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從商周到明清,一篇文章搞懂中國古代各朝各代國號的由來

2024-07-18歷史

秦漢隋唐元明清,古代王朝的國號是如何確定的。

國號,即一個國家的稱號。所謂「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春秋和戰國,一統秦兩漢」。中國歷史上曾使用過的國號多以百計、千計,即使不算先秦時期的諸侯國,僅秦漢以後各朝各代使用的國號也多達百余,更有相當一部份國號被反復使用。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思考過,這些各式各樣的國號是怎麽來的,有什麽講究。

在先秦時期,國號的選擇可謂是五花八門,什麽樣的都有,而且往往互相摻雜。例如商王朝以圖騰為名,「商」這個字在甲骨文中猶如一只飛鳥,所謂「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又如周王朝以居住地為名,周王朝興起於岐山以南的周原,「周」這個字在甲骨文中,像是一塊種滿莊稼的田地,所謂「周原」,可以理解為一片特別適合莊稼生長的沃土。

周王朝建立後,分封八百諸侯,在之後的數百年歷史中,這些諸侯國逐漸形成自己的內部認同,於是就有了春秋五霸、戰國七雄。而齊楚燕趙這些諸侯國的國號也已不再只是一個名號,而是包含著歷史傳承的復雜綜合體,蛻變成一個地域概念,即使這些諸侯國早已滅亡。

秦朝滅亡後,六國復立,但像劉邦這樣草根出生的,自然是不配享有那些動輒傳承數百年的高貴的國號,只能按照封地,定了個不倫不類的漢王封號。不過好在劉邦建立的漢朝足夠長久,也足夠強大,「漢」這個國號不僅成就了漢族、漢字、漢語,也成了歷史上最「受歡迎」的國號。算上割據政權,中國歷史上共出現了15個以漢為國號的王朝和政權,其中11個是劉姓建立的。

西漢王朝傳承二百一十年後,「安漢公」王莽在眾人的擁躉下代漢自立,定國號為「新」,以表明「革除弊病,改舊換新」的決心。王莽也確實制定了一系列新政。改官制,改地名,改田制,改幣制。新倒是挺新的,就是死也死的很快,前後不過14年,新莽王朝就走向覆滅,漢室宗親和地方豪強乘勢而起。

從新莽滅亡到東漢完成統一這十數年時間內,曾出現過十幾個割據政權,其中宣布繼承大漢法統的就有5個,分別為劉玄建立的更始政權,劉盆子建立的建世政權,劉永建立的建武政權,王昌建立的趙漢政權,以及劉秀建立的東漢。這五人中,劉玄與劉秀為本家,同為漢景帝之子長沙定王劉發之後,劉盆子是高祖之孫城陽景王劉章之後,屬於偏遠支脈。劉永是漢文帝之子梁孝王劉武之後,雖然血緣關系也有點遠,但劉永是本家嫡傳,有梁國王位的繼承權,在幾人中出身最好。王昌則是個江湖術士,詐稱自己是漢成帝流落民間的兒子,後在邯鄲登基稱帝,史稱趙漢政權,僅存在了六個月就被劉秀剿滅。

除了「五漢相爭」,四川地區也誕生了歷史上第一個割據政權,即公孫述建立的成家政權。「成」,即成都,「家」,則是一種自稱,類似於漢朝統治者,稱呼自己為漢家一樣。由於劉秀建立東漢後,定下了「先關東,後隴蜀」的戰略,成家政權得以存續十二年,是這一時期活了最久的割據政權,另外還貢獻了一個成語:得隴望蜀。

東漢末年分三國,蜀漢繼承的是漢朝的法統,國號自然是「漢」。魏國的國號來自於曹操、曹丕的魏王封號。至於為什麽是「魏王」,而不是別的什麽王,一個原因是曹魏發家的地方在鄴城,而鄴城是魏郡的治所,所以曹操就給自己封了個魏王。另外,東漢末年非常流行一句讖語,「代漢者,當塗高」。魏,有巍峨高大之意,所以代漢者,魏也。吳國的國號來自於地域位置,東南形勝,吳越故地。

兩晉的司馬家族,祖上是秦末十八路諸侯中的殷王司馬卬,劉邦收服司馬卬後,改殷國為河內郡,司馬家族便世居在此。不過「殷」這個國號,顯然會讓人聯想到風評不太好的殷商王朝,所以司馬家就給自己定了個「晉王」的封號,然後以晉王的身份,稱帝建國。一方面,三家分晉,晉,天然就比趙魏韓三國高一個級別。另一方面,晉者,進也。還是「代漢者,當塗高」那一套玄學。

