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石覺稱東北蔣軍的七個軍長,有五個都反對杜聿明,真相究竟如何?

2024-04-10歷史

國民黨將領石覺抵達台灣後,在他的回憶錄中提及,當國民黨勢力迅速進入東北地區時,他指出在最初一年內,被派遣的七支軍中,有五位軍長與杜聿明產生了不和,反對其指揮方式。

逃亡至台灣的國民黨高級軍官們在他們所著的回憶錄中,常常推卸責任、相互指責是一種普遍現象。例如,被稱為「長腿將軍」的劉峙,這位眾所周知的敗軍之將,在自己的回憶錄中描繪自己為一個「周密考慮無遺漏」且「面對危機從容不迫」的卓越將領,仿佛失敗與他無關。

石覺與杜聿明在東北的惡劣關系,在他們的敘述中顯而易見,雙方都極力誇大自己的成就,貶低對方。但這也間接反映了一個問題,即杜聿明在東北的指揮下,與他手下的國民黨將領們的關系錯綜復雜。

杜聿明被蔣介石任命為東北保安司令長官,1947年之前,其指揮下的部隊包括新一軍、新六軍、第13軍、第52軍、第71軍、第60軍、第93軍,這些軍的軍長分別是孫立人、廖耀湘、石覺、趙公武、陳明仁、曾澤生、盧浚泉。

石覺與杜聿明的沖突

石覺

國民黨勢力進軍東北始於對山海關的進攻,此時由杜聿明指揮的是第13軍和第52軍,其余部隊尚在途中。

第13軍原為湯恩伯的根基部隊。1945年春,國民黨軍組織了四個方面軍,湯恩伯擔任第三方面軍總司令,其中第13軍為該方面軍中首批更換美式裝備的部隊。

不論是湯恩伯還是石覺,均不願第13軍前往東北,但由於蔣介石的命令,他們不得不服從。在對山海關的進攻中,在我軍的有力抵抗下,石覺產生了畏縮心態,建議杜聿明等待後續部隊增援後再發起進攻。

杜聿明對此大為不悅,嚴厲斥責石覺,並召集第13軍的團級以上軍官,親自部署攻擊行動。在我軍主動撤退後,杜聿明命令第13軍追擊,但石覺並未認真執行。

這僅僅是開始,在隨後的行動中,石覺與杜聿明多次發生沖突,在七位軍長中,石覺是讓杜聿明最為頭疼的一個。

第13軍初入東北時,石覺及其部下極為囂張。1946年2月中旬,我軍集結7個團的力量,突然對駐紮在秀水河子的第13軍第89師部份部隊發起包圍,殲滅1600余人。戰後,石覺責怪援軍未到,而杜聿明則指責第89師敗得過快,無法及時救援。

1947年,在四保臨江的戰鬥中,第13軍第89師被我軍包圍,經過激戰,除師長萬宅仁化裝逃脫外,其余7500余人全軍覆沒。

此戰之後,第13軍元氣大傷,石覺擔憂老部隊的徹底損失,透過湯恩伯等人的關系,調往熱河防守,並公然回避戰鬥。

後來,當熱河防區歸屬於傅作義指揮的華北剿匪總司令部時,北平胡平解放,石覺等頑固派軍官乘坐飛機逃離。

石覺在其回憶錄中,對杜聿明進行了極力的貶低,聲稱「杜聿明未曾經歷過多次硬戰、大戰,其軍事才能僅限於一位勤奮勇敢的軍師長。」

盡管對這種評價本身可以有所爭議,但這反映了石覺與杜聿明在東北的糟糕關系,「勢同水火」用以形容他們的關系,絕不為過。

與滇軍的矛盾

1945年10月,當第一方面軍總司令盧漢帶領滇軍主力第60軍、第93軍等部隊在越南接受日軍投降時,訊息傳來杜聿明率軍包圍雲南五華山(雲南省政府所在地),逼迫「雲南王」龍雲交出軍政權力,前往重慶擔任名義上的軍事參議院長。

盧漢召集第60軍、第93軍的師級以上高級軍官會議,討論對策。意見分為兩派,一派主張立即返回雲南反擊,另一派建議暫時觀望局勢變化。

經過反復考量,盧漢放棄了透過武力對抗的計劃,因為僅憑滇軍的這兩支軍,對抗在雲南的關麟征部隊就已經力不從心,更不用說昆明的杜聿明部隊虎視眈眈,另有周福成的第53軍等親蔣部隊。

最終的妥協結果是盧漢前往雲南,接替龍雲成為省主席,而滇軍的第60軍、第93軍則被派往東北。

滇軍官兵因為這一決策而情緒激動,對於突然被派往東北的情況感到不滿。由於杜聿明是「五華山事件」的主導者,滇軍官兵對他自然持有隔閡感。

國民黨進駐東北的七個軍中,除了滇軍的兩個軍外,其余五個都是中央軍。在後勤補給方面,國民黨軍隊向來有親疏之別,主力與非主力部隊、中央軍與地方軍隊之間的差異頗大。

在1946年5月的鞍海戰役中,第60軍的第184師師長潘朔端率部起義。潘朔端起義後,滇軍將領普遍指責杜聿明見死不救。

這其實對杜聿明有些冤枉,在潘朔端的師部和兩個團被我軍包圍之後,杜聿明曾命令孫立人率領新一軍進行救援。孫立人以部隊需整補為由,直到潘朔端發出求救電報三天後才開始行動,但還未走遠,潘朔端便宣布起義。

