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東野有「林羅劉」,華野有「粟陳張」,為何他僅被授予中將?

2024-07-22歷史

在解放戰爭中,從東北野戰軍到後來的第四野戰軍發給中央軍委的電報姓名標示基本上都是「林羅劉」,即東北野戰軍司令員林彪、政委羅榮桓、參謀長劉亞樓組成了東北野戰軍的領導核心,可以稱為第東北野戰軍百萬雄師的三巨頭,構成了一個非常高效的指揮班子,也被後世傳為美談。

而這三個人作為東野百萬大軍的統帥,在1955年授銜時林、羅被授予元帥軍銜,劉亞樓被評為上將軍銜,建國後更是擔任了空軍司令員,即使這樣101還認為劉亞樓的軍銜評低了,應該被授予大將軍銜,可見「林羅劉」在軍中的分量。

而與東野實力相近的華東野戰軍也有自己的領導核心-「粟陳張」,即華野代司令員粟裕、華野參謀長陳士渠、副參謀長張震,也構成了華野的「三巨頭」,對外的電報尤其是淮海戰役時的電報姓名標示都是「粟陳張」,實際上華野在淮海戰役中的軍事行動都是由這三個人討論決定並對外發出。

到後來授銜時,華野三巨頭的授銜情況卻不如東野三巨頭,粟裕被授予大將,陳士渠被授予上將,而張震僅被授予中將。

如果作為一路大軍的實際指揮者粟裕、參謀長陳士渠,分別被授予大將和上將,而且粟裕在大將中還排在第一位,倒還說的過去,但是作為粟裕的左膀右臂-張震卻僅僅被授予中將軍銜,就有點讓人匪夷所思了。

要知道華野後來發展為第三野戰軍總兵力達到了驚人的83萬人,幾乎可以成為百萬大軍,而張震不僅僅早就是華野的指揮核心中的一員,協助粟裕指揮了淮海戰役,更是早在1949年3月就擔任了第三野戰軍參謀長,但是卻為何在1955年僅僅被授予中將軍銜?

授銜時無非看重兩個方面,一個是資歷和戰功,一個是當時的職務;

論戰功,張震作為華野指揮核心協助粟裕指揮了解放戰爭中多個大型戰役,尤其是淮海戰役,論職務1952年起張震就擔任了解放軍總參謀部作戰部部長,那麽唯一缺的就在於張震資歷過低影響了他的授銜,這跟粟裕比較像,他們其實都屬於軍中的後起之秀。

張震1914年出生於湖南省平江縣,比粟裕小7歲,1948年參與指揮淮海戰役時也才34歲,擔任華野參謀長時也才剛滿35歲,放到現在也只是剛到了被社會嫌棄的年紀,正在職場苦苦掙紮,可是張震已經在參與指揮百萬大軍級別的大會戰了,可以說是年輕有為。

單單從年紀上看,比他年紀輕的開國上將也只有三位:1915年出生的陳錫聯、劉震、1916年出生的肖華。在175位開國中將中,張震也算是非常年輕的。

從張震的出生地湖南省平江縣就可以看出張震的革命生涯是從何開始的,1928年14歲的張震就參加了彭老總領導的平江起義,加入了起義後成立的紅五軍。

1931 年17歲的張震擔任了紅三軍團軍第1師第1團4連政治指導員,參加了中央蘇區的五次反圍剿作戰,在長征中升任營長。

到達陜北後任紅一軍團第4師通訊主任,參加直羅鎮戰役。 1936年5月,任紅一軍團張震擔任第4師第12團參謀長。同年11月,他與團長鄧克明、政治委員周赤萍率部參加山城堡戰役。1937年2月,他進入抗日軍政大學學習,接受比較系統的軍事和政治理論教育。

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張震在軍中的職位最高也只是到團參謀長。對比和他同齡的三位上將,肖華早在1935年19歲就擔任了紅軍主力中的主力:紅一軍團紅一師政委。劉震1936年就擔任了紅十五軍團的師政委,陳錫聯也早在1934年就擔任了紅4軍的師政委,比張震大一歲的韓先楚雖然長征結束的時候還只是個營長,但是到1936年也擔任了師長,張震在紅軍時期的發展確實是比較慢的。

抗戰全面爆發後,以上說到的幾位都進入了主力部隊擔任軍政主官,職位最高的是肖華擔任了八路軍115師政治部副主任,次年又獨擋一面, 任八路軍東進抗日挺進縱隊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率部挺進山東,麾下大軍人數也超過了 2 萬。

而張震並沒有進入作戰部隊,先是擔任八路軍駐晉辦事處參謀、總務科科長,主要從事後方工作,當然也沒有參與指揮重要戰役的機會。

1938 2 月張震被調赴河南確山縣竹溝鎮,任新四軍第 4 支隊第 8 團留守處參謀長、中共河南省委軍事部參謀長,組織訓練抗日武裝,開展河南敵後抗日遊擊戰爭。

同年9月,他參與組建新四軍遊擊支隊並任參謀長,隨同支隊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彭雪楓率部挺進豫東敵後,開展抗日遊擊戰爭,開辟豫皖蘇邊區抗日根據地

