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弱小又不甘寂寞的蒙古國,人口僅有300余萬,為何頻頻發動戰爭

2024-07-23歷史

引言: 弱小又不甘寂寞的蒙古國,人口僅有300余萬,為何頻頻發動戰爭?

在亞歐大陸的腹心地帶,有這麽一個國家——蒙古國。這裏地廣人稀,國土遼闊,面積高達156萬平方公裏,卻只有區區300萬人口。相比之下,中國最小的省份海南省,面積僅有3.54萬平方公裏,常住人口卻達900余萬。作為一個經濟文化相對落後的內陸國,蒙古國為何總是不甘寂寞,頻頻對外發動戰爭?成吉思汗橫掃亞歐,開疆拓土;忽必烈統一中國版圖,奠定帝國基礎;再到後世,蒙古騎兵更是深入歐洲腹地,引發黑死病這場世界性浩劫。這個人口稀少的蒙古民族,究竟從哪裏來的如此勇猛精神和戰鬥力?蒙古國為何總是咄咄逼人,不安於現狀?讓我們拭目以待,揭開這個歷史之謎的神秘面紗。

一. 蒙古國地理環境惡劣,生存困難重重

蒙古高原呈現一片黃沙漫漫,貧瘠荒涼。這裏地處亞歐內陸腹地,大陸性幹旱氣候主導,年降雨量微乎其微,土地貧瘠,植被稀疏。終年酷暑酷寒,冬季最低溫度可達零下40攝氏度,寒冷徹骨。不僅如此,這裏還常年遭受著幹旱和沙塵暴的雙重侵襲,生存環境極為惡劣。

蒙古國北部雖有杭愛山、肯特山這些雪山冰川滋潤的綠洲,但這裏氣候驟然轉變,往往會伴隨著大風、暴雪天氣,對當地的人畜和建築造成嚴重破壞。就連蒙古國最大的淡水湖庫蘇古爾湖,也常年被冰雪覆蓋,無法利用。

面對如此艱難的自然環境,蒙古遊牧民族只能靠著千辛萬苦才得以勉強維系生存。他們世世代代過著放牧的遊牧生活,終年在草原上無家可歸,寒來暑往,披荊斬棘。就連溫飽都無法得到基本保障,食物和居所常年處於缺乏狀態,生存困難重重。

就在這種生死攸關的環境下,蒙古民族逐漸磨練出了過人的韌勁和毅力。他們生來就具有強大的戰鬥意誌和暴虐習性,對外族人和其他種族心存戒備,防範意識極強。一旦遇到外敵入侵或者爭奪生存資源,他們就會立即揮戈相向,發動瘋狂的反攻。

面對艱苦的自然環境和生存環境,蒙古人從未低頭。相反,正是這種逆境磨煉,讓他們鍛造出了堅韌不拔的鬥誌和英勇頑強的戰鬥力,為後來的征服者們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在人口稀少的蒙古國,正是這種生死存亡的殘酷自然環境,造就了它們日後那種咄咄逼人、不甘寂寞的野心和氣魄。

二. 盛極一時的帝國夢,激發民族自信心

曾幾何時,那是一代梟雄,一位橫掃亞歐大陸的雄主。他就是成吉思汗。

起初,成吉思汗只不過是遊牧民族之一的一員。但他憑借過人的智謀和無畏的勇氣,最終一統蒙古各部,統一了這片遊牧大草原。接著,他揮師遠征,連年打下重重戰役,最終橫掃亞歐,疆域一度超過3000萬平方公裏,創下了人類史上最大陸地帝國的紀錄。

成吉思汗的征服不僅僅是武力的勝利,更是戰略謀略的巔峰。他以遊牧民族一貫的機動作戰為根基,創下了諸多先進的兵書策略,如絞索炮和石弩的裝甲騎兵隊等,都是當時其他民族遠遠無法企及的。憑此,成吉思汗麾下的蒙古鐵騎所向披靡,攻無不克,令四方震驚。

