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被稱為人體的「第二心臟」,人體的各臟腑都能在腳上找到相應的反射區。民間俗語有雲,熱水泡腳,勝吃補藥。尤其到了冬季,有些人的手腳開始變得冰冷,泡腳不但可以改善血液迴圈,強身健體,而且簡便易行,是較為安全、有效的養生方法。
中國傳統中醫自古就有「一年四季沐足」理論
春天洗腳,開陽固脫;
夏天洗腳,暑理可祛;
秋天洗腳,肺潤腸蠕;
冬天洗腳,丹田濕灼。
腳部貫穿了6條經絡、60多個穴位和70多個反射區。泡腳不僅具有改善局部血液迴圈、溫陽暖體的功效,而且還有助眠的作用。
健康泡腳五項註意
1、泡腳最佳時間
泡腳最好的時間應選在晚上9點鐘左右,這個時候泡腳最補腎。因為此時是腎經氣血比較衰弱的時辰,此時泡腳,身體熱量增加後,體內血管會擴張,有利於活血,從而促進體內血液迴圈。晚上泡腳還能消除白天神經的緊張感,讓勞累的腎臟得到休息,人也會感到更舒適。
2、溫度不宜過高
泡腳水溫以40℃-45℃為宜。水溫太高,不僅對心腦血管病患者不利,且容易破壞足部皮膚表面的皮脂膜,讓角質層幹燥甚至皸裂。可以先用手試試,糖尿病人保險起見,可以用溫度計做測量。
3、時間不要太長
每次泡腳的時間最好不要超過30分鐘,因為泡腳時人體血液迴圈和心率會加快,時間太長會增加心臟負擔。
4、泡腳之後按按摩
患有高血壓的人 ,泡腳時可以按壓湧泉穴、太沖穴(位於足背側,第一、二跖骨結合部之前凹陷處)以及行間穴(位於足背側,第一、二跖間,跖蹼的後方赤白肉際處),具有一定調節血壓的功效。
5、飯後半小時內不宜泡腳
吃完飯後,體內大部份血液流向消化道,如果飯後立即用熱水泡腳,本該流向消化系統的血液轉而流向下肢,日久會影響消化吸收而導致營養缺乏。因此,最好飯後半小時之後再泡腳。
泡腳水「加料」有功效
1、生姜驅寒
生姜在中醫上屬辛溫解表藥,有祛寒解表的作用,且毒副作用較小。現代醫學認為生姜能夠刺激毛細血管,改善局部血液迴圈和新陳代謝。怕冷、易手腳冰涼的人可用生姜泡腳。使用方法:取15—30克的生姜(約為中等大小的姜半塊),將其拍扁,放入鍋中加入小半鍋水,蓋上鍋蓋用熱水煮上10分鐘左右。煮好後,將全部姜水倒出,加入適量冷水至40℃左右(一般以不感覺到燙為宜)。泡腳時水要沒過踝部,最好邊泡邊搓雙腳。
2、艾草溫肺
艾草是性溫、味苦、無毒的一味藥。它具有回陽、理氣血、逐濕寒、止血安胎等功效,也常用於針灸,故又被稱為「醫草」。用艾草泡腳還能夠改善肺功能,對於患有慢性支氣管炎和容易咳白痰的人很有好處。使用方法:與生姜泡腳的方法相近,一般取30—50克(一小把)幹艾草煮水泡腳,煮法與煮生姜的相同。
3、桂皮消腫
桂皮,又稱肉桂、官桂或香桂,它與花椒都是家庭中常用的香料,二者都有溫腎陽的作用。用他們泡腳,對於因腎病引起的浮腫有較好的緩解作用。使用方法:用花椒和桂皮各15克(一小撮或一小塊)煮後泡腳,煮法與煮生姜的方法相同。連續用此法泡腳能夠起到一定的消腫作用。
4、鹽水殺菌
食鹽有很好的防毒除菌功效,而把食鹽放入熱水中,利用水中熱力,皮膚可以更好的吸收鹽水的防毒除菌成分,同時實作治療腳氣的功效。使用方法:在一個裝滿熱水的盆裏放入半杯至一杯鹽,浸泡雙腳20分鐘,堅持兩周後就有奇效。
六類人泡腳需謹慎
1、心腦血管疾病
用熱水泡腳會導致人體血管擴張,全身血液會由重要臟器流向體表,可能導致心臟缺血缺氧,心臟病患者會增加發病風險。
2、糖尿病足患者
糖尿病足患者皮膚脆弱,足部末梢神經出現問題,對溫度不敏感,很容易被燙傷,進而導致足部感染、潰爛,甚至截肢。
3、足癬等皮膚病患者
足部患有皰疹、濕疹等疾病的患者不要用熱水泡腳,容易造成感染。對於皮膚破潰的傷口,一定要敞開傷口,幹燥通風。
4、靜脈曲張患者
靜脈曲張主要是因為靜脈瓣膜功能不全,溫度的升高會增加局部血流量,但局部血流量的增加會加重靜脈回流負擔。
5、老人
老年人不宜長期泡腳,老人的溫度感覺比年輕人遲鈍,容易燙傷;泡腳時間過長會引發出汗、心慌等癥狀。
6、兒童
經常性給兒童泡腳會影響足部的神經、血管功能,使足底韌帶變得松弛,不利於足弓形成和維持,增加形成扁平足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