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育兒

永遠不要讓孩子背負自己的命運

2024-10-18育兒

01

前些天和兒子讀到「畫荻教子」的故事,感觸頗深。

歐陽修4歲時喪父,家中重擔全落在母親鄭氏一個人身上,二人生活十分窘迫。

鄭氏唯讀過幾天書,勉強認得一些字,但對孩子的教育卻格外重視。

哪怕每天奔波忙碌,她也不忘抽出一些時間給歐陽修講故事。

她希望能用故事中人物的榜樣力量去感染孩子,讓他盡早懂得一些為人處世的道理。

後來,歐陽修到了讀書的年紀,可家裏卻沒錢請先生,就連筆墨紙硯也買不起。

有一次,鄭氏到田地裏幹活,看到池塘邊長了很多荻草,心裏一下子有了主意。

她在地上鋪了一層沙,再用荻草當筆,用此方法教歐陽修認字練字。

歐陽修每天都跟著母親,蹲在地上一筆一畫地反復練習,直到寫正確寫工整為止。

很快,歐陽修認識的字越來越多,積累的知識也越來越多,慢慢養成了過目成誦的本領。

鄭氏發現了孩子的過人之處,便開始重點挖掘和培養。

家裏窮買不起書,她便常帶著孩子去附近藏書多的人家借書看,有時還會讓其把好書抄錄下來反復閱讀。

在母親日復一日的悉心教導下,歐陽修最終成為北宋名震文壇的大家。

鄭氏雖不曾飽讀詩書,亦沒有萬貫家財,卻教子有方,用自己的遠見卓識和教育智慧,打破了階層的壁壘,培養出一代文豪。

可現如今的許多父母,卻總限於自己的認知,執著於阻礙和控制孩子,讓孩子重復自己的老路,背負自己的命運。

02

央視紀錄片【出路】裏曾跟拍過兩個孩子:

第一個 孩子叫馬百娟,來自甘肅大山深處。

為了上學,她每天要走10公裏的崎嶇土路,餓了就只能喝涼水、啃硬饃。每天放學後,她還要幫著家裏幹活,打水、餵豬、做飯、收糜谷。

她期待著能靠讀書走出大山,改變眼前的困境,因此格外用心地聽課、完成作業。

可父親卻認為,上學要打工,不上學也要打工,那為什麽要上學?

再說,女孩子遲早是別人家的人,書讀一點兒夠用就行了。以後生了娃拖累也大,即使有工作,幹也幹不成。

最後,馬百娟在父親的安排下,早早地嫁人生子,每天囿於家務和孩子,依靠他人生存。

另一個 孩子叫徐佳,他的父母也是地地道道的農民。

因為吃過沒文化的苦,父母節衣縮食也要供他讀書。

不幸的是,徐佳經歷了兩次高考也未能考上理想的大學,父親又意外離世了。

可生活再難,母親也沒有急著讓兒子放棄讀書出去打工補貼家用,而是毫不猶豫地支持兒子再復讀一年。

她的想法就是,既然已經這樣了,不如再努力一年,即使是出來打工,人家肯定也是要文憑高的。

就這樣,徐佳最後考上了武漢工業大學,畢業後就在大城市萊恩了家。

這兩個孩子同樣是農村出身,命運走向卻截然不同:

一個延續了上一代的貧窮,一輩子困在大山裏,再無其他出路。

另一個卻擺脫了底層,從貧窮和自卑中掙脫出來,覆寫了自己甚至是下一代的命運。

就如【窮人缺什麽】一書中所說的:

「窮人思維的可怕程度,不亞於原子反應,會給孩子造成觀念上的偏差,影響一輩子的運氣和生活。」

家庭教育最可悲的,就是父母沒什麽文化底蘊,也沒多少眼界見識,卻用自己落後的觀念強行指導孩子。

最後讓孩子復制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模式,變成了另一個自己,一輩子難以翻身。

03

博主 @Vv在努力 有個厲害的發小,成績一直名列前茅。

高考時她未發揮好,接受調劑去了上海一所211大學。

大一時,她憑著全系第一的成績,換回了自己喜歡的金融專業,後來還被保研到一所985大學。

秋招時,她早早就收到了上海某商業銀行總行的offer,起薪一萬多,發展空間很大。

讓人意外的是,不久之後她竟然考取了老家的公務員,月薪只有幾千。

博主很不理解,一個畢業就進入總行的高材生,怎麽會甘心回老家考公呢?況且發小之所以那麽拼,不就是為了走出那個小城市嗎?

