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中世纪英国喜剧发展情况,为何改编自宗教的连环剧成了主流

2024-01-03文化

文|峰哥

序言

英国盛行于14、15世纪的连环剧是中世纪宗教剧的一种重要类型。

从起源上看,连环剧从严肃的拉丁文教堂仪式剧发展而来,从表现内容看,连环剧主要展现从上帝创造天地万物到末日审判的圣经故事。这些故事在基督教文化语境中,是人类堕落与得拯救的历史故事,是关乎人神关系的历史,其所讲述的事件和叙事情绪都是庄严、崇高和严肃的。

这些故事作为「戏剧行动」决定了宗教剧的悲剧性特征,但笔者认为,连环剧在世俗化、大众化发展过程中,更多地融入了喜剧的特征,主要体现为喜剧性场面设置与喜剧性格刻画等方面,连环剧通过这些诙谐可笑的表现形式,使其庄重深刻的神学主题得到有效实现,从而形成了「寓庄于谐」的喜剧艺术风格。

剧中喜剧性场面设置和喜剧性格刻画并不是相互分离的,有时候是同时存在的,这里的区分只是为了论述的方便。

一、喜剧性场面

作为在宗教节日期间上演的一种戏剧类型,连环剧担负着戏剧的两种基本功能—大众娱乐和宗教教诲,而为了有效地实现宗教剧的教诲功能,吸引观众的兴趣成为连环剧的关键点。

为此,连环剧首先在圣经故事的基础上,设置了大量的喜剧性场面,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喜剧性场面出现在大洪水的故事以及牧羊人朝拜圣婴的故事中。

威克菲尔德连环剧第13个戏【第二个牧羊人的戏】中,其中一个牧羊人还用女声模仿起自己的妻子唱「我们的父」的歌。拙劣的模仿本身就是喜剧动作,加上业余演员的不专业演出,这个滑稽的歌唱场面笑料倍出,总是让观众捧腹不止。

除了增加牧羊人歌唱的喜剧性场面外,威克菲尔德连环剧【第二个牧羊人的戏】还增加了英国民间传说中的偷羊贼麦克及其妻子的喜剧性行动。

麦克一上场就引起了观众的兴趣,他衣着极其夸张,舞台提示说「他的衣服外面罩着斗篷」。

我们知道,斗篷的袖子极其宽大,便于藏匿偷来的东西,熟悉英国民间故事的观众看到这个装束马上会认出麦克,并对麦克接下来的行为心照不宣,包括接下来牧羊人夺取麦克斗篷以及后来麦克拿着自己的斗篷向牧羊人证明自己清白的行为,观众也会对此发出会意的笑声。

除了衣着夸张奇特以外,麦克为了表明自己是来自伦敦的官吏,还故意拿腔拿调,操着不熟练的伦敦口音。但是这个偷羊贼并不让人作呕,而是一个滑稽可笑的喜剧人物。

在偷羊成功以后,该剧使用了误会、夸张、讽刺和双关等多种手法营造了一系列喜剧场面,如麦克的妻子吉尔扮作产妇,将偷来的羊当作新生的婴儿,当被三个牧羊人识破真相后,仍然狡辩说孩子被小精灵抓走了以至于变成了羊的模样。

这样的弥天大谎与说谎者的一本正经相映成趣,让人啼笑皆非,捧腹不止。

总之,麦克夫妇的存在为戏剧舞台增添了许多喜剧甚至闹剧成分,可以说,「麦克的故事是整个中世纪宗教剧最具有娱乐性的内容之一」。

二、喜剧性格

我们知道,「喜剧模仿低劣的人;这些人不是无恶不作的歹徒—滑稽只是丑陋的一种表现。滑稽的事物,或包含谬误,或其貌不扬,但不会给人造成痛苦或带来伤害。现成的例子是喜剧演员的面具,它虽然既丑又怪,却不会让人看了感到痛苦」。

就连环剧而言,尽管一部完整的连环剧的主人公是上帝,但为了凸显上帝拯救人类这一主题。

连环剧描绘了以堕落为本质、比上帝和耶稣相对低劣的形形色色的人类,其中的魔鬼、该隐、希律王、彼拉多、亚那、该亚法、屠杀婴儿和耶稣的士兵等,作为堕落与邪恶的化身,比一般人类具有更多乖戾可笑的性格和荒谬滑稽的行为,较之严肃的上帝和耶稣,他们具有鲜明的喜剧性格,给观众留下了更深的印象。

除了上帝、耶稣以外,魔鬼可以说是连环剧中出现次数最多的一个角色。

尽管有学者认为魔鬼的形象具有严肃的一面,但笔者认为,它更具有喜剧色彩,而且「连环剧中绝大部分的喜剧场面都是由魔鬼及其所属的魔鬼部队创造的,他们各种吵闹的声音、奇怪的姿态、不自然的弯曲、奇怪的服装一定在世俗的观众中间产生了极其兴奋的笑声」。

连环剧中魔鬼的喜剧性不仅体现为他粗俗的语言、滑稽夸张的行动,更重要的也是「最好地体现在他奇异的外表上」。

切斯特连环剧第2个戏【创世和堕落,亚伯的死亡】中的舞台提示告诉我们,魔鬼撒旦从地狱中爬出来时,「身上粘着鸟的羽毛,具有少女的脸庞和蛇形的脚」,外表极为怪诞。

与魔鬼相关的喜剧性场面最初可能是偶然出现的,它源自早期戏剧粗糙的舞台演出效果和业余演员笨拙的表演,引起笑声的行为被重复表现,最后变成了一个传统,在这个传统中,魔鬼降格为一个显而易见的小丑形象。

