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杜聿明集團被圍殲,真如蔣介石所說,敗於我軍「人海戰術猛襲」?

2024-04-24歷史

1949年1月6日16時,淮海戰役總前委以劉、鄧、陳、粟、譚之名義,命令各縱隊對所包圍之敵發起總攻。各縱隊從不同方向勇猛插向敵陣,炮火連天,殺聲動地,杜聿明集團土崩瓦解。蔣介石在檢討戰局時說:

「我軍撤出徐州後,前進途中,叠遭共軍以人海戰術猛襲,並依據各村莊與道路要點構築工事頑抗,更在我軍防地以外挖深溝數道,重重包圍於蕭縣永城地區。」

華東野戰軍在追擊和圍殲杜聿明集團時,真如蔣介石所說,是使用了人海戰術嗎?

淮海戰役第一階段,華野和中野兩大主力緊密配合,協同指揮,經過17個晝夜的奮戰,實作了全殲黃百韜第7兵團的任務。第二階段作戰中,主要以殲滅黃維的第12兵團為主。

由於黃百韜兵團已被殲滅,徐州地區已完全暴露,粟裕判斷,鎮守徐州的杜聿明集團不會坐以待斃,肯定將棄徐州出逃。

杜聿明會往哪個方向突圍,粟裕認為有三個可能:

一是沿隴海路向東,經連雲港出海後逃竄。這條路最近、最便捷,還可以繞過解放軍,但杜聿明一時間難以找到裝載大軍的船只,事實上這條路很難走。

二是直奔東南越過淮河南下,轉向國民黨的老巢南京。不過,這一地區要經過蘇中水網,不利於重兵行進,汽車輪子反倒不如兩條腿便捷,華野追擊部隊也可以趕得上。

三是沿津浦鐵路西側南下,這一帶道路較為平坦,與黃維集團可以相呼應,又便於與擬北上增援的李延年(第6兵團)、劉汝明(第8兵團)兩部會合。

粟裕經過分析,認為敵人最大可能會走這一條路。期間,中央軍委曾給粟裕發過一封電報,認為杜聿明可能將走第二條路線。粟裕經過縝密思考和再三分析,還是堅持原先的判斷。

杜聿明確實對打通津浦路再南下的戰略,也就是粟裕分析的第三條路線抱有很大希望。

就在粟裕制定追殲、圍堵計劃的同時,蔣介石也在南京召開高級軍事會議,制定了撤出徐州的計劃。

具體部署是杜聿明集團向南攻擊,黃維、李延年兵團分別由西南、正南兩個方向向宿縣挺進,然後杜聿明、黃維、李延年三軍合力南下,占領徐州蚌埠一帶交通要線。

蔣、杜的最終部署,與粟裕的設想「不謀而合」,那麽粟裕是如何部署兵力追擊的呢?

1948年12月1日,杜聿明率其主力邱清泉第2兵團、李彌第13兵團、孫元良第16兵團以及被裹脅的群眾約30萬人,開始撤離徐州。

粟裕部署的追擊部隊有1縱、3縱、4縱、8縱、9縱、12縱、兩廣縱隊、魯中南縱隊,共八個縱隊。

為防止敵軍三面會合,關鍵就是要堵住南面。粟裕將八個縱隊、21個師的兵力分作兩個梯隊,在徐州以南寬達50千米的正面和縱深30千米的區域構築了3道防禦陣地。粟裕說,不管杜聿明向西、向東、向北都行,就是不讓他向南。粟裕將其形象地稱之為「網開三面」。

如果杜聿明發現南面有解放軍的重兵部署,轉而往東、往北、往西去,解放軍豈不是撲了個空?粟裕認為,除了南面,其他幾個方向都是解放區,即使主力部隊暫時沒有跟上,但是卻有層層阻擊的地方部隊和民兵,杜聿明如果敢深入,走不了多遠,遲早要被合圍。