五胡十六國分為一成一夏,兩趙三秦,四燕五涼。

一成,即割據四川的成漢政權,由氐族人李雄建立,始定國號為「大成」。李雄死後,大成政權發生內亂,漢王李壽篡位登基,改國號為「漢」,所以大成國也被稱為成漢。一夏,為匈奴人赫連勃勃建立的胡夏政權,匈奴人傳說是夏禹的後裔,於是以「夏」為國號。

兩趙,分別為匈奴人劉淵建立的前趙政權,和羯族人石勒建立的後趙政權。前趙立國之初,北方地區尚未陷入徹底的混亂,為拉攏漢人,劉淵便以「漢之外甥」的名義,奉漢朝為正朔,定國號為「漢」。族子劉曜即位後,認為匈奴人興於北方,都城平陽又在故趙國境內,於是改國號為「趙」。石勒原為劉淵麾下將領,後占據襄國,稱帝自立,因襄國屬於趙國故地,秦末漢初還做過趙國的都城,於是也以「趙」為國號,史稱後趙。

三秦為前秦、後秦、西秦。前秦為氐族人建立的政權,發跡於關中,以「秦」為國號,後效仿始皇帝橫掃六合,統一北方,只可惜淝水一戰功虧一簣。前秦崩潰後,羌族建立的後秦和鮮卑乞伏部建立的西秦,都選擇以「秦」為國號。一方面後秦占據關中,西秦占據秦州,都是秦國故地,另一方面後秦和西秦也都想要繼承前秦的法統。

四燕,為前燕後燕、南燕北燕,皆為鮮卑慕容部建立的政權。鮮卑慕容部發跡於遼河流域,因為地處燕國舊地,遂以「燕」為國號。五涼,分別為前涼、後涼、南涼、北涼、西涼。因地處涼州,遂以「涼」為國號。

除了上述十六國,這一時期還有西燕、冉魏、翟魏三個稱帝的割據政權,因為存續時間不長且實力較弱,沒有收錄在十六國中。西燕同樣是鮮卑慕容部所建的政權,因此以「燕」為國號。冉魏,是漢人冉閔建立的政權,因定都於鄴城,且冉閔本身就是魏郡內黃人,故以「魏」為國號;翟魏,是丁零人翟遼建立的政權,地盤與戰國後期的魏國相當,故以「魏」為國號。

南北朝中,劉裕建立的宋朝,其國號來源於籍貫。劉裕祖籍彭城,也就是今天的徐州,春秋時屬於宋國,戰國時屬於楚國,因而以「宋」和「楚」為國號都可以。另外,劉裕自稱是高祖劉邦之弟,楚元王劉交之後,以「漢」為國號也不是不行,但可能血緣關系實在太遠,沒什麽人信。也可能是蜀漢、漢趙、成漢這幾個「大漢復國主義者」都沒啥好結果,所以最終放棄了「漢」,選擇了「宋」。

南齊和南梁皇族同出一脈,均為蘭陵蕭氏之後。蘭陵縣位於山東南部,屬於齊國。所以蕭道成稱帝後,定國號為「齊」。但眾所周知,南北朝多昏暴之君,所以後來蕭衍稱帝自立時,為了與前朝劃清界線,改國號為「梁」。「梁」這個國號來源於梁郡,梁郡即兩漢時期的梁國,蕭衍以梁郡等二十郡加封自己為梁王,然後登基稱帝。

南陳的國號,很多人以為來自於陳霸先的姓氏,但這不是很準確。陳霸先自稱是東漢名臣陳寔之後,而陳這個姓氏來自於先秦時期的陳國,是周武王欽定的舜帝之後,名正而言順。陳霸先以「陳」為國號,既暗和了自己的姓氏,也是對上古聖君的繼承宣稱。

北方五朝中,北魏最初的國號為「代」,源於拓跋珪對父祖基業的繼承。不過「代」這個地方位於山西北部,歷來都是邊塞之地,有種邊陲小國的既視感,於是沒過多久,拓跋珪就將國號改成了「魏」。【北史】中還專門記載了國號的由來,大概意思是,魏國是大國名號,是神州上等之國,吾皇新受天命,自當入主中原,「代」這個國號已經不合適了。

北齊的國號來自於籍貫。高氏家族出生於渤海郡。「勃海故齊地也,國號遂曰齊」。北周的國號來自於周王朝,是托古懷舊,其官制也效仿【周禮】,設大冢宰和天地六官。

除了前面這幾個正統王朝,南北朝時期還有幾個過渡政權,一個是東晉末年的桓楚政權,桓楚起於荊州,遂以「楚」為國號。另一個是宇宙大將軍侯景建立的侯漢政權,國號來自侯景的漢王封號。還有一個西梁政權,是南梁滅亡後留下的小尾巴。

