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5大主力」主將,陜西人就占了3個,難怪關麟征官越大,權力越小

2024-07-22歷史

在蔣系部隊中,有號稱「5大主力」的5支精銳部隊。

不知大家是否知道,這5支精銳部隊的主將,也就是軍長,都是哪裏人呢?

讓我們來盤點一下。

第5軍,前軍長杜聿明,陜西米脂縣人。

第十八軍,軍長胡璉,陜西華縣人。

第74軍,軍長張靈甫,陜西長安縣人。

新1軍,軍長孫立人,安徽廬江人。

新6軍,軍長廖耀湘,湖南邵陽人。

如果再加上被稱為第6大主力的第52軍,(前軍長關麟征,陜西鄠縣人),蔣軍這6支精銳部隊的主將竟然有4人是陜西人。

如果以這4支精銳部隊為核心,就可以打造出4個精銳的軍事集團,簡直占了蔣軍的半邊天。

在陜西人倍感驕傲的同時,不知他們是否會恐懼,如果由陜西人為主將的這4個軍抱成一團,形成一個派系,老蔣還能睡得著覺嗎?

如果往深裏再考慮一下,就會發現,難怪戰功赫赫的關麟征官越做越大,權越來越小;踏實肯幹的杜聿明雖然任勞任怨,四處奔波,但一生也僅是一個副手。

如果想通了這一點,就會對關麟征和杜聿明的遭遇恍然大悟,原來如此啊!

清末民初的部隊,按階段分為了三個流派:

其一、地方實力派。

這批人的特征是利用地域的隔閡與偏見進行割據,利用各派系之間的矛盾忽而拉左打右,忽而拉右打左,滿嘴都是主義,可心裏都是利益,就是沒有正義。

對於這批人,世人形象地把他們稱之為「吃派系飯的」。

其二、地方實力派殘余

中原大戰後,頗具實力的幾個大軍閥都被蔣氏打垮,殘余勢力開始紛紛抱團取暖。除幾支稍具正義之心的派系殘余在抗戰中證明了自恨的價值之外,大多數派系殘余要麽投靠了日本人為虎作倀,要麽投靠了蔣氏與八路軍、新四軍為敵,時不時地就搞出一出令親者痛仇者快的「摩擦」。

對於這批人,世人也有一個非常形象的評價--「吃摩擦飯的」。

其三、蔣氏嫡系的黃埔軍

中原大戰後,蔣氏率領的黃埔軍占據了上風。蔣氏手下的那些元老們紛紛粉墨登場,開始了他們醞釀已久的「排座座」、「分果果」。就連一些畢業沒有幾年的黃埔生們也一步登天,以從軍不到6~7年的資歷就當上了師長、軍長。可謂是「一人得道,雞犬升 天」。

對於這批人,世人把他們稱之為「吃老蔣飯的」。

川軍倒是沒有參與中原大戰,但在蔣氏身邊「毒士」楊永泰的謀劃下,也被蔣氏打破了「金身」,不得不接受蔣氏的縮編計劃。

當時,除東北軍外,中原大地以及江南各省、西南半部都被蔣氏掌控。

但「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

把黃河以北的軍政大權交給張學良,是蔣氏給予東北軍在中原大戰時入關助戰的報酬。

可蔣氏遞過來的「糖果」不是那麽好吃的。

「九一八事變」後,東北軍沒了家,蔣氏馬上翻臉。先是張學良以「不抵抗將軍」的罪名被出洋,後又命令東北軍去打紅軍,以至於損失慘重。

如果不是蔣氏做得太過分,逼得張學良來了個了「兵諫」,相信以蔣氏的手段,東北軍很快就會被蔣氏吃幹抹凈。

但不管怎麽說,蔣氏對軍閥們的手段是成功的、效果是明顯的、成果也是巨大的。可他沒料到,在他前門驅虎的同時,後院卻進狼了。

在蔣系部隊內部,本來是不分派系的。畢竟,大家端的都是老蔣的飯碗。雖然爭鬥避不可免,但還不至於做得太過分。

可這一切,都被何應欽給搞壞了。

何應欽是黃埔系中僅次於蔣氏的,一位看起來很老實、很厚道的人。可在「寧漢之爭」時,何應欽沒有看清形勢,上了李宗仁、白崇禧的「賊船」,把蔣氏逼得下野。

重新上台的蔣氏害怕何應欽再次搗鬼,就把兵權一份為三,分別交給了陳誠、顧祝同和劉峙。同時,為了制衡何應欽、顧祝同和劉峙的勢力,蔣氏還有意識地扶植陳誠在軍中成立派系,這就是「土木系」的由來」。

