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推薦

原來,是我的問題?一張顯卡體積的華碩ROG NUC 970&760先發評測!

2024-05-21推薦

今年初的CES 2024上,華碩一次公布了全新的NUC14世代的全部產品線,這裏面最為矚目的,當然就是ROG首台NUC了:ROG NUC 2024!

然後就是等啊等......從年初的CES一直等到5月,ROG NUC 2024的進一步訊息才姍姍來遲,終於確定了兩個型號,ROG NUC 970和760,這次來一起測了!

先說結論

ROG NUC是目前最優秀的Core Ultra獨顯迷你主機 ,即使是擴大到所有迷你主機產品中,也是最出色的那一檔,這點當之無愧。不論是硬體設計還是綜合體驗上,這台2.5L體積的主機都是極為優秀的——最出色還數噪音和散熱表現,這個體積下做到了「比遊戲本安靜強大,比ITX小巧可靠」,出色地平衡了體積、效能、體驗、可靠性甚至擴充套件能力,是一台真真正正的無短板「水桶機」。

當然,缺點也同樣突出——貴!不過我覺得這不是ROG NUC的問題,是我的問題[捂臉]:ROG NUC 970的先發價格高達14999元,ROG NUC 760的先發價格也有11999元,如果單純從效能角度出發,這個價格上有太多太多更好的選擇,確實不便宜。然而PC也不是就靠CPU加記憶體硬碟顯卡就能跑起來的,考慮到產品體積、使用體驗、效能釋放乃至逼格檔次上,ROG NUC都是目前最好的PC選擇之一!

產品規格

首批ROG NUC一共有兩個型號,分別是ROG NUC 970和ROG NUC 760,顧名思義,就是Ultra 9 +RTX40 7 0和Ultra 7 +RTX40 6 0兩個組合,比較直觀,970款是Intel Core Ultra 9 185H搭配32GB記憶體,1TB SSD,顯卡是GeForce RTX4070 Laptop,760款就是Intel Core Ultra 7 155H搭配16GB記憶體,512GB SSD,顯卡則是GeForce RTX4060 Laptop,其余的配置一模一樣,都是兩根DDR5 SODIMM插槽,3個2280 PCIE 4.0 M.2插槽,眾多的介面,以及最重要的,僅僅2.5L的體積——做個對比,RTX4090FE/4080FE顯卡的尺寸是304×137×61mm,大約是2.54L體積,而ROG NUC不含支架的尺寸只有180×270×50mm,才2.43L,就算加上那個330W的大板磚電源,體積也差不多就一張旗艦顯卡那麽大!

至於先發價格,ROG NUC 970定價15999元,先發優惠1000元為14999元;

ROG NUC 760定價12599元,先發優惠600元為11999元。

說實話,這個價格是真的貴,但是這個體積下,這個配置這個效能,除了它,一個能打的都沒有!

比如之前就有某廠出過RTX4070的迷你主機,ROG NUC剛公布的時候我也仔細研究過,看起來很猛,體積還比ROG NUC小不少,1.7L 900g,也確實便宜,32GB+1TB版本9000出頭,看起來足足比ROG NUC 970便宜三分之一?

仔細研究過後就發現,根本連和ROG NUC 760打的資格都沒有:這個主機其實是筆記本「砍頭」版本,而且還是大量縮水的版本!1.7L、900g的重量意味著散熱系統非常單薄,用料也比較「精簡」,對比之下ROG NUC不含底座重達2.6kg,接近3倍,體積只大了0.8L不到,差到哪裏去了?記憶體也是板載不可延伸的LPDDR5 5200,連SODIMM插槽頻率都不如;電源介面卡也只有230W,一下就限制死了效能上限了,整機最大功耗只有140W,其中顯卡最大95W,整機功耗才和ROG NUC顯卡的功耗相當,殘血的不能再殘了,更何況本來就是遊戲本主機板改的,散熱系統依然是遊戲本那一套,遊戲本的滿載噪音,用過的都懂吧!

