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養生

針灸摘要——針道心要密談

2023-12-15養生

針灸之道,乃我中華傳統醫學中不可分割的一部份。然而由於古代醫生多有以此為謀生計者,故使此道之精華愈傳而愈隱。為了研究針灸學之精髓,使之能更廣泛地套用於臨床之中,我對此進行過一番探索。並於1953年,邀請先師陳攖寧先生來到杭州銀洞橋二十九號慈海醫室我的家中。與我共同研究探討針灸學方面的學理及套用。經過十數年來的多次論證,得到的不過是我們今天【針道秘旨】中不足萬言的內容。此篇看似平淡、簡單,實是針灸學中的精要,亦是我和老師對中醫針灸學研究的成果及我個人多年臨床經驗的總結。對針灸學的研究和套用,或可有一定的價值。望諸針灸研究者及學習者,勿以此篇短小而輕視之。

一、古今用針之不同

針灸之道,源於「砭石」。所謂砭石,就是用石針紮皮肉治病。【山海經】雲:「西山之玉,可以為砭。」發展到鐵器時代,古人改用鐵針。開始是用馬口鐵磨針,磨出來的針很粗,和縫麻袋的針差不多。發展到現在,除了三棱針以外,全部改為細針。相比之下,根據臨床經驗,粗針療效較好。而且,細針對古人流傳的針法也有影響。比如青龍擺尾、白虎搖頭、鳳凰展翅等傳統針法,如果用粗針很容易做出來,用細針就不明顯,失去效用。因此,就細針而論,古代針灸中的傳統手法,有些已不適用,應當揚棄。

二、禁針與禁灸

古人相傳有些禁針和禁灸的部位,均有其形成之原因。比如會陰穴古時禁針(尤其是女子),是由於封建禮教的束縛。又如古人禁灸面部,並非灸了會有危險,乃是害怕失真面容的美觀。同時更多的禁針穴位,是因為古人用針不慎,出現事故,於是列為禁穴。

現在用針變細,使針刺的危險程度大大降低,只要熟悉解剖學的知識,即使禁針穴位,紮下去一般也沒有什麽關系。所以不必拘泥古說。另外,有些地方可以變通施術。比如頭部穴位可以斜刺,一則沒有危險,二則一針多穴。

三、進針的深度

關於進針的深度,古人留下許多經驗,但是不宜拘泥舊說.應當靈活掌握。

比如古人說啞門只能針三至五分深,這一點並不絕對。根據臨床經驗,再深一點也可以。又如環跳,有雲針二寸,有雲針二寸半,亦有雲針一寸半至二寸半。因人有大小肥瘦之不同,未可一概而論。我的經驗.瘦人可針二寸半,胖人需針四寸至六寸才行。古人進針所以較淺,是因為古時針粗易出事故。如今的針變得細巧,危險性大大降低,所以針深一些也沒有關系,但須了解解剖學知識。這是古今針法之不同。

四、取穴的多少

針灸不需要取很多穴位,只需要一個或幾個穴位,只要手法正確,即可達到「牽一毫而動全身」的效果。這就叫做「局部針刺,整體調節」。古雲:釘多爛木。針刺太多穴位,出針之時,可能會有忘記拔出的針留在病人身上,給病人帶來意想不到的麻煩。

五、得氣與不得氣

針刺的療效,決定於是否得氣。得氣,在病人一般是有酸、麻、脹、沈、抽、顫及觸電般等等感覺;醫者亦同時得到感覺,有時如魚吞鉤一般,有時針下有氣流動等等。不得氣,則針下發松發滑。得氣快的病人,痊愈快;得氣慢的病人,痊愈慢。

六、留針與不留針

針刺的關鍵,在於得氣與不得氣,並不取決於留針時間的長短,故此留針沒有多大意義。而得氣與否,則取決於手法,手法正確,病人及時得氣,就不要留針,出針即可;病人難以得氣,仍需多用手法,使之得氣,然後出針。

古代並無留針之說,而以得氣為原則。【靈樞·九針十二原篇】中說:「刺之而而氣不至,無問其數。刺之而氣至,乃去之,勿復針。針各有所宜,各不同形,各任其所為。刺之要,氣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風之吹雲,明乎若見蒼天。刺之道畢矣。」

七、暈針之說

針刺有時會發生暈針,一般是由於病人體虛,受不了得氣的反應,針後會有頭暈腦漲、惡心欲嘔之感,甚至發生休克。也有的病人怕針,見針就會頭暈。

根據臨床經驗,越是暈針的病人,病好得越快,因為暈針說明病人得氣而發生作用。清代中醫李守先著【針灸易學】雲:「暈針者,必獲大效,以血氣交泰之故。俗雲針不傷人,此之謂也。」

針灸書上說,救治暈針,要紮人中或足三裏,其實多此一舉。既然暈針是由於針刺所致,現在又加針刺,企圖救醒病人,豈非自相矛盾?

