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唯有粟裕敢先斬後奏?渡江戰役臨陣換戰術,為何能得主席批準?

2024-04-16歷史

1949年4月15日,幾度輾轉難眠的粟裕大將,最終決定向黨中央發去電報,改變渡江戰役的作戰部署,將渡江作戰的時間推遲到4月20日,而這也並非是粟裕第一次向中央提出意見相左的計劃,但讓粟裕也沒有想到的是,自己的建議會被黨中央所采納,而這個最終決定的渡江作戰時間,也在之後改變了新中國的命運。為何粟裕會在戰前臨時改變渡江部署,這份計劃又為何會得到中央的同意?

數次推進渡江時間

1949年渡江戰役前夕 ,第三野戰軍副司令粟裕收到了來自中央軍委的電報,電報中告知南京談判已經有了新的進展,可能會有轉機,而一旦成功,就可以實作和平渡江,但因為此次談判,原定的渡江時間可能會因此推遲半月或者一個月,此時中央也擔心此次談判可能會是國民黨的拖延計策,故專門向渡江前委發來電報,以便了解推遲時間會給戰役帶來怎樣的影響,從而再度做出決策。

而在接到電報之後,粟裕也是陷入了沈思,雖然心中已經有了想法,但為了避免有所疏漏,粟裕也是緊急召集其他將領進行開會,並向與會人員宣讀了中央發來的電報,對於中央的意見,與會眾人也是進行了激烈的討論,但卻始終無法給出統一的答案。 而此時的粟裕也是陷入了沈思,並開始反復權衡其中的利弊。

此次國共之間的和平談判事關全域思考,如果最終真的能夠取得進展,那將會大大加快全國解放的步伐,但從國民黨此時的態度來看,此次和談更像是其虛與委蛇的借口,而從現有的長江水情來看,如果當真延長一個月的時間,那麽江水必然會上漲,加之如今面臨的雨季,彼時我軍渡江所用的船只可能會有三分之二都難以在江面上行駛,倒時問題可能會更加嚴重。 所以此時最好的辦法,就是先行渡江,然後再尋求和平談判的可能。

很快粟裕也是將自己的想法告訴了與會的同誌,而這番縝密的分析也是立馬就得到了大家的贊同,在統一想法之後,粟裕向中央軍委提出了提前渡江的建議, 而對於粟裕的意見,主席也是十分的重視,在思考在三之後,最終采納了粟裕的請求。 並決定在一周之後發起渡江戰役。

而粟裕在接到中央的命令後,雖然明白中央已經采納了他的建議,但在他看來,這個一周的等待時間還是有些太長了。畢竟原定的渡江時間是在15號,而推遲一周之後,就到了22號,但是據沿線哨兵所發來的電報,此時的國民黨軍正在加緊修築長江防線,不斷往周邊地區增調兵力,其企圖劃江而治的心思可以說是一目了然。

而且我軍在渡江作戰上劣勢比較大,如果等到國民黨軍完成布防,在其海空軍的配合之下,我軍將士很難順利攻到對岸,而且戰場本就是爭分奪秒地存在,敵人每多加強一層防禦,那我軍的進攻壓力就會增大一份,隨之而來的就是部隊更多的傷亡。 而為了能夠渡江便利,粟裕也是再次向中央提出建議,希望能夠將渡江時間定到20號。

其實對於自己的提議能否被中央所采納,粟裕並不抱有太大的希望,畢竟戰場上多次更換決策也是兵家忌諱,但中央軍委在收到其電報後,雖然感覺十分的為難,但還是慎重進行了組織討論,而基於對粟裕的信任, 中央也是再次采納了他的意見,命令二野三野兵團於20日發起進攻,於22日發起總攻,4月20日也成為了很多人所始終銘記的日子。

鬥膽直陳中央

雖然粟裕大將改變渡江戰役的決策,事後被證明是十分正確的,但是自古以來臨陣改變作戰部署就是兵家大忌,那為什麽毛主席等中央領導人會如此信任粟裕所做出的決定,而說起這一切,就不得不提一年前所發生的粟裕拒絕拒絕過江的故事。 1949年渡江戰役前夕粟裕多次電令中央希望盡快渡江,但與其態度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1948年1月,當粟裕接到軍委讓華野過江的命令時,其卻始終搖頭,遲遲不肯渡江。

這並非是因為粟裕怯戰,而是因為在當時的局勢下他也有著自己難言的苦衷。 我們很多人總喜歡把粟裕大將和林總進行比較,認為林總比較穩重,而粟裕則擅長打神仙仗,其實粟裕打仗雖然雷厲風行,猶如秋風掃落葉一般,但其實面對沒有把握的仗,他也經常會倒騎在板凳上思慮良久。