「七七事變」爆發後,八路軍挺進敵後,接連打了好幾個勝仗,影響力與日俱增,蔣氏害怕八路軍做大,就派胡宗南到陜西坐鎮,主要任務就是圍困延安。也因此,蔣氏內部出現了第2個派系。

1940年,為了壓制李宗仁在第五戰區的實力,蔣氏又委任為湯恩伯為魯蘇豫皖邊區總司令。蔣氏內部第3個派系又產生了。

可無論是陳誠派系、胡宗南派系還是湯恩伯派系,它們都是建立在蔣氏為了實作特殊目的的基礎之上的。

那麽,除此之外,蔣軍內部還有沒有單純憑借戰功而成立派系的人呢?

俗語雲:「功名當應馬上取」。可在何應欽、陳誠、胡宗南和湯恩伯這4大派系首腦中,指揮能力稍強的僅有湯恩伯一人。

何應欽雖然在黃埔軍中地位僅次於蔣氏,也號稱名將,但他就從來沒有單獨指揮過一場大戰。這個所謂的名將 其實是個名不副實的「贗品」。

陳誠的指揮能力如何呢?

很多人都開陳誠的玩笑。說陳誠自保定軍校畢業後,軍事能力就沒有提高過。這句話的潛台詞是什麽呢?

按慣例,保定軍校學生在畢業後只能先當排長。這就意味著,陳誠也就是個排長的水平。

至於胡宗南,評價者更是毫不客氣,直言胡宗南就是個「步/槍指揮官」的水平。什麽叫做「步/槍指揮官」?就是個士兵的水平。

對陳誠和胡宗南的評價雖然很刻薄,不太公允,但二人的指揮能力不高卻是事實。

而在黃埔1期畢業生中有一人,與憑借著圍困延安而獲得蔣氏重用的胡宗南不同,是憑著戰功一路扶搖直上,在蔣系部隊內的職務還超過了胡宗南。他,就是關麟征。

抗戰爆發後,關麟征由師長、軍長、軍團長、一路升到了集團軍總司令。內戰時期,又升任東北保安總司令、「陸軍總司令」,可謂官運亨通。

可是,關麟征官雖然越做越大,可權力卻越來越小了。這又是為什麽呢?

難道是蔣氏不信任關麟征,采用了明升暗降的方法剝奪了他的軍權?還是因為害怕關麟征在戰場上有所閃失,而故意雪藏,留待以後大用?

其實,這些原因都不是。

真實的原因是,蔣氏害怕關麟征以他在軍中的影響力拉攏陜西籍黃埔生中的幾位「五大主力」的主將成立一個派系,讓本來就內訌不已的蔣軍內部亂上加亂。

要論戰功,關麟征在黃埔生中是拔尖的。別說胡宗南那種有名無實的人,就連杜聿明、鄭洞國、範漢傑等人也比不了。

杜聿明雖然號稱名將,但蔣軍中僅有的一個機械化軍第5軍在他的指揮下戰功並不顯。雖然杜聿明性格寬厚,善於團結人,但杜聿明魄力不足,不具備一個派系首腦的手腕和果斷。更重要的是,杜聿明缺少成為上位者的野心。

範漢傑和鄭洞國等人,則更是缺少獨當一面的機會。他們或許指揮一個軍、一個集團軍會遊刃有余,但指揮一個方面戰場,則顯得有些勉強。

而關麟征則不同。關麟征行事果斷,有很強的野心,對權力充滿渴望,在軍中搞「一言堂」,雖然做不到順之者昌,但逆之者一律被他趕走。

雖然關麟征的這種做法被很多人視為沒有大格局,心胸不夠開闊,被詬病為有軍閥的潛質。但作為一個上位者,尤其是軍中的上位者,這也是應具備的氣質。

陳誠就曾經對關麟征的軍閥氣質提出過批評,可卻遭到了關麟征的回懟。

關麟征的觀點是,他雖然具有軍閥的一些特征,可部隊作戰卻英勇,自己也多次親赴一線,率部廝殺。而陳誠看似親和,但屢屢率部避戰,保存實力,二者相比,究竟誰更像軍閥呢?