對於輕度暈針者,起針之後,只需讓病人平躺,不放枕頭,腳部墊高,使血液回流,補足腦部供血,這樣過一會兒就能恢復。或者用熱毛巾敷頭,也可幫助恢復。再嚴重一些的暈針,起針之後,以指甲速掐患者的中沖穴,使之醒來,然後喝杯熱水,最好是糖開水,可以解除暈。

八、補瀉之說

先輩說過,針刺無補,全是瀉。連續紮針一個月,再去稱體重,肯定減輕,這就是瀉而不補的道理。因此有人研究針灸減肥,效果也很好。

針灸書上講的所謂迎隨補瀉、呼吸補瀉、撚轉補瀉等等,其實臨床意義不大。紙上談兵的成分居多。

自古以來,針灸分為兩派,一主補瀉,一主手法。即使就補瀉而言.沒有手法,也做不出來。所以歸根結底在於手法,手法是針灸的靈魂。

舊社會的醫生為了謀生,一般對手法都很保密,所以醫家多言補瀉,諱談手法。遂使補瀉之說成為「顯學」,而懂得「樸學」(手法)的人少之又少。

九、人神之說

古時針灸有人神之說,謂人神走至人身某處,針著即死,故當避之。

這種說法在針灸界頗為流行,就連藥王孫思邈也受其影響,寫入【千金方】之中,更加成為雷打不動的信條。

其實人神之說,缺乏科學根據。如按古代人神說法「初一在足大指」,可是紮著並不會出現問題。

那麽,有時下針之後,病人發生死亡,是怎麽回事呢?可能是碰到胸腺體質的人,這種人不宜下針,針之而亡,並非人神作怪。人神之說可以休矣!

十、灸的作用

灸法,由於直接作用於人體皮膚上面,起到疏通氣血的作用,因此效果很好。

曾治過一個黃疸病人,經過服用中藥而愈。但是不久後患有便血,服用各種藥物無效。改用灸法,在命門、腎俞同時灸之,共灸七炷,一次痊愈。

十一、進針與出針

有的書上講,進針之時,先讓病人吸氣或咳嗽一聲,同時針入經穴,這樣可以轉移病人的註意力,使其放松而不緊張,克服有些病人的怕針情緒。出針之時,對於外關、太陽等容易出血的部位,要在出針後捺住穴眼。其他不出血的穴位,捺一下也可以。

十二、七字手法

古人流傳下來許多手法,有些已不適用。根據我的臨床經驗,七字手法已夠用。

七字手法,即進、退、撚、搗、彈、臥、探七法。下邊分別解釋:

進:插針進人。

退:提針結束,或不出皮膚。

撚:轉動針體。

搗:上下抽動。

彈:指彈針柄。

臥:留針或斜刺。

探:搜尋感覺。

以上手法,可以運用到一切針法之中。李守先【針灸易學】雲:「明於穴而手法不明,終身不醫一病。」指出了手法的重要性。

十三、針灸與方藥之比較

中醫方藥裏邊所用汗、吐、瀉、和之法,針灸裏面都有,這完全取決於手法的正確運用。

對於中暑的病人,要用放血療法,釋放血管內部多余的碳氣,此即瀉法。

有的時候,用重手法,病人反應強烈,會使病人瀕臨休克狀態.上吐下瀉,大小便都能下來,此即吐法。和法就是平補平瀉。所以針刺治病,如同中醫開方用藥;手法輕重,如同用藥的劑量。

十四、經絡與神經

在臨床之中發現,經絡學說只是針灸的一個方面,神經的作用不可忽視。

我認為,經絡與神經應當統一起來。經絡是無形之氣,神經是有形通道。經絡如同電流,神經如同導線。經絡透過神經才能傳導,神經透過經絡才起作用。離開神經,則經絡無法傳導,離開經絡,則神經不起作用。

