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清代36位元親王中,以權力大小而言,那麽排名前三的王爺都有誰?

2024-02-27歷史

本文陳述所有內容皆有可靠資訊來源贅述在文章結尾

清朝統治的兩百多年間裏面, 一共分封了36個親王 ,這些人裏面,有十個親王的爵位是可以世襲的,因此被人們稱為「鐵帽子親王」。

在清朝初期,有些親王會被皇帝封為「攝政王」,他們雖然沒有皇帝的頭銜,但是卻擁有著至高無上的權利,因此對於 皇權的威脅 很大。

那麽,清朝的這些親王,論在朝廷的權利,誰的權利是最大的呢?

「義皇帝」多爾袞

多爾袞是皇太極的弟弟,在大清朝統一中原的事業當中,他可謂是立下了 汗馬功勞 。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為清,因為多爾袞在征服北韓和攻擊蒙古察哈爾部的戰役當中立下 赫赫戰功 ,所以被封為「碩瑞親王」。

再加上他對於政事也有自己的獨特見解,所以就將吏部交給了 多爾袞管理 ,以此來鍛煉他的管理能力。

但是在1643年的時候, 皇太極突然駕崩 ,可是對於皇位的繼承,皇太極在生前是沒有任何交代的,因此朝中的各方勢力,都開始為此暗流湧動,有人提出讓 多爾袞即位 ,但是多爾袞對此沒有回答。

在經過一番觀察之後,他發現也有人在舉薦別人做官,於是他就心生一計,讓皇太極的幼子福臨稱帝,自己則和濟爾哈郎, 作為左右輔助大臣 ,等到皇帝成年後,在將大權交予福臨。

就這樣,他不僅解決了大家爭奪皇帝的問題,還讓自己在 清朝的權力 更進了一步,將大權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裏。

後來,在清朝的 根基穩定之後 ,他因為作戰有功,直接被封為了攝政王,接管了當時清朝的大小事務,俸祿、官府和住所都可以 堪比皇帝本人

雖然他位高權重,但是他還是一心為大清做貢獻,他 恢復了科舉制度 ,在建國初期,下令減免賦稅,等等政策,也是有一定的貢獻的。

但是漸漸的,他也是被自己的欲望給弄得 越來越膨脹 。自己的府邸被他裝修的就宛如皇宮一樣輝煌,宏偉無比。在順治七年的時候,他病死在了 外喀喇城 ,當時的他年齡只有39歲。

在他死後,順治皇帝福臨下令為他舉行了國葬,並且還賜予了廟號。但是,在這不久之後,順治皇帝又開始清算他的老賬,最後更是將他的 墓穴給挖了

因此,多爾袞不管是從政績上,還是在朝廷的權力方面,無疑是歷代親王當中最大的那一個。

恭親王奕欣

在清朝的晚期,朝廷形成了以恭親王奕欣為核心的 權力中心 ,當時他的權力之大皇帝見了都得恭恭敬敬的喊一聲六叔。

特別是在幫助慈禧太後發動「辛酉政變」之後,他的權力更是達到了頂峰,雖然當時除了皇帝,還有兩宮的太後在垂簾聽政,但是朝廷的大多數決議都是 由奕欣來決斷 ,皇後只是適當的提出一些建議而已。

辛酉政變 成功後的初期,很多人都提議,皇帝年幼,奕欣應該像多爾袞學習一下,幫助小皇帝親政。但是,清朝因為多爾袞的親政的 慘痛教訓 ,所以在那之後,就再也沒有讓一位王爺親政過,因此想要 奕欣親政 ,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兒。

這樣做在某種程度上是 違背大清律法 的,還有就是慈禧太後的從中阻撓,因為慈禧是一個對於政權有很大欲望的人,她深知,要是奕欣親政了,那麽自己就不可能再會 垂簾聽政 ,到時候自己的權利會受到影響。

