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歷史冷知識:什麽級別的官員才有資格入京陛見,多久一次?

2024-04-11歷史

各地官員入京陛見,應該是相當古老的一種行政制度。

任王朝更叠,文化語言習俗都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可陛見卻隨著時間的推進,眼見著越來越完善,越來越被帝王推崇,這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

畢竟,就連怎樣修身治國平天下,從「百家爭鳴」一直吵到「儒釋道三家並立」都沒有個完美答案,官員入京陛見則從未過時。

哪怕是元跟清這樣的異族入主中原,方方面面謹慎接納漢文化,捍衛本族傳承的情況下,都不約而同讓陛見更上一層樓,那具體什麽級別的官員有資格入京陛見,約為多久一次呢?

——既然陛見制度源遠流長,要想理清這兩個問題,且順藤摸瓜從頭說起。

一、陛見制度

史書有據可考的記載,最早出自【後漢書】。

——為漢宣帝時期,明確規定「刺史守相,輒親引見,考察言行,信賞必罰。」說明各地刺史及守相這一級別的官員,才有資格入京陛見。

而漢朝的刺史跟守相,約等於如今的省市一級官員。

並且刺史的負責領域還發生過顯著變化,在漢武帝時,刺史被要求不定居在某一地,流動監察各郡守的行為操守是否合規。

雖說能越級彈劾比他高好幾等的官員,令人都畏懼這份職能。

可歸根結底俸祿待遇不怎麽樣,跟常年的奔波風塵仆仆不太搭,因而從漢成帝升級刺史跟郡守平起平坐後,其影響力就日漸上升,最終蓋過郡守,成為一方霸主。

至於守相則是一地的行政長官,統管軍政跟民生等各項事務。

由此可見,監察郡守的刺史和一地實權長官,是有資格入京陛見的,至於在其以下的各級官員,若官運沒有亨通的話,大多數人終其一生都沒有機會面見天子。

該等級官員入京陛見的規矩,沿用了數百年,不過此時尚且還算不成文的潛規則。

二、宋代正式定位制度

正式定為制度沿用,是從宋代開始。

唐朝末期及五代的藩鎮割據是令皇帝尤為頭痛的頑疾,因山高路遠,很容易一個監管不力,地方官就在此發展起不容小覷的勢力。

直到割據自立、劍鋒直指國都,冷不丁鬧騰起來,會打的京中眾人一個措手不及。

所以為了應對這個現象,【宋史】就清晰記載出節鎮郡守要入京陛見,也就是節度使和郡守這一等級的官員要按命令接受皇帝的考察。

其以下官員依然沒資格陛見,待到元朝,陛見制度基本沒有什麽大的變化,能被召見的官員職務也是一地行政長官。

唯一不同就是加入賞賜規矩,等於說各官員天南地北的趕來,都不會空著手回去,會得到不等金額的錢以及玉帶跟武器兵士等。

三、明代的陛見制度

直到明朝,陛見制度有了明顯改變。

——首先朱元璋明文規定出時間為三年一次,更與前朝都不同的是全國地方官員都會進行考察,也就是無論是郡守亦或是知縣,都有資格入京陛見了。

透過此項改革,能看出朱元璋對官員的掌控欲和防備心都很強,他恨不得人均安一個監控器,把所有人的一舉一動都盡收眼底。

這是優劣參半的舉措,優點跟缺點都顯而易見,前者能幫助皇上有效考察每一位官員的能力,如耿直不善逢迎的芝麻官,不會出現被上峰打壓,一輩子都沒有晉升之日的事情發生。

不僅可以強化臣僚對皇帝本人的擁戴,更可以了解到未被加工過的第一手民意,使得君王的執政理念和方針能有力傳達到底。

畢竟打從漢朝開始的陛見,有資格參與的都是省市一級官員,那對於鄉縣裏的小官來說,擁戴皇帝遠不如擁護頂頭上司來得見效快。

自己的前程實際掌握在他們的手裏,這也就導致許多朝代後期常會出現割據現象,因為其有招攬班底的操作空間。

並且省市一級的官員才有資格陛見,也會讓粉飾太平的問題越發嚴重,為了能在皇帝面前留下好印象,報喜不報憂屢見不鮮,逐漸使得陛見制度成為敷衍了事的景觀。

這樣一來,象征意義遠大於實用意義。

待到中後期皇帝綜合實力減弱,臣僚陛見完後能否不打折的推行執政方針就更沒數了。

反正有資格見皇帝的全國也沒多少人,基層官員一肚子問號也沒有辦法搞清楚,一個朝代就這麽糊裏糊塗的走到覆滅的終點。

四、清朝在明代基礎上最佳化

因而,草根出身的朱元璋,大刀闊斧的改革了陛見制度,確實有不菲收益。

可缺點也難以避免,如當地的具體事務停擺數月,對於百姓有切實的影響,好比急著打官司,可知縣陛見去了,數月才回來,那不是黃花菜都涼了。

再隨著一段時間的發展,三年一次的陛見更聲勢浩大,許多官員往返入京一次得耗時一年才能回來,朱元璋雖然明文規定官員啟程日期要申報,遠者不許過期,近者也不能提前離職。

但實際實施起來彈性卻很大,天氣因素、道路是否好走跟沿途治安等都是理由。

畢竟就算離京近的官員,遇上強盜土匪或暴風雪,也難免會耽擱行程,更何況遠在福建寧波等地的官員了。

不少官員借著陛見這麽個出公差的機會,探親訪友的、遊覽名勝景點的、聯絡各級感情的,將私利完全放在了公事之上。

所以待到清朝時,陛見再次有了變化,只有提督、按察使、總兵跟布政使這一級別的官員才有資格陛見,其余的小官,沒有特殊原因的話,則基本不用入京。

吸取了明朝的經驗教訓,清朝是按具體地理位置來制定時間,如山西及河南等距離京城較近的官員,是每年都要上京一次,而兩江三省則是隔年陛見。

至於浙江跟兩廣等更遠的,就是督撫輪流入京,既保證皇帝對地方官的管束力、有力鞏固皇權,還能讓政務不停擺。

而武職官員,陛見的頻率會更低一些,基本上只有三年換防時才會入京,畢竟軍事上的事瞬息萬變,尤其對於鎮守邊關的要員們來說,數月的離職,無異於是讓敵人鉆空子,不能本末倒置。

總結

綜上所述,陛見是皇權體制下沿用千年之久的古老制度。

其實周王朝時的諸侯會盟,也跟陛見有異曲同工之效,究其根本,就是天高皇帝遠的情況之下,也不能失去對地方高官的約束和考察。

既不能讓他們無限膨脹權力,也不能被蒙蔽視聽,再沒有什麽比當面見更好使的辦法了。

至於具體多久陛見一次,不同朝代有不同的規定,大多都根據皇帝本人來衡量需要決定。

——只有明清時期明確給出時間,洪武皇帝朱元璋命全國官員每三年陛見一次,清朝則根據地理位置的遠近不同,有年數不等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