因此毫不誇張的說,作為正統的獨顯迷你主機,而不是那些筆記本主機板改的糊弄貨,ROG NUC就是當之無愧的第一!

產品開箱

首先來看看酷炫的外包裝!兩個版本都是濃濃的ROG風格包裝,除了正面的型號差別之外,其他的都一樣:有一個紙質的封套,裏面是一個磁吸的硬質對開門盒子,逼格拉滿!

包裝內部上層就是ROG NUC本體,下層是豎放支架和電源,以及部份文件,一共是這些東西:

除此之外還有兩個純黑色的空「白」燈板,以前NUC的燈板也繼承下來了,而且這次還直接給了兩個可以DIY的空白燈板!只需要在黑色板子上陰刻出需要的圖案就可以了。

除此之外還有個Core Ultra的貼紙,根據版本帶的是Ultra 9或者7的,但是沒有NV貼紙,哈哈哈哈

電源是群光的330W大板磚,其實和上代蝰蛇峽谷一樣的,目前GaN技術還沒有在200W以上的DC電源中普及(實際用上了效果也一般,太熱),因此目前業界還是只能用這種板磚解決方案......

新版的豎放支架非常小巧,又十分穩固,還帥氣,ROG穩!

ROG NUC本體,實在是太帥氣了!非常有ROG風格的外觀設計,而且重量非常紮實相當壓手,足足5斤多,可見內部用料之厚實。外殼為了造型是磨砂塑膠材質的,內部另有整體的金屬框架,強度完全不用擔心,極其堅固,畢竟NUC的可靠性是遠遠吊打ITX和筆記本的。

前置介面是SD讀卡器、倆USB-A 3.0、耳麥混合口以及開關。這個SD讀卡器其貌不揚但是相當生猛,是非常超前的SD Express 8.0規格,走的是PCIE NVME協定,最高速度可以到PCIE 4.0 X2的4GB/s,尷尬的是目前沒有實際SD卡產品出現......過於超前了。好在還支持主流的UHS規格SD卡。

後置介面保持了NUC一貫的豐富設計,分別是兩個USB-A 3.0,兩個2.0,2.5G網口,雷電4(支持從核顯出來的DP 1.4a),走獨立顯卡的HDMI 2.1FRL和兩個DP 1.4a,還有電源輸入口。

底部和周邊是大面積ROG風格的開孔,相比蝰蛇峽谷的進風能力大大加強。

雷電口上面那個小開關是側板卡扣,撥動一下就可以簡單地取下側板更換燈板,但是要進一步更換記憶體硬碟什麽的,就得擰松底下那個固定螺絲了,不過也就只需要這一個螺絲,其他都是免工具的,保留這一個螺絲也是安全需要。

另一邊側板可以隱隱看到下面的大眼睛燈板,預設開機是ROG紅,也可以用奧創換成炫酷的RGB:

看一下燈光效果,玩燈這塊,ROG沒輸過!

為了照顧記憶體散熱,側板還專門給記憶體留了個散熱孔,不過對於32G和48G單條這種雙面記憶體,最好還是上個散熱片。

和常見的物品以及上代蝰蛇峽谷對比下,由於ROG NUC更加細長,實際占用面積遠比蝰蛇峽谷要小,更加接近傳奇的冥王峽谷的身材,像是一本書一樣:

底座也大大最佳化了,占地面積更小,更穩固而且更帥氣,還不會遮擋進風。

最後還得介紹一下另一個參測選手:金士頓Fury Impact DDR5記憶體和KC3000 SSD,因為ROG NUC 760內建的是16G(8G×2)記憶體,而DDR5記憶體8G單條Bank不足效能發揮有影響,為了對比760和970的效能差別統一換成了金士頓的這對記憶體,這是市面上不多的 低延遲筆記本記憶體 ,普通的筆記本DDR5 5600記憶體JEDEC標準是C46,而金士頓Fury Impact DDR5是C40,延遲低了10%,而且不需要XMP就可以使用,理論上效能會更好一丟丟......

