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軍委制定接防香港方案,忽略了武力準備,鄧小平沈著臉說了2句話

2024-01-31歷史

軍委制定接防香港方案,忽略了武力準備,鄧小平沈著臉說了2句話

電影【我和我的祖國】中描繪了香港回歸的場景,具體表現在升旗儀式上,杜江飾演的升掌旗官懷著專註的心情等待國歌的奏響。這一時刻既緊張又激動人心,而杜江突然咽口水的動作並非藝術手法,而是真實地呈現了香港回歸當天發生的情景。

這位升掌旗官的原型是朱濤,而他咽下的不是尋常的口水,而是由於緊張和興奮引起的鼻血。

在香港回歸的神聖時刻,十幾億中國人民和朱濤一樣激動。這一天標誌著英國百年的統治宣告結束,中國成功收回香港的主權。但我們所見到的只是表面的和平,實際上中英兩國的交鋒潛在著刀鋒,幸而被鄧小平輕松化解。

鄧小平在1992年審視香港接收方案後表現得異常嚴肅,隨後對軍委副主席劉華清說了兩句話。這兩句話讓劉華清清醒如夢,為香港回歸制定了另一方案。正是由於這個方案,英國最終不敢耍花招,乖乖將香港歸還給中國。

關於鄧小平當時究竟說了哪兩句話,以及香港回歸背後發生了哪些傳奇的故事,讓我們追溯到1974年。

那一年,香港與鄧小平的緣分開始。希斯,當時剛卸任英國首相,存取中國。盡管他不再擔任首相職務,但在他任內,中英關系取得了顯著進展。為了歡迎希斯,周總理特派鄧小平作為代表前往機場迎接。第二天下午,毛主席、周總理與鄧小平等人會見了希斯,毛主席甚至破例為他安排了儀仗隊。

按照當時的規矩,通常只有現任首相才能指定儀仗隊來迎接訪客。然而,希斯剛剛在過去的三個月裏經歷了一次失敗的選舉,按照常例,指定儀仗隊可能會引起現任首相的不滿。

毛主席在會談中表達了對希斯的支持,說:「我不怕得罪人,我是支持你的。」 這番話讓希斯欣然一笑,整個會談洋溢著歡快的氣氛。

在談話過程中,毛主席向旁邊的周總理詢問香港剩余的租借時間。周總理回答說:「還有23年,到1997年結束。」毛主席則對希斯表示:「香港將來的處理事宜,現在談還為時過早,到那個時候再討論吧。」

隨後,毛主席指向鄧小平說:「那就是他們年輕人的事情了。」 鄧小平雖然沒有做出明確表態,但他默默地觀察一切。他深知香港必須回歸祖國,這是他的責任,也是他的使命。

早在1920年,鄧小平年僅16歲,前往法國留學時曾途經香港,停留了一段時間。這是鄧小平第一次踏上香港的土地,也是他對香港印象深刻的一次旅行。

盡管事前已知這裏是英國租界,但鄧小平親眼見到香港人的生活,深感悲哀和無奈。明明是中國的領土,卻處處有英國的軍隊和警察,實行著對中國人的不平等規定,用勒索來建設英國。

鄧小平看到祖國被分裂,看到同胞遭受壓迫,只能深深銘記眼前的景象。9年後,再次經過香港的鄧小平已是傑出的革命領袖。盡管香港的經濟略有改善,但中國人依然受到英國侵略者的歧視。

在隨後的時光裏,鄧小平三次來到香港,每一次都加深了他對香港回歸的強烈願望。

毛主席與希斯的一次指點讓鄧小平確信香港回歸不再是夢想。自此,他懷揣著一個樸實而令人感傷的願望:好好活著,等待香港回歸後親自一睹。

1983年國慶期間,鄧小平在面對港澳同胞觀禮團時,充滿期待地表達:「我希望能夠活到1997年,活到香港回歸的那一天。」 1987年,會見日本訪華團時,他對日本友人說:「我想盡可能地活到1997年,親自去香港看一看。」 1990年,會見李嘉誠時,鄧小平坦言:「我想活到1997年,就是想等到香港回歸,到屬於祖國的香港上看一看。」

