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顏異的悲劇:當溫和的批評被消滅,沈默就會變得別有用心

2024-03-04歷史

文|格瓦拉同誌

漢武帝元狩六年(前117年),大司農顏異被判處死刑,而當滿朝文武得知他的罪狀後,在震驚錯愕的同時無不感到恐懼。

其實,百官對顏異之死本不應該有如此大的反應,畢竟漢武帝以專橫獨斷、刻薄寡恩著稱,在他手底下做事的風險系數極高,稍有不慎便會掉腦袋。以權力最大、地位最尊崇的丞相為例,漢武帝在位54年間,曾更換過13位丞相,其中因罪被殺或被逼自殺者有7人,比率超過50%。連百官之首的丞相都沒有安全感,其他官員的遭遇可想而知。

漢武帝畫像

不過,在顏異之前,死於非命的官員都有明確的罪狀,或貪汙受賄,或辦事不力,或有謀逆的嫌疑,或因言致罪,總之都被抓到了「現行」。然而,顏異卻是個例外,因為他並沒有貪汙瀆職,沒有發表過跟皇帝相反的意見,更沒有參加過陰謀推翻皇帝的計劃。他之所以被處死,只不過是對漢武帝的政策表示沈默,而沒有公然大唱贊歌。

事情的起因,源於漢武帝推出一項飽受爭議的搜刮政策,即「白金三品」。

熟悉漢朝歷史的朋友都知道,漢武帝在位54年間(前141-前87年),利用父祖留下的雄厚「家底」進行大規模軍事擴張,使漢朝的版圖得到極大地擴充。然而,在一系列「豐功偉績」的背後,則是極其慘重的代價,淪為戰爭「炮灰」的民眾難以計數,再加上天災人禍造成的減員,等到漢武帝統治的晚年,帝國人口數已經減半,許多地方更是十室九空。

跟人口銳減相伴隨的,是極其糟糕的財政狀況,直白一點講,就是極度缺錢。為解決財政危機、籌集戰爭經費、維持帝國正常運作,外加滿足個人的享受,漢武帝能做的,只能是加強對民眾的搜刮。漢武帝搜刮政策的物件不分貧富,中產階層受害最深,就連只求溫飽的農民亦不能幸免。當然,漢武帝也沒有放過貴族階層,而「白金三品」無疑就是他發明的「割韭利器」。

所謂「白金三品」,是漢武帝在元狩四年(前119年)發行的銀錫合金貨幣,分為圓形龍幣、方形馬幣、橢形龜幣三種。其中,圓形龍幣又名白選、白饌,重8兩,價值3000文五銖錢;方形馬幣,重6兩,價值500文五銖錢;橢形龜幣,重4兩,價值300文五銖錢。

「白金三品」

從面值上看,「白金三品」屬於高級貨幣,價值幾乎等同於黃金。然而,由於「白金三品」在鑄造過程中以次充好,摻雜了大量的廉價原料-錫,所以實際價值非常低。以價值最高的龍幣為例,其實際價值不到100文五銖錢,至於馬幣、龜幣的實際價值更是慘不忍睹,都屬於名副其實的「惡錢」。

如果依照經濟規律,質料低劣的「白金三品」根本不會得到市場的認可,完全沒有流通的可能。然而,漢武帝只是將「白金三品」作為汲取的工具,以最小的代價榨取極限財富才是他的初衷,而至高皇權則是保障其流通的原動力。因此,漢武帝在發行「白金三品」後,強制要求諸侯到長安朝覲時都要購買,從而榨取到大量的真金白銀,狠狠地敲了貴族階層的一筆「竹杠」。

漢武帝雖然透過敲詐勒索貴族階層充實了腰包,但這種無異於明搶的做法畢竟太過下作,實在失真朝廷的顏面。因此,在正式推行「白金三品」之前,大司農顏異便提出溫和的批評意見-「今王侯朝賀以蒼璧,直數千,而其皮薦反四十萬,本末不相稱」[1]。意思是說,王侯朝賀以白玉為禮品,價值不過數千錢,而放置禮品的皮幣卻價值40萬錢,實在不合常理。