在1948年初,蔣介石從陜北和山東呼叫的兩路重兵已經被我軍在蟠龍戰役和孟良崮戰役中摧毀殆盡,但是彼時敵強我弱的局勢依舊沒有改變,當時蔣介石依舊在中原地區布置有大量的重兵,並始終對解放區虎視眈眈, 為了盤活整個局勢,以毛主席為首的黨中央做出決定,與其被動應敵,不如主動出擊,讓劉鄧大軍千裏挺進大別山,將戰火引到國統區,為日後的作戰贏得主動權。

但是當時挺進大別山的劉鄧大軍總兵力只有13萬人,而這13萬人直插蔣介石的腹地南京地區,也勢必會引來國民黨的瘋狂反撲,因此孤軍深入的劉鄧大軍也需要另一支部隊來進行掩護,並且吸引蔣介石在中原重兵的註意力。 而當時的軍委領導班子,幾乎一致認為執行這一任務的最佳人選就是陳粟所率領的部隊 ,因為這支部隊曾經在蘇北和皖南地區孤軍深入,並且有與敵人遊擊作戰的經驗。

但對於中央軍委的這一戰略部署,作為部隊指揮人之一的粟裕卻有著不同的意見,他認為將戰火進一步擴大到國統區是十分必要的,但對於當下來說還為時過早 ,其原因主要有三,一事當時中共的部隊並沒有進行城市攻堅作戰的經驗,如果抵達後方後很容易遭遇堅壁清野的情況,導致其陷入孤立無援的地步。

二是當時蔣介石的主要註意力還是集中於中原戰爭,即使自己率領部隊深入敵人後方,也很難吸引蔣介石主力部隊的回援,其更多的只會派遣小股兵力來進行層層阻擊,三是,我軍在江北地區的戰役尚且還沒有結束,如果貿然進入江南地區,很容易陷入首尾難顧的尷尬境地。

為此,粟裕也是將自己的意見交給了司令員陳毅,並希望其能好好考慮一下自己的建議 。而陳毅在思來想去之後,覺得粟裕的想法很有道理的,但是軍委的命令也不能忽視,所以一時之間也是有些拿不定主意,隨後他建議粟裕把自己的想法告知後續將要配合的劉鄧二人,了解一下兩人的態度。

而在聽聞粟裕的意見之後,劉鄧二人也當即明白了華野的難處,並批示了自己的意見:如果要是目前渡江有困難,可以遲一些。 而隨後粟裕也是將這些老總的意見進行了整理,並總結出了一份電報,發給了黨中央,並說自己此份電報是「鬥膽直陳」,而至於意見是否采納,則全憑借中央定奪。

在接到粟裕的這份電報之後,以毛主席為首的領導班子也是給予了高度的重視,因為在此前的蘇中七戰和孟良崮等戰役中,黨中央就充分認識到了粟裕的軍事領導能力,所以對於他的建議也是十分重視,但是這樣的決定畢竟牽扯甚廣,毛主席也不敢輕易下決定,為此他親自請陳粟二人前往西柏坡面議,當面說明問題,分析戰局,而粟裕也是直陳了自己的觀點,說明了其中利弊, 在深思熟慮之後,毛主席最終決定,不再讓陳粟部隊擔任過江的任務。

但是部隊如果不渡過長江,又應該被放在那個地方呢,為此粟裕向毛主席提出請示,希望把華野部隊繼續留在中原地區,再打幾個大仗,最大程度的消滅國軍在中原地區的有生力量,等到江北局勢穩定之後再進行渡江戰役, 毛主席也在後來批示了粟裕的請求,並且鼓勵他要在中原地區多打幾個大勝仗,而此後便有了著名的豫東戰役。

豫東戰役是我軍在解放戰爭時期所進行的第一次大規模的兵團作戰,在戰鬥過程中,粟裕所率領的華野部隊和邱清泉的第五軍、胡璉的第十八軍等國軍精銳部隊進行了直接交鋒,而在為期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裏, 粟裕帶領部隊在敵強我弱的局勢下,攻克了河南重鎮開封,並相繼圍殲了區壽年兵團主力和黃百韜兵團一部,前後消滅國民黨兵力高達9萬多人。

