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名人錄

2024-05-10歷史

蕭大士

清朝時期秀山縣的一位傑出人物,性格上少簡直寡言,自幼便展現出對古籍的濃厚興趣與專註,廣泛涉獵各種經典及其註釋,不僅限於儒家經典,還旁及【三史】(【史記】、【漢書】、【後漢書】)、【資治通鑒】及各類雜書。他在學術研究上追求提綱挈領,力求把握每一部經典的精髓,而非淺嘗輒止。這種深入鉆研的精神使得他對學問有著獨到的見解。

因對仕途不甚熱衷,蕭大士選擇了一條更為清貧卻能潛心學術的道路——在簡陋的家中開設私塾,以教書育人為生,自給自足。他的生活態度反映了其超脫世俗、淡泊名利的一面。在學術上,他尤其精於【易經】的研究,著有【周易匯纂】四卷、【春秋左氏補義】十卷、【家禮述宜】二卷、【弟子規】一卷、【小學韻語】一卷等著作,這些作品在他生前即已流傳,對後世影響頗深。

蕭大士以其深厚的學養、專註的治學精神及淡泊名利的生活態度,不僅在當時贏得了學者的尊重,也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尤其是在【易經】研究方面的貢獻,成為秀山縣乃至清代學術史上不可忽視的人物。

由升堂

在清朝道光年間以貢生的身份聞名,他性情高潔,熱愛吟詩作對,具有極高的文學才華。他的文章能夠下筆千言,一揮而就,當時名噪一時,顯示出他在文學上的非凡天賦和造詣。在個人品行上,由升堂待人和樂平易,秉持方正耿介,自尊自守,不願趨炎附勢,恥於幹謁權貴,顯示出高尚的道德操守。

他的居住環境幽靜,宅邸臨江而建,面對城郭,但由升堂並不輕易涉足繁華鬧市,顯示出他超脫世俗的生活態度。他與當地典史陳兆沅等人結成了詩社,經常舉辦文酒聚會,詩友之間相互往來頻繁,詩詞唱和不斷,這樣的文化活動促進了當地文化的交流與繁榮,增進了文人間的友誼。值得註意的是,他們的交往純屬文人間的風雅之事,未嘗涉及私利之談。

在學術上,由升堂特別喜好探討【易經】,並有所心得,留下了一部重要的著作【易無字書】十二卷,這部作品體現了他對【易經】的獨特理解和深刻研究。此外,他還著有【睡鶴山莊詩集】四卷,詩集中收錄了他的詩歌創作,展現了他在文學藝術上的成就。由升堂的這些作品流傳後世,被記載於【秀山縣誌】,顯示了他在地方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和貢獻。

由升堂作為一位文學修養深厚且品行高潔的文人,不僅在文學創作上有所建樹,更在地方文化活動中扮演了積極角色,對秀山縣的文化發展和文學傳承做出了顯著貢獻。

張紹武

1908年4月出生於重慶市秀山縣湧圖鄉貴國村,是一名土家族人士。張紹武成長在一個農民家庭,童年時期遭遇不幸,六歲時母親去世,迫使他四處流浪乞討生活,直到十歲起,他開始依靠幫人放牛和打零工來維持生計。

1930年9月,正值中國革命風起雲湧之時,張紹武在湖南石門加入了賀龍領導的紅三軍,成為了8師24團團部的一名通訊員。在此後的幾年間,他的軍事才能逐漸展現,從1932年至1934年,他迅速晉升為班長、排長、連長、營長等職。

1934年6月,紅三軍駐紮酉陽南腰界,張紹武被任命為軍部管理科副官,負責軍需工作。這一時期,他親身經歷了紅軍艱苦卓絕的戰鬥歲月,為革命事業奉獻了自己的力量。

1935年8月,張紹武正式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黨組織的一員。從一個普通農民之子到革命戰士,再到共產黨員,張紹武的生涯見證了他對中國革命事業的忠誠與奉獻。他在紅軍隊伍中的成長歷程,特別是其在戰爭年代的英勇表現,對於激勵當地人民投身革命、推動秀山地區乃至更廣泛的民族解放鬥爭都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張紹武的一生是與革命緊密相連的,他在紅軍中的奮鬥經歷,特別是在管理崗位上的貢獻,以及最終成為一名共產黨員,都體現了他對革命事業的堅定信念和不懈努力。盡管他沒有留下如文學作品或顯赫赫戰功,但作為一個普通士兵的成長歷程和對革命的貢獻,同樣值得銘記。

