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育兒

了解投射效應,就能釋懷:一個孩子為什麽會討厭自己的父母

2024-09-10育兒

文/蘭媽談育兒

幼稚園門口,一位媽媽來接女兒放學回家

可女兒見到媽媽並沒有想象當中的開心,她轉頭就往教室裏跑,也不願意跟媽媽講話

媽媽見狀趕緊追上孩子,然後對她說:「媽媽來接你了,跟媽媽回家吧」

女孩沒有聽,直接告訴媽媽:「我不要你接,我要爸爸和爺爺奶奶接」

再看看周圍家長都望向她們,媽媽瞬間也尷尬極了

她耐著性子解釋說:「今天沒有爺爺奶奶,也沒有爸爸,只有媽媽,媽媽來接你回家好嗎」

女孩依舊不同意,哭著鬧著也不要跟媽媽走,嘴裏還一直喊著「要爸爸接,我要爸爸接」

當時,老師在旁邊不了解情況,便直接開口詢問女孩:「為什麽不願意媽媽接你回家呢」

女孩回答說:「她每天都給我報很多課外班,我實在是受不了了」

原來,作為女強人的媽媽,她希望自己的女兒將來 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每天也給孩子安排很多課外班,不是舞蹈、畫畫、就是英語和奧數班

說到這裏,可能很多家長都如媽媽本人一樣,覺得「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好,為什麽孩子會反過來討厭呢」

原因很簡單:因為孩子根本就不能理解

而這裏呢,就讓我想到一個有名的心理學,叫作:投射效應

所謂的投射效應是一種常見的心理現象,常發生於一個人把自己的相似特點、情感、和意識投射到另一個身上

由於一個人想法不代表他人,別人自然也無法輕松接受你所投射的資訊

所以,投射效應的本身就是一種認知障礙,會導致人與人之間的交流產生誤解和沖突,也會影響人際關系裏的平衡和穩定

成年人相處如此,和孩子之間也不例外,弄懂投射效應後就能釋懷「孩子為什麽討厭你」了

特別是以下幾種投射效應,很容易讓本來和諧的關系變得針鋒相對:

01

情感投射

奶娃怎麽都是香的,長大就變得嫌棄

記得有天吃晚飯時,女兒面露難色說:「我太撐,吃不下了」

爸爸說:「吃不下,就算了,沒事的」

女兒問:「那剩下的飯怎麽辦」

奶奶說:「給媽媽吃」

女兒遞給我時,我搖搖頭說:「你都吃成這樣了,還怎麽吃呀」

爸爸卻在此時提醒說:「閨女小的時候,你吃她剩下的飯,不是挺香嗎?還經常一邊給孩子換尿布、一邊吃飯,那時候你可是說了,閨女拉屎都是香的,現在怎麽嫌棄了?」

而後來一段時間我猛然發現,每逢女兒給我什麽、沒有立馬接過手時,她都一臉委屈地哭訴著「你嫌棄我,你討厭我,你不喜歡我了…」

看著那一臉受傷的表情,我不知所措,也不知道如何回應

再後來,女兒大了,我發現和她之間也變得越來越疏遠了

也許這就是長大了,但也能明顯感受到橫在我們之間的一根刺

還有一次,帶著女兒去親戚家做客

剛走進門就聽到親戚在對她兒子翻舊賬,兩個人吵著吵著,孩子就怒氣沖沖地推門離開

看著孩子的背影消失在眼前,親戚一瞬間失了神

她問我:「小時候明明不是這樣的,為什麽長大就變得如此討厭了」

有了和女兒的經驗之後,我問她:「是不是孩子小時候調皮了,你會覺得可愛,犯了錯,也覺得他還小,也不會過度批評指責呢」

親戚想了想,然後告訴我:「還別說,事情好像真是這樣的,似乎孩子小時候怎麽都是香的,長大後就變得討厭、讓人嫌棄了」

事實上,這哪裏是什麽小時候、和長大了,只不過是家長身上的情感投射罷了

孩子還小的時候,父母是孩子的世界、孩子也把父母當成全部,那整天黏在身上的需求感,會填滿一個人空缺的情感需求

再加上孩子小時候沒有自理能力,是屬於 完完全全 的弱者,我們在看待他們時也多少是存在一定的包容心理

而孩子長大就不一樣了,我們的情感寄托會發生變化,除了 一如既往 地愛孩子之外,也會考慮得更長遠一些

特別是學習方面,往往會更執著於成績、名次,還會強迫孩子每天補課補習

如此一來,寄托改變所投射的情感,就會愛得越深、對孩子表現得越嚴厲,孩子在這種透不過氣的愛裏也會變得叛逆,甚至做出很多不能理解的事情反抗你

所以,任何平穩關系都需要保持前後一致的情感投射

小時候,你能以「孩子不懂、不會」去包容,那孩子長大後也要一樣

任何時候,只要對孩子少一份批評指責,多一分傾聽和理解,那親子關系自然就能在親切中保持平穩了

02

願望投射

把沒有實作的事情,強加在孩子身上

我們都希望孩子好好學習、將來可以過得更好

為實作這個願望,也化身全能管家,上至學習、下至生活,基本上都為孩子安排得明明白白,只要孩子按照規劃執行就可以

但身為家長的我們,就一定是對的,一定能把孩子培養成才嗎

很明顯,答案是不確定的

如果家長總是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在孩子身上,那結果無非是在各自的執念下,出現各種背道相馳的爭吵和矛盾罷了