這裏有兩件例項可以說明:有位患者,戰爭時期臂叢神經被子彈打斷,患肢發涼,不能舉動,肌肉萎縮。我告訴他神經已斷,無法針治。病人不信,堅持要紮。於是給他免費治療,結果多次試驗無效。如果按照經絡理論,應當能夠治愈,因為手三陽經打斷還有手三陰經,手三陰經打斷還有手三陽經,結果無效說明神經路線不通,則經絡不起作用。

還有一次,我得到機會在剛剛死亡的病人身上下針。病人呼吸、心跳均已停止,體溫逐漸下降。進針之後施用手法,起初尚能得氣,此時病人身上氣機尚存,又過一會兒身體冰涼之後,就沒有得氣的感覺了,此時病人氣已散逸。可見沒有經絡之氣,神經路線就無法產生作用。既然針刺離不開神經的傳導,而神經乃是全身性的,在任何一個穴位上針刺,都會牽動全身神經網路,調動人身自我調節的機能,治療疾病。這就叫做「局部針刺,整體調節」、「牽一發而動全身」,而針灸的機制,也正在於此。

十五、馬丹陽十二針

馬丹陽針法,初時僅在道教全真派弟子內部流傳。後經薛真人外傳,才流行開來。據說原先只有十一穴,刊在明·徐風【針灸大全】時,又增加「太沖」一穴,後來出現的針灸經典如【針灸聚英】、【針灸大成】中均已轉載,成為傳統針灸學中的保留計畫。

馬丹陽十二針,內容如下:

三裏內庭穴曲池合谷接。

委中配承山,太沖昆侖穴。

環跳與陽陵,通裏並列缺。

合擔用法擔,合截用法截。

三百六十穴,不出十二訣。

治病如神靈,渾如湯潑雪。

北鬥降真機,金鎖教開徹。

至人可傳授,匪人莫浪說。

1.三裏:膝眼下,三寸兩筋間。能通心腹脹,善治胃中寒,腸鳴並泄瀉,腿腫膝腑酸,傷寒贏瘦損,氣蠱疾諸般。年過三旬後,針灸眼更寬。取穴當審的,八分三壯安。

2.內庭:內庭次趾外,本屬足陽明。能治四肢厥,喜靜惡聞聲,癮疹咽喉痛,數欠及牙疼,瘧疾不能食,針著便惺惺。

3.曲池:曲池拱手取,屈肘骨邊求。善治肘中痛,偏風手不收,挽弓開不得,筋緩莫梳頭,喉閉促欲死,發熱更無休,偏身風癬癩,針著即時。

4.合谷:合谷在虎口,兩指歧骨間。頭疼並面腫,瘧病熱還寒,齒齲鼻衄血,口噤不開言,針入五分深,令人即便安。

5.委中:委中曲服裏,橫紋脈中央。腰痛不能舉,沈沈引脊梁,酸疼筋莫展,風痹復無常,膝頭難仲屈,針人即安康。

6.承山:承山名魚腹,揣腸分肉間。善治腰疼痛,痔疾大便難,腳氣並膝腫,輾轉戰疼酸,霍亂及轉筋,穴中刺便安。

7.太沖:太沖足大趾,節後二寸中。動脈知生死,能治驚癇風,咽喉並心脹,兩足不能行,七疝偏墜腫,眼目似雲朦,亦能療腰痛,針下有神功。

8.昆侖:昆侖足外踝,跟骨上邊尋。轉筋腰尻痛,暴喘滿沖心,舉步行不得,一動即呻吟,若欲求安樂,須於此穴針。

9.環跳:環跳在髀樞,側臥屈足取。折腰莫能顧,冷風並濕痹,腿胯連端痛,轉側重欷歔,若人針灸後,頃刻病消除。

10.陽陵泉:陽陵居膝下,外臁一寸中。膝腫並麻木,冷痹及偏風,舉足不能起,坐臥似衰翁,針入六分止,神功妙不同。

11.通裏:通裏腕側後,去腕一寸中。欲言聲不出,懊銥及怔忡,實則四肢重,頭腮面頰紅,虛則不能食,暴暗面無容,毫針微微刺,方信有神功。

12.列缺:列缺腕側上,次指手交叉。善療偏頭患,遍身風痹麻,痰涎頻壅上,口噤不開牙,若能明補瀉,應手即如拿。

十六、針灸詩詞

吾昔作【西江月】三首,揭示針法大要,曾經先師陳攖寧訂正。今披露於此:

