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攻克敵堅固工事,殲敵4.2萬,軍長認為這才算打了場翻身仗

2024-07-17歷史

第三野戰軍於1949年5月正式展開了解放上海的戰役。

把時鐘撥回到幾十年前,上海毫無疑問地稱得上是一座大型城市,當時人口超過600萬,是商人和資本家聚集的重要場所,被譽為遠東國際金融中心。鑒於國民黨軍隊當時的處境,我軍若想奪取上海,雖然相對容易,但要使這座城市完好無失真地接收下來,難度無疑會非常大。國民黨軍隊絕不會輕易放棄,眼睜睜地看著上海落入他人之手。

上海的防守由國民黨軍上海警備司令湯恩伯負責。為了加強防禦,湯恩伯不惜重金從美國購入大量優質水泥、混凝土,意圖用來構築工事。此舉在國民黨軍內部曾引發了爭議,但湯恩伯對此置若罔聞。他決心用鋼筋水泥將上海變成一座堅不可摧的堡壘,即使我軍想要攻取,也必須付出巨大的傷亡代價。

第三野戰軍在戰前進行了周密的策劃,決定動用第9、第10兵團所屬的8個軍以及特種兵縱隊,從兩個方向對國民黨軍發動猛烈攻勢。隨後,又增加了兩個軍(即第7、8兵團各一個軍的兵力)。在戰前,我軍已針對上海國民黨軍的防禦情況制定了相應的策略,其中最關鍵的一點是在市區作戰時,禁止使用火炮等重型武器。

1949年5月12日,三野正式開始進攻,其中隸屬於第十兵團的26軍率先沖鋒。此前,大軍渡過長江作戰後,26軍一路追擊,消滅了超過一萬名國民黨軍士兵,直至抵達上海城下。戰役爆發後,26軍按照預定計劃,從昆山向西挺進,其78師主力緊緊追趕國民黨軍第182師,成功繳獲了大量軍事物資。

26軍之所以如此拼命地沖鋒,是因為這場戰鬥可以說是他們復仇的時刻。軍長張仁初表示,他們決心不屈服。在之前的淮海戰役中,26軍的前身第8縱隊幾乎沒有取得什麽戰果。盡管8縱在淮海戰役中殲敵2.6萬人,這個數位在當時已經頗為可觀,但在後來統計戰果時,8縱竟然排在最後,而4縱殲敵7萬多人,9縱更是殲敵9萬多人。

盡管僅以殲敵數量為依據,無法全面評價一支軍隊的戰鬥力,張仁初內心深處仍感到些許不滿。他渴望再取得一場輝煌的勝利,向對手展示自己的實力。

恰巧的是,當時第九兵團正從南潯、吳江、松江挺進奉賢、南匯等地,連克平湖、金山衛、奉賢、南匯以及松江、青浦等地,湯恩伯被迫下令抽調51軍增援,然而第十兵團的進展卻並不順利。特別是在向月浦、楊行、劉行守軍發起進攻時,遭遇國民黨軍構築的堅固鋼筋混凝土工事,進展異常緩慢。

由於無法動用重火力武器,第十兵團整體損失慘重,包括26軍在內的各部傷亡巨大。盡管許多士兵都反對,認為應該使用火炮等武器,畢竟資本家的洋樓不如戰士們的性命重要,但上級最終並未同意大規模使用火炮,僅允許小分隊行動,並采取火力、爆破、突擊相結合的攻堅戰術,逐個奪取碉堡。

在進攻過程中,26軍遭受了巨大的傷亡。5月24日淩晨,第10兵團司令員葉飛致電詢問張仁初關於戰況的情況,盡管部隊的進攻遇到了很大的阻礙,但張仁初依然向兵團做出保證,誓死拿下敵方陣地。在他的帶領下,26軍78師終於攻占了塘橋據點。隨著各部的英勇推進,湯恩伯意識到局勢不利,急忙收縮兵力至市區,並準備乘船逃離。

上海於27日被解放,崇明島則在5月31日獲得了解放。在這場戰鬥中,張仁初指揮的26軍共消滅敵人4.2萬人,占總殲滅敵軍數量的近三分之一,甚至超過了陶勇的23軍的戰果。此外,他們還繳獲了大量武器裝備,其中包括幾百門火炮、200多輛汽車和裝甲車。尤為重要的是,26軍的傷亡遠輕於28和29軍,張仁初本人對此感到非常滿意,他認為「26軍在淮海戰場上未能盡興,來到大上海才算真正翻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