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三國演義裏面有七個最沒用的「廢物」!原來是他們幾個

2024-04-25歷史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大家好,隨著電視劇【三國演義】主題曲響起,下面一起把我們帶進三國演義裏邊的人物中去,小編選出三國演義裏邊的「 七大廢物

夏侯傑(被張飛一聲怒吼嚇破肝膽,口吐綠汁)

夏侯傑,是曹操麾下的一員將領,以其勇猛善戰而著聞名。

夏侯傑,曹操的同族侄子,出身於曹魏的名門望族,自小便深受曹操的喜愛,曹操不僅視他為己出,更在征戰時常常將他帶在身邊,讓他親身經歷那些烽火連天的歲月。在曹操的庇護下,夏侯傑雖未立下赫赫戰功,卻也依仗著曹家的威名,得以在軍中狐假虎威.

夏侯傑的性格卻與他的身份地位極不相稱。他為人膽小怕事,常常在戰場上畏首畏尾,不敢沖鋒陷陣。

這種膽怯的性格,在三國這個英雄輩出的時代,顯得尤為突兀。但即便如此,夏侯傑依舊在曹操的庇護下,享受著榮耀與地位。

長阪坡之戰,是夏侯傑人生中最為重要的一戰,也是他的終結之戰。在這場驚心動魄的戰役中,張飛怒吼長阪坡,聲震山河,令敵軍膽寒。

而夏侯傑,這位平日裏膽小如鼠的將領,在張飛的怒吼聲中,竟然心驚膽戰,跌下馬來而死。這一結局,無疑是對他膽小性格的極大諷刺,也使得他在歷史上留下了一個尷尬而獨特的銘印。

回顧夏侯傑的一生,我們不難發現,他雖非英雄,卻也是歷史的見證者。 他的故事,或許並不光彩照人,但卻充滿了人性的真實與復雜。夏侯傑的膽怯與榮耀,共同構成了他獨特的人生軌跡 , 也讓我們對三國歷史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夏侯傑,這個曹操的同族侄子,以他獨特的方式在三國歷史中留下了自己的銘印 。

王郎 王司徒(被諸葛亮活活的給罵死)

王朗是在與諸葛亮的舌戰中,因為 無法抵擋諸葛亮的言辭犀利,最後氣絕身亡

當時,諸葛亮北伐中原,王朗不顧已經76歲之高齡,與曹真等人於祁山迎戰諸葛亮。在陣前與諸葛亮挑起舌戰,然而被諸葛亮的言詞所駁倒,一時氣憤而自馬背上摔落而死。 被稱為「武鄉侯罵死王朗」。

這個故事在【三國演義】中描寫得生動傳神,充分展現了諸葛亮的智慧和口才,同時也反映了王朗在面對強大的對手時的無力和脆弱。這也成為了中國歷史上一段著名的故事,被後人廣為傳頌。

王朗在舌戰中無法抵擋諸葛亮,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王朗雖然才智過人,但他在面對諸葛亮時過於自信,甚至自負。他對自己三寸不爛之舌信心滿滿,認為僅憑言辭就能讓諸葛亮歸降曹魏。這種心態讓他在舌戰中顯得輕敵,沒有充分準備應對諸葛亮的反駁

其次,王朗對諸葛亮的了解不夠深入。他內心認為諸葛亮是讀書人,應該能夠講得通道理,因此他的策略是「動之以理,曉之以情」。然而,諸葛亮並非一般的讀書人,他有著深厚的政治智慧和軍事才能,更擅長運用各種策略來達成目的。諸葛亮反其道而行之,堅決不聽王朗講道理,而是用尖銳的言辭直接攻擊王朗的弱點。

王朗在舌戰中的言辭雖然精彩、精辟,但他在面對諸葛亮的反駁時,心態不夠堅定,情緒容易受到影響。當諸葛亮義正言辭地拒絕他的觀點,並對他進行猛烈的抨擊時,王朗一時無法應對,心態失衡,最終導致氣絕身亡。

王朗在舌戰中無法抵擋諸葛亮的原因主要是他過於自信、對諸葛亮了解不足、心態不夠堅定以及情緒容易受到影響。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他在與諸葛亮的交鋒中敗下陣來。

孟獲 (被諸葛亮玩弄七次)

孟獲是南蠻之地的重要首領,他不斷挑起沖突,威脅到蜀漢的穩定。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蜀漢丞相諸葛亮決定親自出征南蠻。在多次的交鋒中,諸葛亮運用智慧和策略,七次擒獲孟獲,又七次放他回去。

諸葛亮七擒孟獲的過程充滿了智慧和策略。他首先利用孟獲的驕傲和自信,設計陷阱,成功擒獲了孟獲。隨後,諸葛亮又透過火燒藤甲兵等戰術,再次擊敗孟獲。然而,每次擒獲孟獲後,諸葛亮都選擇放他回去,而不是直接處決。

諸葛亮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他深知要想徹底征服南蠻,必須讓孟獲心服口服。他希望透過這種方式,讓孟獲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從而真心歸順蜀漢。同時,諸葛亮也希望透過這種方式,展示蜀漢的仁德和寬容,贏得南蠻人民的尊重和信任。