1992年前往深圳視察,鄧小平站在深圳皇崗口岸一側,已經88歲,目光深遠,凝視對面的香港。

多次重要場合,鄧小平提到了自己心心念念的香港,表達了自己迫切盼望活到香港回歸的願望。

可惜的是,他未能親眼目睹香港回歸。在鄧小平最後的時刻,他堅持的動力就是香港回歸日期的臨近。或許因為自己無法親臨香港,他向親人囑咐:「把我的骨灰撒向大海,我要隨著海浪去看看香港、台灣和澳門。」

1997年2月19日,鄧小平閉上了雙眼。不到4個月後,中國恢復對香港的主權,香港回到了祖國懷抱,英軍離開時,香港一片整潔。

鄧小平期待已久的願望終於實作,盡管他未能親身經歷這一切。他的妻子和女兒代替他完成未竟的心願。

值得一提的是,英國之所以願意歸還香港,完全是因為鄧小平的強硬態度和準確的決策與判斷。

回顧鄧小平與希斯的歷史存取後,他開始籌備香港回歸的計劃。

在第一次鴉片戰爭後,清政府在【南京條約】中割讓了香港島及鴨脷洲給英國。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清政府再次失敗,簽署【北京條約】將九龍半島及昂船洲南部一帶劃歸英國管治。1898年,【展拓香港界址專條】被簽署,清政府被迫將深圳以南的975.1平方公裏土地租給英國99年,這片土地被稱為「新界」。

這三份不平等條約導致整個香港成為英國殖民地。而1997年,關於「新界」的最後一份條約即將到期,中國決定從英國手中完全收回香港。

盡管英國在香港取得利益,但中國決意在「新界」到期時徹底收回香港。英國一向喜歡透過殖民地擴張獲取財富,因此他們對於放棄香港並不願意。

察覺到中國的意圖後,香港的投資者紛紛觀望,英國政府只得派人了解中國底線。

1979年,香港總督麥理浩訪華,與鄧小平會面。在談到香港問題時,麥理浩希望中國同意繼續租借「新界」。鄧小平早有預料,直接拒絕了這一請求,並強調香港自古就是中國領土,領土主權不容討論。他還表示無論如何收回香港,都會尊重香港的特殊地位,不損害投資者利益,同時允許香港繼續實行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並不沖突。

鄧小平的態度傳回英國後,英國外交大臣卡林頓訪華,並向鄧小平提問:「中國政府如何確保香港繼續保持繁榮和穩定?」

這個問題實際上在向鄧小平傳達一個資訊,即中英兩國的制度不同,香港在英國治理下繁榮,若接受中國的管理,由於體制變化,可能會出現一系列負面影響。

對於這一問題,鄧小平早已有了明確的回答:

「就如同我與麥理浩總督所說,香港的政治體制不會有改變,將一直保持資本主義道路,投資人不必擔心受到損害。」

這個回答同時傳遞了一個資訊:為了收回香港,中國已經考慮到了所有情況,並制定了可行的長期計劃。

隨著時間的流逝,香港必須回歸祖國。

不久之後,前首相希斯再次訪華。鄧小平與希斯談起香港問題:

「如果不將香港收回,我們都無法交代。」

「中英簽訂的不平等條約早該廢除。」

「如果英國政府同意,我們可以透過談判解決香港問題。」

接著,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前來中國,然而她並未打算歸還香港。

1982年9月24日,鄧小平與柴契爾夫人在人民大會堂福建廳會晤。在會談中,柴契爾夫人堅持三個不平等條約的有效性。對此,鄧小平也堅決回應:

