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推薦

河北邢台:觸摸鄉村振興的文化脈動

2024-03-16推薦

河北省邢台市,有3500年建城史,素有「五朝古都、十朝雄郡」之稱。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除了星羅棋布的古建築、古墓葬、古遺址、碑刻造像等文化遺存,以及散落在太行山區的160余個古村落,邢台市還積累了豐富的歷史文化——破釜沈舟、武松打虎、馮唐白首等近百條成語和典故,擁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4項、省級41項、市級53項,涵蓋戲劇、舞蹈、音樂、美食等多個方面。

如今,一股鄉村文化振興的潮流正在邢台大地風起雲湧。在邢台市委、市政府「文化興市」戰略的推動下,民間挖掘、保護、傳承鄉村文化的力量不斷壯大。深埋在鄉土中的文明記憶正在蘇醒、重塑、重生,為鄉村振興提供持久的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動力和產業振興力。

「喚醒」文化基因

鼓點一響,白幕一亮,一線,一偶,老懷調皮影戲劇藝術團的皮影戲又上演了,沙河市十裏亭鎮下解小學的師生們看得津津有味。

十裏亭鎮下解村有一個老祖宗留下的「寶貝」——皮影戲。沙河皮影起源於元代,後隨著明代皮毛商業的快速發展而逐漸興盛,民間藝術和班社的流動演出使老懷調、西調、平調等皮影班社發展起來。

隨著時代變遷,皮影曾一度沒落。村裏的年輕人大多外出謀生,表演皮影戲的人漸漸老了,演出團隊散了,皮影戲仿佛停留在人們遙遠的兒時記憶中。

「不能讓這門傳統技藝失傳!」2012年,下解村黨支部書記任進生和村「兩委」決定,籌集資金,成立皮影劇團,招收青年演員,充實新生力量。十多人的老懷調皮影戲劇藝術團正式成立。村委會免費提供的排練室和道具室,成為劇團的「陣地」。

老藝人們紛紛行動起來,他們口述劇目的唱詞,讓人記錄下來永久留存。他們還逐字逐句地指導唱腔,手把手地傳授打鼓、敲鑼、執桿等技藝。

「徒弟」們也全情投入、毫不松懈。「劇團成立十多年來,團員們每天都在堅持排練。大家都鉚足了勁,要把皮影戲發揚光大。」團長秦樂琴是皮影戲第十三代傳承人,他告訴記者,「我正在培養第十四代傳承人,希望能為大家帶去持久的歡笑。」

近年來,老懷調劇團的皮影戲走進了人們視野,學校、集市、民藝匯演、旅發大會等都出現了皮影戲的影子。2023年,劇團開展「皮影進校園」活動,演出了20余場。下解村還開發皮影戲道具、皮影戲衍生品等系列文創產品,投資300萬元建設皮影中心。

2021年5月,沙河皮影戲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計畫,標誌著沙河皮影發展走進了一個新的紀元。邢台市和沙河市在加強對皮影文化保護和研究的同時,以皮影非遺文化為核心打造「皮影小鎮」,將周邊的沙河市濕地公園、傳統村落、生態農業園等旅遊計畫連點成線,形成一條文化產業帶。

「紅色」是邢台市另一個特色。

在冊井鎮全呼村,村民們集資建成的烈士陵園裏,長眠著12名抗戰英雄。

「每年清明我們都會組織黨員和青少年學生來為先輩掃墓。」全呼村黨支部書記崔偉國說。

陵園外,以紅色精神長廊為主軸,串聯起初心廣場、黨史教育園、紅船驛站,讓人們設身處地感受到紅色文化的魅力。這裏曾經是馬會河邊的閑置荒灘地,全呼村積極開展生態整治,就地打造沙河市占地面積最大的黨建主題公園,與白莊範子俠將軍墓、全呼烈士陵園等紅色旅遊景點一起,組成一條紅色旅遊精品路線,充分發掘傳承紅色文化。

全呼村借此實作了華麗「轉型」。它曾是一個以工礦企業為主的村莊,如今吃上了旅遊飯,生態環境也不斷改善。2019年12月,全呼村入選第二批國家森林鄉村。

搭建農村大舞台

2023年12月27日,河北省邢台市襄都區晏家屯鎮石相村村民活動中心,喝彩聲、鼓掌聲此起彼伏、接連不斷。這裏正在舉行襄都區「四季村晚」暨文化賦能鄉村振興惠民演出,獨唱、河北梆子、豫劇、朗誦、舞蹈、器樂演奏輪番上演,好戲連台,將新年的氣氛烘托到了高潮。

近年來,村民家門口舉辦著一場場文化盛宴。

邢台四股弦、邢台梨花大鼓、隆堯秧歌、威縣亂彈都源於邢台。戲曲在邢台人的文化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也是鄉村文化振興的重要載體。