该隐是圣经中第一个杀人犯,而且是一个弑兄弟的犯人,其身上流淌着恶魔的血液。但是,现存四部连环剧对该隐进行了喜剧化处理,他精打细算,唯恐最好的谷物献祭给上帝,最后机关算尽后便孤注一掷,用驴腮骨杀死了自己的兄弟亚伯,最终受到了上帝的惩罚。

其中,威克菲尔德连环剧第二个戏【杀死亚伯】对该隐的展现最具有喜剧色彩。该剧增添了该隐的仆人—小男孩,生活气息较为浓厚。

开场白中,小男孩蹦蹦跳跳上了场,他首先讲述了主人对自己的种种虐待,该隐上场后,得知小男孩怠慢自己的牛和马,便恐吓小男孩,「我是你的主人,你要打架吗?」小男孩不服输,二人便扭打在一起。

受到上帝的惩罚后,该隐回到家行为更加乖讹,他一会儿要把罐子里的布丁给男孩吃,一会儿又声称给男孩自由,一会儿又像一个城镇的传令者一样对男孩指手画脚,而男孩则故意在一旁随声附和,实际上是在嘲弄该隐。

这两个场面非常成功地营造了喜剧性情景,在这个情景中,作为喜剧人物的该隐总是陷入一个尴尬的局面之中,并且与剧中其他人物形成一种怪异、荒唐的关系,由此衍生了一系列滑稽可笑的动作,他本人也「成为一个贪婪、自私、鲁莽、笨拙、狡猾的无赖形象」。

在连环剧的广场演出中,面对混乱的观演秩序,希律王作为统治者还善于即兴表演自己的权力,如威克菲尔德连环剧第14个戏【三个博士的礼物】的开场中,希律王面对嘈杂的观众开始讲话。

安静,我命令,远处和近处的所有人,当我出现的时候,任何人不准说话:当我出现在这里时,移动嘴唇的任何人,要我说,他们都会死去。我所说的这些对远处和近处的所有人都有效,我是这里的主人。

和人物性格与行为上的「无常」一样,「即兴」「乃是喜剧行动的前提」,希律王的即兴演讲开启了整出戏的喜剧行动。而没有演员和观众之分的连环剧演出形式,再一次体现了狂欢式的笑—全民的笑,大家都笑,「大众的笑」。

屠杀圣婴、将耶稣钉在十字架上的士兵们在连环剧中也是喜剧性人物。

他们语言粗俗,行动笨拙,愚昧无知,与耶稣的受难形成对照,具有强烈的喜剧效果。

另外,执意定耶稣死罪的犹太祭司亚那和该亚法、审判耶稣的彼拉多等和其他喜剧性人物一样,在连环剧中的主要功能是作为嘲弄、讽刺的对象,他们固执、残暴、愚蠢,也具有一定的喜剧色彩。

结语

不论是对喜剧性人物的刻画,还是对喜剧性行动与场景的设置,连环剧的喜剧性特征是不容置疑的了,它是戏剧娱乐性功能的体现。

但是,这些滑稽可笑的喜剧人物和喜剧行动,并不仅仅是单纯的娱乐。首先,连环剧的喜剧性特征与中世纪人们的生活与审美相关。中世纪的人们比任何时候都更喜欢娱乐与玩耍,由此才产生了那么多的节日—圣诞节、复活节、五月节、仲夏节、圣乔治节、圣灵降临节、圣体节等等,这些节日的丰富多样让今天的我们惊叹不已。

而「要更好地理解这些节日,就必须要明白,在这些世纪里,工作一直都被人们视为一种约束,而闲暇,是人们试图达到的理想」,而且根据学者的计算,「尽管有地区和时代的不同,然而无论是在城市还是乡村,白天差不多得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停工’的,这是民众欢腾的原因或结果」。

对教会和官方而言,每年的连环剧演出是他们体现权威意志的一种方式,同时也是他们教诲民众的一种工具。

但对此时绝大多数目不识丁的普通民众而言,在繁重的体力劳动之余,看戏显然是他们乐此不疲的事情。

教堂仪式剧走向广场宗教剧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逐渐世俗化的过程,随着本地方言逐渐取代了拉丁语,庄严、崇高、严肃的圣经故事也必定以一种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现,这样才能符合中世纪观众的特点。

其次从本质上看,这些喜剧性人物、喜剧性行动与场景是民间节庆的诙谐,是一种狂欢式的笑,而这种狂欢式的笑本身「既是欢乐的、兴奋的,同时也是讥笑的、冷嘲热讽的,它既否定又肯定,既埋葬又再生」。

它们本身都深植于中世纪基督教神学中,魔鬼、该隐、希律、彼拉多等喜剧性人物的存在表明人类的堕落以及被拯救的需要;挪亚与妻子的扭打、麦克与吉尔的双簧计、约瑟与马利亚的误会等喜剧性行动与场景表明尘世生活的平庸与人们对天堂欢愉生活的期待。

它们与戏剧所承载的圣经内容和神学主题之间形成了鲜明对照,使连环剧表现出亦庄亦谐的审美风格。

正是在庄重与诙谐的对照中,庄重得以加强与升华,诙谐免于庸俗与形式,所以,连环剧的目的得以最大限度地实现—教诲与娱乐,观众在笑声中已经悄然地受到了戏剧所传达的基督教教义的潜移默化。

正是由于这一特征,连环剧受到当时教会与官方的大力支持以及广大民众的喜爱。

成为中世纪后期主要的戏剧活动,并持续繁荣了近2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