其一

針灸治療疾病,著重氣與神經。

中醫氣兮西名經,破除空談迷信。

各種祖傳秘授,臨床運用不靈。

子午流註起紛爭,結果毫無憑證。

其二

首創新醫學派,何需墨守舊章。

七字手法最簡,勝過許多花樣。

務必小心謹慎,一字一法參詳。

進退撚搗彈探,技術後來居上。

其三

興奮誘導抑制,貴在調整機能。

全靠醫生識病情,配合自然安穩。

頭面不宜深刺,胸背也要謹慎。

體虛施灸健施針,用法臨時酌定。

師古人心無襲古人跡——論針灸中經絡和神經的關系

胡海牙

經絡學說,是針灸學的基本理論,古代在開課授徒、行醫臨床中,都以這套學說來指導。但經絡在肉體上並不能解剖出來,甚至也不能用科學儀器測出,所以一些人便否定經絡的存在。但如果用中醫的「氣」學說來解釋,經絡則是在治療中有著關鍵的作用。

在宋元戰亂年問,道人馬丹陽在缺少藥物的情況下,用針灸為難民治病,屢獲奇效。他將自己針灸的方法與心得,著成【馬丹陽天星十二穴治雜病歌】。用這十二個穴位就可以治療全身疾病,非常簡便,而且這十二個穴位都在手腳,一般只要按要求去紮,也不會出危險,所以自古不少人都在用它。這部歌訣稱「治病如神靈,渾如湯潑雪」,來形容治病收效之快是正確的。

我數十年的針灸體驗,當針入肌膚後,確會有種如湯潑雪一樣的效果,在針體與身體驟然相觸的一瞬,有一股交融生化的力量。所以這句話,是講治病如神的奧妙全在這股力量上。這股力量就是中醫學中所謂的「氣」。也是經絡學說的實質。

在建國初期,北韓有個叫金鳳漢的人自稱有方法能證明經絡的存在,並用自己的名字把經絡稱為「鳳漢體液」等名號,儼然是經絡學說的第二代宗師。這件事在醫學界引起很大震驚,當時世界上許多人都趕到北韓,專門向他學習證明經絡的技術,【人民日報】曾以整版的篇幅報導此事。中國也派了專門人員去學習。但這門證明經絡實存的技術,只有金鳳漢一個人能操作,而跟他學習的許多教授級的人物,在金鳳漢處時尚且能做得出來,一旦離開北韓,競沒一個人能做出來了。

當【人民日報】剛報導時,我的一個朋友拿來給我看,並讓我相信經絡是有名有實的。我當時對他說,我紮針灸不靠經絡穴位。我這樣講並不是否定經絡的存在。雖然經絡在解剖學上無跡可循,但當針入肌膚後,確能在針體上感覺得到某種物質的存在,在針灸學上稱之為「得氣」。從「得氣」的角度講,經絡又是存在的,並且在實際治療上,運用它也的確有效果。

但是我不滿足經絡的理論。在20世紀40年代,我開始用針灸治病,那時對經絡也是極盡研究的,臨床雖有些效果,但總覺不能令自己滿意,更別說像「渾如湯潑雪」般地迅速見效了。後來又用子午流註、靈龜八法等方法,醫療效果和以前的區別不大。從古代中醫典籍中,也沒有尋找出理想的答案。於是我也不打算再抱定古書尋找出路,想從其他的學科進行一些探索。

當時神經學剛創立不久,我便想從神經學著手研究。這時浙江醫學院陳同豐教授因為兒子天生聾啞,來到我的診所(杭州銀洞橋慈海醫室),欲向我學習針灸,為其子治療。我知道他對神經學有研究,便與他商議共同試驗神經在針灸中的作用。我白天門診,晚上到他單位的屍體解剖室,先向他講解針灸學,再讓他用屍體為我講解神經路線,並將當晚的研究結果套用在第二天的治療上。我又將在臨床中不能解決的問題,帶到解剖室中繼續研究。