「梨花開,春帶雨;梨花落,春入泥……」在南宮市王道寨鄉孝昌村的文化廣場上,村裏的文藝愛好者在唱著京劇經典曲目【梨花頌】。

文化廣場占地7000平方米,是村裏籌措200多萬元資金高標準建設而成的。「我們身上的行頭也是村裏給我們配備的。我們現在唱起戲來,精神十足!」一位正在表演的村民告訴記者。

「鄉村文化歸根到底是農民的文化,要把話筒遞給村民,把舞台交給農民,發揮農民的主人翁作用,建立起強大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認同。」邢台市委宣傳部副部長薄國純表示。

南宮市還活躍著一支送戲下鄉的專業隊伍。南宮市戲曲藝術傳承中心成立於2015年12月,演職人員30余名,生旦凈醜,行當齊全,文武場配套。這是一個由原南宮市京劇團的老演員自發組建的演出團體。

帶著對戲曲的傳承和熱愛,中心成員們已誌願下鄉演出600余場。他們演出的內容包括傳統京劇折子戲【鍘美案】【白蛇傳】等,以及現代京劇【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20余劇目,再加上一些群眾喜聞樂見的小節目,廣受老百姓歡迎。

「正是因為有著這樣堅韌的民間藝術力量,傳統文化才生生不息。」南宮市委副書記付剛評價道。

繁榮文化產業

在保護中發展、在開發中保護,發掘文化的經濟內容,將其與農業、旅遊、教育等產業相融合,培育新產業新業態,打造鄉村振興新引擎。

2022年,在河北省公布的第一批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五個100」名單,沙河市新城鎮「葫蘆非遺小鎮」作為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重點計畫入選。

葫蘆非遺小鎮就像一個葫蘆版「迪士尼樂園」——建有葫蘆園藝長廊、葫蘆工藝品展廳、葫蘆菜肴主題餐廳、葫蘆別墅民宿、葫蘆美術繪畫館、葫蘆絲音樂館、葫蘆主題攝影館、葫蘆影視直播基地、葫蘆非遺博物館、葫蘆艾灸館等十大主題版塊,遊客可以制作葫蘆工藝品,穿上葫蘆娃服飾變身「葫蘆娃」,畫葫蘆、吹葫蘆絲、做葫蘆菜……在這裏留下難忘的記憶。

「2014年,我在15畝試驗田上種葫蘆、賣葫蘆,小有收獲。」新城鎮大學生村官崔剛毅回憶起自己的創業經歷,「但是,想長遠發展,就得做精深加工,做長產業鏈。」

在深入研究葫蘆文化和傳統工藝,大量開展市場調研後,崔剛毅決定在技術創新和文化創意上尋找突破口。

崔剛毅和他的團隊創新彩繪葫蘆工藝,透過烙畫、雕刻、針刻等技藝,把古文詩詞、民族戲劇、傳統節日、民間傳說等在葫蘆上活靈活現地呈現出來,產品銷路一下開啟了。

為進一步延伸產業鏈,2016年,崔剛毅建立葫蘆小鎮,目前已累計投資1000多萬元。

「等到公園建成,我們將形成種植、設計、加工、銷售、旅遊‘五位一體’的產業鏈,能夠帶動更多周邊勞動力,真正實作強村富民!」崔剛毅說。

燈籠,象征著闔家團圓、事業興旺、紅紅火火。

十裏亭鎮曹章村是遠近聞名的「燈籠制作專業村」,手工燈籠制作工藝至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早些年,這一文化資源並未被認識利用和充分挖掘。

改變發生在2018年,曹章村村集體成立了燈籠廠,把村民們組織起來,讓燈籠制作這一「指尖技藝」轉化為「指尖經濟」。

走進曹章村燈籠制作車間,流水線上婦女們幹得熱火朝天。她們熟練地將綢布套在事先制作好的燈籠架上,紅彤彤的燈籠在一雙雙巧手中初具雛形。另一邊,人們在燈籠頭部裝上燈籠桿,尾部裱上黃色的幸福穗,裝燈泡、打包裝箱,「大吉大利」「吉祥如意」「太平盛世」「五谷豐登」……一個個帶著吉祥寓意和美好祝福的燈籠,走進千家萬戶,營造出火紅、祥和的節日氛圍。

曹章村黨支部書記竇建學介紹:「我們開發了拉絲燈籠、羊皮燈籠、金條綢布燈籠、仿古燈籠等幾十個品種,產品銷往全國各地,年產值300多萬元。」

更重要的是,燈籠產業讓村民們足不出戶有活幹、有錢賺。「每天家裏的事忙清了,走幾分鐘就到了上班的地方,幹活熟練點兒的話,一天就能掙100元。」正在纏穗子的村民魏小綿告訴記者。

春節前夕,燈籠廠加班加點趕貨,以滿足節日市場。村民們用親手制作的燈籠,映照出紅火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