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說好暫時走,再也沒回去:陳毅離開華野,毛澤東到底出於什麽考慮

2023-12-28歷史

陳毅是華東野戰軍的旗幟性人物,即使有粟裕將軍這位「戰神」指揮作戰,仍然不影響陳毅在華野的地位。準確一些說,陳粟兩位乃是交相輝映、黃金搭檔。

然而可惜的是,自從1948年5月陳毅離開華野,他就再也沒回來實際指揮作戰。雖然名義上始終是華野(三野)司令員兼政委,但華野實際作戰事務他已經不怎麽管了。

陳毅調離之初,粟裕多次向毛主席請求留下陳毅,堅稱華野離不開「陳軍長」。幾經溝通,毛主席同意保留陳毅在華野的職務,但仍要去中原野戰軍工作。

毛主席還安慰粟裕說,陳毅只是暫時去中野協助劉鄧做好中原工作。誰也沒想到,這個「暫時」,幾乎成了「永遠」。到底是什麽原因呢?

一、兩大野戰軍的聯結點

其實毛主席也並非一開始就打算把陳毅調離,畢竟以陳毅的資歷,只在中原局當第二書記、在中原軍區和中原野戰軍當副司令員,未免有點屈才。

陳毅去中野協助劉鄧,主要是做好中原局工作,為中野、華野兩大野戰軍做好後勤保障和地方工作。

當時中野形勢相當嚴峻,根據地不鞏固,部隊實力弱,對手也十分強勁,白崇禧坐鎮武漢指揮數十萬大軍與中野纏結。劉伯承必須專務作戰,無暇管理行政和地方事務,鄧小平一人獨力難支,所以把華野的陳毅、鄧子恢都拉了過來幫助中原局。

令毛主席沒有想到的是,陳毅一到中原,馬上發揮出顯著作用,尤其是毛澤東並沒有寄太大希望的軍事方面。

1948年華野接連打了豫東戰役和濟南戰役,中野則艱難地在河南立足。

中野華野兩大野戰軍面對的形勢都很復雜,亟需進行協同作戰,否則便無法擊敗國軍在徐州的精銳集團。

但之前兩大野戰軍配合得並不默契。

無論是打洛陽,開啟封,還是在豫皖邊建立根據地,兩軍基本上都是形式上的互相呼應,而無法進行深層次的配合。

原因不難理解。

粟裕和劉伯承的指揮風格並不相同,粟裕極善於打硬仗,越硬越喜歡迎著上,豫東戰役以幾乎等倍兵力連番迎戰區壽年、邱清泉和黃百韜三個強大兵團。打到最後華野力竭,幾乎被黃百韜突破防線。

劉伯承不願打這種走鋼絲的戰役,一般來說都是謀定而後動,一者是性格和經歷決定,二者是中野家底太薄,經受不起意外損失,所以打仗的感覺有點像諸葛亮,仗仗都要精打細算,就算出了意外也不至於影響元氣。

所以說到了淮海戰役開打之時,若無強有力配合,仍靠粟、劉兩位各自發揮,單靠哪一個野戰軍都無必勝之把握。

粟裕看出問題的關鍵,致電中央請求中原局統一指揮淮海戰役。毛主席命令成立淮海戰役總前委,鄧小平、陳毅、劉伯承、粟裕、譚震林成為總前委委員。

其中最關鍵的人物就是陳毅。

他身兼兩個野戰軍領導人的身份,很多涉及兩軍配合的命令,以及一些不太好協調的事情,都由陳毅出面。

比如飛兵宿縣後的協同作戰。

攻打宿縣掐斷國軍徐蚌之間的聯系,這是劉伯承的神來之筆。然而這步棋是好棋,卻不太好走。宿縣城小而堅,國民黨軍重兵固守,而且處在鐵道線上,敵軍來往救援非常便利。

劉伯承指揮中野部隊進攻宿縣,打得很不順利。

中野太弱了,挺進大別山傷了元氣,重武器全都丟了,沒有重炮,打不動。

關鍵時刻陳毅親自給粟裕打電話,要華野特縱趕緊調一批重炮和炮彈過來。華野特縱是魯南戰役後陳毅一手建立起來的,而且華野的榴彈炮彈,大部份是陳毅與東北局大連兵工廠聯系後,從海上運過來的。

