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這是軍隊永恒的使命與信念。在戰爭的洪流中,軍隊無疑是國家的利劍,是保家衛國的堅實堡壘。
但在1945年時,有位司令竟然「違抗」命令。還是毛主席親自下的。這個司令名叫粟裕。
他是吃了熊心還是豹子膽?竟敢公然違抗軍令?毛主席知曉後又選擇怎麽處置他?
接下來跟我一起去理解一下,真實的事情原委。
準備整編
1945年,中國終於迎來了抗日戰爭的全面勝利,同年八月份,毛主席和周總理一行人前去和國民黨進行重慶談判。
經過一個多月的不懈努力,國共兩黨初步達成一致目標,並簽署了停戰協定【雙十協定】。
在簽署的協定中,明確的提出了軍隊國家化的問題,為了表示我軍和談的誠意,我軍決定把我軍的抗日軍隊,逐步縮減到24個師,並且把分散在廣東,皖南,蘇南等地區的軍隊全部進行整編,調往隴海鐵路線以北的解放區進行駐紮。
但是國民黨政府對此並不滿足,甚至耍起了「小心機」,蔣介石其實更希望共產黨,放棄現在的所有根據地,放棄自己的武裝軍隊,甚至將所有軍隊和根據地都歸於國民黨旗下,並且自己國民黨的軍隊和根據地不做出任何改變。
但是蔣介石的小算盤打的如此響亮,中共自然不會讓他得償所願的。
即使在國內還沒有實作民主的時候,我軍就非常重視軍事,時刻牢記著,武裝鬥爭是革命之中的主要形式,政權就是從槍桿子裏獲得的。
「槍桿裏面出政權」這一論斷就是毛主席所提出的。因此在之後的戰爭中,我軍十分重視軍隊建設並不斷壯大軍隊,擴充軍隊。
在國共第二次聯手,一致對外進行抗日時,中國共產黨將此時的紅軍主力軍全部改編成八路軍,還有一個總部特務團,此時的兵力還不到五萬人。
在抗戰結束以後,據統計,此時我軍總兵力已經增加到一百九十萬人了,面對我軍如此強大的實力,蔣介石如坐針氈。
蔣介石心想照共產黨這樣迅猛的速度發展下去,肯定會對國民黨不利,於是蔣介石便想著依靠著美國這座大山,表面上實行「整編軍隊」實則想要一黨專政,統領全國軍隊。
在國共談判時,蔣介石的野心早已被毛主席看出來,面對蔣介石的提議,毛主席等中共談判代表拒絕交出我軍的軍隊指揮權,這時談判陷入僵局。
蔣介石的內心自然是一百個不願意,但是又害怕人民議論紛紛說國民黨是獨裁專政,自己又不敢承認,迫於各界的壓力無奈還是簽訂了【雙十協定】。
重慶談判之後,透過了【和平建國綱領】,綱領的透過,也意味著確定了整編全國軍隊的原則。
1946年初期,張治中,周恩來,美國代表馬歇爾三人召開了第一次小組會議,這也意味著整軍談判正式拉開帷幕。
在馬歇爾的調停下,共產黨和國民黨終於達成一致,把整軍方案確定了下來,他們三人在戰爭中不斷穿梭,對國共戰爭進行調停,雙方都對軍隊人員進行了裁減,以此來達到合平的目的。
根據規定,兩黨軍隊的比例是五比一。意思就是說整改之後,共產黨只能保留18個師,國民黨則保留90個師,很快方案制定好的訊息就傳了出來。
面對如此方案,中國共產黨內部爭議還是十分大的,絕大多數人認為,蔣介石想假借軍隊整編之名,來削減我軍軍事力量,如果真采取了這種裁法,如果雙方一旦打起來了,我軍將面臨著被動挨打的處境。
不過,蔣介石卻對此十分滿意,雖然沒能將共產黨的軍隊壓縮更小,但是整體上,整編以後的國民黨軍隊遠遠多於共產黨軍隊,此次整編軍隊,將國民黨那群不作為的人員全部削減下去,還減少了開支,整體上蔣介石還是比較滿意的。
暗度陳倉 主席力挺
在毛主席和中央領導的商議下,決定我軍的整軍計劃,將分兩期執行軍人復員,第一期,將在三個月之內縮減三分之一 的軍人,並且安排這些縮減的軍人,到農村從事農業生產,第二期將在之前的基礎上縮減三分之一。
一時間面對這麽大量的軍人復員,在全軍上下引起了很大的轟動,大家都知道蔣介石的「真面目」,萬一在軍隊精簡之後,蔣介石再一次故技重施,發起「白色恐怖」政變,我軍該要如何應對?
粟裕司令平時在戰爭中就有著自己獨特的見解,面對這次整編他十分清楚軍隊的重要性,如果按照命令執行,讓大批軍人復原,如若有一天與國民黨再次交手打仗,手上沒有足夠的兵力,那可就意味著自斷後路啊!