杜聿明的部隊連續跑了三天,華野各路縱隊全部輕裝,兼程前進。12月3日晚,蔣介石突然命令杜聿明停止前進,轉向濉溪口方向,協同李延年的第6兵團南北夾擊華東野戰軍。

蔣介石的目的是為了讓杜聿明、李延年去解救已經陷於絕境的黃維兵團。得知蔣介石變卦,杜聿明十分氣憤,他知道黃維兵團現在已經是死路一條,要沖破華野防線,轉去解黃維之圍,又談何容易。此時此地,逃跑才是他們求生的唯一之路,但是如果不去救援,繼續徑直南下,蔣介石很有可能把戰役失敗的責任完全歸咎於他。

左右為難之下,杜聿明下令暫時停止前進,召集各部隊長官商量對策,最後無奈決定執行蔣介石的命令。這一耽擱就是十幾個小時,到12月4日,華野各部隊已經把他們在永城東北陳官莊地區圍了個嚴嚴實實,杜聿明集團插翅難飛了。

粟裕在加強南面阻擊的同時,命令部隊在北、東、西三面發起攻擊。12月6日,杜聿明下令各部隊分散突圍。戰至12月8日,杜聿明又調整部署,改分散突圍為重點突圍。就在這時,蔣介石還給杜聿明發來電報,要求他們「攻擊前進,以解黃兵團之圍。」杜聿明早已自身難保,讓他再去救援別人,豈非癡人說夢?

與此同時,華野、中野部隊由劉鄧首長指揮,在另一個戰場向黃維兵團發起最後總攻。兩支大軍協同作戰,密切配合,將蔣介石的部隊逐步消滅。

12月15日,黃維兵團除少數漏網外,被我軍全殲。1949年1月10日,圍殲杜聿明集團的戰鬥結束,邱清泉被擊斃,李彌逃遁,杜聿明被俘。

淮海戰役是解放戰爭的最高潮,而殲滅杜聿明集團則為淮海戰役劃上了圓滿的句號。國民黨軍說他們失敗是因為解放軍用了「人海戰術」,這不是事實。

戰前,國民黨軍雖然大勢已去,但無論是武器裝備還是兵力總數都遠遠超過我軍。華野八個縱隊的兵力人數,絕不會超過杜聿明部三個兵團的30余萬人,並且這八個縱隊也不是一窩蜂地撲向杜聿明,還需要在沿途布防、截擊,何來的「人海戰術」?

粟裕準確地分析到了杜聿明集團逃竄的方向,合理部署圍堵方案。追擊杜聿明集團,粟裕采用的戰術是網開三面;在圍殲杜聿明集團時,依靠的是各級指戰員的不畏犧牲、勇敢作戰。在粟裕出色的指揮下,我軍在整體兵力不足的條件下造成局部的優勢兵力,采取對敵軍各個擊破、逐個圍殲的方式,取得了最終勝利。

如果解放軍「不顧兵員的死亡,以人海抵禦炮火的轟擊」,早就大規模損兵折將,60萬解放軍如何能把80萬國民黨軍圍殲?

在召開「徐蚌會戰」作戰會議時,蔣介石曾大加訓斥劉峙、杜聿明等人,他質問:「我給了你們幾十萬人的兵力和大批的美式裝備,為什麽就是攻不破共軍的防線?」蔣介石大罵他的將領,指責他們一是沒有作戰信心,二是心不齊,越說越生氣。

戰事失利的原因,蔣介石心知肚明。所謂的「人海戰術猛襲」,不過是蔣介石給自己失利對外找的托辭罷了。

如果蔣介石硬要說成是「人海戰術」,也可以這麽理解:我軍有數十萬人民群眾踴躍支前,冒著炮火為前線部隊運送物資、擡運擔架,我軍在沒有主力部隊的戰區還有地方武裝和民兵可以依靠。

顯然,這不是人海戰術,而是人民戰爭。#圖文萬粉激勵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