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戰國四雄主:離統一很近的四位君王,卻都與一統國家失之交臂

2024-04-26歷史

前言

戰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重要的時代,在那兩百多年間,湧現了許許多多的人才與雄主。當然也是戰國也是歷史上出名的亂世。

往往亂世都是與英雄聯系在一起的,在這個時期也是如此, 在戰國這兩百多年間也湧現了不少的英雄人物,今天要說的就是四位差一點就能一統天下的君王。

一、秦昭襄王

第一位要說說的就是秦昭襄王了,可以說他也是秦國一統天下的奠基者, 他的一生也是極具輝煌的, 作為政治與軍事都出色的霸主,在秦昭襄王統治末期就已經奠定了秦與六國之間戰爭的走向。

作為秦朝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誰又能想到最初的秦昭襄王與皇位是無緣的,並且在他年少的時候一直在燕國做人質,正是這樣坎坷的前半生鑄就了他堅毅的性格。

秦昭襄王是秦惠文王與宣太後之子,但在當時他是沒有可能會繼承王位的, 因為秦惠文王與王後兩人育有嫡子——秦武王,就是歷史上那一位舉鼎而亡的君王。 在秦武王死後,整個秦國都陷入混亂之中。

因為秦武王沒有兒子,但皇位總是要找人繼承的,只能是將皇位給秦武王的兄弟們。此時立哪一位公子就成了當務之急。 此時在趙武靈王的插手之下,秦昭襄王順利地坐上王位,自此開始了一個新的時代。

不過在秦昭襄王登基之初他也還是沒有辦法自己掌權的, 在封建王朝中只有行冠禮才算是成年,所以此時的秦昭襄王還沒有成年,不能親政,大權都在自己的母親也就是宣太後的手中。 可以說宣太後也開創了太後掌政的先河,並且也是在宣太後時期開始外戚幹政。

不過秦昭襄王也不是泛泛之輩,在他稍稍長大後就將權力都收斂到自己的手中。 選賢舉能拜範雎為相,在範雎的幫助之下制定了正確的方針——遠交近攻。 可以說正是在這項政策的加持之下,才讓秦國一步步地強大起來。

並且在秦昭襄王時期秦國擁有一位赫赫有名的大將軍—— 白起 正是因白起的驍勇善戰幫秦國在與齊、楚等國的戰鬥中都取得勝利。

尤其是是長平之戰,讓整個戰國都為之震撼,但隨著戰果不斷的累積, 秦昭襄王晚年也不免地出現不妥的舉措,邯鄲之戰的失敗讓秦軍死傷慘重。將之前積累的戰果都揮之一空。

二、趙武靈王

第二位要說的就是趙武靈王了,可以說他也是趙國所湧現出功績最輝煌的一位雄主。 後世梁啟超將其稱之為黃帝之後 「中國第一雄主」

正是在他的手中趙國才開始興旺起來的,在趙武靈王稱王之初,趙國的局勢並不是很好,一直都在受其他國家的欺負,但也沒有辦法,實力不夠就只能是挨打。

趙武靈王登基之初才只有十五歲,是沒有辦法自己親政的,但他一直在虛心學習。 當年趙國由於在中原爭霸中屢戰屢敗,所以在他的父親逝世的時候,幾國派遣上萬人來參加他的葬禮。

怎麽看都不太對,若是參加葬禮單單派一位使者就可以了,不僅帶著軍隊前來而且還是精兵。 其他國家都想要趁著趙國皇權更替動亂之際來分一杯羹。此時的趙武靈王雖然年紀小,但是很有謀略,最後五國只能是無功而返。

在趙武靈王可以親政後,第一件事就是加強趙國的戰鬥力, 在中原爭霸中打不過其他的國家就算了,就連周邊的遊牧民族都能欺負趙國。 於是趙武靈王針對當時局勢提倡 胡服騎射 ,借此來增強趙國的實力。

趙武靈王也是極其有遠見的,在他登基之初將自己的王號給廢除了。空有這個名聲有什麽用,在戰場上還不是任人宰割, 並且緩稱王還可以結束幾個爭鬥比較激烈的國家。用此時機來修養生機。

在趙武靈王的統治之下,趙國國力漸漸地強盛起來, 並且與秦昭襄王相似的是趙武靈王也是極其在意開闊疆土的,後半生的他一直都在攻打其他的國家。

可以說趙武靈王一生唯一的不足之處就是在太子的人選上,正是因為他的猶豫,他的搖擺不定不僅使得趙國內部動亂還讓自己喪命。

三、齊湣王

可以說齊國在戰國歷史上一直都是占據重要地位的,其原因就是因為最初他的實力是最強勁的。 齊湣王田地登基之初就心懷雄心壯誌想要完成父輩沒有做到的事情, 想要吞並其他的國家,年輕氣盛的齊湣王當然也這樣做了。

在齊湣王繼位之際,齊國的實力在當時的幾國中就是比較強大的,並且當年的齊湣王與滅秦失之交臂。 齊湣王三年也就是公元前298年,齊湣王聯合韓、魏兩國一起進攻秦國。一舉攻破了函谷關,眼見著函谷關都失守了,秦王當即就表示要割地來平息戰爭。

這邊秦王不僅割地還獻上了一位公主, 於是齊湣王就放棄繼續進攻秦國,也就是這一次放棄,使得齊國之後再也沒有能力與秦國抗衡。

但是齊湣王可沒有這個感覺,此時的他早就被勝利沖昏了頭腦,不知道自己的實力。隨後他開始了大肆征戰, 在戰勝了燕國後,齊湣王自認已經沒有人是他的對手了,於是開始一統天下。

但他沒有想過的是此時的齊國在經歷了多年征戰,還有實力在抗衡嗎? 很快其他五國看不慣齊國聯合起來進攻齊國,齊國大敗,齊湣王也在此戰中喪生。

四、燕昭王

最後一位要說的就是燕昭王了,在他的手中,燕國迎來了鼎盛的時期, 並且與只知道一味地征戰的齊湣王不同,燕昭王卻懂得怎樣趁其他國家混戰從而提升自己的實力。

說得簡單一些就是臥薪嘗膽,在燕昭王登基後,就沒有彰顯出很大的野心, 而是將所有的重心都在治理國家上。不過在那個亂世中,說沒有野心沒有人會相信。

之後由於燕國的仁義與謙卑吸引了一眾能人異士來到燕國,憑著這些人才,燕國的經濟很快就得到了發展 。與此同時因為燕國長時間沒有參與作戰,他的經濟與生產也漸漸恢復。

與此同時戰國的局勢也在發生著變化,燕昭王與齊湣王是同一時代的兩位君主。 這邊齊湣王在大肆征戰的時候,燕國在休養生息。齊國齊湣王的做法很快就犯了眾怒。

而此時燕昭王也意識到了自己最好的機會到了,他聯合其他四國一起對齊國發起進攻,最終不僅打敗了齊國,並且還讓齊湣王在此次戰爭中殞命,使得燕國迎來了繁盛的局面。

結語

這四位雄主,他們都盡最大的能力來將國家推上一個新的高度,但是在戰國時期風起雲湧一個不慎就有可能功虧一簣。

只能說想要實作天下統一要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遺憾的是幾國都錯過了這機會,而秦國在六位帝王勵精圖治後終於實作天下統一的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