譚小喬

本名譚小喬,筆名蕎子,1952年出生於中國重慶市,是中國當代著名的女性作家,同時也是中國民主同盟(民盟)的成員。她在文學領域內,尤其是兒童文學和小說創作方面,有著顯著的貢獻。

譚小喬自1982年開始發表文學作品,她的創作生涯橫跨數十年,作品風格多樣,涵蓋了長篇小說、童話以及兒童文學等多個領域。她的文學作品以其深刻的內涵、細膩的情感表達以及對人性的深刻洞察而受到讀者的喜愛和文學界的認可。2000年,她正式加入中國作家協會,這是對她文學成就的重要肯定。

譚小喬的主要作品包括長篇小說【小船飄搖】、【半個月亮】和【我是妖怪變的】,這些作品展示了她豐富的想象力和紮實的文學功底。除了成人文學,她在兒童文學領域也頗有建樹,著有長篇童話【金色鼠王】以及兒童文學集【呱呱幼稚園】、【小蜜蜜】等,這些作品深受孩子們的喜愛,對培養少年兒童的閱讀興趣和文學素養起到了積極作用。

作為重慶作家協會的副主席,譚小喬不僅在個人創作上取得了顯著成就,同時也積極參與文學界的活動和事務,為推動當地文學創作的發展和青年作家的培養做出了貢獻。她的作品和影響力,使她成為了中國當代文壇中一位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

譚小喬透過其豐富的文學作品和在文學界的活躍表現,不僅豐富了中國當代文學的多樣性,也對促進兒童文學的發展和提升社會對文學價值的認識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譚竹

1971年出生,是一位來自重慶的女性,擁有深厚文學背景和創作才華的作家。她於1994年畢業於渝州大學中文系,此後的職業生涯與文學創作緊密相連,充分展現了她對文學的熱愛和貢獻。

譚竹的職業生涯起步於重慶市少兒圖書館管理員,之後在重慶市群眾藝術館擔任文學專業幹部,並與【巴渝文化】雜誌有所關聯,這些經歷為她的文學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和靈感。她的身份還包括重慶市作家協會委員、散文學會理事,以及重慶市文學院首屆創作員,這些職位表明她在重慶乃至更廣泛的文學領域內占有重要位置。

自1990年起,譚竹就開始發表作品,顯示了她早期的文學嘗試和熱情。2005年,她加入中國作家協會,這一裏程碑式的事件標誌著她作為職業作家身份得到國家層面的認可。她的文學創作涵蓋了多部長篇小說,如【雲頂寨】、【少女日記】等,以及散文集【看著我的眼睛】等,這些作品體現了她對生活的觀察和思考,以及對情感細膩的描繪能力。

譚竹的作品和她的文學活動不僅豐富了當代文學的內涵,也促進了文學的傳播和交流。她的創作聚焦於個人情感、社會現象及文化議題,為讀者提供了深刻的思考空間,同時也為文學愛好者和研究者提供了研究的案例。在重慶乃至全國文學界,譚竹以其獨特的文學視角和作品,對文學事業做出了顯著的貢獻。

劉陽

1961年出生,筆名阿毛,是一名來自重慶的女性作家,中共黨員,具有深厚的文學背景和豐富的編輯工作經驗。她在文學領域的貢獻顯著,尤其是在推動地方文學雜誌的發展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劉陽在學術教育方面有著堅實的基礎,1979至1983年期間,她就讀於重慶師範學院中文系,這段學習經歷為她後來的文學創作和編輯工作打下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完成學業後,她隨即開始了與文學緊密相關的教育與文化工作,1983年至1986年在重慶市委黨校任教,隨後1986年至1991年轉至重慶市委宣傳部工作,這些經歷讓她深入理解了政策導向和文化宣傳的實踐。