成吉思汗的功勛,綿延到了他的子孫後代。其孫忽必烈不僅成為了蒙古大汗,更一統中原,成為了元朝皇帝,結束了三百年動蕩分裂的局面,讓中國版圖超過了漢唐盛世。

作為征服者,忽必烈卻沒有壓制漢文化,反而十分推崇儒學,促進了各族文化交流,為多民族國家奠定了基礎。在其統治下,中國確立了現今的基本疆域。此後的元朝,更是成為了世界第一強國。

3.引發歐洲黑死病的侵略擴張

就在建立起遼闊疆土的同時,蒙古人的野心還在持續膨脹。他們逐漸將目光投向了西方的歐洲大陸。借助草原騎射術以及精銳的軍隊,蒙古軍隊長驅直入,一路橫掃到了奧地利和波蘭。

雖然蒙古人最終在這裏停下了征服腳步,但他們在中途卻引發了一場世界性的災難。那就是著名的"黑死病"瘟疫的爆發。根源就在於蒙古人為了取得凱瑞米亞半島而引發的一場戰爭。這場流行病最終蔓延至整個歐洲大陸,造成了數百萬人的死亡,影響極其深遠。

三. 發掘地理得天獨厚的戰略要地

為了擺脫貧瘠環境的桎梏,蒙古族人將目光投向了一處沃土——有"塞上江南"之稱的河套平原。這裏位於蒙古高原和關中之間,是黃河最上遊的腹心之地,也是蒙古人南下的必經之路。

河套平原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是罕見的草原良田。這裏不僅有大面積的天然牧場,更有豐厚的農業資源,被視為蒙古人理想的家園和根據地。一旦占據河套,就能解決蒙古人長期以來的溫飽問題。

因此,爭奪河套平原就成了蒙古人對抗中原王朝的必爭之地。從成吉思汗到元朝,再到後金,無數蒙古軍隊南下打仗,最終目的都是為了占領河套。一旦掌控了這裏,蒙古人就擁有了長期駐紮中原的立足之地。

除了河套平原,蒙古人還將目光投向了另一處綠洲——敖倫布力虎沙漠中的庫布其綠洲。這裏地處蒙古南部,由於靠近黃河流域,得到了更多水資源的滋養,因而形成了一處罕見的綠色沙漠。

庫布其綠洲不僅資源豐富,更是蒙古人占領河套的天然屏障。從這裏一直向西,就是阿拉善高原和賀蘭山,綿延數千裏,堪稱天然要塞。

在難以攻克的地形屏障下,蒙古人得以安全占據了庫布其綠洲。借助這裏的資源,他們就可以進一步南下,直搗河套平原的富庶之地。正是得益於庫布其的掩護,蒙古軍隊才能長驅直入,對中原王朝形成有力威脅。

除了河套和庫布其之外,在蒙古國北部,還有另一片寶地引起了蒙古人的覬覦。這就是色楞格河(鄂爾渾河)和黑龍江流域。

這裏終年被北冰洋的寒流環繞,雨雪充沛,草木青翠,被稱作"黃金家園"。不僅如此,沿著色楞格河一路南下,還可通往貝加爾湖和葉尼塞河,最終進入北冰洋,再繞至太平洋。這條水路,對於內陸的蒙古國來說,別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正是看中了這裏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蒙古人長期占據並守護著這片領土。作為遊牧民族,他們也將這裏視為理想的牧場和家園所在,是生存發展的命脈所系。從成吉思汗到後世,無數蒙古人在這裏紮根和繁衍。正是借助這些得天獨厚的地理要塞,蒙古人才能坐擁如此廣袤的版圖。

四. 玩命突圍掙脫牢籠,追求自由生存權

長期生活在苛刻環境中,蒙古人養成了一種暴虐且好戰的個性。在貧瘠不毛的高原上,他們時常為了一點點生存資源而你死我活,生存便成了一場沒完沒了的鬥爭。

就連同胞都未必手下留情。每當牲畜和糧食短缺,蒙古人就會對異族和手下敗將無情痛打,甚至誅殺以儆效尤。正是由於長期處於如此殘酷環境,他們才會養成好鬥和暴虐的本性,對外族人更是防範心切。