粟裕一聽陳毅這要求,當場安排。這既是陳毅打下的家業,也有老軍長的情分,沒有理由不安排,而且是立刻安排。

大批榴彈炮和充足的彈藥運了過來,一點時間也沒耽誤。中野將士們高興萬分,立馬對準城上一頓猛轟,宿縣城破。

若是陳毅不在,這事兒也能辦,但是絕不會這麽順利,也不會這麽快捷。要知道,跨野戰軍之間的排程協調,那可不是只靠自覺就能行的。命令流轉、挑選支援兵力、部隊之間的具體對接……其復雜程度足以造成長時間的拖延,以至於攻打宿縣的視窗期白白錯過。

陳毅積威仍在,又十分熟悉華野情況,只有他才能如此快速地跨越阻隔。

這還只是小意思。

成功包圍並消滅黃維兵團,陳毅發揮的聯絡協調作用更大。

二、粟裕七夜無眠與陳毅拍板

中野包圍黃維兵團,劉伯承自嘲瘦狗屙硬屎,圍得住吃不下。黃維也吹噓,以他兵團的強大實力,根本不把劉伯承中野七個縱隊十幾萬人放在眼裏。

事實也確實如此。黃維兵團中的骨幹第十八軍是陳誠土木系的老部隊,戰術水平極高。雖然被圍住,但野戰工事構築得十分堅固,以輕步兵沖鋒根本打不進去。時間一長,待中野兵力消耗得差不多了,黃維兵團沖將出來,與杜聿明集團會合,勝利的天平說不定就倒向國民黨軍了。

粟裕晚年回憶說,解放戰爭他有三次戰役最緊張。

第一次是宿北戰役,這是他第一次指揮華中和山東兩個野戰軍,而且打算一口氣吃掉兩個整編師,非常緊張。

第二次豫東戰役,粟裕以華野部份兵力(許世友山東兵團未到場),同時對付邱清泉、區壽年和黃百韜三個兵團,險到了極點,差點在最後時刻被黃百韜逆轉。

第三次就是淮海戰役第二階段,也就是對付黃維兵團這個時期。

第一階段作戰殲滅黃百韜兵團後,華野傷亡高達4萬人,部隊在極度疲勞、沒有休整的情況下,粟裕大膽地將華野兵力一分為三,主力包圍杜聿明集團,另一部份牽制蚌埠的李延年、劉汝明兵團,第三部份派出去支援中野打黃維兵團。

難啊!哪個戰場的兵力都用到了極限,萬一哪個戰場的口子沒封住,都將導致國軍主力突出重圍,淮海戰役的總體計劃就付諸東流了。

尤其是南線兩個方向,到底把主要力量放在李、劉兵團方向,還是放在黃維兵團方向?很難取舍。

粟裕形容華野當時是一肩挑三擔,他緊張的七天七夜沒有睡覺,美尼爾癥發作,天旋地轉,頭痛欲裂。

這時候沒有人能替粟裕拿大主意,副政委譚震林、參謀長陳士榘、副參謀長張震也都緊張到了極點,不敢隨便建議。

陳毅沒有忘粟裕。他以華野司令員兼政委的身份,力勸粟裕投入幾個主力縱隊先打黃維。

這簡直就是豪賭,賭的是李延年、劉汝明兩兵團不向北突圍,而代價是對杜聿明的包圍圈能否繼續維持。

粟裕在已經無法算準到底哪股敵人先動的情況下,聽從了陳毅的主意,派參謀長陳士榘率三個主力縱隊和一部炮兵部隊南下,對黃維兵團發動最後的打擊。

抽三個主力縱隊談何容易?

華野北圍杜聿明集團,南頂李、劉兵團,兵力已經用到了極限,粟裕不僅把手裏的總預備隊十三縱派了出去,還抽出一個攻堅主力七縱,以及炮火最猛的特縱。

粟裕幾乎賭上了身家性命來支援中野。

試想,若無陳毅在總前委運籌協調,華野真能給中野這麽大面子嗎?

殲滅黃維兵團後,毛主席興奮異常,更加意識到陳毅的妙用。

三、渡江戰役仍未回華野

淮海戰役結束後,總前委隨之撤銷,而二野、三野(淮海戰役結束後各野戰軍均改編,以一二三四稱之)的戰場隨之南進,陳毅協助中原局抓後勤搞協調的任務基本結束了,按說陳毅該當回華野回歸本職了。

仍沒有!

