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漁光曲】詞作者安娥:曾是紅色特工,與田漢幾度分離,終獲圓滿

2024-02-07歷史

閱讀此文前,麻煩您點選一下「 關註 」,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漁光曲】創作於1934年,一經推出,便紅遍大江南北。歌曲中樸素而生動的語言將大海中搖船撒網的情境描繪的淋漓盡致。

雖然這首歌傳唱度非常高,但背後的詞作者卻很少有人知道。而她,就是被譽為「紅色女特工」的安娥。

安娥不僅是一位才華橫溢的詞曲作者,還是一位戲劇家。經她填詞的歌曲至今依然家喻戶曉。 很多人將安娥稱為田漢背後的女性。但首先,安娥是她自己。

她的成就並不比田漢低,她的一生也更富傳奇色彩,是一位胸懷天下、為國家、為人民幸福生活而努力的偉大女性。

那麽,她的一生究竟有哪些讓人銘記的故事?人們為何將她稱為田漢背後的女人?兩人之間又有哪些情感糾葛?

神秘「紅色」女郎

在人們眼中,安娥是神秘的,她在一天之內就能遊刃有余的變換幾個身份。有時她是身著樸素藍布大褂的進步學生,有時是衣著華麗的摩登女郎。

然而人們並不知道,安娥的真實身份其實是一名紅色特工。她受陳賡指派到楊登瀛做秘書,負責情報的分析與整理,安娥是她的化名。

在陳賡準備的辦事處內,安娥認真地將楊登瀛收集的情報進行研讀並分類。仔細判斷情報的價值,將篩選後的情報抄送給陳賡,再由陳賡交給周恩來。

在這裏,安娥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地下黨員的工作多次化險為夷都離不開安娥的付出,在她的參與下,任弼時等多位共產黨高級領導人被及時營救出來。

