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養生

中風病(腦梗死)診療體會

2023-12-12養生

一、診斷

(一)疾病診斷

1、中醫診斷標準: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腦病急癥科研協作組起草制訂的【中風病中醫診斷療效評定標準】(試行,1995年)。

主要癥狀:偏癱、神誌昏蒙,言語蹇澀或不語,偏身感覺異常,口舌歪斜。

次要癥狀:頭痛,眩暈,瞳神變化,飲水發嗆,目偏不瞬,共濟失調。

急性起病,發病前多有誘因,常有先兆癥狀。

發病年齡多在40歲以上。

具備2個主癥以上,或1個主癥、2個次癥,結合起病、誘因、先兆癥狀、年齡即可確診;

不具備上述條件,結合影像學檢查結果亦可確診。 2、西醫診斷標準:

參照2010年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腦血管病學組制定的【中華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0】。

(1)急性起病

(2)局竈性神經功能缺損,少數為全面神經功能缺損

(3)癥狀和體征持續數小時以上

(4)腦CT或MRI排除腦出血和其他病變

(5)腦CT或MRI有責任梗死病竈。

(二)疾病分期

1.急性期:發病2周以內。

2.恢復期:發病2周至6個月。

3.後遺癥期:發病6個月以後。

(三)病類診斷

1.中經絡:中風病無意識障礙者。

2.中臟腑:中風病有意識障礙者。

(四)癥候診斷

1.中臟腑

(1)痰蒙清竅證:意識障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語蹇澀或不語,痰鳴漉漉,面白唇暗,肢體癱軟、手足不溫,靜臥不煩,二便自遺,舌質紫暗,苔白膩,脈沈滑緩。

(2)痰熱內閉證:意識障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語蹇澀或不語,鼻鼾痰鳴,或肢體拘急,或躁擾不寧,或身熱,或口臭,或抽搐,或嘔血,舌質紅、舌苔黃膩,脈弦滑數。

(3)元氣敗脫證:昏憒不知,目合口開,四肢松懈癱軟,肢冷汗多,二便自遺,舌卷縮,舌質紫暗,苔白膩,脈微欲絕。

2.中經絡

(1)風火上擾證:眩暈頭痛,面紅耳赤,口苦咽幹,心煩易怒,尿赤便幹,舌質紅絳,舌苔黃膩而幹,脈弦數。

(2)風痰阻絡證:頭昏目眩,痰多而黏,舌質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膩,脈弦滑。

(3)痰熱腑實證:腹脹便幹便秘,頭痛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質暗紅,苔黃膩,脈弦滑或偏癱弦滑而大。

(4)陰虛風動證:眩暈耳鳴,手足心熱,咽幹口燥,舌質紅而體瘦,少苔或無苔,脈弦細數。

(5)氣虛血瘀證:面色晄白,氣短乏力,口角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腫脹,舌質暗淡,舌苔白膩,有齒痕,脈沈細。

二、治療方案

(一)辨證選擇口服中藥湯劑、中成藥

中風病(腦梗死)急性期治療重在祛邪、佐以扶正,以醒神開竅、化痰通腑、平肝息風、化痰通絡為主要治法。

中臟腑

痰熱內閉證

治法:清熱化痰,醒神開竅。

推薦藥方:羚角鉤藤東加減。羚羊角粉沖、生地、鉤藤後下、菊花、茯苓、白芍、赤芍、竹茹等。

中成藥:灌服或鼻飼安宮牛黃丸、口服局方至寶丸等。

痰蒙清竅證:

治法:燥濕化痰,醒神開竅。

推薦方藥:滌痰東加減。制半夏、制南星、陳皮、枳實、茯苓、人參、石菖蒲、竹茹、甘草、生姜等。

中成藥:灌服或鼻飼蘇和香丸、口服復方鮮竹瀝液等。

元氣敗脫證:

治法:意氣回陽固脫。 推薦方藥:急予參附東加減頻頻服用,人參另煎兌服、附子先煎半小時等。

2.中經絡

(1)風火上擾證:

治法:清熱平肝,潛陽息風。

推薦方藥:天麻鉤藤飲加減。天麻、鉤藤(後下)、生石決明(先煎)、川牛膝、黃芩、山梔等。

中成藥:天麻鉤藤顆粒等。

(2)風痰阻絡證

治法:息風化痰通絡

推薦方藥: 半夏白朮天麻湯合桃紅四物湯合桃紅四物東加減。半夏、天麻、茯苓、橘紅、丹參、當歸、桃仁、紅花、川芎等。

中成藥:中風回春丸、華佗再造丸等。

(3)痰熱腑實證

治法:化痰通腑。

推薦方藥:大承氣東加減。大黃(後下)、芒硝(沖服)、枳實、厚樸等。 中成藥:牛黃清心丸等。

(4)陰虛風動證

治法:滋陰息風。

推薦方藥:鎮肝熄風東加減。生龍骨(先煎)、生牡蠣(先煎)、代赭石(先煎)、龜板(先煎)、白芍、玄參、天冬、川牛膝、川楝子 、茵陳、麥芽、川芎等。

中成藥:大補陰丸、知柏地黃丸等。

(5)氣虛血瘀證

治法:益氣活血。

推薦方藥:補陽還五東加減。生黃芪、全當歸、桃仁、紅花、赤芍、川芎、地龍等。

中成藥:消栓通絡片、腦心通膠囊、通心絡膠囊等。

3.常見變證的治療:

中風急性期重癥患者出現頑固性呃逆、嘔血等變證,需及時救治。

(1)呃逆

如呃聲短促不連續,神昏煩躁,舌質紅或紅絳,苔黃燥或少苔,脈細數者,可用人參粳米東加減(西洋參,粳米)以益氣養陰,和胃降逆。

如呃聲洪亮有力,口臭煩躁,甚至神昏譫語,便秘尿赤,腹脹、舌紅苔黃燥起芒刺,脈滑數或弦滑而大者,選用承氣東加減。生大黃(後下)、芒硝(沖服)、厚樸、枳實、沈香粉(沖服),以痛腹泄熱,和胃降逆。

如煩躁癥狀減輕,但仍呃聲頻頻,可予平逆止呃湯(經驗方)治療。炒刀豆、青皮、枳殼、旋覆花(包)、制半夏、枇杷葉、菜菔子,鮮姜以和胃理氣降逆。兼有氣虛者,可加生曬參。

(2)嘔血:

出現嘔血,神識迷蒙,面紅目赤,煩躁不安,便幹尿赤,舌質紅苔薄黃,或少苔、無苔、脈弦數者,可與犀角地黃東加減。水牛角(先煎),生地、赤芍、丹皮以涼血止血,或選用大黃黃連瀉心湯,還可用雲南白藥或三七粉、生大黃粉等鼻飼。如出現高熱不退,可給予紫雪散以清熱涼血。(二)靜脈滴註中藥註射液 1.中臟腑

痰熱內閉證:選用醒腦靜註射液靜脈滴註

痰蒙清竅證:選用清開靈註射液靜脈滴註

元氣敗脫證:選用參麥註射液或參附註射液或生脈註射液等具有扶正作用的中藥註射液靜脈滴註

2.中經絡

(1)可選用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藥註射液靜脈滴註。如:丹參註射液、丹紅註射液、川芎嗪註射液、三七總皂甙註射液、燈盞細辛註射液等可以選擇使用。 (2)辨證屬於熱證者,選用具有活血清熱作用的中藥註射液靜脈滴註,如苦碟子註射液等。

(三)針灸治療

1.套用時機:針灸在病情平穩後即可進行。

2.治療原則:按照經絡理論,可根據不同分期、不同證候選擇合理的穴位配伍和適宜的手法進行治療。治療方法包括體針、頭針、電針、耳針、腕踝針、眼針、腹針、梅花針、耳穴敷貼、灸法和拔罐等。

3.針灸方法 臨床可分為中臟腑、中經絡、采用傳統針刺方法辨證取穴和循經取穴。

主穴:肩髃、極泉、曲池、手三裏、外關、合谷、環跳、陽陵泉、足三裏、豐隆、解溪、昆侖、太沖、太溪;

閉證加十二井穴、合谷、太沖;

脫證加關元、氣海、神闕。

在選擇治療方案的同時,根據中風病(腦梗死)急性期常見癥狀,如吞咽困難、便秘、尿失禁、尿瀦留、復視、語言障礙等加減穴位。如吞咽困難可加翳風等,或采用咽後壁點刺等;尿失禁或尿瀦留可加針中極、曲骨、關元等,局部施灸、按摩或熱敷。可按照軟癱期、痙攣期和恢復期不同特點和治療原則選用不同的治療方法,如醒腦開竅針刺法、頭穴叢刺長留針間斷行針法、抗痙攣針法等。可根據臨床癥狀選用項針治療假性延髓麻痹技術、病竈頭皮反射區圍針治療中風失語癥技術等。

(1)醒腦開竅針刺法

治則:醒腦開竅,滋補肝腎,疏通經絡。

主穴:內關、人中、三陰交輔穴:極泉、尺澤、委中

配穴:吞咽障礙加風池、完骨、天柱;手指握固加合谷;語言不利加上廉泉,金津、玉液放血;足內翻加丘墟透照海。肝陽暴亢者,加太沖、太溪;風痰阻絡者,加豐隆、合谷;痰熱腑實者,加曲池、內庭、豐隆;氣虛血瘀者,加足三裏、氣海;陰虛風動者,加太溪、風池;口角歪斜者,加頰車、地倉;上肢不遂者,加肩髃、手三裏、合谷;下肢不遂者,加環跳、陽陵泉、陰陵泉、風市。中臟腑閉證加十二井穴(點刺出血)、太沖、合谷;脫證加灸關元、氣海、神闕。