隋唐兩朝的國號均來自於前朝封號,隋文帝楊堅的父親楊忠是北周的隨國公,唐高祖李淵的祖父是西魏的唐國公。至於為什麽是隨國公和唐國公,這倒沒什麽特別的講究。西魏北周的柱國大將軍都會加國公封號,例如趙國公、楚國公等。但不會真的在境內劃出一個趙國、楚國,封號也不與封地和籍貫掛鉤。

在隋末亂世中,除了最後勝出的李唐,也還出現過不少割據政權。弒殺隋文帝的宇文化及,其父親宇文述為隋朝名將,獲封許國公,因而宇文化及弒君篡位後,以「許」為國號。河北的竇建德稱帝時,得到一塊黑玉,與上古時期夏禹「天賜玄珪」的傳說相應,於是定國號為「夏」。割據荊楚的蕭銑,是南梁蕭氏皇族後裔,故以「梁」為國號。割據山西的劉武周,自稱漢室後裔,以「漢」為國號。王世充的鄭國,薛舉的秦國,林士弘的楚國、李子通的吳國,李軌的涼國,皆以地域位置為國號,而割據朔方的梁師都,恐怕是歷史上唯一一個以自己的姓氏為國號的。

李唐王朝之後的五代十國又是一個大亂世。朱溫平定黃巢起義後,被任命為汴州刺史,宣武軍節度使。汴州又稱汴梁,是魏國舊都,所以朱溫封王的時候,給的封號就是梁王,然後稱帝,建立梁國。其實一開始朱溫的幕僚們商定以「魏」為國號,效仿南北朝舊例,先劃出一個大魏國,然後再走完「劍履上殿,入朝不趨,贊拜不名」那一套流程,只是朱溫懶得走這個過場,直接以梁王的身份接受禪位。

後唐李存勖,別看人家是沙陀族出身的胡人,但自他爺爺輩起,就是李唐王朝官方認證的國姓爺,因而李存勖稱帝後,奉李唐為正朔,定國號為「唐」。

後晉石敬瑭,造反前為河東節度使,河東就是山西,於是以「晉」為國號。湊巧的是,

後漢劉知遠,他不僅是河東節度使,還是太原本地人,但奈何「晉」這個國號已經被石敬瑭用了,而且還用臭了,所以沙陀族的劉知遠就恬不知恥的認了劉邦做祖宗,定國號為「漢」。

後周郭威,在起兵前為鄴都留守、天雄軍節度使兼樞密使。鄴都,即大名府,屬於魏國故地。不過朱溫都不稀罕的魏王,郭威當然也不想要,於是就翻起了族譜,自稱姬周後裔,虢叔之後,定國號為「周」。

十國之中,前蜀、後蜀、吳國、閩國、楚國五國國號來源於各自所處的位置。

南唐、南漢是對前朝法統的宣稱。南唐的建立者李昪,出身低微,很小的時候就成了孤兒,後被吳國大將徐溫收為義子,改名徐知誥。徐知誥稱帝後,尊養父徐溫為太祖,因徐家的祖籍在海州,於是定國號為「齊」。但別人的孩子終究是養不熟的,兩年後,徐知誥恢復李姓,宣稱自己是唐憲宗之子建王李恪之後,改國號為「唐」,徐溫也從齊太祖,變成了唐義祖。

南漢的建立者劉演,他們家以前是做買賣的,後在唐末亂世割據嶺南。劉演一開始定的國號為「越」,畢竟在嶺南嘛。但「越」這個國號太偏安了,於是在第二年,以劉姓改國號為「漢」,史稱南漢。割據山西的北漢,是後漢滅亡後的復辟政權,與南漢沒什麽關系。最後剩下的吳越國和南平國,因為一直沒有稱帝,所謂國號,其實就是吳越王和南平王的封號。

宋遼金夏四朝中,宋太祖趙匡胤,在稱帝前曾擔任過宋州的歸德軍節度使,於是定國號為宋,並將宋州升格為南京應天府,為北宋五京之一。

遼國建立之初以族名為號,稱契丹國;遼太宗時期,契丹南下滅亡了後晉,以中原皇帝的禮儀在開封舉行登基大典,同時定契丹國的漢文國號為「大遼」。關於「遼」這個國號,有好幾種說法,主流觀點認為,「遼」這個字在契丹語中意為「鑌鐵」,有堅不可摧的含義,故以此為號。

金國的國號也有好幾個說法,按【金史】記載,完顏阿骨打建國的時候,認為鑌鐵雖然堅固,但最終還是會被銹蝕,只有金才是永遠不變,永遠不壞的,於是以「金」為國號。

西夏的國號,來自於夏州這個地名,唐朝末年,黨項族人因平定黃巢有功,其首領拓跋思恭,獲賜李姓,夏國公,拜夏州節度使。到宋仁宗時期,黨項人與北宋徹底決裂,李元昊稱帝自立,定國號為「夏」。和遼國一樣,西夏也有自己黨項族的國號,自稱「邦泥定國」或 「大白高國」。