SSD則是2TB KC3000,760帶的512G真不夠用啊,測試遊戲都不夠裝......

另外為了測試這個目前最先進的SD卡讀卡器,也一並借來了目前最快的SD卡之一,金士頓CANVAS React Plus 128GB SD卡,在UHS-II下可以到300M/s讀取,280M寫入的速度,然而這部份不幸翻車:目前ROG NUC的SD讀卡器暫時只支持UHS-I的100M/s速度,UHS-II理論上是支持的但是目前還不行,更快的SD Express 8.0傳說中的4000M/s的速度也根本找不到實物(看到威剛釋出過SD Express 7.0卡但是沒見過賣)......難道這就是太先進的代價?這部份BUG已經送出給華碩看後續能不能修復了,SD讀卡器效能測試只能遺憾跳過了。

區分UHS-I和II的卡很簡單,有兩排金手指的就是UHS-II,一排的就是UHS-I或者更低速的卡,而SD Express也是兩排或者三排金手指的,物理結構一樣,ROG NUC的SD 8.0讀卡器裏肯定是有這兩排金手指的讀取結構,就看固件上怎麽相容了:

內部詳解

既然都是免工具升級設計了,那不拆一下怎麽對得起自己?!先來看看記憶體硬碟區域!

撥一下雷電口上面的卡扣就可以取下燈板層的罩板了,這部份不需要任何工具:

再拆就需要用一下螺絲刀了,擰松保險螺絲,不用擰掉,再側推一下就可以拆掉燈板層了(還得拔掉燈的線),配置調整就在這一層:

燈板這層也是ROG NUC內部框架的一部份,實在是太紮實了,差不多0.8mm厚的鋼板,光這一層殼子估計都比那些塑膠垃圾迷你主機重了......

一共有3個2280 PCIE 4.0 4X的M.2介面,全部都是直連CPU而且是免工具安裝,好評!另外還有兩根DDR5 5600記憶體插槽,官方支持到32GB×2,我試了下48GB記憶體也完全沒問題,但是裸條散熱壓力有點大,官方的說法是48G記憶體沒有經過散熱驗證,個人理解雙面記憶體還是得加個記憶體散熱片穩一點。

果然換上黑色的Fury記憶體和KC3000才更和諧嘛!!!

無線網卡在M2_3插槽下面,規格拉滿的AX1690i,目前最電競的無線網卡,不知道新的BE200能不能用。

然後就是探秘一下主機板背面了,這塊當然不是免工具的,但是也比較容易拆,主機板上都標記著12345幾個固定螺絲,直接擰掉就可以看到散熱面了,可維護性非常高。

可以看到ROG NUC用了一片差不多管穿主機板長邊的厚實鰭片來散熱,搭配兩把12V 1A、12W的超強渦輪扇排風,這倆風扇是對置設計,一個順時針轉一個逆時針,減少亂流和噪音,而且還可以低溫停轉——這下足夠靜音了!

整個散熱器是純銅打造,差不多一斤重,鰭片密集做工精致,出風口還專門進行了黑化,並且還有輔助散熱片和導熱墊。

拆掉散熱片可以看到原來是一塊巨大的均熱板,主要就是給顯卡服務,完整地照顧了核心+視訊記憶體+供電,而CPU主要靠兩根純銅粗熱管來導熱......這待遇差太大了吧餵!不過如今的CPU都積熱,散熱0瓶頸不在散熱器上主要在CPU內部,這部份也沒啥好辦法,哪怕上液金也只能緩解一點,還會帶來泄露的隱患,考慮到ROG NUC推薦是豎放使用,沒有上液金也是正常的,而且MTL這代的CPU耐溫提高到了110度......其實半導體元器件要比想象中的耐熱多了,只要不壞不用擔心溫度。

然後就是ROG NUC主機板的真身了,970和760除了CPU和顯卡芯片不一樣,其他的用料完全一樣,十分厚道,這是一塊正兒八經的專為迷你主機設計的主機板,絕不是那種遊戲本主機板改迷你主機的那種糊弄貨。根據資料,這塊主機板采用了誇張的12層PCB——這麽大面積的12層PCB,光裸板成本就爆炸了,畢竟NUC原本就是商業級產品,追求的就是可靠性穩定性,這些看不見的地方都是猛下料的!