氣得陳誠胃病復發,嘔血不止。

從1933年的長城抗戰到1940年,關麟征的第9集團軍被調到第4戰區之前這個階段,關麟征在軍中的發展順風順水,在抗戰中屢立大功。他本人也成為了黃埔畢業生中第2個擔任集團軍總司令的人。

把關麟征先是調往第4戰區,後又調到昆明行營,並非蔣氏要「雪藏」關麟征,而是委以重任。

當時,雲南是是滇越、滇緬線的交匯點和抗戰外援物資的集散地,同時又是反擊緬北的出發地,戰略地位非常重要,已經成為了日軍的「眼中釘肉中刺」。

可第4戰區和昆明行營缺少大將,把關麟征由第9戰區調往雲南,是蔣氏派出了一員大將來鎮守。這也是抗戰後期,關麟征之所以戰功不顯的原因。

1945年,關麟征升任1方面軍副總指揮,這是蔣氏再一次對關麟征委以重任。因為抗戰勝利在即,蔣氏需要在戰後收拾那些在抗戰中不聽話的軍閥,如雲南的龍雲。

1方面軍總指揮是盧漢,下轄滇軍第60軍、第93軍和關麟征的第9集團軍,關麟征部是主力。

抗戰勝利後,盧漢率領第60軍和第93軍入越南受降。趁此機會,蔣氏命令杜聿明率部拿下了龍雲。

遠在越南的盧漢雖有心率部回救龍雲,可是退路已經被關麟征堵死,只得乖乖交出軍權回到雲南,滇軍的兩個軍也被派往東北打內戰去了。關麟征也因此功被蔣氏委任為東北保安司令長官。

直到此時,關麟征在蔣氏心目中的地位和受重視程度仍未發生變化。

可沒等關麟征的高興勁過去,蔣氏突然又發來命令,關麟征改任雲南警備司令,東北保安司令長官由杜聿明出任。

這次突然改任,讓關麟征大失所望。也讓很多人認為,這是蔣氏要把關麟征「雪藏」起來。

可東北的戰略地位是明擺著的,在八路軍大批出關搶占東北的關鍵時刻,蔣氏為何為了一個所謂的「雪藏」而不把自己得力的大將派往要害地區鎮守呢?這說不通。

於是,大量的猜測產生了。

有人說,關麟征之所以被改任,是因為他性格暴躁,不能容人,很有可能會與仍駐守在東北的蘇軍發生矛盾,故而改任杜聿明。

杜聿明性葛文和,做事又面面俱到,不僅能與蘇軍搞好關系,也會與熊式輝搞好關系。東北的「將相和」了,事情就好辦了。

還有人說,是陳誠在背後搗鬼。當時陳誠正在預謀取代熊式輝,如果關麟征在東北,以二人那惡劣的關系定會遭到關麟征的強烈反應。而杜聿明則會好很多,雖然也會不滿,但不至於反應強烈。

這就是說,在關麟征剛被任命為東北保安司令長官不久,陳誠就開始布局把他攆走了。

這兩種說法其實都站不住腳。

關麟征還未到東北,怎麽就一定知道他會與蘇軍搞不好關系呢?就怎麽知道他一定會與熊式輝搞不好關系呢?

要知道的是,熊式輝可是蔣太子的人,關麟征雖然性格暴躁,但並非沒有頭腦,他豈會得罪權勢如日中天的蔣太子呢?

要說是陳誠在背後搗鬼,或許有之。但即使陳誠在搗鬼,起碼在此時,蔣氏還未被陳誠說動。不然,也就不會有一紙任命。

至於陳誠提前布局,想要把熊式輝攆走的說法,則更是牽強。陳誠又怎麽知道熊式輝在東北就一定會幹不好呢?

那麽,還有什麽原因能讓蔣氏改變主意呢?