1991年,劉陽加入【紅巖】文學雜誌社,這標誌著她文學事業的一個轉折點。在雜誌社,她不僅擔任編輯,還逐步晉升為副主編、執行總編,直至編審,這表明了她卓越的編輯能力和對文學作品的深刻理解。作為重慶「五個一批」市級人才,她在文學創作和編輯崗位上持續輸出高品質工作,不僅從事文學創作,還致力於挖掘和推廣其他作者的優秀作品。

劉陽自20世紀80年代起就開始文學創作,她的作品涉及小說、散文等多種文體。2009年,她正式加入中國作家協會,這標誌著她在文學界的官方認可度進一步提升。她的許多作品被【小說選刊】、【小說月報】等有影響力的文學期刊轉載,顯示了她的作品受到廣泛歡迎和肯定。

劉陽(阿毛)透過她的教育背景、編輯工作、文學創作和對【紅巖】文學雜誌的貢獻,對中國文學界產生了深遠影響,特別是在重慶地區的文學發展和促進文學作品的傳播上。

鄧一光

1956年出生,蒙古族,是一位出生於重慶市的著名作家。鄧一光的早年經歷豐富多元,他曾響應國家號召,赴鄉村插隊務農,這段知青經歷為他日後的文學創作提供了深厚的生活底蘊。之後,他擔任過工人、新聞記者,這些角色讓他更廣泛接觸社會,了解民生百態,積累了豐富的素材。再之後,鄧一光轉入文學刊物工作,成為一名編輯,這一步踏入了專業文學創作的門檻。

鄧一光自1981年開始發表作品,正式踏入文學創作領域,至今已逾四十余年。1997年,他光榮加入中國作家協會,成為職業作家群體中的一員。他的文學創作等級為一級,顯示了他在文學領域的高水平胡權威性。鄧一光的作品以長篇小說為主,如【家在三峽】、【走出西草地】、【我是太陽】、【紅霧】等,這些作品深刻反映了社會變遷、人性探索和時代精神,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

同時,他也創作了多部中篇和短篇小說、電視劇劇本,以及文學專著,如【鄧一光文集】(四卷本)等,這些作品廣受好評,多次被選載、轉譯到海外,入選多種年選集。作為湖北省作家協會的副主席,以及武漢文學院院長,鄧一光在文學界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不僅個人創作成果豐碩,還對地方文學發展、人才培養貢獻良多。

他透過組織文學活動、指導新人,推動了文學創作氛圍,提升了地方文學的整體水平,對文學傳承與創新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鄧一光的創作生涯和對文學的熱情,無疑是中國當代文學史上的一個亮點,其作品和影響將長遠地激勵著後來的創作者。

楊藎誠(1880年5月—1922年7月)

字柏舟,原名盡誠,學名光淮,乳名吉雲,土家族,出生於今天的重慶市秀山縣龍鳳壩鎮司城村。他成長於一個農民家庭,自幼性格堅韌,勤奮好學,7歲便開始在私塾接受教育。9歲時,父親去世,生活的重擔並未阻擋他求知的渴望,反而培養了他獨立堅強的性格。

楊藎誠的革命生涯始於青年時期。1902年,為了尋求更廣闊的發展空間,他假借松桃籍貫考入貴州武備學堂,開始了軍事學習。1905年,他在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留學期間加入中國同盟會,投身於推翻清朝統治、建立民主共和國的革命事業中。同年,他學成回國,在貴州新軍中擔任第一標教練官,利用職務之便,積極傳播革命思想,培養革命人才。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楊藎誠積極響應,參與了武昌起義及一系列的反清軍事行動,為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民國立下了汗馬功勞。民國成立後,他在軍政兩界均有所作為,曾任黔軍教長等職,參與了維護共和、反對復辟的鬥爭。

1922年,楊藎誠率軍北伐,意在統一中國,消除割據勢力,但在北伐過程中不幸遭到老同學唐繼堯的跨省暗算,最終於1922年7月遇害,年僅42歲。楊藎誠的一生,是為追求國家統一和民族復興不懈奮鬥的一生,他的犧牲是中國近代史上的一大損失,但他的革命精神和貢獻永遠被後人銘記。