毛主席嘗到了陳毅兼任兩大野戰軍之職的甜頭,讓陳毅留任中原局和二野副司令員,陳毅也表示挺無奈,然上命差遣,大局所需,不得不留。

毛主席照顧陳毅的感情,中間趁粟裕病重無法理事回濟南治病時,讓陳毅到三野露了個面。

當時陳毅已隨著番號改變而續任第三野戰軍司令員兼政委,三野眾將群情聳動,熱烈歡迎陳毅回來。

這次短暫露面後不久,隨著粟裕病情好轉出院,渡江作戰提上議事日程,陳毅再次回到中原局,仍舊擔任協調兩大野戰軍的重任。

此時兩大野戰軍基本上已經合在一起,華野兵力一分為二,以兵團為單位進行渡江作戰。當時粟裕乃是強起病體勉強作戰,一邊揉腦袋一邊指揮,可以說無力顧及兩大野戰軍的協調問題。此時,又是陳毅挺身而出,居中排程協調,使兩大野戰軍和中原、華東兩個軍區加起來共120萬的部隊,能夠順利自然地配合。

這是我軍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戰役。

總前委此時擔當的職能,實不亞於總參謀部。而陳毅發揮的作用,更是倍於淮海戰役,堪為渡江勝利的大功臣。

四、上海市長

渡江勝利後,歷史進入新階段,三野上下都明白,陳老總是不可能再回來了。

為何?陳毅已經履新,當了上海市長了。

早在1949年3月,中央就已經開始考慮解放上海後,誰來當首任市長的問題。

上海當時乃是中國經濟中心,聚集了全國最多的民族資本,也是金融重鎮,上海經濟狀況一度決定了國民黨政府的走向。解放上海可不止武力解放,更重在如何順利接管。

如果把上海打爛了,民族資本、企業和金融全部外逃了,那解放上海就是失敗的。

如果接過來沒有管好,民族資本發生恐慌,也外逃了,那同樣是一場失敗。

所以,這個市長既要通武略,懂軍事,知道打上海怎麽打;更要通文事,懂經濟,會統戰,把上海這個盛滿水的大碗,安安全全地接過來放下去。

陳毅仿佛是上天預留下的最佳人選。

他在軍事上的造詣雖不是絕頂,但勝在軍事經歷極其深厚,早在1927年初上井岡山時就是創軍元老。他又善於把握大局,知道仗該怎麽打,打到什麽程度合適。進上海「瓷器店裏打老鼠」的原則就是他定下的。

他在文化上的造詣在黨內乃是頂尖水平,論吟詩作賦,除了毛主席他比不了,其他人在文藝範上沒有幾個能比得過的他的。文化也是戰鬥力,幾十年來國軍一直嘲笑中共是土八路,沒文化。陳毅這面旗幟樹起來,能夠有效地團結原國統區的知識分子和文化界領袖。

他的頭腦亦十分靈活,懂得變通,善於和各色各類人群打交道。在龍蛇混雜、各種勢力盤根錯節的上海,只有陳毅這樣的人才頂用。

五、兩件大事定上海

陳毅治理上海幹了很多了不起的事。

有道是善戰者無赫赫之功,陳毅在上海沒有大事殺伐,殺伐固然能鎮懾敵對勢力,但治標不治本,那樣反而會招致正在觀望的中間人群的抵觸。

陳毅做的工作多是潤物無聲。試舉其兩例。

第一件是搞文化座談會。

陳毅召集了由科學、文化、教育、出版、曲藝、電影、音樂、美術等各界代表參加的一次大會,與會的都是長期生活在上海的文化圈名人。陳毅上台講話,一點也不怯場。

他從自己幼時上私塾說起,講自己在成都求學,從學習古文經典講到學習近現代科學新知,從在國內學習講到去法國勤工作儉學。陳毅早有文名在外,所作之詩廣為人知。加上他講話幽默風趣,大氣開闊,講了4個小時,台下的上海文化名人們仍然不覺其累,頻頻鼓掌。

哪見過這樣的解放軍大官啊!句句點到了文化人的心坎上。以前國民黨統治時期,搞白色恐怖,動不動取締報刊,動不動殺記者,弄得人人自危。現在陳毅一來,就展示了無比倫比的文化修養,這樣的人來當官,文化人迎來了春天!

