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養生

東漢丟了傷寒論,三國扔掉針灸經,唐朝遺失千金方,哪個更可惜?

2023-12-18養生

傳統中醫發展千百年間,積攢了無數經書、集註,不僅是中醫的寶庫,也是中華歷史和文化的見證,對中醫傳承、傳播有重大貢獻。

令人遺憾的是,我們現在所學的大部份中醫著作,很多早已失傳 ,是經後人撿拾遺珠,慢慢收攏、歸納、整理出來的,大部份是手抄本。中醫遺失過哪些重要醫書?至少有9部:

【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傷寒論】、【難經】、【脈經】、【諸病源候論】、【針灸甲乙經】、【千金方】、【千金翼方】

換句話說,我們現在流傳下來的中醫典籍,並非原著,只能是 「刪減版」、「縮略版」、「改動版」 ,即使是這樣,仍被傳統中醫的智慧折服,可見原著有多厲害。

中醫名著失傳有三個層次:

1、完全徹底消失,找不到了, 如【黃帝內經】姊妹版【黃帝外經】,以記載經方為主;還有華佗的【青囊書】,等等。

2、原著消失散落於民間,後人陸續收集整理碎片化的章節, 但已缺乏系統性、連貫性,等同於失傳,這種情況不少。

3、流失到國外,無法追回, 而且別國當成寶貝,也算是失傳了。

比如,中醫早期著作【黃帝內經】,600多年前就找不到了,後來居然在1820年被發現,是日本京都一個名醫在整理家傳古書時意外翻出,日本認定為「日本國寶」,並禁止向中國提供任何章節,連影印本都不許。

相比【黃帝內經】,有3部基礎級、神作級的中醫名著失傳,更令人惋惜和感嘆。

這3部中醫名著是:【傷寒論】、【針灸甲乙經】、【千金翼方】

1、【傷寒論】

很多人知道這部中醫巨著,但不知道我們現在用的是「縮略版」。該書原名叫【傷寒雜病論】,後世拆分為【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作者是「醫聖」張仲景,成稿於公元200年前後,約東漢末年。

【傷寒論】的地位無需贅述,在中醫界屬於殿堂級存在,「中醫十大名方」有一半出自該書。傳入日本後,至今仍長盛不衰。

張仲景籍貫河南鄧縣,曾任長沙太守,在如今看來是很大的官,「太守」約等於「省長」。不過,正史上找不到張仲景的名字。其實,太守在當時相當於「鎮長」,基層小官一個,沒什麽名氣,所以他的著作並沒能引起註意。

張仲景把【傷寒論】寫在竹簡上,後來去世了,竹簡流落民間,經過三國戰亂沖擊,直到西晉被太醫王叔和發現,王叔和是【脈經】的作者,出於職業敏感,立即開始整理,但也只是小部份,張仲景才逐漸被後人所知。

中醫巨著【傷寒論】命運多舛,即使是原著失傳,殘本整理不多,但已是難得的珍品。

2、【針灸甲乙經】

中醫除了以藥方為診病利器,其實還有針灸,在古代,針灸地位還略高於中藥。治病是先用針灸法,後用藥方調理。

針灸最早記載於【黃帝內經】,但真正統起來、強起來的是【針灸甲乙經】,該書是中醫最早系統的針灸學專著 ,作者是皇甫謐,成稿於公元259年,約在三國時期的魏國。圍繞該書,衍生了一批中醫著作。

【針灸甲乙經】強調「上工治未病」,共12卷,128篇,含病因、病機、病癥、診斷、穴位、施針、預後等內容,特別是經絡走向和穴位認定,令人嘆為觀止

2020年,哈佛大學研究團隊用現代技術,證實「足三裏」穴位具有治病和傳導的效果,從1990年代開始,針灸已在美國、歐盟有眾多粉絲,至今仍在流行。中國針灸療法,均遵循該書的「徒子徒孫」。

【針灸甲乙經】是價值在於把經脈學說和腧穴理論,還有診治方法全部有機結合起來,但遺憾的是,該書遺失於三國混戰,原著遺失,後人用很大代價才整理了小部份,非常可惜。

3、【千金翼方】

【千金翼方】是唐代「藥王」孫思邈的著作,該書是【千金方】的續集,相當於【千金方】的「修補程式版」,共30卷,含藥方、治法、理論等2900余條,成書於682年唐朝年間。

【千金翼方】不僅是【千金方】的補充,更重要的是,它收集整理了遺落民間的【傷寒雜病論】,是對傷寒論部份著作內容的復制。【千金翼方】也衍生出很多著作。

千金翼方+傷寒雜病論,成為唐朝對後世中醫的一大貢獻 ,不論是宋朝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還是金元四大家,明清醫學家,近代中醫,很多都受到【千金翼方】衍生著作的啟示。

不過,仍是戰亂原因,【千金翼方】遺憾遺失,散落民間,直到宋代才由林億整理校訂,形成宋版【傷寒論】,然後明代再次刊印,流傳至今。

【千金翼方】失傳,相當於同時遺失兩部中醫巨著,更令人惋惜。

不論是【傷寒論】,或是【針灸甲乙經】,還是【千金翼方】,它們的原著失傳,是極為可惜的,只能說是戰亂帶來的悲劇。而且,當時書籍主要用竹簡記載,紙張未問世或未推廣,或者沒有活字印刷術,讓這些瑰寶難以保存下來。

即使是這樣,透過學習殘本、縮小本,碎片化的中醫理論,已經讓我們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