「香港是中國的一部份,主權問題不容討論。1997年,中國將收回香港。」

面對鄧小平的態度,柴契爾夫人以香港的繁榮和穩定為由,聲稱中國無法有效治理香港,只有在英國的幹預下,香港才可能繼續繁榮。

在會談的最後,柴契爾夫人竟然表示:「如果中國堅持要收回香港,將給香港帶來災難。」

這表明英國不打算和平歸還香港,甚至不排除采取動亂或戰爭的可能性。此時英國剛剛在馬島海戰中取得勝利,柴契爾夫人試圖以此為契機向中國施加壓力。

然而,這一威脅明顯沒有對中國產生效果。早在1949年,英國曾不聽中國警告,執意進入中國軍隊的長江軍事禁區,結果遭到中國軍隊的擊退,導致紫石英號艦被擊中擱淺。

面對柴契爾夫人的威脅,鄧小平堅決回應:「既然中國決心收回香港,就已經預見到所有可能的情況。如果發生意外,中國將改變收回香港的時間和方式。」

這表明,如果英國不同意和平解決,中國將不惜動用武力,甚至可能提前收回香港。

柴契爾夫人或許因想到紫石英號事件,或因面對經歷百戰的鄧小平,最終沒有深入探討這一問題。

會談結束後,由於談判失敗,柴契爾夫人不慎摔倒,迅速成為各大新聞媒體的頭條。

隨著訊息傳出,中英兩國的談判逐漸展開。在柴契爾夫人訪華結束後,中英雙方發表聲明,宣布將透過談判解決香港問題。

鄧小平了解到香港各界對於回歸祖國可能帶來的變化的思考,因此在兩會過程中向港澳地區的代表承諾:「香港將以特別行政區的身份回歸,香港的治理和管理者將由香港人民自主決定,中央政府只會派遣軍隊,香港不需負擔軍費。」

同時,中國開始制定相關草案。然而,英國方面一直不願意積極配合談判,經常以各種理由拖延行程。直到中國向英國發出最後通牒:若英國繼續回避談判,中國將於1984年9月單方面公布擬定好的方案。

盡管兩國之前宣布透過談判解決問題,但一旦中國單方面公布方案,英國將被迫接受所有條款。

最終,在中國威脅宣布方案後,英國才派遣代表參與談判,與中國共同討論香港的相關問題。然而,當英國認識到香港回歸不可避免時,他們又開始提出用主權換治權的主張,決意不將香港的管理權交給中央政府,而是交給香港特別行政區的政府。英國的理由是擔心香港人不滿意。

表面上看,香港特別行政區的主權在中央政府手中,但實際上交給香港就相當於將治權分離出去,這不僅違背了徹底收回香港的初衷,還為英國在香港事務中的插手埋下了隱患。

英國實際上並不願意放棄香港的主權,但又擔心中國的反應,因此提出了這種權宜之計。在多輪談判中,英國未能就主權問題與中國達成一致,談判陷入僵局。

隨後,鄧小平透過希斯向柴契爾夫人傳達了一句話:「不要使事態走向絕路,中國決心收回香港,任何幹擾都不會奏效。」

解決了主權問題後,中英繼續談判。然而,英國仍舊不甘心,試圖破壞中國領土主權,繼續在一定程度上參與香港的管理。除此之外,英國最強烈反對的問題之一是中國駐軍的問題。英國堅決反對中國在香港部署軍隊,因為一旦中國在香港設立軍隊,無論英國采取何種手段幹涉香港,都將以失敗告終。因此,盡管中國據理力爭,英國仍不同意中國軍隊進駐香港。

理由依然套用老一套,擔心香港人民的憂慮,擔心對香港的經濟和發展產生不良影響。

然而,如果不允許軍隊駐紮,將如何證明中國已經重新確立對香港的主權?又如何確保英國不會繼續介入香港事務呢?

因此,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香港駐軍都是無法改變的現實。為此,鄧小平特地召集了港澳地區的記者,明確表示中央決心和必要性在香港部署軍隊。

隨著談判的進行,英國原本打算的一切計劃都破滅了,最終只能按照中國的要求商談過渡和接收的問題。

在進行了22輪談判後,中英雙方終於達成共識。

1984年12月18日,柴契爾夫人親自來到北京,在【中英聯合聲明】上簽下了自己的名字。

在「新界」租約還有13年到期之際,中國終於收回了屬於自己的領土。這個被英國統治了一個世紀的地區,最終踏上了回歸祖國的道路。

然而,鄧小平並沒有掉以輕心,深知帝國主義的野心。香港一日不回歸,就可能發生意外。為了杜絕任何分裂中國的陰謀,中國必須做好充分的準備。

這一遠見卓識的決策,事實證明正是由於鄧小平的謹慎處理,中國後來才得以順利收回香港。

1992年,隨著香港回歸日期臨近,中央軍委制定了一套接管方案。在鄧小平審閱時,時任軍委副主席劉華清拿出方案供鄧小平查閱。

然而,鄧小平在閱讀完方案後臉色凝重,直接表達了兩個字:軟弱。

這個「軟」指的是接管方案顯得不夠「堅決」,方案內容只涵蓋了和平接收香港的情景。而香港是否能夠和平接收,取決於英國是否積極配合。如果英國突然毀約,或者執意拖延交接時間,那麽和平接收的方案就將無法應對。

