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養生

在臨床上,滇南蘇氏正骨手法治療腰椎小關節紊亂癥有什麽療效?

2023-12-07養生

腰椎小關節紊亂癥是指腰椎小關節錯縫、腰椎小關節滑膜嵌頓而產生的一系列臨床症候群的統稱。

該病多因不恰當的動作如腰椎過度前屈、急速旋轉腰椎、搬擡重物等致腰部受力不均衡情況下使腰肌不協調收縮致使腰椎小關節錯位 、偏移以及滑膜嵌頓,從而造成滑膜充血腫脹、無菌性炎癥,刺激脊神經後支的神經感受器。

引起腰部劇烈疼痛、活動受限、肌肉痙攣及異常的腰椎運動模式。 在臨床上十分常見,且易復發,男性多於女性,是引起腰腿疼痛的主要原因之一,有相關報道,腰椎小關節紊亂癥發病率為5%-35%。

有研究表明,腰椎小關節紊亂癥容易反復發作,復發率為33%以上。因此, 如何有效提高臨床療效,防止復發,已成為目前國內診治此類疾病的熱點 。在臨床上治療腰椎小關節紊亂癥的方式千形萬態,有單一的方法,也有的方法是多種構成的協同治療,中西醫治療也有各自的特點。

西醫治療方法主要有指導臥床休養、腰圍固定或口服非體類抗炎止痛藥、解痙止痛類藥物、脫水類藥物等治療, 輔以物理治療(如體外沖擊波、針刀、局部註射封閉類藥物等)。本病屬中醫「筋出槽,骨錯縫範疇,其病機主要為氣滯血癖,經絡不通,經脈受損,血溢脈外,脈絡癖阻,不通則痛。

中醫治療原則為活血行氣,舒筋通絡,透過針灸推拿、正骨手法等減輕疼痛 。中醫學認為正骨手法作用於機體,使椎體間產生微動,從而整頓錯位,起到舒經活血、理筋整復、滑利關節的作用。

對於該病的治療多以腰椎斜扳法為主,而中醫手法屬於技能型操作 ,不同的手法可能產生不同的效果。蘇氏骨傷科作為享譽滇南一帶的中醫骨傷科流派,已有百年歷史,蘇氏擅用動靜結合、剛柔相濟的「蘇氏正骨手法」治療傷筋動骨疾病。

在繼承傳統八法的基礎上,有所創新, 在臨床上按部位需要和功能療法相結合,進行辨證施法,治療以輕巧為主 ,不用暴力尤其是在治療傷筋類病癥,靈活使用各種不同的手法,目的在於調理氣血,疏經通絡。

手法傳承與研究創新是中醫骨傷科走向標準化、國際化的重要手段;傳承及發展滇南蘇氏骨傷醫學, 透過蘇氏正骨手法治療腰椎小關節紊亂癥的臨床療效觀察,進一步觀察蘇氏正骨理論指導下的手法對腰椎小關節紊亂癥的療效,並與常規手法進行對比,挖掘整理其理論內涵及技術細節。

隨著醫療和科技的不斷進步,人們的認識不斷增加, 腰椎小關節紊亂癥是引起腰腿疼痛的主要原因之一 ,困擾了多數人的日常生活,它的發病率及復發率的偏高,因此也受到大家的關註。

現代醫學研究認為腰椎小關節是由上下關節突及其鄰近的軟組織組成 ,其關節面附著關節軟骨,是腰椎唯一的滑膜關節。當腰椎小關節紊亂時,由上下關節突、椎間盤構成的平衡將受到破壞,從而產生一系列的病理改變和臨床癥狀。

當腰部突然受力或者過度扭曲時,腰椎小關節的正常解剖結構將發生改變, 關節間隙出現不對稱,導致關節突關節受力不均和滑膜出現嵌頓等現象 ,最終表現出肌肉痙攣和疼痛的癥狀。因此,了解腰椎小關節紊亂癥發生的病因、特點,采取有效的治療和預防措施,都非常重要。

中醫學對腰椎小關節紊亂癥的認識理論

腰椎小關節紊亂癥其可歸於「骨錯縫、筋出槽」的範疇,是中醫骨傷科傳統理論,追溯歷史見於唐藺道人所著【仙授理傷續斷秘方】提及的「差受」、「乖張」、「偏縱」等類似概念; 【難經】曰「四損損於筋,筋緩不能自收持,五損損於骨,骨屢不能起於床。

【醫宗金鑒】也指出外傷可致「骨節間微有錯落不合縫者」,「因跌撲閃失,以致骨縫開錯,氣血凝滯,為腫,為痛,宜用按摩法,按其經絡,以通郁閉之氣,摩其奎聚,以散郁結之腫,患可愈」 【傷科補要】載:「若骨縫疊出,俯仰不能,疼痛難忍,腰筋僵硬 」。