有個網友分享一段經歷

高二那年,她寄宿在學校

有一次,因為不習慣學校的氛圍給父母打電話抱怨

結果,卻遭到了媽媽的一頓嚴罵:

「別人都能住,你為什麽不能住,小小年紀就挑三揀四,你去學校是讀書學習的,不是讓你住酒店享受的」

「如果現在連這點苦都吃不了,那以後還能有什麽出息,我看你就這樣了」

接下來,已經沒有勇氣再聽下去了,深深的無力和孤獨感,也致使她不得不趕緊掛掉電話

還有一位朋友也是一樣,小時候她只需要按照父母說的話做,一旦沒有照做,或者沒有達到期望,那接下來就會聽到讓人窒息的各種大道理

不是說:「我們現在那麽努力都是為了你」

就是說:「看看我們現在的辛苦就知道了,如果你不好好學習,以後就過著最底層的人下人生活」

於是,在哭窮、抱怨、還有犧牲式教育影響下,朋友從小就自卑敏感、不願意親近人,長大後更很少往家裏打電話

有次說起這件事,她就反問我:如果換作你,還願意跟他們溝通嗎

是呀,沒有孩子生來就討厭父母,那些後來的疏遠、距離、還有無法理解的,只不過是夾雜著一次又一次的無助、還有失望罷了

而歸其原因,還是在於家長的願望投射心理罷了:

總覺得自己走過的路、比孩子吃過的飯都多,也自以為是地認為自己是「過來人」、不會錯,就決定孩子的人生,更把自己沒有實作的事情強加在孩子身上

如此,孩子只會被越推越遠,內心自然也就越來越叛逆、討厭父母的操控和幹涉了

03

相同投射

不管孩子喜不喜歡,你喜歡就要一樣

沒有無緣無故的討厭,也沒有無緣無故的喜歡,任何關系都是相協相守才能發展得長遠

遇到過一對夫妻,他們是我見過最讓人羨慕的一對

他們維系關系的理念也是:「我愛你是真的,但你也是自由的」

兩個人打從確定戀愛關系開始,就從來沒有過猜忌指責,也從來不會偷偷翻對方的手機檢視聊天記錄

有一次,我問妻子:「你怎麽能做到對丈夫如此放心呢」

她回答說:

「不然呢,天天查手機,然後揪著一件事不放地大吵大鬧嗎」

「之所以不查手機,也是因為基於人與人最基本的尊重,不管和誰,大家在一起不就是為了圖個簡單舒服嗎?如果窺探對方的秘密是讓你不開心的,那又何必去飛蛾撲火呢」

是呀,這才是一個人最理智的活法,把這個例子運用在教育中也是一樣

如果我們和孩子相處溝通時總喜歡鉆牛角尖,總試圖掌控幹涉、甚至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在孩子身上,那一段一見面就意見不斷、爭吵不休的關系,又怎能和諧長久呢

曾經,還碰到過一個每逢過年過節都不願意回家的女孩

我問她:「為什麽不願意回家」

她的回答是:

我往家裏打電話,得到的第一句話是:「什麽事,說」

我千裏迢迢趕回家,得到的也是無盡的攀比、數落

試問這樣的家,我還回去幹嘛?難道專門趕回去被罵嗎

原來,這個女孩有個特別強勢的母親

從小到大,只要是母親看上的東西,不管喜不喜歡,只要接受就行了

母親決定了的事情也是一樣,不管能不能做得到,都必須要按照她的說法來

否則,就會大哭大鬧,直到逼著你妥協為止…

這是什麽?從投射效應角度來看,這就是所謂的相同投射

所謂的相同投射,指的是一個人若是喜歡什麽東西,就覺得別人也一定會同樣喜歡

跟這樣的人去逛街買衣服,如果她看上的款式你說「不好看」,那她就會覺得「你這人,太沒品味了」

這種心理如果運用在教育中就更糟糕了,只要孩子沒有如期成長,那所有的問題都是在孩子身上

永遠意識不到自己的問題,只會指責、抱怨,給孩子帶去的也只有無盡的痛苦和傷害

所以,投射效應是很可怕的存在,也是阻礙一段親子關系持續發展的主要障礙

不想被投射效應所影響,那聰明的家長從現在開始就要懂得傾聽、換位思考,然後再靜待花開,慢慢等待

如此,遲早有一天,孩子就會成為你心目中的主角~

那麽,關於投射效應這個新育兒話題,大家還有哪些不一樣的建議與看法呢?歡迎評論區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