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三学(一)——【瑜伽师地论】笔记(八七八)

2024-07-11文化

瑜伽师地论 卷第二十八

弥勒菩萨说

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本地分中声闻地第十三

第二瑜伽处之三

云何为学 谓三胜学。一 增上戒学 增上心学 增上慧学。云何增上戒学 谓安住具戒等,如前广说 是名增上戒学。

品类建立的第五部分内容,讲的是「学」。【披寻记】中解释,「三学方便唯圣教有,不共外道,是故名胜,亦名增上。」这三种能够证得圣道的学方便,唯独只有佛法中才有,是不共于外道的,所以叫作「胜」,也叫作「增上」,分别是增上戒学、增上心学、增上慧学。「增上戒学」是指前面讲的,「安住具戒,坚牢防护,别解律仪,轨则所行,皆得圆满。于微小罪,见大怖畏,受学一切所有学处,是名戒律仪。」

云何增上心学 谓离欲 恶不善法,有寻有伺离生喜乐 入初静虑 具足安住,乃至能入第四静虑 具足安住 是名增上心学。又诸无色 及余所有等持 等至,亦皆名为 增上心学。然依静虑 能最初入圣谛现观 正性离生 非全远离一切静虑 能成此事,是故静虑最为殊胜 故偏说为增上心学。

「增上心学」,指的是远离欲界的一切烦恼,远离恶不善法,修习有寻有伺,离欲生喜乐,证入初静虑。「具足」是指具足五支,寻、伺、喜、乐、心一境性,圆满成就初静虑。乃至能够证入第四静虑,具足舍清净、念清净、不苦不乐受、心一境性,圆满成就第四静虑。

还有无色界的四空定,以及其余的所有「等持」,空、无相、无/愿等三摩地,还有「等至」,五现见三摩钵底、八胜处三摩钵底、十遍处三摩钵底、四无色三摩钵底、无想三摩钵底、灭尽定等三摩钵底,这些都叫作「增上心学」。但是只有依靠无漏的根本静虑,才能在最初的时候证入圣谛现观,成就无我的智慧。如果远离了一切的静虑,是不能成就这件事情的,所以无漏的根本静虑,是证得圣道最殊胜的助缘,所以才仅说四种静虑是增上心学。

云何增上慧学 谓于四圣谛等 所有如实智见 是名增上慧学。

「增上慧学」,指的是在无漏的根本静虑中,观察思维四圣谛法,观察苦、空、无常、无我,所得到的真实智慧和见地。真实地观察到诸行无常、所受皆苦、诸法无我,这都是圣人的真实境界,并非是依靠凡夫的分别思维得到的。对凡夫而言,这样的智慧是不可思议法。

问:何缘唯有三学 非少 非多?答:建立定义故,智/所依义故,辨所作义故。建立定义者 谓增上戒学。所以者何 由戒建立心一境性,能令其心 触三摩地。智所依义者 谓增上心学。所以者何 由正定心念一境性,于所知事 有如实智 如实见转。辨所作义者 谓增上慧学。所以者何 由善清净若智 若见,能证究竟诸烦恼断。以烦恼断,是自义利 是胜所作 过此更无胜所作故 由是因缘 唯有三学。

是什么原因,只有三种学,不少也不多呢?一是因为「建立定义」,由持戒清净才能建立心一境性,或者说持戒清净是前提,有了这个前提,才能够在其上建立心一境性,也就是证得禅定。二是因为「智所依义」,由证得禅定,证得了无漏的正定,才能够产生如实的智见,产生无我、毕竟空的智慧。三是因为「辨所作义」,由之前所得到的如实智见,依此才能够证得究竟断除一切的烦恼。

烦恼断除了,这是属于自我的义利,自己成就了最殊胜的事情,再没有能够超过这种殊胜的事情了。由这样的三种因缘,所以只有增上戒学、增上心学、增上慧学三无漏学。依靠这三种学方便,就能够证得圣道。

瑜伽师地论 声闻地讲录 南怀瑾选集全集 太湖大学堂丛书
¥48
精选
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