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推薦

一場跨越近80年的「特殊團圓」,成了!

2024-10-02推薦

「中國紅軍之鄉」的忠誠守護者

青山埋英骨,漫山皆忠魂。

「25048位元紅軍烈士埋骨於此,其中無名烈士就有17225位。留在他們墓碑上的,只有一顆永遠的紅星……」9月22日,記者跟隨開展日常帶隊巡防的四川省通江縣公安局沙溪派出所所長羅恩儒,走進大巴山深處的川陜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

四川省巴中市通江縣公安局沙溪派出所民警輔警為無名烈士墓碑描紅。張磊 攝

通江是一片英雄的紅色熱土。這裏是「川陜蘇區首府」,被譽為「中國紅軍之鄉」,當地懸崖峭壁間至今可見紅軍援筆擎刀、鐫石為語的紅色標語。紅色記憶回溯至1932年12月,紅軍從通江縣北兩河口入川,建立川陜革命根據地。當時總人口不足23萬的通江縣,有近5萬人參加革命,幾乎「家家有烈士、戶戶有紅軍」。

群山巍巍,松柏青青。伴隨著悠揚空靈的「思念曲」,一座座烈士墓碑靜靜矗立。羅恩儒告訴記者,陵園始建於1934年,是全國安葬紅軍烈士最多、規模最大的紅軍烈士陵園。

走近紅軍烈士集墓,羅恩儒停下了腳步:「這裏集中埋葬了7800多名紅軍英烈,集墓兩側安葬了40多名師團職以上將領。」記者看到,吳展烈士之墓位於一側,他1933年犧牲時僅32歲。

2011年,沙溪派出所民警輔警幫助烈士家屬「尋親」,促成了跨越近80年的「特殊團圓」。吳展烈士後人帶來家鄉的一捧土,在墓前種下了一株烈士生前最愛的蘭草。十多年來,所裏民警輔警每次巡邏經過吳展烈士之墓時,都會為蘭草澆水養護,告慰英靈。

四川省巴中市通江縣公安局沙溪派出所所長羅恩儒日常帶隊巡防。張磊 攝

沙溪派出所坐落於烈士陵園腳下。多年來,派出所民警輔警傳承川陜蘇區紅軍精神,在忠實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之路上,聆聽來自歷史深處的回響,不斷增強「你們鮮活在我們的記憶裏、我們守護在你們的事業中」的行動自覺,忠誠守護烈士陵園和轄區280余平方公裏土地、近5萬名群眾。

「多去烈士陵園走一走,要處處為人民、為黨做事。」這是沙溪派出所輔警徐楊常聽父親說的一句話。徐楊的父親正是沙溪派出所第一任所長楊明發,他見證了父親由「一塊牌子、一個民警、一間房子」開始的建所史。撫養徐楊長大的外婆,是民政局認定的失散紅軍。從小徐楊就聽外婆講述革命往事。

1996年,徐楊放棄外省入警機會,回到大山紮根鄉土,在沙溪派出所一幹就是27年,參與調解了3000余起群眾糾紛,成為深受村民信賴的「徐同誌」。如今,徐楊還經常攙扶父親回到所裏,給全所民警輔警講通江紅色故事和籌建派出所的往事。

紅色精神代代傳。接過革命先烈的紅色旗幟,沙溪派出所在烈士陵園內設立「紅色警務室」「紅色教育示範崗」,協調義務守陵的王建剛父子擔任「紅色義警」,聘請陵園解說員開設「紅色警務微課堂」。在日巡夜護烈士陵園的同時,民警輔警還研學川陜紅軍革命史,為遊客宣講紅軍故事。

四川省巴中市通江縣公安局沙溪派出所所長羅恩儒日常帶隊巡防,與身穿紅色義警馬甲的」義務守陵人「王建剛老人,共同守護川陜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張磊 攝

「羅所,過來坐坐噻」「不了,今天忙,老鄉們有時間來派出所喝茶,農康寶有事隨時打電話」……9月下旬,沙溪鎮王坪村秋色宜人,一棟棟川東北新式民居錯落在道路兩側綠蔭之中。五位圍坐在自家院壩曬太陽閑聊的村民,看見忙著巡邏走訪的羅恩儒,大老遠便打起了招呼。

陵園莊嚴肅穆,鄰村幸福祥和。羅恩儒說,王坪村是「紅區第一村」,也是全國鄉村治理示範村,每年前來開展紅色教育活動、祭奠紅軍先烈的人員達150萬人次。近年來,王坪村依托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發展「紅色旅遊+」,入選首批「天府旅遊名村」。革命老區煥新顏,沙溪派出所24小時不間斷給予保駕護航,村民的安全感、幸福感與日俱增,「有了派出所的貼心守護,我們村子生活越來越好。」大家說。

全國公安機關成績突出集體,全省第二批「楓橋式公安派出所」,全省公安機關優秀基層單位……自1982年建所以來,沙溪派出所賡續紅色血脈、傳承革命薪火,構築零距離服務群眾、多元化調解矛盾、全方位避堵保暢的「紅色立體防護網」,在轄區每個村社建立調解矛盾糾紛的「紅色驛站」,深耕紅色警務、鍛造紅色警隊,一路載譽前行譜新篇。

9月30日,第十一個烈士紀念日當天,沙溪派出所教導員嶽毅帶著兩個孩子再一次來到烈士陵園,一筆一劃為墓碑描紅。望向不遠處的「川陜忠魂」主題雕塑,嶽毅不禁感慨:「革命先烈從這裏出發,走出今日之中國。我們人民公安也從這裏走來,邁向新時代長征之路。」

看今日通江,一幅鄉村振興發展大美畫卷正在川陜蘇區革命老區徐徐展開。通江縣副縣長、公安局局長劉家峰眼神篤定:「紅色,永遠是通江公安人的忠誠底色。」

作者:譚廣濤 胡雪 景飛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