其中還有一段插曲,杜聿明在嚴令孫立人救援時,蔣介石正好在沈陽視察,孫立人繞過了東北行轅主任熊式輝和杜聿明,直接向蔣介石請示,蔣介石同意新一軍在整補完畢後再進行救援。

有了蔣介石的支持,杜聿明無法再強令孫立人行動。這也展現了地方軍隊的尷尬處境,假如當時被包圍的是新六軍、第71軍這樣的直屬部隊,蔣介石肯定會立即命令各部隊救援。

第60軍軍長曾澤生對杜聿明也有所不滿,認為將第60軍分散部署是兵法上的大忌。潘朔端回憶,第184師被分散駐紮在鞍山、海城、大石橋、營口等鐵路沿線,師部駐在海城,當海城被圍時,潘朔端作為師長,能夠指揮的兵力不足三千人。

由此可見,杜聿明與第60軍、第93軍的主要將領之間的關系,雖不至於如同與石覺般糟糕,但裂痕顯著。

與孫立人的爭執

孫立人

杜聿明與孫立人之間的不和,在東北國民黨軍中是眾所周知的。新一軍初抵東北時,孫立人正在國外進行軍事考察及接受勛章,因此該軍實際上是由東北保安副司令長官鄭洞國代理指揮的。鄭洞國與杜聿明私交甚好,且曾是新一軍的軍長,這段時間內新一軍對杜聿明的命令執行度較高。

當孫立人回到東北,接手新一軍的指揮權後,情況發生了變化,杜聿明的命令執行度開始明顯降低。

在晚年時期,孫立人在接受陳嘉驥采訪時表達了這樣的觀點:

若要扭轉東北的局面,唯一的解決辦法是讓駐紮在長春和吉林的軍隊立刻過松花江,直取哈爾濱。但即便我提出這個建議,杜聿明也沒有勇氣去實施,因為杜聿明向來過分謹慎,不適宜擔任指揮職務。

這番言論,被許多人視為孫立人優於杜聿明的佐證。然而,如果仔細審視當時的實際情況,不難發現孫立人對他人要求嚴格,對自己則相對寬容。

在國民黨軍隊占領四平之後,杜聿明部署了三支縱隊前進,包括新一軍、新六軍和71軍的第88師構成的中路縱隊,朝公主嶺方向進發,最終攻占長春。

雖然三支縱隊的進展各不相同,但總體上都完成了任務,唯獨孫立人指揮的新一軍行動緩慢,進展最為遲鈍。

鄭洞國因為無法對孫立人采取有效措施,憤怒地向杜聿明發送電報,抱怨新六軍和71軍的第88師已經出發,而新一軍主力仍舊停留原地。

杜聿明和鄭洞國前往孫立人的部隊指揮部,三人之間發生了激烈的爭論,最終不歡而散。當國民黨的其他部隊攻占長春時,新一軍依然在途中。

孫立人既然認為杜聿明指揮過於謹慎,缺乏主動,那為何在他自己負責時,又對前往長春的道路充滿顧慮,猶豫不決,遲遲未能做決定呢?

這僅僅是孫立人與杜聿明之間矛盾的開端,兩人的紛爭直到孫立人離開東北才告一段落。

關於陳明仁的關系

陳明仁

在東北國民黨的七位軍長中,陳明仁的資歷最深,也是最為郁悶的一個。東北保安司令部的正副司令官杜聿明和鄭洞國,都是陳明仁在黃埔軍校的同期同學。

陳明仁早期的職位相當高,當時他擔任少將旅長時,杜聿明和鄭洞國還僅是團長。但是,十幾年後,陳明仁卻成了杜聿明、鄭洞國的下屬,而在七位軍長中,他是唯一的黃埔一期生。盡管國民黨軍中不乏仍舊擔任軍長或師長職務的黃埔一期生,但鑒於陳明仁的軍事才能和戰績,他本不應僅是這樣的職務。

流傳甚廣的一種說法是,陳明仁指揮71軍進駐東北後,與杜聿明不和。但事實上,這種說

法只對了一半,因為陳明仁與杜聿明的關系其實還算不錯,而是71軍的其他主要官員對杜聿明持有意見。

71軍是宋希濂的舊部,遠征軍在滇西反攻期間,71軍作為宋希濂的十一集團軍的骨幹力量。在三次龍陵戰役中,宋希濂因「虛報戰績」而被撤職,黃傑接任總司令一職。黃傑上任後,宋希濂的親信、71軍軍長鐘彬被調走,由副軍長陳明仁接任。