操作:先刺雙關內關穴,直刺0.5-1寸,采用撚轉提插相結合瀉法,操作1分鐘;再刺水溝,在鼻中隔下向上斜刺0.3-0.5寸,用重雀啄瀉法,以眼球濕潤或流淚為佳。刺三陰交時,沿脛骨內側緣與皮膚成45°,進針1-1.5寸,使針尖刺到三陰交穴,用提插補法,使下肢抽動3次。刺極泉時,在原穴位置下1寸心經上取穴,避開腋毛,直刺1-1.5寸,用提插瀉法,以患者上肢抽動3次為度;尺澤屈肘成120°角,直刺1寸,提插瀉法,使前臂和手指抽動3次;委中采用仰臥直退擡高取穴,直刺0.5-1寸,用提插瀉法使下肢抽動3次。風池、完骨、天柱均針向喉結,進針2-2.5寸,采用小振幅高頻率撚轉補法1分鐘,使局部產生酸脹感。合谷針向三間穴,進針1-1.5寸,采用提插瀉法,使患者第二手指抽動或五指自然展開為度。上廉泉針向舌根1.5-2寸,用提插瀉法;金津、玉液用三棱針點刺出血1-2毫升。丘墟透照海穴約1.5-2寸,局部酸脹為度。每日針刺2次,十天為一個療程,持續治療3-5療程。

(2)項針治療假性延髓麻痹適應癥:假性延髓麻痹。操作方法:患者取坐位,取0.40×50mm毫針,取項部雙側風池、翳明、供血,刺入約1-1.5寸,針尖稍向內下方,施以每分鐘100轉撚轉手法各約15秒,留針30分鐘,期間行針3次後出針。再取頸部廉泉、外金津玉液、用60mm長針向舌根方向刺入約1-1.5寸,吞咽、治嗆、發音分別直刺刺入0.3寸,上述各穴均需快速撚轉行針15秒後出針,不留針。註意事項:饑餓、疲勞、精神過度緊張時,不宜針刺。年紀較大,身體虛弱的患者,進行針刺的手法不宜過強。

(三)病竈頭皮反射區圍針治療中風失語癥適應癥:中風失語癥。

操作方法:CT片示病竈同側頭皮的垂直投射區的周邊為針刺部位,用28-30號1-1.5寸不銹鋼毫針,圍針平刺,針數示病竈大小而定,針尖皆刺向投射區中心。得氣後以180~200次/分的頻率撚轉1-2分鐘,留針30分鐘,中間行針1次。配穴啞門、廉泉、通裏穴用平補平瀉手法。

註意事項:饑餓、疲勞、緊張時不宜針刺;有自發性出血或損傷後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針刺;出針按壓針孔。

4、治療裝置根據病情需要和臨床癥狀,可選用以下裝置多功能艾灸儀、數位經絡導平治療儀、針刺手法針療儀、特定電磁波治療儀及經絡導平治療儀、智慧通絡治療儀等。

(四)推拿治療

根據辨證論治原則,根據肢體功能缺損程度和狀態進行中醫按摩循經治療,可使用不同手法以增加全關節活動度、緩解疼痛、抑制痙攣和被動運動等。避免對痙攣組肌肉群的強刺激,是偏癱按摩中應註意的問題。按摩手法常用揉、捏法、亦可配合其他手法如彈撥法、叩擊法、擦法等。

(五)熏洗療法

中風病(腦梗死)常見肩-手症候群、偏癱痙攣狀態、癱側手部或同時見到癱側手、足部的腫脹,按之無凹陷,似腫非腫,實脹而非腫。可在辨證論治原則下給予具有活血通絡的中成藥為主加減局部熏洗患肢,每日1~2次或隔日一次。可選用智慧型中藥熏蒸汽自控治療儀。

(六)其他療法根據病情可選擇有明確療效的治療方法,如物理療法、香療法、蠟療法、水療法等。 (七)內科基礎治療

中經絡和中臟腑均采用內科基礎療法,參考2010年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腦血管病學組制定的【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0】。主要包括:呼吸功能與並行癥的預防和治療、血壓血糖的調整、顱內高壓和腦水腫、合並感染及發熱的處理原則與方法等。(具體內容參照指南原文)

(八)康復訓練

康復訓練內容包括良肢位設定、被動關節活動度維持訓練、體位變化適應力訓練、平衡反應誘發訓練、抑制痙攣訓練、語言康復訓練、吞咽功能訓練等多項內容。

(九)護理護理的內容包括體味選擇、飲食、口腔護理、呼吸道護理、皮膚護理、導管護理、血壓的調理與護理、並行癥的預防與護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