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華野打仗太吃後勤,陳老總視察華北軍區時感慨:我們農民負擔太重

2023-12-22歷史
1948年5月29日,中央軍委就彈藥補充的問題,給華東野戰軍前委發了一封電文。

有些意外的是,這封電文中批評的意味比較多,批評華野在彈藥補充的問題上要求過高,希望華野能樹立「取之於敵」的思想。

當時,粟裕剛剛透過「鬥膽直陳」,向中央力陳不能渡江的建議,盡管中央也同意了粟裕的請求,但同時也提出了任務,要求華野在四到八個月的時間裏,殲敵五萬至十萬人。

粟裕回了濮陽以後,除了整訓部隊,就是在不斷研究該如何完成中央交付的任務。

應該說在大戰來臨之前,提出彈藥需求也是很合乎情理的。

可中央為何沒有表態支持呢?

談到華野,我們更多的是能想起他光輝的戰績,特別是陳毅、粟裕之間親密無間的配合。

要知道在抗戰勝利後,中央本著「向北發展,向南防禦」的方針,抽調了大批主力部隊和幹部開赴東北,華東解放區抽調了不少主力開赴,留下來的基本上都是二線部隊。可就是以二線部隊的水平,陳毅、粟裕硬生生打出一支強悍的主力,不能不盛贊一句,兩位將帥之間的匠心獨運。

只是隨之而來的問題也有不少。

1948年2月21日,根據中央指示,華野渡黃河北上到濮陽,開展新式整軍運動。

據張震回憶:

「濮陽整訓,是華東野戰軍組建以來,進行時間最長的一次。」

此次濮陽整訓,暴露出華野過去一直以來存在的問題,比如部隊的思想、紀律以及組織作風等問題,比較集中的體現在部隊軍閥風氣、軍民關系上。

1948年5月12日,朱老總在陳毅、粟裕的陪同下到濮陽視察華野整訓的情況,發現華野後勤上存在問題,比如冗余人員較多,傷病員身體好轉後不能及時補充前線部隊。

此外,朱老總還特別指出了一個問題,就是華野打仗嚴重吃後勤的問題。

事實上,從解放戰爭開始,華野後勤的負擔就要比其他各大戰區都要重,後來分兵到中原時,華野的後勤一度由晉冀魯豫軍區負責,當時晉冀魯豫軍區就發現,部隊的夥食比重要比其他部隊高。

在戰時困難條件下,晉冀魯豫軍區一度為應付華野的後勤而憂心忡忡。

華東的資源條件,一直以來就要比中原、西北、華北的情況要好,轉嫁給其他軍區以後,其他地區自然難以承擔華野如此高的消耗。

1947年9月3日,毛主席特意致電給陳毅、粟裕,批評華野打仗依賴後方,希望華野能建立無後方作戰思想,以適應新形勢的需要。

可從一開始,華野是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的。

1947年12月25日至28日,中共中央在陜北米脂縣楊家溝召開會議,重點討論了中國共產黨在軍事、土地改革、整黨、經濟、統一戰線方面的基本政策,並提出了奪取全國勝利的各項任務。

陳老總也出席了這次會議,不過這一次他是帶著滿肚子的牢騷和情緒來的。

都知道華野過去打了不少勝仗,可在過去特別是1947年夏秋之際,中央常常發電表揚西北野戰軍,卻對常打勝仗的華野不置一詞褒貶。

陳老總雖然沒有當眾發牢騷,可話裏話外卻還是讓人感覺到他有所不滿。

毛主席對此心知肚明,特意留陳毅在楊家溝住了一個月,並讓他出席了西北野戰軍團以上高級幹部會議。

本來,陳老總是帶著滿腹的經驗去的,但到了以後才發現,西北野戰軍的條件遠比他想象的要艱苦的多。

陳老總回了濮陽後,召開了團以上幹部會議,並在會上講話:

「西北野戰軍是作戰條件最艱苦的一個軍,一年多沒有吃到面食了,小米也很難吃到,主要吃黑豆,在過去是餵馬的飼料,還經常吃野菜和糠……」

除了吃的穿的,西北野戰軍的武器裝備水平也很差,特別是彈藥稀缺。

比如,西北野戰軍每打一仗,每門山炮只準打五發炮彈,迫擊炮每門只有五到十五發,而華野每門山炮配300發炮彈,迫擊炮200發,跳轉外線後,補給條件困難,但華野依然能保證每門山炮150發炮彈,迫擊炮100發炮彈。

華野的富裕讓不少西野的指戰員饞的流口水:

