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推薦

銀行股大漲,越漲越慌?

2024-08-07推薦

文 | 錦緞

滬指下破2900點大關,整個市場風聲鶴唳。銀行卻一枝獨秀,逆勢爆發,尤其是四大行近期幾乎天天重新整理歷史新高。

拉長時間看,年初至今,銀行暴漲27%,為申萬31個行業中漲幅最高的板塊,而同期Wind全A指數累跌11%,相當於跑贏大盤38個百分點,妥妥大贏家。

銀行逆勢大漲意味著什麽?

01 領漲之謎

有人說,銀行大漲是救市救出來的結果。從數據上看,這種說法並非虛言。

據一季度基金披露數據看,中央匯金增持華泰柏瑞滬深300ETF、易方達滬深300ETF、華夏上證50ETF、嘉實滬深300ETF、華夏滬深300ETF份額分別為457億份、158.7億份、156億份、169.9億份。按照一季度成交均價估算,中央匯金透過300ETF、50ETF累計增持超過3100億元。

一季度之後,伴隨著市場回暖,中央匯金在二季度增持ETF節奏放緩,不過仍有300億元。7月以來,市場持續下跌,中央匯金繼續增持,從滬深300ETF槽中成交突然放量能夠看出一些端倪。

7月24日滬深300ETF成交表現,來源:金融終端

上證50、滬深300第一大權重股均為銀行,分別占19.88%、13.14%,且銀行成分股排名相對靠前的包括四大行與招行。可見,銀行是救市最為受益的板塊。

並且,增持銀行有示範效應,對其他主力資金亦有引導作用,容易形成一股強大合力,抱團上漲。

從邏輯上講,銀行逆勢爆發並不是因為基本面改善帶來的,而是由於市場風險偏好低帶來的避險效應。

大盤跌跌不休,食品飲料、生物醫藥、電力裝置等成長板塊均持續下跌,深不見底,導致市場風險偏好遲遲無法得以修復。從基本面角度講,宏觀經濟經歷了一季度超預期表現後,在5月、6月便又迎來下行通道。對應到微觀企業上,業績表現繼續下探,亦是繼續調整的重要因素。

不少人認為,銀行估值低也是被主力資金選中的一個因素。在年初以前,中證銀行指數PB僅有0.52倍,處於歷史極低水平,僅比2022年11月創下的0.49倍高一些。如今,PB已經回升至0.59倍。

中證銀行PB走勢圖,來源:Chocie

中長期看,銀行PB估值一路走低,從邏輯上講也是合理的。因為宏觀經濟增速下移,銀行業業績也不可避免地跟隨下降。今年一季度,42家上市銀行營收下滑1.7%,撥備前利潤下滑3%,歸母凈利潤下滑0.6%。這已經是營收、利潤持續下滑的第10個季度了(中間有個別季度短暫回升)。

仔細想一想,過去很多時候銀行估值也很低,且出現大面積破凈,為何沒有獲得主力資金青睞,推動估值修復呢?

可見,銀行估值低並不是驅動大資金抱團銀行股的核心邏輯(很多行業也跌至了歷史新低,同樣沒有得到資金眷顧),市場風險偏好低引發避險效應、神秘力量救市被動增持銀行才是大漲主因。

02 內部份化

主力資金抱團銀行,也不是亂漲一通。年初至今,漲幅TOP5分別為南京銀行、成都銀行、交通銀行、農業銀行以及杭州銀行,漲幅均達到35%以上,而鄭州銀行、蘭州銀行卻逆勢大跌10%以上。

其實,幾個優秀的城商行、農商行(渝農商行、常熟銀行)都遠遠跑贏銀行板塊整體表現,背後有一定邏輯支撐。

這些地區性銀行大多處於中國經濟較為發達的城市,信貸業務表現可能會明顯優於全國大盤。此外,這些銀行發展速度不及國有行以及股份行,大多還處於靠資產規模做大做強的階段,後期還可依靠提升零售占比,來維持業績增長。

成都銀行便是其典型代表。看盈利品質。成都銀行2023年不良貸款率為0.68%,且較2018年下滑0.86%。這是所有上市銀行中最低的,甚至低過以資產品質優秀著稱的招行(0.95%)。

