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養生

身體好不好,看鞋就知道?醫生提醒:鞋底穿成幾個模樣,該留意了

2024-09-30養生

聲明:本文內容均參照權威醫學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中已標註文獻來源及截圖,為了方便大家閱讀理解,部份故事情節存在虛構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識,請知悉。

章大爺今年已經55歲了,他平時最喜歡走路了,只不過這天走著走著,他忽然感覺有個小石頭硌了一下自己的腳,停下腳步,低頭看了看自己腳上的鞋子。

這雙鞋跟了他好多年,從早年還是車間工人的時候,一直穿到現在,他蹲下身子,仔細地觀察鞋底的磨損情況,前腳掌的位置,已經磨得光滑發亮,鞋底的橡膠層幾乎完全消失,只剩下薄薄的一層布料。

後跟的部份磨損得,也非常嚴重,尤其是 左腳的鞋跟 ,幾乎已經磨平。

「這鞋子看來是該換了。」

他站起身來,繼續慢慢地向前走去,但心裏總感覺哪裏有些不對勁,回到家後他坐在椅子上,脫下鞋子準備休息,沒想到女兒看見了說:「爸,這鞋子都快穿成拖鞋了,你怎麽還不換啊?」

女兒一邊說著,一邊從包裏拿出一雙新買的運動鞋遞給父親,「我知道你舍不得,但這鞋子真的不能再穿了,腳底都快貼著地面了!」

章大爺接過新鞋,看了看,又看看手裏的舊鞋,滿臉的不舍,他撓了撓頭,有些不好意思地說:「這鞋子跟了我這麽多年,穿著它走路就像走老朋友的路,換了新鞋還真不太習慣呢。」

女兒一聽,急忙拉著父親的手,說:「爸, 鞋子穿成這樣不僅對腳不好,還可能反映出你身體的狀況呢,最近有沒有哪裏不舒服?走路的時候是不是感覺,腳底疼或者不穩?

章大爺搖了搖頭,雖然嘴上說沒事,但心裏還是有些疑慮。

女兒見狀,便拉著父親坐下,耐心地解釋起來:「爸,鞋底的磨損其實能反映出很多問題,特別是像你這樣長期走路,磨損的部位不對稱,可能說明走路姿勢有問題。

再加上你這雙鞋的鞋底磨得這麽薄,長時間走路的話,可能會對你的膝蓋和腰椎產生壓力。」

親愛的讀者,為了帶來更多優質內容,這篇文章中加入了5秒的廣告,觀看後即可免費閱讀全文,您的理解是最大的動力~

聽了女兒的話,章大爺有些遲疑,他低頭看著那雙舊鞋,雖然有些不舍,但還是點了點頭,如今,章大爺依然每天早晨在小區散步,只不過,他的腳步比以前更輕快了,心情也比之前好了。

醫生提醒:鞋子穿成這些樣子,是該註意了

首先,就是鞋子的磨損。

鞋底的磨損,尤其是不同位置的磨損,可能是身體問題的直接表現,首先要明確的是,鞋底的磨損是日積月累的結果,它記錄了你每天的走路姿勢、站姿,甚至是你身體的一些不平衡狀態。

如果你發現鞋子的前腳掌區域,磨損特別嚴重,可能意味著你走路時,更喜歡用腳尖著地,這種走路姿勢可能和踮腳行走有關,特別是在穿高跟鞋的女性中尤為常見。

這種姿勢,會導致前腳掌承受過大的壓力,長此以往可能引發跖骨痛,甚至導致 足底筋膜炎。

醫學上,前腳掌的磨損還可能暗示著下肢肌肉的失衡,尤其是小腿肌肉的過度緊張,如果你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感覺小腿酸痛,這可能和 前腳掌磨 損嚴重有關。

如果平時調整走路姿勢,減少踮腳行走的習慣,可以有效緩解這一問題。

然後就是鞋底內側,如果這個地方磨損嚴重,可能和腳的內翻有關,也我們常說的「扁平足」,扁平足患者由於足弓塌陷,走路時容易將重量,更多地分布在腳的內側,導致鞋底內側的過度磨損。

