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撰寫的一篇關於網路上各種軍閥誇張宣傳的吐槽問答受到熱議,如我預料,引來眾多關於偽軍的提問。今天,我將詳細講解抗戰時期偽軍的起源。
在抗戰時期,偽軍同樣存在分裂為不同派系的情況。
國軍的派系錯綜復雜,偽軍的派系也是如此復雜。這主要是由軍閥割據的本質決定的,似乎每個人都追求著不同的夢想。
自從九一八事變爆發以來,偽軍便成為中國現代軍事史上一個不可避免的話題,也是國人內心深處的痛。在1931年至1945年的十四年間,隨著日本侵華的步伐,偽軍從東北擴散到了華東地區。
最終形成了四個較大的軍事集團。
根據日本的侵華路線,這些集團分別是偽滿洲國軍、偽蒙古軍、華北治安軍和偽南京政府的和平建國軍。
從時間線來看,東北地區的偽軍最早出現,因為這裏是抗戰的發源地。當時的偽軍和愛國將領實際上反映了軍閥的兩面性格:軍閥需要領土和權力,因此很多人都持有「有奶便是娘」的心態。東北軍當時本質上還是一支家族軍隊,在成為偽軍的問題上,這甚至不能算是政治行為,最多只能算是山大王的水平,因為東北軍與溥儀本身並無太多牽連,成為偽滿洲國軍完全是日本強行推動的結果。
關於偽蒙古政府,這裏不再贅述,其勢力薄弱,組織松散,與國軍關系不深,甚至未曾參與國軍的改編,完全是依靠日本支持,由蒙古王公建立的地方割據偽政權。其主要軍事領袖李守信原屬偽滿洲國(前東北軍),在日本的壓力下被並入偽蒙古軍,主要對抗的是傅作義,不值一提,是歷史中的垃圾。
首先來說偽滿洲國軍。
東北軍中的野心家和皇權復辟是一種奇怪的結合。只能說他們彼此利用,利益相投。
在這個集團的早期,有幾個比較有力的軍事部份:第一個是東邊鎮守使於芷山,掌管4個團。事變後,於芷山宣布獨立,並成立了東邊道保安司令部,將部隊擴編到6個團;第二個是延吉鎮守使吉興,掌管3個團。事變後,吉興主動與日軍聯系,表態願與日軍合作,以阻止混亂局勢的發生;第三個是洮遼鎮守使張海鵬,掌管4個團。事變後,張海鵬同樣宣布獨立,並成立邊防保安司令部,部隊擴編到8個支隊和2個獨立團;第四個是東北邊防軍駐吉副司令長官公署參謀長熙洽,掌管5個旅。事變後,熙洽宣布獨立,並組建吉林省剿匪總司令部,任命無職軍人於琛澄為總司令。
可以看出,這些人都是那種處於尷尬地位的人物。
上述四大軍事集團,加上1932年2月東北邊防軍代理駐江副司令長官馬占山及其所屬的6個旅、2個獨立團,形成了偽滿洲國軍的初步框架。
1932年3月,愛新覺羅·溥儀在長春復辟後,這五大軍事集團根據地區劃分為四個省警備軍,分別是於芷山的奉天警備軍(轄4個旅)、吉興的吉林警備軍(轄11個旅,包括於琛澄的部隊)、程誌遠的黑龍江警備軍(轄7個旅,因馬占山是假投降,由旅長程誌遠接管未反正的部隊)、張海鵬的熱河警備軍。
需要註意的是「警備軍」這一稱謂,這表明日本及偽政府要求這些部隊在各自的轄區內執行治安警備任務,同時透過這種方式限制各軍事集團的外擴,避免這些新軍頭因地盤問題而引發沖突,透過這種手段來控制他們。
與南京偽政府不同,偽滿洲國的軍隊開始走向「國防軍」化,1934年7月1日,偽滿洲帝國軍軍政部將省警備軍改組為軍管區。隨著偽滿軍派系的逐漸復混成,日本開始對偽滿軍進行清洗。
從1936年開始,日本軍事顧問對偽滿軍進行了大規模的改編,其中一個重要措施是設立軍官學校,對軍官進行重新培訓,並以選拔新的偽滿軍官為名進行軍官的清洗。同時,偽滿軍政部在日本軍事顧問的「指導」下合並成立了軍管區。
為了壓制偽滿軍中殘留的舊軍官勢力,日本還從偽滿軍中挑選出一些年輕、思想上傾向於日本的軍官,將他們送往日本的陸軍大學和士官學校進行學習。但日軍沒有預料到的是,這些年輕軍官在軍隊中的根基並不穩固,部份軍官甚至自發組織起反日組織,有的甚至已經與國民黨軍統建立了聯系。這些情況的出現,使得日軍未能完全實作其最初的計劃。