1940 年2月任新四軍第6支隊參謀長兼豫皖蘇邊區保安司令部司令員。同年6月任八路軍第4縱隊參謀長。

1941 年皖南事變後,任新四軍第 4 師參謀長兼淮北軍區參謀長。

1944 12 月,剛滿 30 歲的張震擔任新四軍第 4 師第 11 旅旅長和淮北路西軍分區司令員。

在抗戰中,張震主要擔任是參謀長的職務,一直到抗戰末期才擔任軍事主官,也就是抗戰中他主要是以參謀長的身份參與指揮各個戰役,他的主要能力也是在輔助軍事主官,出謀劃策方面,並且他還善於總結戰爭經驗,在軍事理論上頗有新的,多次發表重要的文章,先後撰寫了【東征以後】【周年回憶】【三個月來反頑鬥爭在軍事上的初步總結與今後任務】【論宿東遊擊戰爭經驗】等文章,可以稱為「謀將」,這一點與「謀帥」劉伯承倒是比較像。

而以上提到的幾位,早在抗戰初期便擔任了旅級指揮官,軍分區司令等職務,早早就獨擋一面,甚至像陳錫聯還貢獻了一些著名戰役,聲名遠揚,如果單從抗戰時期的戰功和資歷而言,張震也是不夠上將的評銜標準。

到了解放戰爭初期,張震擔任華中野戰軍第9縱隊司令員兼政治委員, 率部參加了朝陽集、泗縣、兩淮、宿北等戰役。

1947 2 月華中野戰軍與山東野戰軍合並之後,張震擔任華東野戰軍第 2 縱隊副司令員,先後參與指揮了萊蕪、孟良崮、南(麻)臨(朐)、膠東等戰役。

解放戰爭初期,張震的職務也並不高只是縱隊副司令,但從1948年3月起,張震的發展就進入了快車道。

這一年中央軍委決定繼續實施戰略大躍進,將戰場進一步深入到國民黨統治區,為此專門制定了一個重要的戰役計劃:即由粟裕率領華野三個縱隊渡江南進,執行寬大機動作戰任務。

中共中央決定,由華東野戰軍主力組建東南野戰軍,執行南進戰略任務,同時成立中共中央東南分局,陳毅任東南野戰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粟裕任副司令員兼副政治委員,又兼東南野戰軍第一兵團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同時任中共中央東南分局書記。

根據中央軍委指令,華東野戰軍第一、第四、第六3個縱隊編組為東南野戰軍第一兵團,粟裕兼任司令員和政委。雖然當時粟裕正在向中央軍委建議不渡江南下而是留在江北打大殲滅戰,但是此時中央軍委還沒有最終決定,粟裕還是得執行中央關於渡江的命令,於是開始著手準備第一兵團的組建和渡江作戰。

就在此時張震被粟裕看中,被粟裕推薦為華野副參謀長兼第一兵團參謀長,協助粟裕準備渡江南進戰役。

後來中央還是采納了粟裕關於留在江北打大殲滅戰的建議,決定華野暫不渡江,第一兵團當然也沒有最終組建,但是張震還是留任了華野副參謀長,成為粟裕的左膀右臂。

接著便爆發了華東解放戰場的轉折之戰-豫東戰役,華東野戰軍殲敵9萬,初步完成了中央軍委下達的戰役目標,豫東戰役正是後來淮海戰役的預演,也是華東戰場我軍打大兵團大殲滅戰的開始,而張震正是從豫東戰役開始便協助粟裕指揮超大兵團作戰。

1948 年8月至9月,他協助粟裕同誌指揮濟南戰役,殲滅國民黨守軍10萬余人,開創了人民解放軍奪取國民黨軍重兵堅固設防的大城市的先例,中共中央在賀電中稱濟南大捷「是兩年多革命戰爭開發中給予敵人的最嚴重的打擊之一」。

同年11月,他參與指揮淮海戰役,並與粟裕同誌聯名提出將南線國民黨軍主力抑留於徐州及其周圍逐步殲滅的重要建議,毛主席以中央軍委名義親復粟、張,采納了這個建議,對擴大淮海戰役規模,使之發展成為南線的戰略決戰起到了積極作用。

1949 年3月,張震擔任第三野戰軍參謀長(後兼華東軍區參謀長),參與指揮渡江戰役、上海戰役,率部攻占南京、杭州、上海並向福建進軍。

可以說張震是從1948年3月開始走上了發展的快車道,也迎來軍事生涯的高光時刻,參與指揮了幾乎所有的大兵團戰役。

在全國解放後在1952年張震被調入中央軍委從參謀部擔任作戰部部長,此時粟裕正在擔任副總參謀長,兩人又成了上下級關系,1954年張震進入南京軍事學院戰役系學習。1957年9月任解放軍南京軍事學院副院長,1962年9月任院長。

可以看出張震的軍事生涯的高光時刻在他擔任華野副參謀長之後,是在解放戰爭最後2年時間中,而在他軍事生涯的大多數時刻

並沒有像上面提到的幾位那樣出色的表現。

第三野戰軍中被授予上將軍銜的許世友、王建安、宋時輪、葉飛、 韋國清、傅秋濤、陳士渠、唐亮、鐘期光和張愛萍這十人,他們在紅軍時期、抗日時期的資歷和戰功確實是要強於張震的,很多人在紅軍時期就已經是軍級指揮員,在解放戰爭時期也都擔任了兵團級軍政主官,張震與他們比可以說是後起之秀,就像粟裕相對於陳毅而言。

但是 1955 年的授銜也只是個階段性的總結,張震此時也才 41 歲,放到現在 65 歲退休的年紀,職業生涯也才剛過半,以後的路還長著,這次授銜對於年輕的張震而言也才只是個開始。

果然,他後來又擔任了總後勤部部長,中央軍委委員,副總參謀長,國防大學校長,甚至還擔任了中央軍委副主席,在成就上已經超過了老首長粟裕。

張震可以說中將的資歷但是是上將的戰功,在 1988 年他終於被授予上將軍銜,而且張震也非常長壽,一直到 2015 101 歲時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