劉兆豐

男,漢族,1917年6月出生於四川省秀山縣(現屬重慶市),是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和革命工作者。劉兆豐於1938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正值抗日戰爭全面爆發的緊要關頭,他毅然投身於革命事業,參與了艱苦卓絕的抗日鬥爭。

在那個動蕩不安的年代,他的加入不僅展現了個人的愛國情懷,也反映了當時無數中華兒女保家衛國的決心和勇氣。劉兆豐在黨的領導下,參與了一系列的政治和軍事活動,為抗日戰爭的勝利作出了自己的貢獻。

他在黨的各個歷史階段繼續發揮了重要作用,無論是參與社會主義建設、文化大革命期間的經歷,還是改革開放後的貢獻,都是其人生歷程的一部份。

鄧毅

1960年出生於中國重慶市,是一位具有深厚文學素養和學術背景的作家。他在2001年進入北京大學研究生院深造,這一選擇不僅彰顯了他對知識的渴求和對文學藝術的不懈追求,也為他的創作和研究提供了更加堅實的學術基礎。在北大求學期間,鄧毅能夠接觸到更為廣闊的文化視野和前沿的學術思想,這對於他日後的文學創作無疑是一次重要的滋養和提升。

2004年,鄧毅進一步在中國文壇的重要培訓機構——魯迅文學院,參加了第三屆全國中青年作家高級研討班的學習。魯迅文學院是中國培養高素質文學人才的重要基地,歷屆高研班都匯聚了眾多文學創作領域的佼佼者。在這裏,鄧毅不僅有機會與來自全國各地的優秀作家交流切磋,還能夠得到知名作家、評論家的親自指導,這對他的創作理念、技巧以及對文學的理解都有著深遠的影響。

鄧毅透過這些高端的學習經歷,其作品融合了深刻的思想性與精湛的藝術表現力。作為一位經過嚴格文學訓練的作家,鄧毅的文學創作涵蓋了小說、散文、詩歌等多種體裁,他的作品涉及廣泛的主題,從個人情感抒發到社會現實的深度剖析,反映出對時代變遷的敏銳觀察和深刻思考。

鄧毅的文學活動和作品,無疑是對重慶乃至中國當代文學的豐富和貢獻,他的創作不僅記錄了一個時代的風貌,也向讀者傳遞了深刻的人文關懷和審美體驗。對於鄧毅來說,文學不僅是個人情感與思想的表達,更是推動社會文化進步的力量。

吳家宏

男,苗族,1968年4月出生,中共黨員,出生於重慶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他擁有卓越的企業領導能力和深厚的學術背景,畢業於重慶大學工商管理專業,獲得了碩士學位。吳家宏的職業生涯起步於教育領域,但很快轉向了公共管理和企業經營。

在從政初期,吳家宏曾在秀山縣政府辦公室擔任秘書及辦公室副主任等職務,積累了寶貴的行政管理經驗。1997年,他調往重慶市工作,這是其職業生涯中的一個重要轉折點,標誌著他開始在更廣闊的平台上施展才華。

隨著時間的推移,吳家宏逐漸在企業界嶄露頭角,特別是他在重慶市水利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擔任董事長期間,展現出了傑出的企業家精神和戰略眼光。在他的領導下,公司在水資源開發、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管理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就,不僅推動了重慶市乃至更廣泛區域的經濟發展,還對保障民生用水安全、促進生態文明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

作為一位兼具政治智慧和商業才能的領導者,吳家宏還曾擔任重慶交通開投集團黨委副書記、總經理等職務,負責城市公共交通的建設和營運管理,這進一步體現了他在公共服務領域的廣泛影響力和對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深刻理解。

吳家宏的貢獻在於透過高效管理和創新發展,不僅提升了所在企業的競爭力和行業地位,還促進了水資源的永續利用和社會經濟的和諧發展,是一位在企業和公共事業領域均有顯著成績的傑出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