扁平足不僅影響行走的舒適度,還可能引發膝關節疼痛、背痛等問題。

如果發現內側磨損嚴重,建議及時檢查是否存在扁平足問題,並透過穿戴具有足弓支撐功能的鞋墊,或特制鞋子來緩解這一問題,相對地,如果鞋底的外側磨損嚴重,這可能暗示著腳的外翻問題,因為腳部的力量,主要集中在外側。

其次,鞋底被磨的很薄。

當你發現,鞋底被磨得很薄時,這不僅僅是鞋子的品質問題,也可能是身體健康的一種警告訊號,鞋底被磨薄通常意味著,你的腳步壓力分布不均,或者鞋子的使用壽命,已經超過了正常範圍。

我們日常穿的鞋子,尤其是運動鞋和日常步行鞋,通常在使用一段時間後,緩震功能和支撐能力都會逐漸下降,如果你繼續穿著這類鞋子,腳部就會承受更大的壓力,導致鞋底磨薄。

當鞋底被磨得很薄時,最大的風險在於,它無法提供足夠的緩震保護,容易導致腳底受傷。

尤其是在硬質地面上行走時,薄薄的鞋底幾乎起不到任何緩沖作用,這會使 腳底的肌肉和骨骼承受過大的沖擊力, 可能會引發足底筋膜炎、跟腱炎等問題。

此外,鞋底磨薄還可能導致鞋子不再穩定,增加滑倒或扭傷的風險,尤其是在濕滑的路面上,磨薄的鞋底幾乎沒有抓地力,這對於老年人和兒童來說,風險尤為顯著。

為了避免鞋底磨薄所帶來的健康問題,建議定期檢查鞋子的磨損情況,並在發現鞋底變薄時及時更換,選擇適合自己的鞋子,確保它們具有良好的緩震和支撐功能,也是保護腳部健康的關鍵。

最後就是,鞋子被撐大了,甚至漏洞。

比如說,當體重顯著增延長,腳部承受的壓力也隨之增加,過大的壓力會導致鞋子在日常使用中被逐漸撐大,特別是在腳趾和腳掌部位。

如果鞋子出現明顯的變形,這可能提示你需要註意體重的管理,肥胖不僅影響鞋子的使用壽命,更會對腳部、膝蓋、髖關節等關節部位造成過大的負擔,增加骨關節炎、糖尿病足等疾病的風險。

另一種可能導致鞋子被撐大的原因,是足部的異常腫脹,足部腫脹可能是由於長期站立、久坐、飲食過鹹、或者是一些潛在的健康問題,如心臟病、腎臟疾病等,平時還是要多註意的。

當然,鞋子的變形有時也與其品質有關,這個就和健康沒什麽關系了。

如果鞋子本身材料較差,缺乏彈性和支撐力,那麽在日常使用中,很容易被撐大甚至損壞,這種情況雖然主要是鞋子品質的問題,但也提醒我們在購買鞋子時,要選擇合適的材質和品牌,確保耐用和舒適。

對於已經被撐大的鞋子,最好的辦法是及時更換。

還有一點,有的人鞋子會在中間彎曲處損壞。

鞋子的中間彎曲處容易損壞,這種現象,往往與我們平時的坐姿和 踮腳 習慣有關。

比如說蹺二郎腿或者雙腳交叉等坐姿習慣,這些姿勢會使腳部長時間處於一種,非自然的彎曲狀態,導致鞋子的中間部位受到異常的壓力,最終引發鞋子彎曲處的損壞。

這種不良的坐姿不僅會影響鞋子的使用壽命,更會導致腿部血液迴圈不暢,增加靜脈曲張的風險。

長期保持不正確的坐姿,還可能對脊柱、骨盆以及膝關節造成負擔,誘發腰痛、膝痛等癥狀,特別是在辦公族和學生中,長時間坐姿不正,容易導致下肢肌肉緊張和骨骼錯位。

要預防鞋子中間彎曲處的損壞,首先需要糾正不良的坐姿。

盡量避免長時間盤腿或蹺二郎腿,保持雙腳自然平放在地面,可以促進血液迴圈,減少下肢的壓力,對於坐著喜歡踮腳的人,建議減少踮腳的頻率,並選擇具有良好支撐力的鞋子,以分散腳部壓力。