總的來說,經過日本軍事顧問的持續改造,偽滿洲國軍隊成為了偽軍中最具「國防軍」特色的部隊,也是派系觀念相對較弱的軍事力量。到了1945年8月抗戰勝利時,由於偽滿軍沒有形成大規模的派系組織,大量的偽滿軍在蘇聯軍隊的攻勢下迅速崩潰和解散,很少有部隊完整地被國民政府收編。
華北綏靖軍的形成源於1933年長城抗戰後簽訂的【塘沽協定】。根據該協定,冀東地區被劃為「停戰區」,該區內禁止任何國家的軍隊駐紮。對此,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北平分會采取了一個措施,從東北軍中調出兩個團,重新組建為「河北省特種警察隊」的第一和第二總隊,駐紮在「停戰區」,以應對可能發生的緊急情況。
北平軍分會的這一策略本是妙計,但掌握冀東兩個行政區實權的卻是親日派殷汝耕。
殷汝耕同樣是一個政治人物,他是那個時代的日本通,曾擔任過駐日代表,也在民國時期擁有一官半職。那個年代,很多留學日本的人都是親日派,他們內心深處仍然認為日本較好,這與現在很多人偏好美國類似,殷汝耕正是這樣的人物。他被委任負責冀東政權,這也為他後來直接投靠日本提供了機會。
在日本的支持下,殷汝耕於1935年12月成立了「冀東防共自治政府」,並將特種警察隊擴編為擁有五個總隊的冀東保安隊。「冀東防共自治政府」名義上仍屬於國民政府,但實際上已經具有獨立性。這一時期的冀東保安隊主要由東北軍成員構成,但分為兩個派系。一派以第一總隊長張慶余和第二總隊長張硯田為首的愛國派,他們一直與北平軍分會(後來與冀察綏靖公署)保持密切聯系,隨時準備恢復正常狀態。另一派以第三總隊長李海天和第四總隊長趙雷為首的親日派,他們緊跟殷汝耕,並且都準備好成為「開國元勛」。在此期間,由於趙雷過於驕傲自大,被藍衣社暗殺,接替他的韓則信仍然親日,使得冀東保安隊的兩派勢力相當,相互對抗。
1937年7月,抗戰全面爆發時,張慶余和張硯田帶領部隊在通州反正,史稱「通州事變」,擊斃了500多名日偽官兵,保安隊也隨之解散。
1937年12月14日,即日軍占領南京的第二天,偽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北平成立,標誌著華北偽政權的正式成立。與此同時,臨時政府治安部成立了綏靖軍,作為華北偽政權的軍事力量。這一時期的華北偽軍來源復雜,主力來自原冀東保安隊和偽滿軍中抽調進京的一小部份「誌願官兵」,其他還包括華北地區的國軍殘部、地方武裝以及原北洋政府時期的許多失意軍人。
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包括治安部總長齊燮元、副總長王永泉以及參事秦華、高勝嶽等。其中齊燮元和王永泉在北洋政府時期的江浙閩軍界頗有名氣,秦華和高勝嶽則是奉系中較有資歷的人物。
這支部隊承載了北洋軍閥的遺風。
民國時期的復雜程度實在難以理解,他們的行為超越了個人利益和政治抱負,甚至淩駕於國家利益之上。如果說普通老百姓還沒有這種覺悟也就罷了,但在這些人的帶動下,更多的失意軍人為了個人發展而選擇投敵,這也反映了當時的政治環境之混亂。
華北綏靖軍,也就是華北治安軍,其成立過程相當正規,因為其軍官都是經過軍校培養的。齊燮元等人將重點放在建立綏靖軍軍官學校和憲兵學校上,為綏靖軍儲備了大量的軍事骨幹。軍事武裝方面,則由日軍出面組建「剿共軍」,並吸引了大量地方武裝的加入,以維護華北地區的治安。江浙皖地區的治安維護則由臨時政府設立的地方綏靖區及保安隊負責。這使得華北偽軍中產生了兩個派系:一為齊燮元的綏靖系,一為地方武裝李福林的「剿共」系。然而,「剿共軍」很快就宣告瓦解,李福林的第一路軍因部隊的反正而覆滅,李本人也被反正的官兵擊斃。第二路由於兵力不足很快被縮編為地方性的民團軍。至於第三路,因內部紛爭而自行解散。
在這種情況下,綏靖系不得不加快建軍的速度,否則一個名義上的「國家」竟無國防力量,這豈不是國際笑話?1939年10月,在齊燮元等人的推動下,華北治安軍(1942年12月更名為華北綏靖軍)正式成立,轄有三個集團(每個集團轄有兩個團)和兩個獨立團。