經過一段時間的研究,我體會到針灸離開經絡不行,離開神經也不行。在臨床中,我可以做到,行針可視經絡穴位若無存,下針即有效果。

在針灸學中,直行的叫經,數有十二,橫行的叫絡,數有十五。但在這二十七道外,尚有奇經八脈、經外奇穴及阿是穴的說法。其中原因,【針灸大成】講得很妙:「聖人圖設溝渠,通利水道,以備不然,天寸降下,溝渠溢滿,當此之時,聖人不能後圖也。此諸經滿溢,諸經不能復拘也。」這說明,氣在人身上上下下,只用十二經、十五絡是說不通的。有了奇經八脈也似乎未能完全講透,故而便有經外奇穴、阿是穴的說法。

這與我的經驗是相同的,這也是我行針時視經穴若無的原因。

針灸的關鍵是得氣。經絡有分支遍布全身,而神經比經絡更細更多。經絡相當於氣,而神經相當於氣的導體,針灸則是刺激神經,將氣傳導到病竈部位,使體內與病竈處的氣達到平衡狀態而產生療效。此即中醫所謂「平則不病,不平則病」。

如果只有氣而無導體,則氣無法傳到病竈;如果只有導體而無有氣,則亦不會有效果。一個人死後,經脈俱無,但他的神經尚在,剛死時用針刺激神經,甚至局部還可活動,但時間稍長,也就沒有氣感了。經絡、神經,二者少一個就不會有療效。

曾經有兩個患者,都是軍人。一位在執行任務時小臂的臂神經叢被子彈打穿,整條手臂不能活動,當時找我紮針,想恢復手的功能。我得悉他手臂神經叢已斷,就告訴他是不會恢復的。他執意要紮紮看.我遂答應為他免費治療,結果始終未能治愈。如果以經絡理論,神經斷了。但手三陰經或三陽經尚且存在,應該是會有效果的,沒有效果,是氣無神經可透過造成的。

另一位軍人,由於外傷,其中一條腿被鋸掉已經多年,因為腰痛來治療。我給他針刺兩環跳穴時,他有觸電感直到腳底,當時腰就不痛了。據患者自述,他腿剛鋸掉時,在夢中尚有兩腿,後來時間久了,在夢中也就只有一條腿走路了。他驚訝地問我:他那條腿在夢中都沒有,為何一經針刺,不存在的腿也能有感覺直到腳底?我的回答是:因為他大腦裏的腿沒去掉。他另外一條腿的神經已斷,但針刺時人的感覺要先經過大腦皮層,而後再反射到病竈,在這過程中喚醒了他大腦對腿部的記憶。由此可見在針灸過程中神經的作用也是不可抹煞的。

但針針紮在神經上也不對,呆板地紮幾個穴位,跟開藥方似的也不對。我認為這都是沒有認識到活潑潑的「氣」。如果明白了氣,就可以知道經絡和神經同樣重要。

作個譬喻,經絡譬如電,而神經譬如電線,針灸所用的針如一個開關,針刺的手法則是掌握電流大小、開啟開關的方法。古人雲:「明於穴而手法不明,終身不醫一病。」只有透過針刺手法才能使電透過電線到達病竈。這兩者是缺一不可的(因為此文是專門探討經絡與神經的關系,手法暫且不談)。一般的針灸法,多是用某穴治某病,幾個穴位合起來會有什麽效果?如古書中的「青龍擺尾」手法,只是一左一右地搖,其效果便可達「其氣遍體交流」;再如頭部穴位很多,醫書上標明各有各的治療效果,但高明的大夫往往只用一個穴位便能紮出各種效果;而馬丹陽針法更是「三百六十穴,不出十二穴」。其中的道理何在?就在於神經、經絡與針刺手法的有機結合。我以前以為馬丹陽說的「指下有神功」是迷信,後來自己體會到了,才知道馬丹陽的十二穴治百病,不是那麽簡單。十二穴雖不見得真能治療一切疾病,但如果明白其中道理,行針時便可以視經穴若無存,而取得比較理想的療效。