在慈禧太後的反對之下,奕欣親政的願望 最終沒能實作 ,因此最終采用了兩宮垂簾聽政,加上親王奕欣議政的體系。

雖然沒能親自攝政,但是能夠議政,也說明了 奕欣的權利 是比一般的親王大得多的,就算沒有直接幫助皇帝決斷朝政的權利,但在一定的程度上還是能夠 參與政事 的。

在此期間,他領銜進行了 洋務運動 ,可以說是第一次幫助清政府開啟了中國近代的大門。引進了近代的軍事工業,還 創辦了新式的學堂

正因如此,他在朝廷的權威越來越高,期間還 擔任了軍機大臣 和內務府大臣等朝廷的諸多要務,權利著實是達到了自己人生的頂峰。那時候,就算是慈禧太後都要敬畏他三分。

而也是從那時開始,慈禧太後就對他 起了疑心 ,雖然在表面上一直支持著奕欣,但是那些保守派對於 奕欣洋務運動的不滿, 慈禧是直接視而不見。

一直到1865年的時候,慈禧看奕欣和 朝中大臣的矛盾差不多了 ,就隨便找了個理由,將他的職務給免除了。

之後,他幾次被朝廷官復原職,但是沒過多久 又被免除職位 ,就這樣的波動下,奕欣的心已經沒有了當初的那股幹勁。最後一次他被 啟用的時候 ,已經年過六旬,所以只能對慈禧唯唯諾諾。

直到1898年的時候,恭親王奕欣在 抑郁當中去世 。雖然他的後半生極其淒慘,但是前半生的權利可以說是伸手就能遮住清朝的半邊天,要是有點野心,坐上皇位也 不是沒有可能

因此,在清朝所有的王爺當中,只以權力大小來排的話,奕欣排在第二位也是實至名歸。

攝政王載灃

載灃是清朝 最後一位皇帝溥儀 的親生父親,在慈禧太後離開人世之前,就將皇位傳給了溥儀,並讓溥儀的父親作為攝政王, 幫助小皇帝代行朝政

載灃也成為了繼多爾袞之後,這第二位 成為攝政王的親王 。但是作為攝政王,他的能力明顯是要比多爾袞差很多。

但他確是在清代的皇族當中, 為數不多 喜歡西方文化的人。在攝政的期間,他還表現出了立憲救國的意思,主動學習了西方的科學,還曾 脫下官府,穿上了西裝 ,但是此時的大清王朝已經搖搖欲墜,最終還是沒能被救回來。

那時候,受到新進思想的影響,清朝已經是 朝綱大亂 ,因此在朝廷內部,以袁世凱為首的眾多大臣,基本上是不聽載灃的話的,所以載灃雖然 大權在手 ,但是有那麽多人的不配合,就很難有所作為。

而且他還遭到了 汪精衛的暗殺 ,雖然最終沒能成功,但是也險些喪命。因此載灃的命運可謂是十分的淒涼。

在1911年, 搖搖欲墜的大清 最終在各省宣布獨立的訊息之下瓦解,作為清朝最後一任親王的載灃,被迫宣布了退位。

在第二年,載灃親眼看著隆裕太後帶著自己的兒子,在紫禁城的養心殿 宣布溥儀的退位 ,至此也宣告著大清朝的覆滅。

在1928年的時候,日本人找到了載灃,想讓他來偽滿洲國,但是遭到了 載灃的拒絕 。在得知自己的兒子已經出任偽滿洲國的皇帝的時候,載灃還發言怒斥了溥儀。

之後他從天津搬回關內居住,並在 北京城解放之後 ,將自己原來的府邸獻出來交給了中國人民政府。

雖然載灃的晚年比較淒慘,就算是掌握了實權,但也沒能 挽救回清朝 。但是,作為溥儀的父親,大清朝的第二位攝政王,他的權利也是毋庸置疑的,只是 時運不濟, 沒能有所作為而已。

總結

對於古代的封揀王朝來說, 權利的不平衡 會對一個朝代和個人產生深遠的影響。而對於朝廷來說,如果權力被某個大臣所掌握,那麽對於自己和整個家族都 會產生一定的威脅

而那些掌握權力的大臣們,要是不好好 利用自己手中的權利 ,從而欲行一些不軌之事,那麽一旦失敗,或讓皇帝產生不滿,最後只會落得像 多爾袞一樣的下場

資訊來源:【清實錄·宣統政紀】

【二十世紀初中國政治改革風潮】

【劍橋中國晚清史·下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