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養生

陽化氣、陰成形,高度概括了囊腫、結節、包塊、腫瘤的形成與化解

2024-08-13養生

用陰陽來對人的生命活動現象形象地解說,是中醫偉大的觀點,客觀地闡述了人的生老病死,以及疾病演變過程,也是在陰陽的相互依存、相互轉化過程。陽代表溫熱、運動、擴散等特性。陰代表寒冷、靜止、凝聚等特性。

在二千多年前的【黃帝內經】就說:「陽化氣,陰成形」。明代著名的醫家張景嶽也認為:「陽動而散,故化氣,陰靜而凝,故成形。」例如,有形的水在陽熱的作用下蒸發成無形的水蒸氣;而水蒸氣會在陰冷的條件下凝結成有形的水滴。 氣是無形的,形是有形的,氣和形會在陰和陽的作用下相互轉化。

囊腫、結節、包塊、腫瘤等作為一種病理產物, 中醫認為是由體內的寒濕、痰濁、血瘀等陰邪互結積聚一起而形成的至陰病理產物,可能是體內缺少了陽的氣化使陰氣長期積聚的結果。其根源在於氣化功能的失調。當陽氣充足、氣化功能正常時,體內的有形物質(積聚)得以順暢轉化和疏散;而一旦陽氣不足、氣化功能受阻,這些有形物質便會凝聚成塊,形成腫瘤,這就是陰成形的結果。

如果治療囊腫、結節、包塊、腫瘤,使用單純的局部手術切除方式治療,這些可能只是治標不治本,不久它可能還會反復發作重新生長出來。因為這些病理產物生成的原因根本就沒有消除。

中醫「陽化氣」,非常簡明扼要地把囊腫、結節、包塊、腫瘤這些積聚產物的消除要點——溫陽散寒、活血化瘀。既然這些寒性產物是「陰成形」的結果,我們就可以針對這些積聚引起的原因——陰寒,對應處理,就是以陽化氣、濕陽散寒、活血化瘀,不但讓陰寒物化掉,也徹底地清除了「陰成形」的原因。就是既治標又治本。

「陰成形,陽化氣」關鍵在於陽氣,陽氣足就可以將陰化掉,還可以防止陰的形成。人體的生命活動和疾病的生成、轉歸,其實就是一種陰和陽的轉換的過程。

「陰成形,陽化氣」在我們的中醫臨床診療中,始終圍繞著「陰陽」這個核心來進行辨證論治,透過陰陽調節來破壞疾病的構架,改變得病環境來入手調治疾病。舉一個例子,一個雙下肢水腫的病例,這並非簡單的體液積聚,而是腎經陽氣不足,寒氣過盛所致。當陽氣不足以化水為氣,陰寒便會凝結在腎經下段,形成水腫。此時,可以透過運用真武湯之溫陽化氣、利水功效,使體內環境恢復陰陽平衡。

再舉一個例子,甲狀腺腫、結節亦是如此。甲狀腺位於頸部的任脈上,甲狀腺的疾病多與任脈的陰寒之氣形成有關。如果任脈陽虛,氣化功能減弱,無法將該處的積聚氣化,濕痰瘀將在頸部形成腫塊。對於此類病癥,僅透過通經活絡或活血化瘀並不足夠,還需配合提升任脈陽氣,方能根治。對此,運用溫陽法治療陰寒證便顯得尤為重要。

再一個就說腫瘤,這明顯的陰性疾病,是長期的寒濕痰瘀等病理產物積聚形成,均與陽氣不足有關。只有三陰體質的人,其陽氣虛弱,無法有效抵抗陰邪,邪氣才會深入三陰,由表入裏,於體內陽氣最虛弱之處成形積聚,最終成為腫瘤。張仲景在傷寒論中把陰寒疾病分為三大類,就是 太陰病寒證、少陰病寒證和厥陰病寒證,無不透過溫經散寒、扶陽化瘀而治療此類疾病。

綜上所述,所有的「陰成形」的慢性病,大多與陽虛體質有關。當陽氣不足以抵抗邪氣時,外邪便會侵入機體,耗傷陽氣。久而久之,陽氣更加虛弱,而陰邪更加旺盛,聚整合濕、痰、瘀等陰氣物而形成病癥。治療這些「陰成形」的病癥,必須提升陽氣以化解陰寒,以「陽化氣」才是正確方向,而改變陽虛體質,也扶陽是關鍵。

「陽化氣、陰成形」的觀點不僅是中醫對生命活動的一種認識,更是一種對自然界和人體內部陰陽互動關系的深刻洞察。這提醒我們,在關註身體健康的同時,也要密切註意自然環境及變化對身體陽氣的影響, 保護陽氣,減少體寒,對防治疾病和保持身體健康非常重要。 最後提醒大家,以上觀點僅作參考,不作診療指導,如有相關問題請及時線下就醫,避免誤診誤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