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1949年1月,我軍對各大野戰軍統一了番號和序列,其中原中原野戰軍被整編為第三到第五兵團、第十到第十九軍,可以說,這三名兵團司令員都是原中野最頂尖的將帥。那麽,何人指揮能力最強呢?
筆者僅憑了解的一點點有限的軍史資料,和讀者分享一下自己的看法。
首先談談三兵團司令員陳錫聯,陳錫聯外號「小鋼炮」,意思是指哪打哪,打哪克哪,在抗戰和解放戰爭中,陳錫聯雖然未必做到攻無不克,但基本能做到戰無不勝,可以說是二野中的常勝將軍。
陳錫聯,湖北紅安人,紅四方面軍出身,紅軍時期一直幹政工,從連指導員幹到師政委。抗戰初期當八路軍769團團長,從此發揮了驚人的軍事天賦,夜襲陽明堡,設伏神頭嶺、響堂鋪,血戰獅堖山……陳錫聯幾乎參與了太行根據地歷次大戰、惡戰,職務也從團長升到了385旅旅長。這裏主要講講解放戰爭的戰績。
抗戰勝利後,閻老西來太嶽搶地盤,一二九師首長決心在上黨發動自衛反擊戰役。當時,晉冀魯豫根據地的部隊武器很差,每個戰士平均只有3發子彈,兵力也不如閻老西,但筆者認為打劣勢戰更能體現一個人的指揮水平。
首戰屯留,陳錫聯指揮太行縱隊采取強攻+急襲相結合的戰術攻下屯留,30小時全殲以善守知名的三千晉綏軍,初步展現了陳錫聯出色的攻堅協調能力。緊接著,我軍主力圍攻上黨城,晉綏軍來援,陳錫聯又奉命指揮太行縱隊圍殲援敵,在遭遇敵人後以猛打猛沖的戰法打蒙晉綏軍,隨後趁夜色將其包圍於磨盤堖,再采取層層剝筍的戰法逐步將敵人壓縮到主峰將其全殲。
在上黨戰役中,太行縱隊以1200人的傷亡,殲滅晉綏軍兩萬六千人,戰績冠絕全軍。
1946年8月,晉冀魯豫野戰軍大規模出擊隴海路,挺進魯西南,國軍調集重兵來犯。我軍抓住機會,集中主力分割中路來犯的整三師和整四十七師,並重點圍殲整三師。陳錫聯的三縱承擔了南頂北攻的艱巨任務,即南頂整四十七師,北攻整三師,堅決割裂兩個師聯系。
在南頂中,三縱九旅與整四十七師激戰兩日,讓其寸步不進。在北攻中,三縱八旅攻克申倪寨,將整三師一分為二,在隨後的總攻中,三縱七旅率先攻入師部,活捉師長趙錫田。
定陶戰役結束,我軍轉戰巨野、金鄉、嘉魚一線,三縱連戰楊莊、曹家樓,殲滅整八十八師一個旅和張嵐峰的第四縱隊,前後俘敵八千人。
大戰魯西南,二縱進攻羊山集不利,陳錫聯率三縱增援並接替指揮,采取先攻羊身、再打羊頭,逼敵突圍,以主力設伏圍殲的戰術,僅18小時就全殲了整六十九師,活捉師長宋瑞珂。
千裏躍進大別山,陳錫聯指揮三縱奇襲立煌、轉戰六霍、鏖戰張家店,打出了多個第一:第一次攻下大別山連片區域(皖西九座縣城)。進大別山後第一場殲滅戰(打掉了整八十八師師部和整六十二旅)。
淮海決戰,陳錫聯指揮三縱急襲宿縣,六小時攻下堅城,全殲張績武以下1.2萬人,在短時間內將徐蚌線攔腰截斷,為淮海戰役圍殲黃維兵團乃至最後勝利奠定了堅實基礎。
陳錫聯是政工幹部出身,指揮作戰往往最註重細節,喜歡謀定而後動,事前親臨前線觀察,把敵人布防情況和地形地勢摸得一清二楚,再花時間一項項籌劃,因此往往能較好地完成任務,在軍事生涯中幾乎沒有打過吃虧戰,遂有小鋼炮之名。
但前面也說了,陳錫聯也有幾次攻而未克的經歷,一次是越過隴海路後首戰民權,犯了過度分兵和輕敵的毛病,一個旅沒能吃掉一個營。二是張鳳集突擊整十一師,功敗垂成,但後來在劉帥的點撥下很快調整部署,和七縱一道吃掉了整十一師一個團。瑕不掩瑜,筆者認為陳錫聯可以算得上二野最優秀的兵團級戰將。
第二個說說四兵團司令員陳賡大將,陳賡大將的經歷相信讀者也非常熟悉了。中國共產黨早期黨員之一,1922年入黨,是開國將帥中最早入黨的。陳賡還是黃埔一期畢業,有黃埔老大哥之稱,東征時救過校長一命。在上海幹過鋤奸、在鄂豫皖當過師長,長征時是幹部團團長,指揮幹部團在土城之戰、巧渡金沙江中立下奇功。抗戰時率三八六旅東進抗日,開辟了太嶽根據地。
解放戰爭時期,陳賡大將最出名的有三場大戰:
