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養生

【以案說醫】楊小清:生脈散合桂枝甘草東加味治療怔忡

2024-01-21養生


▲ 楊小清,廣東省名中醫,原雲浮市人民醫院副院長,中醫內科主任醫師,廣東省名中醫師承計畫指導老師,南方醫科大學兼職教授,培養學術 繼承人2人,主持7項省、市級科研計畫,其中4項成果獲得 市級科技進步獎,發表學術論文37篇。從醫40余年,擅長中醫、中西醫結合治療內、兒、婦科疾病及老年病,尤擅脾胃病、心肺病、小兒消化不良、糖尿病、不孕不育等癥。

醫案是中醫臨床實踐的記錄,體現了診療過程中理、法、方、藥的具體運用,是醫家診治疾病思維過程的表現。歷代名家醫案是中醫藥寶庫中的瑰寶。我們推出【以案說醫】欄目,以期傳承精華,啟迪我輩,共同進步。

【基本資料】

黃某,女,時年38歲,2019年6月11日初診。

【發病過程】

現病史: 患者訴2年前因感冒之後經常出現心悸,脈律不齊,嚴重時每分鐘有偷停十幾次,伴胸悶憋氣,頭暈,勞累或生氣後更易誘發。心內科查心電圖示:室性早搏頻發,二度Ⅰ型房室傳導阻滯。昨日月經來潮,經量不多,但覺上癥加重,且腰酸膝軟,小腹隱痛。

首診證候

主訴: 胸悶、心悸、頭暈反復發作2年,加重2天。

刻下癥: 胸悶憋氣,心悸陣作,時有停跳感,乏力頭暈,神疲納差,睡眠不安,面色不華,腰酸膝軟,小腹隱痛。舌暗淡,苔薄白,脈沈細無力,脈結。

辨證論治

西醫診斷: 1、病毒性心肌炎;2、心律不整;3、室性早搏頻發。

中醫診斷: 怔忡。

中醫證型: 心血虧損,心陽不足,心腎不交。

治則: 益心氣,助心陽,補心血。

處方: 生脈散合桂枝甘草東加味。 藥物組成:黨參、麥冬、五味子、柏子仁、桂枝、川續斷、菟絲子各12g,黃芪、桑寄生各20g,炙甘草6g。5劑,每日1劑,水煎服。

隨診過程

二診:6月16日

胸悶憋氣感以及心悸均有減輕,早搏也明顯減少,月經已幹凈,小腹不痛,舌脈同前。守方再進7劑。

三診:6月23日

胸悶、心悸已不明顯,仍有些神疲腰酸,舌淡紅,苔薄白,脈細。用補中益氣東加味,以補氣升陽,補脾補腎養心。

處方: 黃芪20g,黨參、白朮、升麻、柴胡、當歸、五味子、陳皮10g,川斷、菟絲子、酸棗仁各12g,炙甘草6g。10劑,每日1劑,水煎服。

隨訪半年,最初兩月每逢月經期後,仍有2-3天感覺到有早搏發作,但程度較輕,均自服上方可得到控制,後堅持連續服上藥1個月,病瘥無復發。

【按語】

桂枝甘草湯,出自【傷寒論】,具有補助心陽,生陽化氣之功效。方中桂枝用量倍於炙甘草,桂枝味辛性溫,入心通陽。炙甘草甘溫,益氣補中。二者配伍,辛甘化陽,補益心陽。生脈散為治氣陰兩傷之良方。方中人參甘溫,益元氣,補肺氣,生津液;麥門冬甘寒養陰清熱,潤肺生津;人參、麥冬合用,則益氣養陰之功益彰。五味子酸溫,斂肺止汗,生津止渴。三藥合用,一補一潤一斂,益氣養陰,生津止渴,斂陰止汗,使氣復津生,汗止陰存,氣充脈復,故名「生脈」。兩方合用有陰陽並補,益氣養心之功,治療怔忡、心悸有獨特療效。臨床上可用於治療西醫所言心律不整、心動過緩、心肌缺血、風濕性心臟病、肺源性心臟病、冠心病等。

(本案編寫: 楊小清 )

鄭重申明:

由於每個人的體質和病情不同,本案中的治療方案僅適用於本案病人當時的病情。未經中醫辨證診治,不 得 完全照搬本案中的治療方案。廣大讀者如有需要,應前往正規醫院診治,以免貽誤病情。■

【來源:雲浮市人民醫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