此次戰役是我軍在解放時期的一次關鍵轉折點,它不僅極大的盤活了整個中原戰場的局勢,也極大的鼓舞了我軍將士的士氣,也為後來遼沈戰役和淮海戰役等大兵團作戰提供了鮮明的經驗樣本,而在聽聞戰爭勝利之後,毛主席也對其作出了極高的評價 「解放戰爭好像爬山,現在我們已經過了山的坳子,最吃力的爬坡階段,已經過去了。」 而豫東戰役的勝利也預示著中國的解放事業走入了一個新的轉折點。正是由於粟裕起初的「不願過江」,才極大程度地保存了華野的有生力量,為日後在中原地區聚殲國民黨軍奠定了伏筆,也為後來解放軍「百萬雄師過大江」提供了充足的底氣。

渡江時的先斬後奏

而隨著三大戰役的結束,最後的渡江作戰也是迫在眉睫,中央在聽取粟裕等人的報告之後,最終也是把進軍的時間定在了4月20日,不出所料的是,國民黨南京政府最終拒絕在和平協定上簽字, 隨著毛主席和朱老總所釋出的【向全國進軍命令】的下達,浩浩蕩蕩的渡江戰役也是正式展開 ,而在渡江過程中,粟裕大將再次先斬後奏,兩度變更戰術,並最終促成了渡江戰役的圓滿結束,其精湛的戰略指揮能力也在此次戰鬥中展現無疑。

在渡江戰役之前,總前委就作戰方案進行了分析討論,雖然此前國民黨軍因為三大戰役的失敗其主力已經消亡殆盡,但其在江南地區一定還尚存部份戰鬥力,而渡江戰役的核心則直指國民黨軍政中心南京地區,國民黨在南京周邊很有可能會組織有效的反擊, 因此總前委認為前線的部隊應該在戰術上穩紮穩打,有組織有準備進行戰鬥,防止輕敵亂碰,這樣做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減少部隊的傷亡,盡可能的避免輕敵冒進所帶來的損失。

但是在渡江作戰過程中,我軍的突進速度卻超出了想像,國民黨的守軍毫無鬥誌,幾乎一觸即潰,所謂的千裏江堤在解放軍的攻勢之下,幾乎成為了一片坦途。 面對這樣的情況,粟裕將軍也是果斷提出,主攻的部隊不應該按照戰前計劃的那樣穩紮穩打,而應該大膽地向前穿插,迅速切斷敵人南逃的退路,不給敵人任何喘息之機 ,只有這樣才能避免我軍不必要的傷亡,給潰敗的敵人以致命一擊。

在4月21日,粟裕也是將自己的陣前分析用加急電報發送到了總前委和中央軍委,總前委對於粟裕的主動出擊戰術也是給予了贊同。 其實早在總前委回應之前,粟裕就已經命令部隊火速向南部縱深地區進行穿插。在分析戰局之後,粟裕認為國民黨的敗軍可能會從京杭鐵路向南潰逃,於是粟裕直接命令第九軍團的25軍和27軍南下到溧陽一線,並命令第七軍團側面穿插到宣城地區。而在粟裕的指示之下,第九軍團和第7軍團也是順利完成了穿插配合,並一舉截斷了敵人的南逃退路, 這也是粟裕在渡江戰役期間的第一次先斬後奏。

經典的郎廣圍殲戰

而在完成穿插之後,粟裕將軍又極具戰略眼光地預估到,想要將敵人進行圍殲最好的戰場就是在郎溪、廣德一線地區,隨後他反復測量了敵我雙方到達這個地區的距離和路程,並認為誰能在時間上搶在前面,誰就能取得戰場的主動權。為 了搶占優勢,他在23日至24日淩晨分時,連續發出了數份電報,要求各部迅速進行猛進、阻擊,爭取將南逃之敵為圍殲於太湖西岸的廣德、郎溪地區。

但在4月24日,渡江總前委卻發來急電, 「此次渡江已取得了偉大勝利,但迄今為止敵人被殲不多。我軍一面派隊追擊敵人,一面應整頓態勢,克服並停止渡江追擊造成的紊亂現象」 。從總前委的角度來看,如今渡江戰役已經取得了成功,而主力部隊也已經順利地度過了長江天險,更為主要的在4月23日,我軍已經成功的占領了國民黨的政治中心南京,整個渡江戰役已經取得了圓滿的順利,而在這樣的背景下,如果繼續窮追猛打,可能因此出現差錯從而會讓此次戰鬥蒙上一層陰影。

但是對於總前委的致電,粟裕大將卻有著自己的想法,他認為此時的國民黨軍已經成為了驚弓之鳥,如果不能乘勝追擊,等到敵人緩過神來,反而會因此加大日後作戰的難度。而出於這樣的考慮,粟裕也是命令部隊不作休息,繼續執行追擊任務,而在25日,粟裕也是再次致電總前委要求繼續追擊敵軍,同時他也向各級部隊下達了戰鬥指示,如果在郎廣一帶遭遇敵軍應先將其包圍,等待最後的總攻命令。 而這也是粟裕在渡江戰役時期的第二次先斬後奏,在粟裕的指揮下,一場精彩的郎廣圍殲戰也是就此拉開。