大司農負責征收田租、各種賦稅,同時經營鹽、鐵、酒的制作專賣,從事均輸、平準等商業活動,並且管理漕運和調撥物資,負責官吏的俸祿、軍政費用等財政開支。漢武帝把顏異安排在如此重要的崗位上,可見對他相當器重。不過,漢武帝用人的原則是「絕對服從」,臣下對他的政策只能無條件支持、謳歌贊美,決不能有半點兒主見。因此,顏異的批評意見盡管很溫和,但依然令皇帝深感不快。

顏異質疑推行「白金三品」的合理性,遭到漢武帝猜忌

顏異質疑推行「白金三品」的合理性,無疑跟皇帝的用人原則相抵觸,肯定不會有「好果子」吃。果然,在察覺皇帝對顏異不滿意後,禦史大夫張湯迅疾開始搜羅同僚的「黑材料」,務必要將他置於死地。

張湯在正史當中被列入【酷吏傳】,其歷史形象有多糟糕可想而知。在太史公的筆下,張湯是一個專看漢武帝的臉色行事的奸佞之徒,「即上意所欲罪,予監史深禍者;即上意所欲釋,與監史輕平者」 [2],制造了大量的冤假錯案,使得「百姓騷動,不安其生,鹹指怨湯」 [3]。顏異既然落在他手裏,便只能是死路一條。

在太史公的筆下,張湯是一個專看漢武帝的臉色行事的奸佞之徒

果然,在張湯的努力下,不久便有人告發顏異,稱他某次會客時,客人談論朝廷新近頒布的政令有不合適的地方,應該做出必要修訂,但顏異聽後卻沈默不語,只是微動嘴唇而已。張湯得到情報後如獲至寶,立即向漢武帝上奏道:「顏異身為九卿,聽到他人評論法令有不適當之處,不向朝廷進言而是進行腹誹,如此大逆不道,應判處死刑!」

所謂的「腹誹」,又稱「心謗」,意思是嘴上對某人某事不公開發表任何意見,但心裏卻認為不對,屬於典型的「思想犯罪」。按照常理來講,定罪量刑的前提是某人有真實的行為過錯,如果僅僅是沒有說出口的「思想罪」,不應該作為判刑的依據。然而,漢武帝居然采納張湯的建議,以「腹誹」的罪名,在元狩六年(前117年)將顏異處以死刑。

顏異的悲慘結局,正印證了柏拉圖那句名言-「當溫和的批評被消滅,沈默就會變得別有用心。」

顏異之死讓百官震悚

顏異因「腹誹」被處死一事,無異於開啟了「潘朵拉魔盒」,張湯之流為了討好漢武帝,頻頻借助這項罪名來打擊政敵,一時間搞得朝廷內外人心惟危。為了保住官位和性命,朝臣們紛紛學會看皇帝的臉色行事、諂諛逢迎的本領,使得漢朝的官場生態變得愈發惡劣。而政治的敗壞又汙染、腐蝕社會各個層面,使得漢朝無可遏制地衰敗下去。

上與張湯既造白鹿皮幣,問異。異曰「今王侯朝賀以蒼璧,直數千,而其皮薦反四十萬,本末不相稱」。天子不說。張湯又與異有卻,及有人告異以它議,事下張湯治異。異與客語,客語初令下有不便者,異不應,微反唇。湯奏當異九卿見令不便,不入言而腹誹,論死。自是之後,有腹誹之法比,而公卿大夫多諂諛取容矣。[4]

最後說句題外話。張湯雖然死心塌地地替漢武帝誅除異己,最終卻落得被政敵朱買臣、李文誣陷而自殺的結局,也算是惡有惡報了。

註釋:

[1] 、[4]見【史記·平準書第八】。

[2]、[3]見【史記·酷吏列傳】。

參考書目

1. [西漢]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1982年版。

2. [東漢]班固:【漢書】,中華書局1999年版。

3. [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鑒】,中華書局2015年版。#2月圖文動態激勵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