這次文化座談會之後,上海文化界一度興起了「陳毅熱」,籍由知識分子和文化人的口,陳毅的影響力迅速遍及街頭巷尾,老百姓也都開始知道市長的親民,毫無疑問,陳毅迅速為中國共產黨樹起了一個非常好的旗幟。

第二件是打擊投擊倒把。

說起這個,大家自然會想起1948年蔣經國打虎。小蔣打虎,本質上打得也是投機倒把。但以太子之尊,小蔣打不動宋氏家族和孔氏家族的資本,物價越打越高,最後上海的金融市場完全放飛,老百姓苦不堪言。

陳毅面對的情況基本一致。雖說宋、孔家族都跑了,但上海市場上能左右物價的大投機商人仍然多得是。帝國主義和國民黨曾預言,共產黨在軍事上能攻占上海,但沒有能力管理好上海,特別是經濟方面管不好上海。

上海解放一個星期,銀元與人民幣的比價就由1:100上漲到1:1400;6月8日上升為1:2000。銀元價格升高,背後是國民黨反動勢力暗中作祟,企圖破壞掉人民幣的公信力。

銀元價格猛漲帶動了整個市場物價陡漲3倍。不法分子的猖狂行為,嚴重危害了上海人民的正常生活,並引起了全國財經的波動。

陳毅不怕這個,他下令集中3500萬銀元趁高價時在黑市丟擲,以壓低銀元價格。政府還采取了「折實單位」發放薪資,開辦「折實儲蓄」等方法,解決基本群眾因貨幣波動引起的實際困難。

但投機者憑借雄厚的資本對人民政府的警告置若罔聞,仍一意孤行。陳毅關鍵時刻敢出狠招,決定封閉取締主要投機者的營業場所,拘捕擾亂市場的大投機商。陳毅強調:「一定要把這次行動當作經濟戰線上的淮海戰役來打,不打則已,打就要一網打盡。」

6月10日上午10點,公安部門和警備區部隊對大投機商操縱銀元市場的活動中心——證券交易所采取行動,扣押了250多名主要的投機分子。宣布禁止銀元(包括黃金和外幣)在市場流通,但允許按人民銀行牌價兌換人民幣,使人民幣成為唯一的本位幣。

第二天,銀元價格從2000元跌至1200元,兩天後,米價下跌二成。6月22日,物價指數下降10%左右,並逐步趨於平穩。

敵對勢力和投機商賊心不死,企圖仍用對付小蔣的辦法搞垮市場。

當時市場最大宗的物資是「兩白一黑」,即米、棉花、煤炭。

投機商利用龐大資本采購囤積重要物資,就是不賣。結果造成上海物資奇缺,大米每石從1.17萬元猛漲到6.5萬元,棉紗、棉布、面粉價格猛增3~4倍,並帶動了其他商品價格的上漲,創下上海解放後來勢最猛、漲幅最大的記錄。

陳毅見招拆招,經請示中央人民政府,從全國統一調配大量糧、棉、煤等重要物資到上海,抓住關鍵時期集中拋售,國營商貿部門將2.8萬噸棉紗、100多萬匹布,以及大量的糧食和煤炭連續10多天向市場低價拋售。

投機商人措手不及,欲吞不能,唯有將手中的貨物競相壓價賣出,損失慘重。「兩白一黑」的狂漲風終於被平抑下去。一位資產階級代表人物發自內心地感嘆說:「六月銀元風潮,中共是用政治力量壓下去的,這次僅用經濟力量就能穩住,是上海工商界所未料到的。」毛澤東高度評價這一勝利:「它的意義不下於淮海戰役!」

陳毅在上海發揮的巨大作用,再次令毛主席欣喜異常。

天下固可以馬上得之,卻不可以馬上治之。從此之後,中央再也沒有讓陳毅去做軍事方面的工作。雖然仍然兼著華東軍區司令員的職務,但更多是掛名而不理事。

即使華東部隊擔負著解放蛙島的重任,陳毅也沒有再去管作戰的事。

直到1955年三野番號撤銷,華東軍區改編為南京軍區,由許世友出任首任南京軍區司令員,陳毅也上調中央工作,陳老總與三野的交集,終於劃上了中止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