如果粟裕不執行命令,萬一國民黨的人發現了,必定會抓著此事不放,到時候會不斷挑起事端。就在粟裕猶豫不決的時候,他發現在毛主席的電報中,並沒有將話說死,只說的是司令員有權根據實際情況執行命令,也就是說這件事情還有一點緩和的余地。
於是粟裕並沒有急於按照中央的指示進行裁員,而是決定先按兵不動,刻意緩了緩觀察形勢。
其他軍區在接到命令以後,大多都有所行動,絕大多數在軍隊裁減時的態度十分「消極」,只是裁掉了一些年老,體弱多病的人,那些年輕力強的軍人絲毫沒有被削減。
緩一緩,確實是個不錯的舉動,
面對晉察冀軍區的大批軍人的復員,導致戰鬥力急劇下降。
聶榮臻剛開始猶豫不決,一方面擔心如果真的減員,內戰在被挑起,我軍將無法應付作戰,另一方面又看中央領導們決心很大,害怕不動真格不行。
在經歷過強烈的自我矛盾後,聶榮臻終於下定決心要裁減部隊,尤其是裁減主力部隊,晉察冀軍區一直以來的戰鬥力都是十分強勁,大多都是一些年富力強的軍人,面對此次裁減,主力部隊人數變少,以至於戰鬥力急劇下降。
看到這麽多軍區都開始行動以後,粟裕依舊認為,不能精簡軍隊。
華中區軍隊與國民黨主力軍部隊接壤,原本就每天提心吊膽,過得十分艱難,如果在裁減軍人,讓他們復原,這個時候華中區對於國民黨來說就如嘴邊的肥肉,一旦國民黨向此地進軍,華中軍隊是絕沒有反抗之力的。
於是發現國民黨華中區軍隊的做法後深有感觸,軍隊實際上減少軍隊編制,更換更先進的武器裝備,留下那些更有作戰能力的人,削減少部份年邁的軍人,這樣以來軍隊的實力並沒有很大的變化。
在粟裕看到國民黨華中區軍隊的做法下,於是開始效仿。
粟裕決定采用同樣的方式,把之前的四個縱隊,整編成兩個師和三個縱隊,這樣一來,表面上看上去軍隊確實是整編了,但是實則,軍隊人數非但沒有縮減,還增加到了六萬人。
同時,為了避免被國民黨發現我軍部份地區在偷偷擴軍,粟裕選擇將新擴充的士兵分散出去,讓一部份主力部軍以「復原」的身份,回到農村中去,發展生產,不斷壯大組織,加強地方軍隊的建設。
粟裕不僅僅在整編軍隊時很有想法,他發現江淮一帶地區,氣候事宜,環境條件十分適合發展農業,他便在此地種植糧食作物,大力發展農業,以保證部隊的生活需要。
在粟裕司令的「偷偷轉移」之下,中國共產黨在華中野地區的軍力明面上只有一萬多人,符合國共雙方制定的整軍方案的要求,但這一萬多人確實精英中的精英,一旦內戰被挑起,他們就會集結被事先安排好散落在四處的軍隊,滿足作戰的兵力需求。
於是粟裕便把自己,在華中野軍隊的整編方法報告給黨中央,在毛主席看到之後十分開心,毛主席早就看破了粟裕的計謀,但是並沒有急於點破他,只是回了六個字「同意寅巧整編計劃」
內戰爆發 粟裕召兵反擊
同年六月,蔣介石蔣介石撕毀國共兩黨簽訂的表示和平的【雙十協定】,調集國民黨士兵二十二萬多人進攻中原解放區,全面內戰爆發。
在全面內戰爆發之後,曾經按照中央整編軍隊復原軍人的命令,進行裁減的地區軍隊,猶豫裁減後兵力減少,導致戰鬥能力急劇下降,在內戰開始沒多久之後,就在國民黨的進攻下,失守了很多地區。
然而「違抗命令」的華中野戰軍,在粟裕司令的指揮下,迅速集結軍隊,整裝待發。
粟裕和譚震林先後排除,華中野主力戰軍三萬多人,反擊國民黨的進攻,在長達一個多月的交戰中,我軍殲滅國民黨士兵五萬余人,並取得了七戰七捷的好成績
粟裕多次憑借自己的軍力擊敗國民黨軍隊,可見他很有長遠意識和作戰謀略,在中央要求整編時,靠著自己的判斷,制定出了一份獨特的整編策劃,也正是毛主席的「看破不說破」促使了粟裕最後反擊國民黨取得大捷。
雖然公然違抗軍,但這也正是令粟裕司面對如此局勢,冷靜分析局面,目光長遠的表現。
正是因為粟裕司令堅持自己的見解,不盲目跟從別人,在為後來的內戰勝利奠定了基礎。
而毛主席的遠謀也讓我們所佩服,在看破自己的部下違抗軍令時,並沒有急於拆穿,更沒有大發雷霆,反而默許了粟裕的「緩兵之計」,這也是粟裕計劃順利被執行的關鍵所在,更是促成了粟裕擊退國民黨軍隊,取得勝利的局面。
結語:
是粟裕司令的足智多謀,有勇有謀,敢於謀劃制定出來的策劃才能打國民黨一個措手不及。
同時也在告訴後人在有著強大實力的同時,也需要擁有獨特的見解和長遠的謀略,面對別人的想法不能一味盲目的順從。
粟裕司令的英名將隨著歷史彌久更加遠揚!更令中華兒女所欽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