安娥早年間被周恩來委派到蘇聯學習,學成歸國後就投入到情報工作中。她沈穩、機敏的性格多次參與黨內同誌的營救。

安娥出生於一個開明而富裕的家庭,父親十分重視教育,還曾在保定開辦女子師範學校。安娥在父親的影響下,思想一直前衛而開明。

她從小喜歡聽父親講故事,更是對民間歌謠表現出極大的興趣。父親不僅與安娥談論詩文,有時也會教她幾句京劇。

在這樣的環境下,安娥對文學和音樂產生了極大的興趣。這也為她日後在文學和音樂上的成就埋下了伏筆。

安娥嫁給了共產黨員鄧鶴臯,並與其一同來到大連。鄧鶴臯可以說是安娥革命道路上的領路人,在鄧鶴臯的引領下,安娥早期主要是做婦女運動工作。

兩人初來大連,就遇到「大罷工事件」,最終這起罷工被引導到反奴役、爭人權的政治鬥爭軌域上來。罷工遭到了日本侵略者的持續鎮壓。

日本殖民者逮捕了罷工的領導人,組織將這個棘手的問題交給了鄧鶴臯。鄧鶴臯臨危受命,他先是對罷工的情況進行了全面的了解和調查,找到了鬥爭的大方向。

隨後,積極尋求外界的幫助。最終,在天津總工會、中華全國總工會的聯合聲援下,日方答應了工人的基本要求。雙方達成了新的協定,被抓者全部釋放。這場罷工也正式結束。

安娥與丈夫為了方便開展工作,兩人隱姓埋名。安娥在工廠中教工友識字、唱歌,向他們滲透革命思想、講革命道理。

工友們也願意與這個溫柔、熱情的女孩聊天,在這段時間裏,安娥過得充實而美好。由她改編的歌曲成為鼓舞工人士氣最好的號角。

但好景不長,鄧鶴臯因工作被日本人抓進了監獄,生死未蔔,安娥與其失去聯系。安娥誤以為鄧鶴臯犧牲。

雖然鄧鶴臯出獄後曾找過安娥,但她此時已經和任光生活在了一起,鄧鶴臯也並沒有強求。安娥晚年回憶起鄧鶴臯,對他充滿了感激之情。

是鄧鶴臯將她引領到革命的道路,在與鄧鶴臯生活的時間裏,安娥受益匪淺,更獲得了有益的鍛煉,也為她成為一名優秀的紅色特工奠定了基礎。

在鄧鶴臯的影響下,年僅20歲的安娥就加入了共產黨,在她看來,獨立、平等才是人生的最大意義。

面對積貧積弱的國家,安娥更是下定決心,跟隨黨的領導,積極探索改變國家的道路。

上個世紀30年代,安娥參加了進步文藝運動,加入了聶耳等人組織的音樂小組,此時的安娥充分展現出了藝術天分與創作才華。

安娥所創作的作品始終是人民、民族和國家,歌詞的內容也都是民族的苦難和奮進。安娥作詞的歌曲、配詞的歌曲就達80多首。

這80多首歌曲中,以【漁光曲】、【賣報歌】最為著名,不僅給了廣大群眾極大的鼓舞,也成為了愛國主義教育的題材。 直到今天依然有教育意義。

【漁光曲】由安娥作詞、任光作曲,這首歌一出就引起了巨大的反響,同名電影還獲得了莫斯科國際電影節榮譽獎,可謂轟動一時。

不僅刻畫出漁民辛勤勞作的場景,更是由自然景色引入人物遭遇,以情景交融的方式向人們展現了漁民的生活。

安娥曾說過自己的創作靈感來源於在大連生活的日子,讓她深切的了解漁民。她坦言:「沒有那段生活,我就寫不出來了。」

抗日戰爭爆發後,安娥來到武漢,在這裏她繼續從事著抗戰歌曲的創作,激勵了抗日將士,對奔赴抗日前線的雲南部隊起到了鼓舞作用。

極富才情的安娥遇到了田漢,當時田漢所成立的南國社在上海文藝界很有名氣。源於安娥的藝術天分,組織上為了爭取田漢,決定派安娥接近他。

於是,安娥以文學、音樂愛好者的身份加入到田漢所參加的藝術活動中,第一次見面彼此就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在田漢的眼中,安娥是一個大氣得體、不卑不亢的進步女學生。