這支部隊的軍服風格獨特,采用了義大利風格,雖然在戰鬥上表現一般,但在外觀上頗為時尚。
1940年3月,偽臨時政府改組為華北政務委員會,並被納入汪精衛的偽國民政府,但華北綏靖軍仍保持其獨立性,只在名義上歸屬於偽國民政府的軍政部。直到抗戰勝利時,華北綏靖軍已發展至14個集團,人數超過60,000。
總的來說,華北綏靖軍主要由綏靖系掌控,但當晉綏軍的第一師和第四師按照閻錫山的命令投降日軍並改編為華北綏靖軍的第12集團和第13集團後,綏靖軍中出現了第二個派系——晉綏系。
這兩支部隊的投降是閻錫山所謂的「雞蛋跳舞」策略的一部份,晉綏軍在抗戰中表現不佳,更擅長玩弄政治手段。
有趣的是,綏靖系和晉綏系之間並沒有發生沖突,一直保持著和諧的關系,這在其他幾個偽政權所屬的軍隊中是非常罕見的。抗戰勝利後,綏靖系的部隊接受了第11戰區司令長官孫連仲的改編,而第12集團和第13集團則重新回歸晉綏軍,被第二戰區司令長官閻錫山改編為山西省防軍。
和平建國軍
1940年3月,由汪精衛領導的偽國民政府在南京正式成立。由於汪精衛是從政治家出身,與蔣介石相比,他的軍事實力明顯不足,這使得偽國民政府成立後,他實際上是一個沒有軍隊支持的光桿司令。
為了建立自己的武裝力量,汪精衛在日軍的協助下吸納了各方面的勢力。這導致偽國民政府軍的派系復雜且多變,基本上每一個部門、每一個綏靖公署、每一個方面軍、每一個軍隊和每一個師都可能是一個獨立的派系。
偽國民政府初期,成立了包括參謀本部、軍政部、海軍部、軍事訓練部和參軍處在內的幾個重要軍事機構。其中參謀本部由北洋政府時期的老軍人掌控,軍政部由東北軍系和西北軍系分控,海軍部由東北軍系和閩系共同掌握,軍事訓練部主要由東北講武堂的畢業生把持,而參軍處則成為了各個失意軍頭的匯聚地。由此可見,僅僅軍事部門內部的派系就多達六個。
坦白說,汪精衛的處境實在是比較悲慘,沒有自己的軍隊,他如何維持政權?在眾多派系林立的軍隊中,汪只能利用這些力量,卻無法真正信任它們。因此,他只能模仿孫中山,從零開始建立自己的「親軍」。
因此,偽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應運而生,汪透過這一機構陸續建立了三個警衛師,並任命那些在戰場上被日軍俘虜的黃埔軍校生擔任這些警衛師的高級和中級軍官,透過這種方式培養出自己的「黃埔」系。這三個警衛師在官兵素質和武器裝備上都屬於偽軍中的精英,因此在抗戰勝利後,警衛師的主力被國民政府收編為第74軍。
在和平建國軍中,有許多是西北軍和東北軍的舊部。這兩個派系的軍隊,除了在第五和第九戰區內部支持彼此外,在長江以北的地區基本上無人問津,沒有人能像孫連仲或劉汝明那樣混得如魚得水。
我所提到的這些部隊,基本上都是晉察戰區和魯蘇戰區的遊擊部隊,主要由西北軍和東北軍組成,它們不僅無法打敗日軍,也無法戰勝八路軍和新四軍,連蔣介石都不看好它們。
例如,1940年,第一戰區司令長官衛立煌兼任冀察戰區總司令,戰區的正規軍被重新編組為兩個集團軍,分別由龐炳勛指揮的第24集團軍和石友三指揮的第39集團軍組成,當時冀察戰區的總兵力仍有超過80,000人。第24集團軍奉命前往太行山建立遊擊基地,而第39集團軍則分駐在山東的濮縣和河南的濮陽,使得冀察戰區名存實亡。
而且,這些部隊連雜牌中的雜牌都算不上,軍委會裏連一個能說得上話的人都沒有,完全是一支爛兵團,各路部隊長也都是草根軍閥出身,如果要做比較的話,我覺得他們像是小說中黑雲寨的謝寶慶那樣的人物。
隨著日軍加大掃蕩力度,戰區副總司令兼第39集團軍總司令石友三開始秘密與日軍接觸並謀求投降。當部下高樹勛得知後,於1940年12月將石友三誘殺,關於石友三的死有幾個不同的說法,有的說他被活埋在了黃河邊,也有的說他被蔣介石秘密處決了。第39集團軍因此內部份裂為兩派,一派在新任總司令高樹勛的帶領下在濮陽繼續抗戰,另一派在第69軍教導師師長文大可的帶領下投降了日軍。那些仍然留在河北境內堅持遊擊戰的部隊只剩下河北民軍和戰區獨立第一、第三支隊等少數幾部。