「你們這麽大的家業,給我們能打一年。」

更為關鍵的是,在戰爭年代下,每發炮彈,每顆子彈,都是後方節衣縮食生產供給的。

1947年11月24日,陳老總曾專門到華北軍區聯絡彈藥補給的事情,當他抵達華北中央局所在地時,才發現他們的住處很簡陋。

薄一波、滕代遠、宋任窮告訴他:

「兵工廠生產一發迫擊炮的炮彈,就要用掉1800斤小米,約等於一個中農家庭一年的收入。」

一句話,說的陳老總十分感慨:

「不來看看,不知道你們這樣困難,你們身上真是萬鈞重擔呦!華野打仗炮彈消耗太多,打一炮就是一個中農。」

即便如此困難,但陳老總還是張嘴要後勤補給,畢竟前線打仗,多打一發炮彈,就可能挽救一個戰士的生命。

那時的華北軍區,真可謂是咬著牙也要供給前線。

去西北野戰軍走了一趟,陳老總回來後,便嚴肅的批評華野指戰員。

「我們打仗三天三夜,消滅敵人二三個旅,打了三四百萬子彈,實際殺傷敵人只有四五千人,平均一千發子彈消滅一個敵人,太不合算。我們的部隊打仗是二三百挺機槍擺在一起,亂打亂放,打的子彈真是驚人,把敵人鹿砦圍墻都打垮了。一挺機槍平均打6、7千發子彈,一門炮打三百發炮彈。我們計算一個迫擊炮彈等於二個中農生活費,一個山炮彈等於三個富農,我們不知道打掉了多少中農、富農了。」

盡管華野各級指戰員都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但短時間內是很難改變這些習慣的。

1948年3月,宜川戰役取得勝利後,蔣介石驚慌失措,下令調隴海鐵路附近的第五兵團馳援,這麽一來,導致了洛陽僅剩下了孤軍青年軍206師駐守,而且圍繞洛陽周邊幾處重鎮,只有非正規部隊防守。

為了配合西北野戰軍作戰,掩護從大別山轉出來的劉鄧大軍休整,中央下令,華野三、八兩縱隊與陳賡的四縱、九縱等部隊共同發起洛陽戰役。

華野、中野首次配合作戰,打了個開門紅,不僅解放了洛陽,還殲滅國民黨軍兩萬余人。

不過,兩大野戰軍畢竟此前在不同地域作戰,雙方首次配合,各方面都有些摩擦。

洛陽戰役兩個月後,劉鄧在南洋召開豫西作戰總結大會,邀請華野參謀長陳士榘參加,陳士榘也沒有客套,在會上大談了一番經驗。

本來是介紹經驗,可說著說著就變了味兒,華野裝備水平比較好,重火力齊全,因此陳士榘在會上大談三縱火力如何如何強。

在場不少中野幹部面面相覷,心裏很不是滋味兒,經歷過大別山一戰,中野確實被拖垮了,拖瘦了。

劉鄧首長急忙出來打圓場:

「各個部隊的打法不一樣。」

也因為情緒上的對立,中野不少幹部都批評華野,稱陳唐兵團的三縱過於驕傲。以至於還有不少說法稱,陳唐兵團在打洛陽時,炮擊了兩個鐘頭,粟裕為此還專門出面解釋,沒有炮擊兩個鐘頭,只打了一個小時。

不過,即便是只有一個小時,那也是相當大的消耗了。

洛陽戰役後不久,華野、中野配合打豫東戰役,此次戰役也基本上是後來淮海戰役的預演。

期間朱老總視察在濮陽整訓的華野,粟裕曾當面提出彈藥需求,朱老總同意部隊過黃河時拿兩個基數的彈藥,北岸再放一個基數的彈藥。

可在五月底,華野上報軍區,所提出的的彈藥需求卻遠大於這個數位,甚至要超過五六倍之多,這個數位不僅僅遠大於軍區生產,也遠遠高於各大野戰軍的消耗。

也難怪陳老總到後方視察,了解一發炮彈的生產成本後,回發出「我們農民負擔太重」的感慨。

不過,豫東戰役確實是一場結結實實的大勝仗,雖然後來有些出乎預料的變化,整個過程中,粟裕所受的壓力其實不小,特別是黃百韜意外闖入後,胡璉、邱清泉也鉚足了勁兒增援,華野也出現了不小的傷亡。

隨著戰爭已近尾聲,全國戰場的形勢也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特別是三大戰役後,人民解放軍打仗也不用再像過去那樣扣扣搜搜,畢竟在戰場上多打一發炮彈,或許就能挽救更多戰士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