為確保香港回歸的順利進行,鄧小平向劉華清表達了兩句話:

「首先,我軍必須全面考慮武力準備,必須根據可能發生的情況制定備案,僅僅依賴和平接收是不夠的。」

「其次,一旦到了1997年7月1日,無論英國采取何種手段,我軍都必須迅速進駐香港。」

鄧小平的簡潔表述即表示,即便需要動用武力,我軍也要在1997年7月1日當天奪回香港。

在深圳解放時,解放軍第44師已經在河邊待命。只要毛主席一聲令下,所有官兵將迅速進入香港地區,以高昂的士氣解放香港。

在這一年,英國的紫石英號剛被我軍擊敗,面對香港的英國守軍,解放軍有著極大的信心能夠戰勝對手。香港總督葛洪亮當時已失去堅守的勇氣,多次向英國國內報告,聲稱香港的守軍無法抵禦解放軍。

然而,當時中國的國際地位相對較低,受到其他已開發國家的封鎖,發展受到極大的困擾。

香港作為英國租借的地區卻不受其他國家封鎖的影響。它成為中國與外界進行貿易和交流的視窗。

毛主席考慮到這一點,沒有下令收回香港,而在之後的開發中,英國也對中國提供了相當的幫助。

然而,錯過了那個時機,要再次收回香港只留下了1997年這一個機會。

因此,確保香港回歸不僅是鄧小平個人歷史經驗的延續,也是毛主席交給他的歷史使命。鄧小平的指示使中央軍委迅速展開了駐港部隊的訓練。1993年,軍委根據新的駐軍方案,增加了兵力,並選拔了軍中的精銳,以確保香港的平穩回歸。

不久後,鄧小平計劃動用武力接收香港的訊息曝光,迫使英國不敢公然進行小動作,只能利用輿論勢力試圖抹黑中國政府。

對於各種陰謀陽謀,鄧小平的解釋只有一句:

「部隊進入香港是為了維護國家主權,不會幹擾到百姓的生活,更不會對經濟產生不良影響。如果英國繼續阻撓,中國將以武力收復香港。」

然而,香港為英國帶來的利益太巨大,英國根本舍不得放棄這塊肥肉。

1997年6月,在香港回歸不到一個月的時候,英國無視中國的武力收復香港的警告,冒險將軍艦開到中國海域,試圖以此震懾中國,阻止香港的回歸。

面對中國的驅逐艦,英國軍艦直接迎面而來。為了制止英國的囂張氣焰,艦長下令:

「不許躲,香港就要回歸了,不能助長他們的氣焰。」

在即將相撞時,英國的軍艦卻突然掉頭,不再與中國軍艦正面對峙。或許是察覺到中國的強硬態度,英國軍艦迅速撤離了中國海域。

香港於1997年7月1日回歸,隨著英國國旗的降下,五星紅旗在香港上空緩緩升起。

在中英防務交接儀式上,譚善愛中校用雄壯的聲音宣告:

「我代表中國人民解放軍駐香港部隊接管軍營。你們可以下崗,我們上崗,祝你們一路平安。」

至此,香港正式回歸祖國懷抱,英國統治長達一個半世紀的歷史也就結束了。

然而,在表面的平靜之下,隱藏著兩國之間22次的交鋒,以及駐港部隊舍生忘死的準備。

更為重要的是,在整個香港回歸的過程中,鄧小平一直以強硬的態度和精準的判斷,為香港的收回提供了堅定的支持。

實際上,英國並未打算以和平方式將香港歸還給中國,而是采取各種拖延戰術,以保護其在香港的權益。

遺憾的是,鄧小平本人未能親眼目睹香港的回歸,也未能親臨香港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