針岀酸麻脹是基本的要求,但一個資深的醫生,不能一輩子這樣,應該再上一個台階。我把針灸劃分一下,一是外功,必須練指力,練功,達到巔峰的前輩可以一針外關,讓上肢三焦經脹很長時間,代表針法燒山火,再一個如時間針法,我曾經做過一例,一針讓受針者全身動起來,還有一種合理的配穴也會出現氣化反應,第三種要用心去針,基本不追求針感,平心靜氣,微微行針,患者很舒服,體會針感,不急不躁,心與心的溝通,然後氣化反應就會出現,就這麽簡單。 我們初學針,基本要求就是酸麻脹,要想氣感加強,進針疼痛小,達到更好的效果,要練指力,和練功,現在大部份人都這樣做,效果也可以,屬於外功。另外一種氣化針灸。有幾種方法,我說我熟悉的,常用的,不追求針感,細心體會針下的感覺,心態平穩,平心靜氣,有時他不是循經感傳,如針左側太沖,你的右肩會有酸沈的感覺,我做過好多例,大家可以試一下,既然有緣,我就把它奉獻出來,供大家試用,一起提高。針灸離不開穴位,他像一個熟睡的嬰兒,我們只要輕輕拍醒他。以下是我的體會,我在針灸時就怕驚醒這個穴位,很輕的行針,心中有一種懼怕感,如臨深淵,如待貴人,太沖穴在針之前我會先看,有沒有皮膚變色,皮疹,腫脹,再摸硬結,遇到一個愛生氣的人,結節如半個花生米大,壓痛。這些都是身體的語言,也是進入穴位的門戶,如果你不找這些,只能說有門你不走,偏要破墻而入,也能進去,效果也可以,但是魯莽了一點。穴位分層次的,當剛進皮的時候,心要平靜,會有一個脹感,守住別丟了,等一下,你的心裏要有一種如履薄冰的感覺,我的體會是針尖就在氣球上面下壓但不會穿破氣球,你就用這種力度,舉輕若重,慢慢探索,會有從旁邊劃過掉進空的地方的感覺,進入空間裏就是。提插撚轉隨便,劃圈也行,無所謂,你會覺得裏面空間很大,沒有手法,可以閉著眼睛體會那種感覺,而不必理會手中的針。 我發現太沖穴的時候,是做一個腰痛患者,五十多歲,腰痛怕涼,即使夏天也要睡熱炕,鋪三四床被子,針太沖,輕輕撚轉,數分鐘,腰先有一股涼風,排了約一二分鐘吧,變溫熱,舒服,留四十多分鐘,騎自由車往回走的時候,覺得掉了很多東西似的,身輕,當晚只鋪一床被子即可,做了五次,五年後,來治療頭暈的時候,問他,一直沒復發。濟南學習給司大姐針左太沖,氣先是同側循經上行,逐漸覺得對側肩有感覺,隨著行針,覺得整個人飄起來,在此期間我沒說一句引導的話,只是讓他鼻吸口呼,閉目體會,針一位同行,看到左太沖有皮疹,就在皮疹紮下去,輕輕撚轉,對側手出汗,排風,而同側手不出。其實啊,其他的穴位也可以這樣針。針過一個井穴少澤,上肢小腸經是溫的。這樣針灸病人根本不同,很舒服。凡是太沖穴的適應癥都可用,療效最快的是腹股溝疼痛,以及正中線旁開三寸的腰痛,紫癜性腎病一針太沖,可以讓患兒的尿液變清,從萎靡不振變得有精神,巔頂痛,婦科病女性小腹怕冷,婦科病在做的時候讓太沖和三陰交的針感到達腹部,溫溫的感覺,效果出奇的好。太沖穴這是第一層的針法,還有第二層,那就是在掌握第一層的基礎上,全神貫註,心靜,別讓周圍的環境幹擾你,註意力都放在針尖,人和針好像融合在一體,迅速找到那種空的感覺,稍微撚轉或提插一兩下就可以了,把針留在那裏。談自己對手法的看法,柔和的手法第一患者容易接受,第二氣是無形的,但它是實實在存在的,當它在沖擊經絡的時候,受針者會感到它的存在,就像我以前發的那個治療前列腺病例,手上取一個穴,行針時沒有感覺,過了二十多分鐘,出現那種難以忍受的氣沖感覺,如潮水般起落。谷氣來時徐而和,很溫柔的來了,我們就用溫柔的手法,把針加入到谷氣之中,給氣一個良性刺激;邪氣來時疾而緊,就是有時剛一下針,就覺得很緊,那我們就不要和它對抗,以柔克剛,慢慢的撚轉提太沖穴這是第一層的針法,還有第二層,那就是在掌握第一層的基礎上,全神貫註,心靜,別讓周圍的環境幹擾你,註意力都放在針尖,人和針好像融合在一體,迅速找到那種空的感覺,稍微撚轉或提插一兩下就可以了,把針留在那裏插,若患者喊痛,可以不動,或用手談一下針柄,逐漸就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