在不良壞賬率持續走低之際,成都銀行壞賬撥備覆蓋率卻持續攀升(註:這通常會被業界認為系隱藏利潤的表現)。2024年一季度,該指標為503.8%,而2016年時僅為155%。

五大銀行壞賬撥備覆蓋率走勢圖,來源:Wind

除成都銀行外,杭州銀行、南京銀行等城商行業績表現也遠遠超越銀行業整體表現,股價表現也大幅優於行業平均水平。

而過去被市場視為優秀成長股代表的招行、寧波反彈力度則中規中矩。主要源於業績從過去高增長過渡至低增長,乃至負增長,之前大幅溢價的估值持續收窄。

如今,招行、寧波PB為0.85倍、0.77倍,而成長性更好的成都銀行PB為0.83倍,杭州銀行為0.79倍,均位於上市銀行估值前5,給予的估值水平相對合理。

當然,42家上市銀行中也有一些城商行表現糟糕,包括鄭州銀行、蘭州銀行、西安銀行,股價持續新低。

其中,2022年以來,鄭州銀行歸母凈利潤持續雙位數下滑。最新不良貸款率為1.87%,是42家銀行中最高的,不良貸款撥備率僅193%,處於行業中下遊水平。並且,鄭州銀行亦是42家銀行中唯一不分紅的銀行,且已經持續4年之久。

03 越漲越慌越癢

在宏觀經濟承壓的當下,股票市場萎靡不振,債券市場卻走出了單邊大牛市。近期,即便在央行親自下場賣空國債的大背景下,10年期、30年期國債主力期貨價格仍在不斷重新整理歷史新高。

30年期國債期貨主力合約走勢圖,來源:Chocie

兩大金融市每場平均在反應一個現實問題:資金不願意冒險,更願意追求穩定收益。

其實,銀行越漲代表股票市場風險偏好越低,那麽股民、基民重倉的成長板塊很可能無法形成市場合力止跌企穩,回本之路更加遙遙無期。

截止今年一季度,公募基金(背後是基民,也一定程度上代表股民倉位狀態)重倉TOP3行業分別為食品飲料、生物醫藥、電力裝置,比例分別為13%、11.7%、10.8%。

2021年2月18日以來,食品飲料累計大跌超過55%,蒸發市值3.85萬億(白酒蒸發2.7萬億)。2021年7月以來,中證醫療指數累計大跌70%,已跌回2014年,蒸發市值3.76萬億。2021年11月23日以來,電力裝置累計大跌59%,蒸發市值4.5萬億(電池蒸發2.4萬億,光伏蒸發1.5萬億)。

以上三大成長板塊調整時間如此之長、調整振幅如此之深,遠超過去2015年、2018年股災的時候了。且三大板塊累計蒸發12萬億之巨,占到全市場規模縮水總額的近70%。

這導致投資信心受到重創,基民也形成了負面迴圈的贖回潮。

據長江證券統計,A股主動權益基金規模在今年二季度末回落至3.22萬億元,凈減少3102億元。剔除下跌引發被動縮水外,今年二季度存量基金遭凈贖回2634億元。這個規模在2005年以後單季度凈贖回排名第三,僅次於2015年三季度的8051億元和2024年一季度的2797億元。

主動權益基金規模走勢(2004-2022),來源:長江證券

其實,今年上半年基民主動贖回金額達到5199億元。贖回資金又去了哪兒?

上半年,股票型ETF增加了3591億元,但這並不是基民主動權益基金贖回後去加倉申買的,而是神秘力量救市大幅買入的(3400億,基本匹配)。可見,部份基民在持續多年虧損後,堅定離場,不玩了。

離場後,一部份資金必然分流到固收市場了。上半年,貨幣基金新增規模1.9萬億,債券基金新增1.57萬億。基民資金遷移,同樣反應了一個尷尬現實:避險求穩。

銀行股逆勢爆發,是場內大資金表達避險的一種方式。但這樣的抱團上漲,場內多數散戶恐怕也高興不起來,因為倉位壓根就沒在銀行上——2024年一季度,公募基金銀行持倉占比2.46%。

銀行越漲、越慌、越癢,風險偏好起不來,市場大幅走強短期或許仍是一種奢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