自宋以後,元明清三朝的國號不在與地網域名稱稱掛鉤。元朝的國號來自【易經】中的「大哉乾元」。大明的國號有好幾種說法,有說來自於明教的,也有說來自於白蓮教的,還有說來自於小明王韓林兒,大明壓小明。事實上,大明這個國號很可能也來自於【易經】。所謂「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雲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禦天。」大元之後,自然就是大明。

我們再聊一下這一時期的幾個割據政權。元末亂世之中,除了朱元璋,還有劉福通、徐壽輝、陳友諒、張士誠、明玉珍等幾個割據政權。蒙元統治時期,漢蒙對立嚴重,因而元末起義的各路諸侯,大多以驅逐韃虜恢復中華為號召,劉福通和韓山童為首義,韓山童自稱是宋徽宗的八世孫,因而他們建立的政權被稱為韓宋。徐壽輝同樣以反元復宋為號召,但因為朱元璋出自劉福通麾下,因而明朝建立後,將徐宋的國號覆寫成了「天完」。陳友諒的「漢」,明玉珍的「大夏」,張士誠的「周」,也都是歷史上影響深遠的國號。

明末大順、大西都是農民起義政權,國號定的也比較隨意。李自成的大順,取「應天順民」之意。張獻忠的大西,來自軍號。張獻忠、高迎祥、李自成等人在陜北聚義之時,各路義軍結為三十六營,張獻忠的部隊正好被劃為西營,於是他就一直用這個名號,自稱西營八大王,大西王。

大清的國號要復雜一些,少數民族政權一般都有兩個國號,遼國對內稱契丹,對外稱大遼,元朝對內稱大蒙古國,對外稱大元。而「大清」這個國號則是其滿文國號Daicing的音譯,本意為「戰士」。清朝以弓馬奪取天下,用大清這個國號,有宣揚國威的意味。當然,漢文音譯時選用「大清」這兩個字,大概是漢人官僚的建議,也就是五行相克那一套,大明為火德,水克火,所以大清要用帶三點水的清。

透過前面的梳理,我們可以把國號分為兩個階段。秦漢之後,隋唐之前,王朝的合法性大多來自於繼承和禪讓,國號的選擇也更偏向於傳統,甚至就連稱帝的流程也都差不多。

雖然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專制王朝,開了大一統的先河,但真正奠定了大一統和封建君主專制的無疑是漢朝,並且因為漢朝足夠長久和強大,人們相信這裏面一定有所謂的天命。既然漢朝承受天命,那麽要想取而代之並得到天下人的認可,就必須按照遊戲規則來。例如王莽篡位前,要先給自己加安漢公,然後加九錫,稱假皇帝,等把地位提到不能再高的時候,再來天降祥瑞,百官請願,三辭三讓那一套,接受禪讓,稱帝建國。

同時又因為劉邦立國之初,定下了非劉氏不為王的制度,反過來說,只要有異姓被封為王,那麽就代表著他有了繼承法統的資格。所以不論是魏國曹丕、西晉司馬炎、南宋劉裕、南齊蕭道成、南梁蕭衍、南陳陳霸先、北齊高洋、北周宇文覺、隋朝楊堅、唐朝李淵,只要是接受禪讓稱帝的,稱帝前最後一步都是稱王,故封號大多是那些有歷史傳承的大諸侯國的名號,至於具體選哪個,就看實際的政治需要了。

隋唐兩朝比較特殊,和魏晉南北朝那幾位不同,隋文帝楊堅和唐高祖李淵,都是頂級貴族出身,他們的封號是從父祖那裏繼承過來的,沒法按照自己的喜好重新選,所以楊堅就算再不喜歡「隨國公」的「隨」,也只能將走字底去掉,而不能更換,不然就是否認關隴貴族集團。

隋唐之後,王朝的合法性從繼承和禪讓,轉向武力征服,誰拳頭大誰就是天命所歸,想用什麽國號就用什麽國號,於是就有了大遼、大元、大明、大清,各有各的玩法。

總的來說,中國歷史上的國號大體有這麽幾個來源,一是地域位置,發跡於北方的取燕趙,起家於南方的用吳楚;二是家族籍貫,老家山東的取齊國,祖籍河北的用趙國;三是封號爵位,隨國公楊堅建立的王朝就叫隋朝,唐國公李淵建立的王朝就叫唐朝;四是法統繼承,東漢繼承於西漢,南宋繼承於北宋;五是攀附先祖,認一個牛逼的祖宗,不論是異族胡人,還是平頭百姓,姓劉的都是漢室後裔。六是托古懷舊,北周武周都是周,胡夏大夏都是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