面對來自周邊強國的壓力,蒙古人也曾屢屢吃盡苦頭。在公元4世紀至6世紀間,他們長期遭到了中原王朝的重重打擊。

當時的鮮卑、北魏等遊牧民族先後在中原一帶建立政權,與北方蒙古部落形成沖突。漢唐兩朝更是多次出兵北擊,將蒙古人趕出了河套平原和黃河流域,迫使他們只能西遷到艾爾泰山一帶艱苦求存。

在長期戰亂中,蒙古人損失慘重。他們被迫放棄了肥沃的河套,只能退守到崇山峻嶺間,過著饑寒交迫的生活。正是在這種沖突和戰火中,他們磨練出了浩然正氣和頑強不屈的性格。

在被迫西遷並占領窩瓦河流域後,蒙古人並未就此止步,他們的野心開始將目光投向了更遠的地方——凱瑞米亞半島及其腹地。

14世紀初,蒙古人為了占領凱瑞米亞半島,圍攻了當地的一座要塞城市卡法。由於防禦工事堅固,蒙古軍隊無法順利攻陷,於是決定發動人體炮彈攻擊。他們將患有鼠疫的屍體投擲城內,意圖散播疫病。

結果,一場席卷整個歐洲大陸的"黑死病"瘟疫由此爆發。數以百萬計的歐洲人在這場全球性浩劫中死亡,影響持續了數百年之久。蒙古人為了一己之私利,不惜引發如此慘劇,可見他們的野心和無所顧忌程度。

在絕境中求存,必須以殘暴回應殘酷。正是這種刻薄心理和生存環境,造就了蒙古人那種狹隘卻頑強地維護自身權益的做法。為了一絲生存空間,他們無所不用其極。

五. 獨樹一幟的遊牧文化習俗

作為世界上最偉大的遊牧民族之一,蒙古人在漂泊於廣闊的大草原時,逐漸形成了獨特的生活方式和行軍哲學。

他們依靠遊牧為生,終年在草原上披掛南征北伐。因此,無論是在打獵、戰爭還是日常生活,輕裝上陣都是他們的常態。蒙古軍隊更是將輕便快捷這一行軍之道發揚光大。

他們騎射技藝高超,身輕如燕。一旦開拔,便如同鬼魅般疾行百裏。即便在山川沙漠地帶,也能憑借超乎尋常的體力和敏捷,長驅直入。正是這種高度機動性,讓蒙古武力長期如同遁世魔影般無處不在,讓四方震驚。

與其他民族一樣,蒙古人也十分看重血緣宗親。無論是政治、軍事還是生活,這種觀念都根深蒂固。

在蒙古人看來,宗親是最親密無間的關系。在平時,同宗同族的人彼此以手相連,代表著自己與對方是命脈相通的親人。在出征遠征時,他們也會排著整齊的親緣陣列而行。這樣一來,即便遇到緊急情況,只要看清戰友的排列順序,就能立即判斷出彼此的血源淵源。

在政治軍事體系中,蒙古帝國也建立了嚴格的親緣制度。從國家元首、貴族到普通平民,每個人都會按照祖先的血緣親疏,獲得既定的社會地位和軍階。在他們看來,血濃於水,唯有親緣才是最牢不可破的羈絆。

無疑,騎射是蒙古人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武藝了。從孩童時代起,他們就開始接受嚴格的騎射訓練,將馬術和射箭融為一體。

騎射訓練之艱苦程度,可以用"人馬一體"來形容。蒙古孩子從3歲開始就要學習騎馬,幾乎和會走路一樣早。到了6歲時,他們便要開始學習在馬上射箭了。騎射訓練異常嚴格,射擊姿勢和力度一絲不茍,稍有疏漏就會受到嚴懲。

透過數年如一日的磨練,蒙古武士終能熟練掌握這門藝術。他們在馬上能施展絕活,可以百步穿楊、九環穿花、飛躍飄矢等。正是靠著如此精湛的騎射術,才使得蒙古軍隊在戰場上赫赫有名,所向披靡。

這種草原文化和武藝,正是蒙古帝國崛起和維系統治的根本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