說明了骨錯縫的病因,【醫宗金鑒·正骨心法要旨】曰 :「若脊筋隴起,骨縫必錯,則成謳樓之形。當先揉筋,令其和軟;再按其骨,徐徐和縫,脊普始直」,「若骨縫疊出,俯仰不能,疼痛難忍,腰筋僵硬)。

古代醫家很早就認識到腰椎小關節紊亂癥的發生主要是椎體關節產生了「骨錯縫」及「筋出槽」的病理狀態 ,中醫學認為本病的病因病機主要與素體虛勞,正氣不足,或機體感受外邪之氣,或腰部勞作受損經絡而產生扭挫傷,傷後腰部經脈拘緊不暢,氣滯留血運不通等密切相關。

中醫的治療原則以活血化瘀、行氣通絡止痛為主 ,診療手段主要為針灸推拿、正骨手法。正如【傷科匯纂】言:「大抵脊筋離出位,至於骨縫裂開弓崩,將筋按捺歸原處,筋若寬舒病體輕。」

手法能疏經通絡,解痙止痛,改善局部血液迴圈,減輕無菌性炎癥,解除腰肌痙攣; 斜扳手法更可糾正腰椎小關節紊亂,解除滑膜嵌頓,故可迅速緩解癥狀 。因此符合中醫「筋骨並重」的治療理念,側面表明了「骨錯縫、筋出槽」的理論。

中醫治療腰椎小關節紊亂癥

祖國醫學把腰椎小關節紊亂癥常歸屬於「骨錯縫、筋出槽」的中醫範疇, 治療原則以疏經通絡、活血止痛為主,主要套用針灸、推拿、正骨手法等,而正骨手法是最常見且效果顯著的治療方法,中醫正骨手法的主要作用是舒筋通絡,滑利關節,矯正錯位,松解粘連。

當代整復腰椎小關節紊亂癥的主要手法有: 挾脊振筋手法、點穴舒筋手法、斜扳法、分合按提手法、定點旋轉復位法、自身牽引法和Mulligan手法 等。

中醫手法整復的原理是透過力學的杠桿原理 ,人為的作用腰椎進行扳動旋轉,使得腰椎上下關節突之間的距離發生改變,後關節及關節囊因扭轉牽拉而達到復位,最終達到治療目的。

中醫正骨手法是一種以中醫整體觀念、辨證施力的基礎上,結合生物力學的特性的安全有效的治療方式, 雖然當代中醫正骨手法治療在操作、力度等方面上存在不同 ,但各有千秋,故應發揚祖國醫學特色,更好地將中醫正骨手法套用於臨床及推廣。

雲南蘇式骨傷流派

蘇氏骨傷科是滇南一帶具有民間特色並融於傳統中醫基礎理論與臨床中的中醫骨傷流派 。蘇式骨傷科已有百年傳承歷史,培養了許多骨傷科人才,至今已傳承了七代人,為西南地區的中醫骨傷科作出了許多貢獻。

蘇氏師承有緒, 以中醫傳統經典為基,並結合當代醫學模式,發展了中醫臨床骨傷科學,在雲南地區具有獨特的學術風格 。蘇氏重視傷科理論,把傷科手法的定義、操作要領等作為醫家的基礎,此外還需勤學苦練,不僅要精於中醫傳統,還主張發展現代醫學。

中國中醫骨傷科流派眾多,如上海石氏骨傷科乃國內骨傷科一大流派,具有頗具特色的學術體系,在對骨傷科疾病進行治療時, 既要註重正骨手法,又要註重理筋手法在治療中的作用 ,理筋手法貫穿整復、固定和隨訪的全過程,體現了「筋骨並重」的思想,這與滇南蘇式正骨手法的理論不謀而合。

蘇氏骨傷是在中醫基本原理的基礎上,經過多年的臨床經驗,才發展出來的一種有自己獨到之處的治療方法, 擅用動靜結合、剛柔相濟的手法特點在臨床效果顯著,尤其善於骨傷科軟組織疾患等。

傳承人不斷豐富與發展,如郭英、李雷、常敏等基於蘇氏理論結合臨床,提出「原始創腔」的理論治療骨傷疾患;理論與臨床實踐的結合, 「五步法整復手法治療兒童骯骨骼上骨折」創立了兒童骯骨骼上骨折的規範化、標準化治療;

在「原始創腔」理論指導下,繼續發揚我院名老專家手法, 創立「漂浮正骨法」套用於前臂尺撓骨移位骨折的臨床;蘇氏骨傷手法也在康復治療上運用: 運用手法治療骨折後期並行癥;蘇氏手法在脊柱病的運用:如江波的「三步九位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

