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他20招輸馬超、30招輸趙雲,到了三國後期,為啥就無敵了?

2024-04-29歷史

東漢末年,漢室已至黯淡之際,末帝漢獻帝孤掌難鳴。四野軍閥割據,英雄豪傑紛爭,預示著漢室即將改朝換代,新的天地即將到來。

三國鼎立的局勢迅速形成,魏蜀吳三國紛紛招攬人心,擴充軍力,終使天下三分。這一時期英雄輩出,每個政權都湧現出不少英勇善戰的將士。

三國鼎立之初,有這樣一位英勇的戰士,他無人能敵,然而在與馬超和趙雲的交鋒中屢屢失利,讓他倍感失落。然而,隨著三國的風雲變幻,他竟奇跡般地崛起,成為了無人可擋的傳奇人物。

【投靠曹操】

張郃,三國魏之名將,實力非凡,卻難以一言以蔽之。曾敗於趙雲、馬超之手,然與二者交鋒時,亦能短時間內平分秋色,可見其勇猛之姿。

從某種程度上講,他的戰鬥能力不容小覷。但身為曹操麾下五子良將之一,張郃的才能與成就絕非僅限於此。

在評價歷史人物時,我們不能僅憑他們在某一時期的表現就片面地判斷其全部能力。以張郃為例,他的一生歷經三國,卻鮮有對手能與之匹敵,這足以證明他的非凡才能。

張郃早年便嶄露頭角,於黃巾之亂時在韓馥麾下擔任司馬。然而,隨著韓馥敗於袁紹之手,張郃的處境岌岌可危。幸而袁紹慧眼識珠,對張郃的能力大為贊賞,並向他丟擲了橄欖枝。

張郃,一見有人賞識,便義無反顧地投奔袁紹。古語有雲:「士為知己者死。」自歸順袁紹後,張郃竭誠盡力,立下赫赫戰功。在袁紹與公孫瓚的較量中,張郃更是大放異彩,作用舉足輕重。

官渡之戰,曹操穩坐北方霸主之位,張郃卻早已洞悉其野心。他曾向袁紹獻策:「連番大戰後,與曹操正面交鋒非明智之舉。若派我領輕騎截斷其糧草,曹操大軍必將不戰自潰。」

張郃的見解可謂獨到,曹操決心擊敗袁紹,遂傾巢而出,齊聚官渡,誓與袁紹一決雌雄。然而,他的後方許昌卻空虛無比,守備力量薄弱,若袁紹趁機進攻,後果不堪設想。

如果袁紹采納了張郃的計謀,派出精銳部隊突襲許昌,讓曹操失去根據地,他將成為無依無靠的格拉斯哥流浪者。屆時,袁紹再率大軍圍攻,曹操將註定一敗塗地。

盡管歷史周期律揭示,一位君王或梟雄的成功並非完全源自其卓越的能力與深遠的眼界,而常常是因為命運之神的眷顧。

曹操真是命不該絕,張和與許攸二人聯手進諫,袁紹卻置若罔聞,未曾采納。如此一來,曹操竟奇跡般地逃脫了險境。

在官渡之戰的緊要關頭,曹操奇襲烏巢成為戰局的關鍵。張郃曾向袁紹警示曹操的意圖,但郭圖卻以讒言歪曲事實,稱張郃心懷不軌。在無法自證的情況下,張郃最終選擇了歸順曹操。

張郃轉投曹操,此舉頗似呂布,昔日之樹挪死,人挪活,如今在張郃身上再度上演。今日觀之,張郃亦淪為三姓家奴,命運多舛。

張郃與呂布不同,他的選擇多出於無奈。他本無意背叛舊主,奈何奸人陷害,迫使他另尋明主。因此,張郃的風評勝過呂布,亦是情理之中。

【張郃的戰績】

張郃轉投曹操後,迅速成為其最信賴的五大將領之一。盡管他的武力並非出類拔萃,但曹操麾下的將軍們均驍勇善戰,精神堅韌。張郃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在平定馬超的戰役中,張郃起到了關鍵作用。馬超,西涼猛將,令曹操統一大計受阻,成為了曹軍的頭號大敵。此人英勇無比,戰場上以一當百。戰鬥伊始,曹操在馬超的猛烈攻勢下狼狽不堪,丟盔棄甲,甚至袍斷須損。

張郃勇猛揮槍,與馬超交鋒,展現了其對曹操的深厚忠誠。盡管他勇猛非凡,但在二十招後敗下陣來,揭示了他的武功尚存不足。

張郃在人生中還曾遭遇另一次敗北,那就是與趙雲的交鋒。建安二十三年,劉備率大軍進攻漢中,曹操起初並未給予足夠重視。直到夏侯淵戰死沙場,曹操才親自掛帥,與劉備在漢中展開激戰。

然而,劉備此刻氣勢如虹,更有趙雲這位猛將輔佐。張郃與趙雲交鋒,戰況與上次對陣馬超如出一轍。只是,這次張郃堅持的時間稍長,但在三十招後,仍被趙雲擊敗,落馬敗退。

經過兩次與名將的對決,張郃的戰鬥力成謎。他竟能與兩大頂尖高手激戰良久,不分伯仲,顯然實力非凡。

雖然結局難逃失敗,但他的勇猛卻讓人驚嘆。氣勢磅礴的他,在實力上的不足仍顯而易見,最終因實力不濟而敗下陣來。

【笑到了最後】

在三國初期,張郃雖屢戰屢敗,但憑借堅實的實力和超凡的忠誠,他仍在曹操麾下占據了一席之地。盡管初期遭遇了挫折,他仍然堅持不懈,贏得了眾人的尊重和信任。

張郃的忠誠和勇敢讓他最終勝出,他的堅韌不拔讓他一度成為無可匹敵的存在,他的堅毅精神讓他笑到了最後。

三國末期,東吳與蜀國漸顯頹勢。關羽在荊州爭奪戰中身亡,劉備匆忙出兵,卻痛失張飛。隨後,陸遜火燒連營,劉備也在白帝城病逝,三國格局岌岌可危。

這場連鎖反應極大地削弱了蜀國的國力。而在東吳,孫權逝世後,新君孫皓卻未能像其前輩般穩固江東的統治。

英雄落幕的歲月裏,張郃卻猶如璀璨星辰,熠熠生輝。街亭一役,他巧妙運用智謀,將馬謖逼入絕境。身為諸葛亮的重要支柱,馬謖雖精通兵法,卻因墨守成規,最終痛失街亭。

街亭失守,諸葛孔明陷入困境,形勢岌岌可危。二次北伐祁山之際,張郃僅憑細作之言,便洞悉孔明糧草匱乏之窘境。

張郃預言諸葛亮即將撤軍,事實證明他的判斷準確無誤。諸葛亮因後勤補給不足,再次撤離了北伐。這顯示了張郃不僅勇猛,對戰場局勢的洞察力甚至超過了一些軍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