平時也可以透過足部按摩和拉伸運動,放松小腿肌肉,避免因過度緊張而引發的足部問題。

身體好不好,看鞋就知道?這種說法有點誇大

盡管鞋子的磨損情況,確實可以反映出一些身體問題,但透過鞋子的磨損,來判斷整體健康狀況,還是有些誇大其詞,因為這只是身體健康的一個側面。

身體健康狀況,往往是多方面的,涉及到心臟功能、呼吸系統、消化系統、神經系統等多個系統,僅憑鞋底的磨損很難全面判斷。

從醫學角度來看,身體的健康狀況還取決於很多其他因素,比如飲食、 運動 、心理狀態、睡眠品質等,鞋底的磨損只是外在表現,無法全麵包括這些內在因素。

而且每個人的身體結構和步態,都有所不同,即使是相同的鞋子,在不同人身上,也會表現出不同的磨損模式,例如有些人天生扁平足或高足弓,這些先天條件,會直接影響鞋底的磨損,而這與他們的整體健康狀況,並無直接關聯。

判斷身體的健康狀況,需要從多個維度綜合考量,不同年齡段的健康標準和重點也有所不同,比如在兒童時期,身體的健康,主要集中在生長發育和免疫力兩個方面。

父母需要定期帶孩子,進行身高、體重、頭圍等生長指標的檢查,以確保孩子在正常的生長曲線內,此外,兒童的免疫力也是關鍵,需要觀察他們的飲食、 睡眠 、活動量以及患病頻率。

這是因為,兒童正處於生長發育的關鍵期,營養和睡眠對於他們的身體和大腦發育至關重要,身高和體重的增長可以反映孩子的營養狀況,和內分泌系統的功能。

而免疫力,則和身體的防禦機制有關,尤其是在抵抗常見病,如感冒和流感時的表現。

老年時期情況又不同了,身體的各項機能逐漸衰退,健康評估應更加全面,包括身體功能、心理健康、認知能力、社會活動能力等,老年人的體檢計畫通常包括骨密度、心臟功能、聽力、視力、認知功能測試等。

這些生活習慣,傷鞋還傷腳,盡早改

不正確的走路姿勢不僅會對鞋子造成損傷,還會對腳部、膝蓋、腰部等造成長期的健康問題,下面這些要及時改:

1.外八字或內八字走路

是指腳尖向外,呈八字形的走路方式,這種姿勢會導致鞋子的外側磨損嚴重,同時也增加了膝蓋外側的壓力,長期保持這種姿勢,可能會引發膝蓋疼痛、髖關節疼痛,甚至導致腿部肌肉不平衡。

這是因為,外八字走路通常與腿部肌肉力量不平衡有關,尤其是內側肌肉相對較弱,導致外側肌肉過度發力,這種情況,會對膝關節造成額外的扭轉應力,增加膝關節軟骨磨損的風險。

內八也是相似的,要及時糾正。

2.穿的鞋子不合適

穿不合適的鞋子,也是導致鞋子損壞和腳部健康問題的常見原因,不合腳的鞋子不僅會加快鞋子的磨損,還會導致腳部變形、腳趾疼痛、甚至出現拇趾外翻等問題。

尤其是鞋子過緊或過松,都會對腳部造成不良影響。

穿著不合適的鞋子,會影響腳部的正常生物力學,使得一些部位承受過大的壓力,導致足部變形和疼痛,長期穿著高跟鞋、尖頭鞋或過於平坦的鞋子,可能會增加足部疾病的風險,如跖骨痛、足底筋膜炎和跟腱炎。

所以選對鞋子,舒適是最重要的。

參考文獻:

鞋底磨損與人體步態異常的相關性研究. 中華醫學雜誌 , 96(12), 852-855.

老年人步態特征及其對鞋底設計的影響. 中國康復醫學雜誌 , 32(9), 1032-1035.

日常鞋底磨損與骨骼健康關系的臨床分析. 中華骨科雜誌, 36(7), 489-4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