效能測試

這部份內容其實沒什麽神秘的,畢竟ROG NUC的核心配置也不是什麽稀有產品,只要看一下實際的效能釋放就知一二了:

ROG NUC 970,Ultra9 185H CPU最高115W,持續負載最高85W;RTX4070 GPU最高140W,持續負載140W;整機持續負載185W;

ROG NUC 760,Ultra7 155H CPU最高115W,持續負載最高85W;RTX4060 GPU最高130W,持續負載130W;整機持續負載175W。

整體來看,顯卡的功耗給得滿的不能再滿了,要知道桌面上的RTX4060功耗才一般給到115W!移動版RTX4070對標的桌面4060TI顯卡功耗一般是160W,ROG NUC 970給到了140W僅差20W,而且移動版RTX4070的規格要比桌面4060Ti要高(4608 vs 3452 sp),不過測試中發現ROG NUC 970的顯卡效能被封印了一部份,大概是用的vbios比較老,沒有更新今年4月左右NV出的那個新版本,導致效能偏低了一點,希望後續華碩盡快推出新BIOS修復這個小bug。

先來看看驗明正身:

ROG NUC 970

ROG NUC 760

接下來就直接放成績了,相比同配置的遊戲本,ROG NUC的成績還都高一點點,畢竟迷你主機的散熱規模遠不是遊戲本可比的!

ROG NUC 970理論效能:

ROG NUC 760理論效能:

而在遊戲效能方面,1080P這樣的分辨率就不說了,顯卡負載都拉不上去的,ROG NUC 970可以輕松拿下2K,4K的話搭配DLSS品質檔就差不多可以4K 60,像2077這種要求比較高的DLSS平衡+幀生成也輕松拿下,現在超過4070的顯卡大多數都去跑AI幹活去了,不開光追的話4070真的差不多通吃遊戲了......畢竟桌面版4070就有3080效能了,移動版也差不多3070TI水平,等更新了新版BIOS,再加上拉滿的功耗,這配置現在玩個遊戲還不是輕松?

而ROG NUC 760相對於970要低10%左右,用在目前主流的2K高刷顯視器上也沒啥問題,主要還是970暫時沒更新vbios,如果更新了效能差距會拉大到20%左右,這個效能差距下,兩個機器相比,還是760更劃算點。

溫度和噪音:

這兩台機器,最讓我意外的是強悍的雜訊表現, 增強模式下兩台機器滿載都只有41-42db左右 ,比不少極限體積的ITX主機都強,標準模式功耗略低一丟丟(10-20W)但是噪音只有40db!要想達到這個噪音水平,至少得是10L以上的MATX機型了,至少這個噪音水平,是打死遊戲本也做不到的水平,畢竟遊戲本那個噪音,用過的都懂......這方面ROG NUC的使用體驗,絕對是迷你主機裏最強的一檔!

ROG NUC 970增強模式下雙滿載時,CPU維持在45W,溫度只有79度,GPU拉滿140W,也只有77度左右,距離側板ROG LOGO 10cm處雜訊計度數只有42db,非常優秀!

ROG NUC 760表現和970類似,不過顯卡溫度稍低點,畢竟滿載低了10W,噪音也低了一丟丟,41db左右:

總體來說,ROG NUC在這個體積下的綜合使用體驗,確實是有兩下子的!至於總結,在最上面↑↑↑↑

最後送上一張圖:ROG NUC比顯卡還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