最終,在第七次被擒後,孟獲徹底放棄了抵抗,向諸葛亮投降。他不僅承認了自己的失敗,還表示願意歸順蜀漢,為蜀漢的穩定和發展貢獻力量。

諸葛亮七擒七放孟獲的戰役,不僅使南蠻勢力得到了重大打擊,更重要的是展現出了蜀漢強大的軍事實力和對西南地區的有效控制,從而維護了蜀漢在西南地區的統治穩定。

這一事件對於鞏固蜀漢在西南地區的版圖和地位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也展示了諸葛亮的卓越智慧和寬廣胸懷

劉安(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

殺了妻子,用她得肉為劉備做了一頓飯菜

劉安是一個貧窮的獵戶,他生活在東漢末年那個動蕩不安的時代。某天,落難的劉備在逃亡過程中來到劉安家中,希望求得一線生機。劉安雖然家境貧寒,但他對劉備這位英雄人物充滿了敬仰之情。

為了招待劉備,劉安絞盡腦汁,想要給客人提供一頓好的飯菜。然而,家中實在沒有什麽好的食材。在這種情況下,劉安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 他殺了自己的妻子,用其肉為劉備做了一頓飯菜。

劉備在饑餓之中享用了這頓飯,覺得肉的味道鮮美異常,便詢問劉安這是什麽肉。劉安支支吾吾,最終坦白了真相。 劉備聽後大為震驚和悲痛,他沒有想到自己竟然吃了劉安妻子的肉。他深感愧疚和感激,對劉安的忠誠和犧牲表示敬佩。

劉備離開時,承諾將來一定要報酬劉安的恩情。後來,劉備果然實作了自己的承諾,他派人給劉安送去了百金作為補償。然而,劉安卻已經因為這件事而離開了家鄉,不知所蹤。

劉安的故事雖然令人震驚和悲痛,但它也展現了人性中的復雜性和矛盾性。

在極端困境下,人們有時會做出令人難以置信的選擇。同時,這個故事也提醒我們,在追求忠誠和義氣的過程中,我們不能違背基本的道德和倫理準則,包括尊重他人的生命和尊嚴。

蔣幹盜書 (中了周瑜反間計的傻蛋)

赤壁之戰前夕,曹操親率大軍與東吳軍隊隔江對峙,準備發動一場大戰。

在這個關鍵時刻,曹操手下的謀士蔣幹,因為與東吳的都督周瑜是同窗好友,所以自告奮勇,前往東吳勸降周瑜。

周瑜知道蔣幹的來意後,並未直接揭穿,而是暗中布置,設宴款待蔣幹,並在宴席上故意不談及政治和軍事,只與蔣幹敘舊喝酒。夜間,周瑜更是安排蔣幹與自己同睡一榻。而這一切,都是周瑜的計策,他故意讓蔣幹有機會盜得曹軍水師都督蔡瑁、張允寫給周瑜的假降書。

蔣幹盜得書信後,信以為真,急忙返回曹營,將書信呈給曹操。曹操看到書信後,大怒之下殺了蔡瑁、張允兩位大將。然而,他並未意識到這其實是周瑜的反間計,因此中了周瑜的計策,錯殺了得力幹將。

蔣幹盜書」這個成語因此形成,用來比喻中了別人的反間計。這個故事也展示了周瑜的智謀和蔣幹的愚蠢,成為了【三國演義】中一段膾炙人口的佳話。

許攸 (自以為是又貪財的家夥)

許攸最開始是袁紹的智囊團成員!專門幫其負責策略籌劃。

因為貪圖財富,竟罔顧道義,鑄下大錯。昔日,許攸家屬觸犯法律,遭袁紹麾下沈配依法懲治。許攸為保全性命,背信棄義,轉投曹操麾下。

歸附曹操後,許攸獻計獻策,提供關鍵情報,並力主進攻烏巢。曹操采納其計,終獲大捷,烏巢守將淳於瓊束手就擒。此役中,許攸之智謀功不可沒,對曹操取得重大勝利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許攸之才雖高,品性卻不好。他自恃才高,目中無人,對人不敬。

特別是在冀州平定後,竟敢屢次輕慢曹操,曹操小名。曹操雖表面嬉笑,實則心生芥蒂。

官渡之戰後,許攸因觸怒曹操,終遭誅殺,其命運之悲慘,實乃咎由自取。

劉琮 (一槍不放讓出荊州)

在劉表去世後,劉琮迎娶了蔡夫人的侄女,得到了蔡氏家族的支持,從而在蔡瑁等人的擁護下繼承了荊州牧的位置。

他面臨的局勢卻異常嚴峻。

曹操的大軍南下,對荊州構成了巨大的威脅。

面對曹操的強大軍力,劉琮及其麾下的蔡瑁集團和蒯氏集團,在權衡利弊後,選擇了投降曹操。

於劉琮個人而言,這一決策也讓他在歷史上留下了復雜的評價。

有人認為劉琮懦弱無能,缺乏抵抗曹操的勇氣和能力。

他們認為,作為荊州牧,劉琮應該堅守荊州,與曹操抗爭到底,而不是輕易投降。

劉琮是一個具有復雜性格和豐富歷史背景的人物。他的決策和行動對當時的三國格局產生了深遠影響,也在歷史上留下了深刻的銘印。

無論是贊美還是批評,我們都應該尊重歷史事實,以客觀的態度看待他的角色和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