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赤壁之戰的「鐵索連環」真有此事?還是另有隱情?

2024-06-07歷史

我們都知道赤壁之戰中有個很搞笑的片段,就是曹操把船都連到了一起,然後被黃蓋一把火全燒了。

那麽曹操為什麽想出這麽一個餿主意來

通常的解釋是曹操的軍隊不善坐船,船體一顛簸就暈船嘔吐,無法作戰 因此就想到把船連到一起,然後保持穩定。

很多講三國歷史的書也都是這麽說的,但是稍微有點兒生活常識就知道這 是不可能的 別的 不說 赤壁 之戰 持續的時間,從雙方隔戰對峙, 曹操兵敗退軍滿 打滿 算,只有2到3個月 間。

有的說是從農歷 9 11月,有的說是從 10 月到12月,還有的甚至認為從 10 月、11月 ,總之 只有一 個多月, 最長不過三個月 。打造那麽多鐵鎖 時間夠不夠呢 數夠不夠呢?有沒有那麽多鐵呢?曹操怎麽能帶著一大堆鐵和鐵匠去打仗

而且有過坐船經歷的人都知道,長江上面又不是大海上,怎麽可能大規模暈船 就算是暈船,也不是綁個鐵鏈子就能解決的,該晃還是晃,風大了還有可能讓船撞到一起

而且北方雖然沒有大規模的水軍,但是荊州有啊,曹操當時是占領了荊州 再東進 的,怎麽可能不帶荊州的水軍?所以三國誌中壓根兒就沒有提暈船和鐵索的事情,黃蓋的原話叫作 :「 操軍船艦首尾相接,可 而走也

第一沒有鐵索,第二不是 三國演義 那種把船並排相接,而是首尾相連。

這個首尾相接可以有兩種解釋,第一是形容曹操的戰船非常密集,比如我們形容人多叫摩肩接踵,肩挨著肩,腳挨著腳 而不是說真的拿繩子把首腳都給綁了起來。堵車的時候汽車大排長龍,也可以叫首尾相接。

第二, 首尾相接是一種停船模式,船特別多的情況下,就先在岸邊打一個樁,然後用大粗繩將船一個套一個 一個套一個首尾相接的綁到一起,防止船被風吹

這兩種情況都滿足火攻的條件。

第一種船太密集,就算不綁到一起,著火了也沒地兒跑。

第二種情況就更簡單了,孫劉聯軍盯上的不是曹操當時正在使用的船只,而是他的停船庫

所以 三國誌孫權傳 記載叫 :「( 燒其 船隱退

江表傳 甚至有 孤燒船自退 的說法。

也就是說,火其實是燒了兩次。第一次是黃蓋把曹操停船庫給燒了,因為不是作戰狀態,所以正在使用,而逃過一劫的船不多 曹操眼看大勢已去,就把剩下的船也給燒了。

這證明第一次放火之後,曹操還比較從容,還能安排撤退的事宜,所以曹操壓根沒傻到那個份上,認為鐵索連環就可以防止暈船

那曹操鐵索連環的說法是哪兒來的呢?其實原本的三國小說,比如元代的 三國誌評話 ,也沒有鐵索連環這一說,直到明朝的 三國演義 才出現這一情節,為啥明代出現這一情節呢?因為當時真的有人這麽幹過,這個人大家也很熟悉,就是陳友諒。

陳友諒和朱元璋鄱陽湖大戰的時候,就把船用鐵索連到了一起,史書上叫 連鎖為

陳友諒這麽幹也不是為了防止暈船,而是利用船大且多的優勢抵禦朱元璋的沖鋒,這麽做的確也很好使,朱元璋連戰3日不克,幾經潰敗,史書上叫 殆」。

這時候突然改變了風向,刮起了東北風,朱元璋趁機就放了一把火,打敗了陳友諒。

所以有人說陳友諒不熟悉三國,才最終導致了失敗。但實際情況是,先有的陳友 才有的赤壁鐵索連舟的故事。

其實陳友亮也不是第一個這麽幹的。宋末崖山之戰中,張世傑也把船並排連到了一起。而且張世傑也想到了敵人會用火攻,事先在船身上塗滿了汙泥,還準備了設施,防止敵軍的火船靠近。所以最後張世傑不是被擊敗,而是被援軍圍困,彈盡糧絕,張世傑不得已突圍,最終戰死。

所以,第一,曹操沒有有意的鐵索連舟,他只是被鉆了個空子而已。第二,即使是鐵索連舟,也不是什麽愚蠢行為,而是一種效果明顯的戰陣,張世傑、陳友諒都因此取得過優勢

沒有任何一種軍事手段是萬無一失的,有一利必然有一弊,區別就在於有沒有事先想到,張世傑就事先想到了,而陳友亮事先就沒有想到。第三,陳友亮的失敗跟運氣也有關系,如果不是風向突然改變,或者朱元璋沒有想到用火攻,那麽失敗的就是朱元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