可發小卻說,父母強硬地要求她必須回去,理由就是不想讓她走太遠,而公務員離家近還穩定。

博主不由得感慨, 普通家庭孩子的命運,真的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父母。

很多時候父母認為錯的那條路,可能往往才是孩子可以改命的路。

想起一位教師朋友,曾和我提到她帶過的兩個學生。

兩人成績都很普通,但酷愛唱歌,且頗有天分。中考之前,她們也都很糾結,不知道接下來的路到底該怎麽走。

第一位女孩小A的媽媽認為,學藝術費時費力費錢,將來不一定能找到什麽掙錢的好工作。她希望女兒老老實實上完高中,畢業之後就去托關系給她找一份簡單的文職工作。

另一位女孩小B的媽媽則不同,雖然家裏條件不算富裕,但她還是選擇了尊重女兒。

因為她知道,女兒喜歡音樂,只有做自己熱愛的事情,她才會全力以赴。

最後,小B進了一所普高的音樂特長班。

憑著自己的努力和堅持,她高考如願考進了一所知名的音樂學院。

她在讀大學時,小A已經出來工作,就在鎮上的小廠裏當文員。

而小B畢業之後一直孤身闖蕩,她從培訓機構的音樂老師做起,慢慢積累到了資金和人脈,開了一家自己的公司,當起了老板。

對比之下,草草讀完高中的小A,人生已經可以一眼望穿了。

但小B的臉上,卻永遠是鬥誌昂揚充滿期待,她的未來還會更精彩。

董宇輝曾說過一句很紮心的話, 少給孩子提建議了,別耽擱孩子。

很多時候你給孩子的經驗和忠告,只會提前把孩子的路堵死。

不要讓自己的認知,會成為困住孩子的牢籠。

04

還記得「北大考古女孩」鐘芳蓉嗎?

4年前,她以676分位列湖南省高考第四。

所有人都以為,家境普通的她定會選擇一些「能撿錢」的熱門專業。可她偏偏不走尋常路,毅然決然報考了北大「考古」。

4年後,她作為北大考古畢業生優秀代表發言,接著又以面試第一的成績進入甘肅省文物局直屬事業單位。

在她的成長路上,父母從未用他們對這個世界的認識,去禁錮孩子的未知。而是知道自己懂得不多,於是默默支持,做好後盾。

就像她的母親在采訪中說的:

「我們沒什麽文化,孩子喜歡什麽我們就支持什麽。

我最大的心願,是她以後再也不會像我這樣,讓她的孩子成為留守兒童,他們一家人能開開心心在一起,我們沒有。」

孩子命運的起點,就在父母身上。

很多時候,不是孩子不努力,也不是他們沒天賦,而是有些父母強勢地規定了一條並不正確的路。

李玫瑾教授在一次訪談節目中提到母親對自己的影響。

那時候高考剛剛恢復,她有很多不錯的工作機會可以選擇,於是就想放棄高考直接工作。可是母親卻堅定地支持她去考大學。

李玫瑾充滿了猶豫和糾結:「媽,工作的機會錯過就不會再有了,而且萬一我考不上大學怎麽辦?」

母親卻說:「考不上大不了我養你一輩子。」

也正是母親的魄力,讓她有了動力和底氣,也才有了後來的成就。

李玫瑾說,我的人生是母親給奠定的。而她自己對孩子的教育,同樣也充滿了智慧和格局。

與李玫瑾在學習方面的天賦和智商相比,女兒簡直是個「學渣」。

尤其是數學成績一直很差,中學時150分的卷子只能考15分。

但李玫瑾沒有一味地指責打罵女兒,死盯著女兒的短板,而是努力發掘女兒的興趣所在。

她發現女兒很喜歡音樂,便抓住了這個特質,傾盡所能將她往這方面培養。

如今,女兒成為一名音樂教師,做著喜歡的工作,過得快樂自在。

一個孩子的命運如何,很大程度上看家庭的塑造和父母的指引。

心理學家賀嶺峰在【生命·成長】中警示過我們這代父母:

孩子將來面對的世界,跟你面對的世界不一樣。我們今天做父母,誰都不知道孩子將來要面對一個什麽樣的世界。

所以用我們的價值觀判斷未來是什麽樣的,是特別可怕的一件事情。

在習得新東西方面,你原有的知識經驗不是優勢,反倒是阻礙。

下一代的未來,不再是標準答案。

你根本無法用此前30年甚至40年的人生經驗,再去指導孩子20年後的生活。

若你是平凡父母,不控制不打壓,不吸食孩子能量,充分地尊重孩子,讓孩子以自己的方式綻放,那便是好的教育。

若你有一定的文化和見識,更要目光長遠,拓寬認知,不遺余力地支持孩子,讓她飛向更高的層次,走出更寬廣的人生。

點個 贊吧 ,與所有父母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