按照蘇式骨傷「整骨先整肌、筋柔骨正」的治療原則, 蘇式在治療傷筋上主張順理,對各種手法進行分類,進行辨證施法,以巧勁為法,力求不暴力 ,從而達到疏通氣血、通調經脈的作用。蘇氏的辨證論治結合多年的臨床經驗,歸納為「屈而不伸病在筋,伸而不屈病在骨」。

雲南蘇式骨傷手法在腰椎小關節紊亂癥的套用

傳承蘇式的「筋骨並重」的思想,按照「整骨先整肌」的治療原則, 導師認為在正骨手法之前需充分放松痙攣的肌群,這是手法治療的關鍵要素。較傳統手法治療,傳統斜扳法屬於杠桿手法,針對性不強且定位不準,加上腰肌緊張和劇烈疼痛導致彎腰障礙等原因。

復位時存在難以操作的問題,並不能保證小關節復位成功 ,而加大力度的復位或者多次反復操作,會進一步加重軟組織的痙攣,甚者出現腰部疼痛的加重。蘇氏正骨法均先理筋,操作前應腰筋松解。

然後抱膝前屈是讓腰椎小關節的間隙增大,使卡壓的關節囊減輕壓力,也使得腰背的肌群得到充分的拉伸,為之後的手法松解做好準備; 導師結合力學及解剖學知識,透過直角平擺這個動作,讓患者屈骸屈膝成90。

直角, 透過肢體的擺動從而帶動腰椎的活動,使上下關節突的紊亂恢復平衡 ,該動作的優勢在於透過左右平擺的動作,循序漸進的增寬椎小關節之間的間隙,也使得腰背痙攣的肌群得到松解,也是蘇氏正骨手法的特點;

較傳統手法的改良使用仰臥旋扳法讓患者的肩部與臀部作一個旋轉的動作,透過旋轉使腰椎達到一個成角, 透過杠桿的原理,因提前固定好肩部與臀部,使得力量更為輕巧且更好的作用於腰椎上。

從而使嵌入椎間關節的滑膜得到復位,所以筆者認為較傳統手法有著改良得到優點;最後,根據滇南蘇式的筋骨並重的思想,手法治療後尤其應重視理順筋, 因小關節的卡壓關節囊推擠滑膜嵌頓,使得肌肉長時間的痙攣狀態。

透過後側經筋拉伸法,讓肌肉痙攣逆轉和降低牽張,從而緩解疼痛,也驗證了筋柔骨正的治療原則,讓臨床患者更易接受和減輕疾病的痛苦。 導師在蘇式理論的指導下,結合臨床上該病的發病機制、生物力學、生理病理等相關研究。

提出在治療時應考慮患者的病程、耐受程度等因素,強調復位時巧用寸勁 ,不能過分追求關節是否彈響,否則可能存在一定的損傷機體。中西醫的治療方式各有千秋,中醫治療屬於內、外治皆可,應辨證施治,常見的中醫外治法包括針灸推拿、正骨手法等。

均是透過解除嵌頓,改善腰椎關節紊亂,使小關節良好復位,進而緩解局部疼痛。現在主要的治療手段是中醫正骨手法,現代研究表明, 中醫正骨手法能緩解患者的肌肉痙攣、加速血流、加速腫脹的吸收、減少炎性介質,松解粘連緩解疼痛等作用。

同時也有解剖復位的作用。據報道法國醫生在沒有麻醉的情況下進行操作, 他認為關節彈響並不是脫臼後復位造成的響聲 ,而是關節面靈活而輕快的分離後產生的聲音,這說明了手法的有效性與優越性。

手法的作用機理是透過推拿手法使局部血液迴圈和炎癥吸收,逐漸松解粘連的組織,解除滑膜的卡壓,恢復腰椎小關節的正常生理解剖狀態。 中醫傳統的腰椎斜扳法操作簡單,是讓患者操作前肌肉的充分放松。

透過腰部的前屈、旋轉等復合動作,逐漸拉開腰椎後關節的間隙, 利用杠桿的原理,輕巧迅速的外力作用於腰椎錯位點,改變腰椎小關節滑膜卡壓的狀態,最終緩解疼痛。近些年來,治療腰椎小關節紊亂癥的方式以成為熱點。

其中,中醫正骨手法整復腰椎小關節紊亂的療效已受到大家的認可,中醫的手法整復不僅快速糾正小關節紊亂,解除滑膜嵌頓,緩解疼痛, 還改善腰椎功能活動,而且在改善其預後情況、低復發率及治療效果都有顯著療效。

中醫正骨手法也是傳統中醫治療的特色及優勢,療效顯著,獲得廣大的醫生及患者的共同認可,但隨著科技的發展、社會的變化和疾病的不斷演變,手法整復因人的力度、方式等不盡相同,傳統整復手法也面臨許多挑戰。

所以中醫傳統整復手法治療也應該不斷變化與時俱進,雖然每種方法均有利弊,但更應針對患者的體質及病情制定個人化治療方案,努力形成最優的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