陳明仁被調至71軍擔任副軍長,是因為他在擔任預備2師師長期間,因在昆明對蔣介石不敬而被降職,因此71軍並非他的原部隊,復雜的人事關系讓陳明仁也頗感頭痛。

在東北,杜聿明最依賴的部隊是新六軍,在攻占四平之後,他命令71軍的88師臨時歸屬廖耀湘指揮,以增強新一軍的戰鬥力。

88師的師長胡家驥對廖耀湘頻繁將其部隊用作先鋒感到不滿,兩人發生了激烈的沖突,廖耀湘向杜聿明投訴,稱胡家驥不服從指揮。杜聿明以東北保安司令部的名義,將胡家驥撤職,並指派自己的親信韓增棟擔任師長。

韓增棟上任後,71軍上下對他極不服氣,即便是他所在的88師,連團長也不聽他的指揮。韓增棟擔任師長不久,該師的一支團被敵軍包圍,韓增棟未向陳明仁求援,也未聯系71軍的其他師長,而是直接向東北保安司令部請求支援。該團很快被殲滅,陳明仁極為憤怒,斥責韓增棟采取錯誤的求援方式。

像這樣的事件並非孤例,但總體而言,陳明仁與杜聿明的關系還算不錯。原因在於,許多人誤解了陳明仁「傲上將軍」的稱號,以為他難以相處。實際上,陳明仁更易於接受溫和的對待。杜聿明在東北時,面對陳明仁,並不擺出上級的架子,而是以黃埔同期的身份拉近關系,因此盡管71軍的許多官兵對杜聿明有所不滿,陳明仁對於杜聿明的指令還是會積極響應。

關於新六軍和52軍的優先考慮

廖耀湘

杜聿明在其回憶錄中談到東北戰事時,明顯偏愛新六軍和52軍,言辭之中流露出「這兩支軍隊最為可靠」的暗示。

1938年,當國民黨軍第一個機械化師——200師組建時,杜聿明

擔任師長,廖耀湘為參謀長;當以200師為骨幹組建新編第十一軍(後更名為第五軍)時,杜聿明是代理軍長、軍長,鄭洞國擔任副軍長兼榮譽一師師長,廖耀湘則是新22師的副師長。在組建駐印軍新一軍時,首任軍長為鄭洞國,最初轄有新22師和孫立人的新38師。

由此可見,廖耀湘作為新六軍軍長,以及新六軍的核心部隊新22師,其實源自於杜聿明、鄭洞國的第五軍體系,而這兩人正是保安司令部的正副司令,自然對新六軍格外看重。

至於52軍,情況與此類似。52軍是關麟征的老部隊,由25師擴編而來。杜聿明曾在25師擔任過旅長和副師長;鄭洞國在抗戰初期也曾在52軍擔任過師長。

對杜聿明和鄭洞國來說,新六軍和52軍是他們信得過的部隊,算是「自家人」,而新六軍和52軍也自認為是東北保安司令部的直屬部隊,在執行命令時自然比其他軍隊更加盡職盡責。

在攻占安東之後,熊式輝和杜聿明立即向南京報請同意,讓52軍軍長趙公武兼任國民黨安東省主席,並不久之後升任第三綏靖區司令官兼安東警備司令,負責遼寧、安東、吉林等省的軍事工作。由此可見,杜聿明對52軍的偏愛程度絲毫不亞於對新六軍的喜愛。

杜聿明的「偏愛」與無奈

杜聿明

自杜聿明抵達東北開始,在初期攻勢減弱後,對國民黨軍隊的調動顯示出,七個軍中的新六軍和52軍作為機動部隊,頻繁被派遣到各個戰場,有種「消防隊」的感覺,而其他五個軍,除了71軍偶爾被調動外,其余四個軍基本上承擔駐守任務。

杜聿明這樣部署兵力,新六軍和52軍自然負擔沈重。52軍在新開嶺之戰中失去了被譽為「千裏駒」的核心部隊25師,從此難以恢復元氣,廖耀湘也被事務纏身,回憶起來表示新六軍在南北滿洲各戰場之間窮於應對,導致手忙腳亂,部隊損耗嚴重。

為了增強進攻力量,杜聿明將原屬於新六軍的207師單獨設定為一個獨立師,試圖再建立一支攻擊力量,但直到1947年7月,該師才從兩旅六團擴編為三旅九團。此時,杜聿明即將離開東北,因為屢敗屢戰的國民黨參謀總長陳誠意圖前來東北,以期取得一些「成就」,以此挽回頹敗的聲譽。

許多國民黨將領批評杜聿明在東北的區別對待行為。但公平而論,杜聿明也有自己的苦衷,派系鬥爭是國民黨軍隊的頑疾,難以根治,杜聿明能做的最多是進行一些協調和修補工作。誠實說來,他能做的只是偶爾調整一些師長、軍長的任免,即使是行轅主任熊式輝也不能單獨決定,需要請示南京的蔣介石。

國民黨的失敗有其必然性,原因眾多,軍隊內部的消耗戰是其中之一。東北國民黨軍隊內部的糾紛,正是這一問題的一個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