一是臨浮戰役。戰前,太嶽軍區面臨南北夾擊的不利態勢:晉綏軍南下和胡宗南部整一師、整三十師北上。陳賡以少數兵力牽制晉綏軍,一部兵力牽制浮山守軍兩個旅,以主力突然進攻官雀的整一旅二團。黃正誠上當,親率整一旅旅部和一團來援,讓陳賡打了個幹凈利落的殲滅戰,全殲天下第一旅,活捉中將旅長黃正誠。
二是橫掃隴海路。1947年下半年,陳賡指揮四縱、九縱和新三十八軍組成陳謝兵團,突然越過隴海路南進,國軍大為恐慌,臨時以整三師、整十五師和青年軍二零六師編組為第五兵團,以陳賡的老同學李鐵軍為司令。
陳賡采取聲東擊西戰術,以十旅冒充主力突擊豫西的臨汝和郟縣,隨後又讓十三旅冒充主力奔襲伏牛山,讓李鐵軍兵團南奔北跑一個多月,疲憊不堪。當李鐵軍率疲憊之師抵達祝王寨、金剛寺一線時,陳謝兵團主力突然出現,僅一天一夜的功夫就全殲了第五兵團兵團部和整三師,俘敵八千二百人。
三是淮海決戰,陳賡跟一期老同學黃維交手,先在渦河兩岸構築窄正面、寬縱深的防禦體系,使黃維的十二兵團無法短時間擺脫我軍纏結,為中野各部建立包圍圈贏得了時間。之後在圍攻黃維兵團的戰鬥中,陳賡又提出采取土工迫近作業、制造飛行炸藥包等戰法,給黃維兵團套上了一層又一層絞索。
陳賡風格和陳錫聯迥然不同,喜歡追求巧妙的指揮藝術,在構思好圍殲敵軍的宏大計劃後,將具體戰役布置交給參謀長和旅長。因此陳賡麾下四個旅長各個都是能獨當一面的人才,還出了兩個中將。但他的這一風格有時也出了一些紕漏。
一是攻打確山,圍攻整二十師。陳賡開始時統一指揮中野陳謝兵團和華野陳唐兵團,由於旅長和參謀長事前疏忽,沒註意部隊進攻必經高地上有敵人暗堡,因此進攻一開始就嚴重受阻,改變戰法後敵人援軍也近了,被迫撤出戰鬥。
二是宛東戰役,中野和華野十縱原計劃佯攻駐馬店,誘駐守南陽的張軫兵團來援。然而負責誘敵的陳康旅邊打邊退,引誘的跡象太明顯,引起了張軫的警覺。張軫派人佯裝購置陣地,擺出東進的樣子,之後立即西返南陽。四縱參謀長沒能看出張軫這一策略,誤以為敵人仍要東進,錯過了全殲張軫兵團的機會。
瑕不掩瑜,筆者認為,論指揮藝術,陳賡的能力在兵團司令員中也是非常優秀的。
第三個說說五兵團司令員楊勇。在確定五兵團司令員人選之前,王近山一直認為該職位非他莫屬,沒想到名單發表後卻給了非一二九師出身的楊勇,王近山大失所望,甚至找兩位首長理論。老政委明言:「楊勇除了打仗可能不如你,其他方面都比你強。」
楊勇出身紅三軍團,受彭總影響非常深,喜歡打硬仗、惡戰,而且戰前不講條件,戰後也不擺功勞,因此打了很多仗,知名度反倒不如王近山,但領導也是看在眼裏,在心裏記著楊勇的好,1949年全軍整編,五兵團司令員的位置就給了楊勇。
湘江之戰中,楊勇率10團堅守界首,大戰鋼七軍,掩護了中央縱隊過江。抗戰時八路首戰平型關,楊勇親內建686團3營反攻老爺廟,和日軍反復爭奪十余次,將伏擊戰打成了全勝之局。轉戰晉南,楊勇指揮686團在汾離公路三次伏擊日軍,切斷了臨汾日軍的補給線。揮師冀魯邊,一個團一夜全殲偽軍一個團,並義釋團長,又爭取了偽軍一個團起義。
抗戰勝利後,楊勇率部活躍在冀魯豫戰場,四天連克巨野、鄆城、嘉祥、濟寧四城,殲敵一萬。連續運動十三天奔襲碭山,殲敵整二十九旅大部。反攻豫北,橫掃原武、陽武,殲敵七千。隨後加入劉鄧大軍行列,南下隴海路,首戰鄆城,一夜全殲敵兩個整旅,俘敵八千。
千裏躍進大別山,楊勇的一縱承擔了冒充主力出擊豫南,掩護主力在鄂東、皖西展開的任務。隨後又奉命出擊鄂東,連克武穴、廣濟,吸引國軍主力南下,國軍南下時,整四十師和整五十二師八十二旅最為突出,楊勇統一指揮一縱、六縱打了一場暢快淋漓的高山鋪大捷,殲滅國軍三個旅,這是我軍躍進大別山後戰果最大的戰役。
淮海戰役,楊勇指揮一縱在張公店痛殲米文和的181師,為中野主力拔了頭彩。隨後率部參與圍攻黃維兵團,一縱打得非常英勇,傷亡極大,部隊四次縮編,戰到最後縮編為12個營,每個營沒掛彩的只有不到百人,實力不到一個團,全縱隊減員三分之二以上。
楊勇打仗乍看起來技巧性似乎有些偏弱,然而作戰風格非常硬朗,攻堅和打硬仗的本事在中野中首屈一指。唯一遺憾就是在進攻阜陽、殲滅重建的74軍戰鬥中,中野一縱和十一縱配合不太好,導致付出重大代價後沒能達成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