25日晚,28軍和23軍分別占領宜興及溧陽,徹底切斷了國民黨向杭州方向的撤退路線,並成功殲敵二萬余人,而準備撤往杭州的國民黨五個軍,也只得被迫調頭向朗溪、廣德地區逃竄,而朗溪廣德正是粟裕預先指定的伏擊戰場。

28日淩晨,透過郎溪、廣德進至吳興地區的西線27軍與東線28軍正式會師,國民黨五個軍約8萬被包圍在了朗廣地區的起伏山林之間,當年新四軍的晥南事變依舊歷歷在目,不過不同的是,這一次主角與配角更換了位置。 郎廣圍殲戰是一場沒有任何懸念的戰役,兩天時間,約五個軍的8萬人全軍覆沒,其中大部份是束手就擒。而郎廣之戰也充分反映出粟裕高超的指揮技巧,更體現出其全域觀的冷靜判斷以及對時機的精確把握。

兩讓司令成美談

從1948年婉拒黨中央渡江決策,到1949年多次發電請求中央修改渡江時間,從渡江時期兩度先斬後奏,到隨後郎廣圍殲戰的巨大勝利,我們不難看出粟裕大將高絕的指揮能力和獨特的戰略眼光, 而在這些事件的背後,也充分體現著粟裕大將藝高人膽大的個人風格和公心為上的優良品質。

戰場上的粟裕大將可謂是軍神一般的存在,其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裏之外的風采讓很多人都為之向往, 但粟裕大將更讓人為之佩服的則是其淡泊名利,一心為國的高貞品質,而其兩讓司令的故事更是讓人們為之津津樂道。 在抗日戰爭結束之後不久,華中局曾經建議讓粟裕留任為華中司令員,而隨後中央軍委也是復電表示同意。

但是在粟裕將軍接到中央軍委的復電之後,卻是當即表示自己不勝惶恐,無法擔任如此要職,隨後他更是大力推舉張鼎丞為軍區司令員,而自己則改任為副職。而在給中央的電報中,粟裕將軍還認為張鼎丞要比資歷老,而且其對於執行黨的決策和對於全域的掌控能力,都是自己所無法比擬的。而粟裕將軍之所以這樣做,無非是為了顧全領導班子的團結, 而在中央軍委任職命令已經下達的情況下,粟裕將軍依舊主動讓位,其公心為上的品質由此可見。

而粟裕將軍二讓司令則是在1948年5月 ,當時粟裕和陳毅奉命前往西柏坡地區向中央軍委匯報工作,其主要討論的問題就是陳粟大軍是否該在此時南下,開辟新的戰場,而在粟裕將軍的利弊陳述之下,毛主席也是聽取了他的意見,並且將本欲南下的三個縱隊留下了中原地區。,而在討論結束之後還發生了意想不到的事情。當時毛主席曾有意把陳毅調配到中原軍區和中原局去工作,並希望由粟裕全面接管華野,擔任華野總司令一職。

關於此事,粟裕可以說是大感意外,因為此前他從來沒有察覺到任何的先兆, 但是在聽到毛主席的指示之後,粟裕卻一再要求由陳毅擔任總司令一職 ,而為了不使主席為難,粟裕也是提出了一條十分折中的辦法,即保留陳老總華野司令員和政委的職務,而自己則代行其職。而在聽到粟裕的建議之後,主席也是沈思片刻,並最終同意了他的請求。

自從解放戰爭以來,華野就一直保持著陳毅「主政」,粟裕「主軍」的局面,而有陳毅在,粟裕也能夠專註於軍事,並且屢建戰功。 但如今陳毅現在要到中原工作了,粟裕也不得不軍政大梁一肩挑,但他還是請求保留了陳毅的華野原職。 一方面表現了他對陳毅的充分尊重,另一方面也表現了粟裕不為名,只為事業的高風亮節。

粟裕將軍是新中國時期一位極為優秀的軍事統帥,也是一位大器晚成的開國將領,在紅軍和抗日戰爭時期,他的名聲並不十分顯赫,但是在解放戰爭時期,這位冉冉升起的將星卻讓世人真正看到了他的光彩,其獨特的戰略眼光,臨局善變的戰術指揮和無畏敢言的軍人血性讓很多人都為之嘆服,而其謙虛謹慎,淡泊名利的高風亮節更是為人所欽佩。 偉哉我粟裕大將,壯哉我粟裕大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