抗戰勝利後,陜西籍的黃埔將領們的晉升令人驚嘆。

張靈甫力壓學長李天霞擔任了74軍軍長;胡璉當上了18軍軍長;杜聿明雖然交割了第5軍軍長的職務,但在第5軍有著很強的影響力;52軍被調到東北後,雖然由廣東大埔籍的趙公武擔任軍長,但這也僅是過渡,陜西籍的劉玉章隨時可以補位。

如果在加上陸續被調往東北的新1軍和新6軍,直接歸關麟征指揮以及能夠施加影響力的部隊涵蓋了蔣軍的「五大主力」。

如果關麟征在東北獲勝,以他的野心和魄力,拉攏以陜西籍黃埔生為核心的「五大主力」主將,再加上像71軍、49軍以及滇軍的兩個軍和其他部隊,成立一個新的派系就是反手間事,而且還是蔣系部隊中實力超群的一個派系。

到那個時候,蔣氏必定會大權旁落,以浙江人為基礎成立的陳誠、胡宗南、湯恩伯三大派系的生存空間就會被壓縮。沒有了軍權支持,蔣氏還能睡得著覺嗎?

正是鑒於這種擔憂,蔣氏才臨機改變任命,把杜聿明派到了東北。

杜聿明的第5軍系雖然勢力也不弱,但沒有話事人,杜聿明雖然是名義上的首腦,但一來沒有野心,二來魄力不足,是不會借此機會發展自己的勢力而成立派系的。

但也不能不防,這也是蔣氏為何要把杜聿明調來調去,始終沒有把任命杜聿明當封疆大吏,而僅是當作一個「救火隊長」來使用的原因。

作為鎮守一方的大將,關麟征失去了征戰沙場的機會,但權力並不小,像這種鎮守一方的警備司令在黃埔生中僅有他和宋希濂兩人。

1947年,蔣氏卸任黃埔軍校校長,關麟征接任,成為黃埔軍校的第2任校長,開始了教書育人的生涯。

關麟征雖然身在軍校,但心仍在戰場,對軍權仍然充滿了渴望。

孟良崮之戰後,整編第74師覆滅,蔣氏遷怒於湯恩伯,把湯恩伯撤職查辦。

可空出來的位置由誰來接替呢?就在這時,一個讓蔣氏想也想不到的人來舉薦關麟征。這個人就是陳誠。

蔣氏感到很奇怪,陳誠和關麟征二人一向水火不容,他怎麽能舉薦關麟征呢?

事後蔣氏才知道,這是第十八軍軍長胡璉在陳誠面前舉薦了關麟征,陳誠一來抹不開自己手下大將的面子,二來也實在無人可用,就答應了胡璉的請求,舉薦關麟征接替湯恩伯。

可當蔣氏和關麟征談話的時候,關麟征「獅子大開口」,提出的要求是,除非把山東的軍政大權交給他,否則,不能奉命。

蔣氏本來就害怕關麟征拉攏陜西籍的將領另立一派,這才把他拿下。如果把山東的軍政大權交給關麟征,蔣氏的另一位心腹大將王耀武到哪裏去?

因此,蔣氏只得再次棄用關麟征。

1949年,蔣氏第3次下野。李宗仁鑒於實在無人可用,在征求蔣氏同意後,任命關麟征為「陸軍總司令」。

關麟征也欣然同意。

可是,這卻犯了蔣氏的忌諱。

蔣氏雖然下野,但仍然大權在握。他本來就對關麟征有所提防,看到關麟征竟然投靠了李宗仁,蔣氏越想越不對勁。於是,前一秒將關麟征提為總司令,下一秒卻以「溪口電話手令遺失」為由不認賬了。

遭此打擊的關麟征終於心灰意冷了。

關麟征在抗戰勝利後丟官去職,與被蔣氏「雪藏」無關。

這其中雖然有著陳誠在背後搗鬼的影子,但這並不是主要的。

關鍵的問題在於,蔣氏害怕關麟征把軍中的陜西籍將領拉攏在一起,成立一個新的派系,威脅到蔣氏對軍權的把控。

這才是關麟征在抗戰後被蔣氏棄用,郁郁不得誌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