得體的語言、開朗的性格讓田漢對她更是刮目相看。隨著兩人不斷的接觸,田漢愈發覺得安娥並不是一個普通的女子。

她浪漫的才情吸引著田漢,田漢將她看作自己的紅顏知己,安娥也會主動與田漢交流詩詞文學。漸漸地,在安娥的影響下,田漢的思想也開始發生改變。

安娥的藝術天分、進步的思想都深深的吸引著田漢,一直崇尚浪漫、唯美情調的藝術家,開始關註現實社會問題,甚至開始申請入黨。

隨著接觸次數的增加,田漢發現安娥與自己的思想更加契合,安娥也對這位文藝家頗具好感。兩人很快就在一起了,不久後,安娥就生下了兒子田大畏。

生下兒子沒多久安娥,知道了原來田漢與別人還有婚約,田漢搖擺不定的態度,讓安娥下定決心離開田漢。

由於沒有時間照顧兒子,安娥就將孩子送回了老家,交由母親看護。自己則繼續前往上海參加革命活動。

除了【漁光曲】,【打回老家去】也是安娥所有作品最為著名的,這首救亡歌曲簡潔明朗,反映了中國人民最強烈的願望。成為了當時最振奮人心的一首歌曲。

除了作詞,安娥開始在戲劇創作表演上大放光彩,在劇社的日子裏,她改編了很多蘇聯的小說,將它們搬上舞台,給人以心靈的鼓舞。

安娥自己也開始上台表演,在劇社的日子非常的情況,每日甚至要為吃飽飯而發愁,但安娥從沒有抱怨過,也沒有退縮過。始終堅定自己的理想與信念,保持著對藝術的高漲熱情。

戰時兒童的守護者

雖然沒有時間照看自己的孩子,安娥卻成為了眾多戰時兒童的守護者,也被人們親切地稱為「守候兒童的母親。」

抗日戰爭爆發後,日本侵略者開始在中國的土地上大肆燒殺掠奪,越來越多無辜的人民被卷入戰火之中。

而淪陷區的兒童在侵略者敵機的轟炸下終身殘疾,為了守護這些孩子。郭沫若、鄧穎超等人聯合發起了戰時兒童保育會。安娥也加入到籌備工作中。

戰時兒童保育會成為了無家可歸孩子們的安全庇護所,在安娥等人的守護下,這些孩子能夠享受到基本的安寧,不受炮火硝煙的影響。

保育會從準備籌建到成立落實,一路走來異常艱辛,但也是在這樣艱難的條件下,為新中國培養了大批的人才。

然而,好景不長,很快武漢就淪陷了。保育會的孩子撤退到了重慶,安娥積極奔走,為保育會籌措經費,撰寫宣傳材料,創作相關歌曲。

在這期間,安娥與田漢再次相逢,此時的田漢已經與上任妻子分手。

解開心結後的兩人相互扶持,結為連理。解放戰爭時期,在地下黨組織的安排下,安娥和田漢進入到華北解放區。

新中國成立後,安娥被調入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從事專業創作。為了創作出更好的作品,安娥參觀了農村、工廠以及學校。在了解民眾生活後,她開始著手創作作品。

【節日的天安門】、【節日的隊伍】等都熱情表達了人民對新生活的熱愛,深切反映了各族人民新面貌。歌頌了新中國建設的偉大成就。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田漢之子田大畏提到父親時坦言,自己很長一段之間無法理解父親,更是沒有體諒過他,還與他有過爭執。但當他看過父母晚年相守的情境,往日的不理解忽然就煙消雲散了。

他回憶起與父親的第一次見面是在9歲,那個時候的他與母親安娥來到重慶。

之後的日子與父親聯系很少。直到他翻閱父親晚年寫給母親的信,才得知父親的感情多麽的細膩。

安娥與田漢重新在一起後,有長達5年的時間裏各自過著獨立的生活,並沒有可以稱之為家的場所,兩個人都是各忙各的。

雖然後期終於有了共同的生活,但兩人的工作都太忙了,還是聚少離多。在田大畏看來,母親是為革命與理想而來到這個世界上的,而父親則是因為戲劇與音樂。

所以,無論條件再艱辛、環境再惡劣,兩人從未想過放棄,一生都在追尋著自己的夢想並為之努力。

由於兩人聚少離多,田漢喜歡給安娥寫信分享遇到的人和事,表達他的思念。他在浙江時,曾在信中答應下次與安娥一同前來。

然而,還沒有等來這一天,安娥就突發中風,半身癱瘓。為了鼓勵安娥,田漢一邊耐心地用語言安撫,另一邊為安娥找來最好的醫生。

平時兩人都是各忙各的,現下卻有了時間朝夕相處在一起,田漢每日都會給安娥讀報、讀檔,有時也會與安娥分享國際形勢。

後來哪怕到各地遊覽、參觀,田漢也選擇帶著安娥,一是為了怕安娥在家寂寞,二是讓她不完全脫離文藝界。

1956年的一天,田漢在外創作,忽然聽說安娥生氣了。懷著擔心、不安的心情給安娥寫信: 「你回去生了氣,在生誰的氣,兩三天後回來同你到萬壽山玩玩吧。」

因為中風,安娥沒辦法提筆寫字,但有一次還是勉強地給田漢寫了一封信,田漢收到後如獲至寶,非常開心,立即給安娥回信鼓勵安娥。

田漢將對安娥的愛和關心都化作一封封家書,細膩的情感都融在了文字裏。雖然兩人前半生歷經困難,但此後的日子卻一直相互扶持,相伴到老。

在文藝創作上兩人更是天作之合,安娥為田漢改變劇本,田漢則為安娥的詩劇作序,一時之間也成為讓人艷羨的神仙眷侶。

生活中兩人相互照料,工作上兩人相互幫助,心靈與思想的契合讓田漢在表妹去世後終於找到摯愛,並與其終老一生。

田漢一生的婚姻都背負著責任和承諾,優柔寡斷的性格曾讓他失去過一次安娥,當兩人再次想見時,田漢終於選擇遵從本心,也終於有勇氣為愛情爭取一次。

而安娥的一生,除了有對田漢的愛,更多的是對國家、對人民的愛。她將個人的命運與國家的命運緊緊聯系在了一起。

在追求民族的獨立、人民的幸福的道路上安娥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斯人已逝,但她的精神、她的作品依然煥發著耀眼的光芒,成為激勵後人前行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