬥爭的勇士,還有很多很多:在二九兵工廠,中共地下黨員、廠工程師劉家彜在組織簡國治、古傳賢等16 名工人清理炸藥時,不幸因炸藥爆炸而壯烈犧牲;在大溪溝電廠,工人護廠隊智計百出,嚇退了前來破壞工廠的特務,使工廠轉危為安。當時重慶很多工廠的廠長和工程師都不忍心破壞工廠,因此也都站在工人和地下黨這邊,協助護廠。在他們的共同努力下,除二一廠大板橋藥庫等部份工廠、設施被破壞外,重慶絕大部份的工廠和重要設施都被保護了下來。重慶解放後,西南軍政委員會專門召開了保衛重慶慶功大會,向工廠的保護者們頒發了 「護廠有功」獎狀。一些在護廠鬥爭中表現突出的工人代表, 還受到了劉伯承、鄧小平的接見。

山城從此換人間

1949 年11 月30 日, 對於重慶來說是一個劃時代的日子。

這天淩晨,在重慶白市驛機場美齡號專機上度過了驚惶一夜後,蔣介石飛逃成都。專機剛起飛26分鐘,解放軍就攻占了機場。蔣介石命專機在重慶上空繞了一圈,3個月前,他還對重慶充滿希望,如今一切皆成泡影。

同一天,奉令死守重慶的楊森見大勢已去,下令胡宗南部第一軍向璧山撤退, 他也在同日逃離重慶。

眼見走投無路,國民黨海軍江防艦隊的7 艘軍艦在江防艦隊司令葉裕和的指揮下宣布起義,而各路解放軍先頭部隊也開始向著重慶市區發起最後的突擊。

然而,由於受反動派長期以來種種反動宣傳的影響,加之耳聞目睹了一天前二一兵工廠的大霹靂,對局勢發展還不是很清楚的廣大重慶人民,懼怕市內會成為兩軍交戰的戰場,民心惶恐不安。

在這關鍵時刻, 中共川東特委一面組織人員維持市內秩序,一面緊張地與各界人士會商,組建歡迎解放軍代表團, 迎接解放軍早日入城。代表團主要成員有重慶市參議長範眾渠、重慶市商會會長蔡鶴年與老會長溫少鶴、重慶市工會理事長周薈柏和重慶國民自衛隊師長任百鵬等,他們在川東特委負責人盧光特的帶領下, 於11 月30 日下午2 時,乘坐民生公司的小火輪民運號從長江北岸的望龍門碼頭起錨,一路拉著汽笛來到了海棠溪江邊,與解放軍代表會面,商議迎接解放軍進城事宜。

商談取得圓滿成功後,代表團返回市區,向滿懷期待的民眾報告情況,安定人心。重慶獲得解放的訊息也隨之傳遍大街小巷。

30 日下午6 點左右,解放軍開始分路從長江南岸的彈子石、海棠溪、銅元局等渡口乘船過江。晚上7點,四十七軍四二三團一營插向「抗戰勝利紀功碑」(現人民解放紀念碑)所在的市中心,二營插向小什字街;十一軍三十一師九十三團經巴縣於下午3 點過馬王坪,搶占李家沱渡口,占領大坪,並接受了佛圖關國民黨國防部警衛第二團的繳械投降;十一軍三十二師九十五團主力從銅元局渡口分批渡過長江。各路部隊勝利會師重慶。

解放軍先頭部隊進入重慶市區時,重慶市民萬人空巷,熱烈歡迎。解放軍入城部隊軍紀嚴明,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市民們結成了大大小小的隊伍,敲鑼打鼓,慶祝古城的新生。歷史記載下了這一刻,重慶——這座擁有近110 萬人口的山城,在1949 年11 月30 日,回到了人民的手中,古老的重慶從此換了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