1943年4月,日軍對太行山區發起了第二次大規模掃蕩。龐炳勛的第24集團軍遭受重創。在援兵和補給完全斷絕的情況下,第24集團軍還堅持了一個月,最終被日軍逐一擊破。其中,新編第五軍軍長孫殿英看到形勢不妙,率部投降了日軍。隨後,東陵校尉引導日軍包圍了第24集團軍總部,勸降了戰區副總司令兼集團軍總司令龐炳勛,第40軍隨即解體,只有一部份部隊成功突圍。剩下的第27軍所屬的預備第八師師長陳孝強也率部投降了日軍,其余部隊則堅持了三個月後突圍成功,但只剩下1500余人。
西北軍中的偽軍基本上都是這樣形成的。孫良誠的第二方面軍、吳化文的第三方面軍、張嵐峰的第四方面軍、龐炳勛的第五方面軍以及郝鵬舉的徐州綏靖公署直屬各師都是這樣的。這些人在馮玉祥的西北軍時代是同事,在加入汪偽政權後雖然都屬於偽國民政府軍中的西北軍系,但他們各自為政,彼此之間沒有太多聯系。
在魯蘇戰區,由吳化文指揮的新編第四師和山東省保安第一師由於派系影響,不斷受到山東省主席沈鴻烈等人的排擠,其部隊甚至一度斷糧。在這種情況下,吳化文在已有投降日本的想法的魯西保安司令寧春霖的策動下,於1943年1月率領兩師的兵力投降了日軍。半年後,在戰區頗有聲望的第112師副師長榮子恒也在其父——偽河北省省長榮臻的策動下投降了日軍,導致不少原東北軍第57軍的舊部也跟隨投降。
偽國民政府軍建軍初期,東北軍系主要控制了軍訓系統,很多東北講武堂的畢業生在這個系統中擔任職務,原因是在九一八事變後,這些人大多在中央軍校擔任過教官,因此也被納入了新的體系。盡管這個軍系規模較大,但實際上並沒有真正的軍事權力。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1943年。在那一年,榮子恒帶領其師主力投降了日軍,並被改編為第十軍。在1944年的豫東會戰中,又有兩個團以及三個軍被改編。
而汪偽的第一方面軍,由任援道所部領導,最初是華北偽軍設立的江浙皖各綏靖區所屬的保安隊。在華北偽政權並入偽國民政府後,這些部隊被統一改編為七個師,形成了獨立的一派。第六方面軍的孫殿英所部則源自張宗昌的直魯聯軍,同時也有西北軍的血統,組織極為復雜。
盡管東北軍和西北軍在抗日戰場上英勇奮戰,但上述人物所造成的損害幾乎無法彌補。台兒莊的勝利、張自忠的犧牲以及東北義勇軍在東北的血戰等歷史事件被徹底抹去,想要恢復名譽都極為困難。
除了以上幾個較大的派系外,還有第一集團軍李長江的「蘇北遊擊系」、第二集團軍楊仲華的「江蘇保安系」、武漢行營葉蓬的鄂軍系、廣州綏靖公署陳耀祖的粵軍系、皖南方面軍張昌德的川軍系、第二軍徐樸成的太湖系、第十三軍李寶璉的桂鄂系、第十四軍鄒平凡、熊劍東的黃衛軍系等等。
對於這麽多的軍隊派系,汪精衛心知肚明,但他卻無力去消除它們。偽國民政府雖然名義上控制了華北、華東和華南的許多省份,但汪精衛的實際控制範圍僅限於南京及其周邊地區,其他地區雖然名義上屬於南京「中央」,實際上卻實行地方自治。汪精衛需要這些地方自治力量的支持,以維持他的偽國民政府名義上的「合法性」,同時也需要這些軍隊名義上的服從,以此與蔣介石相抗衡。汪精衛去世後,其繼任者陳公博的表現更是糟糕。
綜上所述,雖然偽軍在數量上龐大,但由於其內部成分復雜、派系眾多,其戰鬥力自然不言而喻。與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國民政府軍及日軍相比,偽軍只能存在於這些強大軍事力量的夾縫中,充其量只能作為日軍的棋子而已。
至於蔣介石的黃埔生將領有多少人投降了呢?
答案是15人,其中黃埔一期3人,二期4人,三期2人,四期6人。與上面提到的各派系相比,這些人數顯得微不足道,但其中有些人是奉命執行特定任務的,例如唐生智的弟弟唐生明,他以投降為名深入敵後收集情報,這也是為什麽日軍總是試圖拉攏地方軍閥,而對中央軍采取高壓政策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