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我的阿勒泰】| 李娟:普通人写作之路

2024-05-21文化

全文1600字左右,预计阅读4分钟,欢迎点击蓝字,关注楠楠

这是楠楠的第 143 期原创分享。作者 l 楠楠

01

看了最近大火的【我的阿勒泰】,我开始阅读李娟的作品。

李娟和迟子建算得上当代女作家里的热门作者了,一个写西北新疆,一个写漠北黑龙江,一个描绘哈萨克游牧民族的转场,一个讲述鄂温克族游猎民族的百年。

她俩都是难得的女作家,都是在边疆沃土上开出的美丽的花。

以前,我总觉得作家这个职业特高贵,后来看了很多作家的生平,才知道,作家不过就是平凡的人,用平凡的笔,写下平凡的事。

从路遥,到梁晓声,从张爱玲到三毛,从杨本芬到胡安焉,我甚至觉得:

作家最好不要富足,才能感知普通人为钱而难的窘迫,才能和普通人产生共鸣。

作家最好经历坎坷,遍尝人间的艰辛,才能写作出让人动容的文字来。

作家最好是苦行僧,在追求精神自由的路上,不需要赚钱、养家这些俗事。

然而作家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也要追求财务自由,也俗得要吃喝拉撒。

02

李娟让我看到一个普通人蜕变为作家的过程,是那么普通,那么自然,没有刻意成名成家的执念,在那些没什么可书可写的生活里,在普通甚至卑微的工作里,在和周围质朴的哈萨克人的接触中,成就了今天的李娟。她热爱文字,其实是真心热爱生活。文字充其量充当了介质。

就像【我的阿勒泰】写到的,「去爱,去生活,去受伤」。

生活,包含了爱,爱又会有受伤。

而我们的成长,几乎有都来自伤口愈合的过程,结痂,脱落,留疤,一气呵成。

这样的过程,恰恰又是生活的底色。

李娟是「野生的作家」,高中辍学,做服务员,流水线工人,开小卖部,四季跟着牧民转场,在漂泊,在流浪,在岁月里艰难的长大,她没有受过系统的文学培训,她的灵气来自脚下的土地,来自淳朴的民风,来自对自由和旷野的依恋。

有人说李娟和迟子建差出去了一个银河。这种对比没有一点意义,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世界不再缺少第二个迟子建,却不能没有这样一个李娟。

如果迟子建的文章是个文学的大家闺秀,李娟就是清新的邻家小妹。没有高深的立意,没有炫目的文采,质朴是李娟的标签,就像拿着十年前的手机,静静的为哈萨克族人的生活默默的拍摄,虽然画质模糊,像素感人,但那一帧一帧的镜头弥足珍贵的记录下了边塞人的晨起和暮归,安宁和静谧。

03

看了李娟的小散文,让我不禁想要重拾写作,记录下我生活里的一帧一帧了。

我有一段时间没有写作了。表面是工作忙碌,可能是内心懒惰。

但凡有个半小时,就能写几百字了,谁会抽不出来半小时呢?

可能是「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我早已无法在我的生活里发现闪光了吗?平凡的生活不足为外人道也。谁又不平凡呢,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每个人只能经历自己的生活,我们对他人的生活天然感兴趣。

可能是我缺少「娟式幽默「吧。

可能是我的文字不够灵动吧。

……

后来,我想,可能都不是。

去爱,去生活,去受伤。

答案可能都在这句话里蕴藏。

足够的热爱,才有足够的热情,敢于面对生活里的一切仓皇、困境;才敢于记录下来,走出去或熬下去,并公之于众。

罗曼·罗兰在【米开朗基罗传】中提到:「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后还依然热爱它。」

作家就是不仅热爱它,还能于用文字记录下来,让属于平凡人的普通生活的瞬间,变得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