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養生

午睡後一杯茶,古人的松弛感這樣來

2024-05-23養生

立夏之後,暑氣漸升、白晝漸長,人們喜歡在中午分時小憩一會,下午的工作和學習就可效率大增。

古人也有午睡的習慣,在炎熱的午後或靠或臥,醒來飲上一杯香茗,是他們推崇的閑適生活,成本不高,幸福感卻可以拉滿。

814年,柳宗元被貶永州的第九年,南方夏季的濕熱,對出生在北方的他來說仍是一大考驗。這年夏天的一個午後,41歲的柳宗元坐在床榻上閑翻詩書,天氣悶熱,他把北墻的窗戶也開啟了。吹著有一陣沒一陣的穿堂風,聽著時停時續的蟬鳴,他靠在幾案上睡著了。不知道睡了多久,突然被一陣敲擊聲驚醒,柳宗元仔細分辨,原來是山裏的兒童們在竹林的那一邊敲擊茶臼,準備煎茶。

詩人所說的茶臼,是一種陶土燒制的茶具,內表面有連續的棱狀或網狀突起,可將茶葉磨細。現代人喝茶方式已經大大簡化,一沖一泡而已,茶臼用不到了;唐代人的飲茶程式要復雜得多,當時多喝「團茶」(即茶餅),泡制前,要先把茶團放在火上烤,香味散發出來後,再放入茶臼中研磨,之後才將細末放入壺中,慢慢煎制。

在暑熱的午後醒來,又將研磨茶葉的聲音寫入詩中,柳宗元當時最想要的肯定是一杯茶吧。他雖然沒有繼續寫下去,但此時無聲勝有聲,他接下來肯定會喊一聲:「上茶!」

相比貶謫永州時的柳宗元,閑居洛陽的白居易生活要舒適許多。「遊罷睡一覺,覺來茶一甌」,他午休醒來就有清茶服侍左右。824年,在柳宗元那場因搗茶驚醒的午休之後十年,白居易在東都洛陽的履道裏,購置了一處宅第。白居易對院落進行了精心設計,有池有竹、環境清幽,「池畔多竹陰,門前少人跡」,他人生的最後22年,多數時間是在這裏度過的。

64歲時的一個夏日,天氣炎熱,白居易在院中四處尋覓清涼,先在林中背陰的小樓上躲避太陽,又泛舟池上追逐涼風。直到正午分時,他感到腹中饑餓,才返回房中進餐。簡單的午飯之後,他又回到院中漫步,竹影搖曳、水聲潺潺,倦意不知不覺襲來。他就地鋪開竹席,在陰涼處開始了自己的午睡。睡到自然醒,侍者已經端來了茶水。這碗茶落肚,白居易覺得自己的眼睛和耳朵都醒來了,「眼明見青山,耳醒聞碧流」。他從竹席上起身,來到池邊,脫掉襪子,把雙腳放進流水中,感受陣陣清涼;又把頭巾解下,在微風中梳理自己的長發。看似不那麽雅觀,卻充滿松弛感。

午休之後喝的什麽茶?柳宗元和白居易沒有明說,但北宋詞人李之儀喝的是著名的「建茶」。福建建溪一帶出產的茶品質一流,陸遊曾稱「建溪官茶天下絕」。其中的「龍鳳團餅」,更是最著名的貢茶之一,就連皇帝也視若珍寶:「仁宗尤所珍惜,雖宰臣未嘗輒賜。」李之儀也曾品嘗過這種名茶,他在一首詩中詳細地還原了午睡之後煎制建茶的過程:

一天,午休醒來,李之儀捧腹閑坐。可能是睡得時間太長,他覺得耳目都很遲鈍,於是想起自己還珍藏了一罐建溪春茶,雖然不是龍鳳團餅那樣的上品,但也絕對算得上是好茶。首先是碾茶,他從茶餅上掰下一小團,放入茶碾中,細細研磨。茶因儲存已久,表面已呈褐色,但隨著茶碾將外壁破開,如玉璧般的內層顯露出來,這才是建茶的真面目。好茶怎能沒有好水相襯托?他「久聞城西角,有泉湛寒玉」,於是持著水瓶出門,大老遠汲來了甘冽的泉水。接下來就是煎茶了,將泉水和茶葉細末放入鐵壺,炭火烘炙,不一會兒就有蟹眼般大小的細密氣泡從壺底湧起,茶葉也隨之在水面上打旋。繼續煎制,茶湯漸濃,茶香也隨著水汽溢位來。等到茶湯煎好,李之儀為自己倒了一碗,細飲慢啜,芳香馥郁,不僅可消起床氣,甚至還能消愁,「一啜便超騰,庾愁空萬斛」。

明代的文徵明,喝的則是苦茶。一天午休後,他隨手拿起一本書,但睡意還未完全消退,原本喜歡的文章,現在讀來也全無味道。於是,他要來一壺又濃又苦的茶,斜倚在走廊的欄桿上,看清風拂過小院中新開的花,看磚墻的影子越拉越長。苦茶喝過幾杯,不光口裏有了味道,讀書的感覺也找回來了。

此外,北宋詩人孔平仲也喝過建茶,他認為此茶既能消渴、又能解煩:「建茶一杯午睡起,除渴蠲煩無此比」;蘇東坡喝過雪芽,他有「雪芽我為求陽羨」句,寫的是宜興出產的白茶;「蘇門四學士」之一的張耒喝過小龍團(小龍茶),他在【晚春初夏】中說:「睡足高檐春日斜,碾聲初破小龍茶。」

在古人看來,午睡和飲茶,不只是養生佳法,還是涵養讀書精神必不可少的兩大法寶。(紀習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