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旧时戏曲舞台「九龙口」

2024-05-25文化

旧时棃园行有:除鼓师外「九龙口,不准坐」的规矩。那么旧时棃园行「九龙口」到底指的是什么?为什么会有「九龙口,不准坐」的规矩?

在旧时棃园行尤其是在舞台,「九龙口」指的是演员出上场门、数步后稍停亮相的地方,谓之「九龙口」。位置在舞台的黄金分割点上。这个点大约在舞台左三分之一与前三分之一的交叉处。

这个位置是演员上场后的亮相之处,也是观众看戏时最注意的地方,同时还是乐队鼓师位置的座位处。这样的安排也彰显了文武场面实际指挥者鼓师地位非常重要。

有资料显示,舞台黄金分割点这个舞台位置,之所以被称为「九龙口」,首先源于唐明皇李隆基。唐时宫中诸人奏乐,打鼓者,必为称龙的唐明皇李隆基。因打鼓处,是皇帝曾经坐过的位置,故被称为「九龙口」。历代梨园行一直尊奉唐明皇为戏曲界的祖师,他又善好打羯鼓,为示尊重,所以鼓师的座位地点处一直相沿称为「九龙口」。

羯鼓图片

因为上述原因,后来戏班定有行规:艺人出场后,角色整冠必须在九龙口鼓师座位前的位置。因为鼓师是整个文武场面的实际指挥,台上角色在此整冠、亮相也极大方便鼓师掌握舞台上演出节奏,更方便鼓师打鼓以指挥乐队的文武场面演奏。后来文武场乐队搬到舞台内去伴奏,但角色出场依然承袭了在‘九龙口’位置整冠、亮相的惯例,九龙口就是这样叫出来的。

▲打鼓者,必为唐明皇

关于「九龙口」的解释,历来说法不一。更多的人认为与打鼓者有关。「九龙口者,打鼓者所坐处也。相传唐朝宫中诸人奏乐,则打鼓者,必为唐明皇。如紫云回、凌波二曲制成,就按于清元小殿,宁王吹玉笛,上羯鼓,妃琵琶,马仙期方响,李龟年筚篥,张野狐箜篌,贺怀智拍是也。因打鼓处,曾经皇帝坐过,故名曰九龙口。」

▲演出的场面,全靠打鼓者领头(相当现在乐队指挥)

梨园行的解释认为:唐明皇是梨园戏曲界的祖师,「九龙口」的来源与与之有关,他又善打鼓,文武场面上一直奉唐明皇为打鼓之祖。因为曾是皇帝坐过的位置,后来鼓师(俗称「打鼓佬」)的座位地点就被称为‘九龙口’。

▲角色在舞台上亮相

▲角色在舞台上亮相

也有人说,演出的场面,全靠打鼓者领头(相当现在乐队指挥)因为皇帝打过鼓,坐过这个位置,所以后来打鼓佬坐位处,就叫开了称为‘九龙口’。细心的你可以发现,至今戏曲界在舞台两侧幕布上,用文字介绍剧情,主要演职员,乐队时仍无指挥一词,只有司鼓×××,琴师×××的介绍。其原因即是遵旧例,视司鼓为乐队指挥。

▲演员上场后的亮相

据考证「数百年来,一直到民国十几年前后,鼓师都是坐于上场门外,「靠里,离上场门约三尺,此处名曰九龙口,鼓师入座,方能开戏,演员出了台帘,不过九龙口,还不算是出场……」。还有一个佐证,源出【扬州画舫录】:「鼓板之座在上鬼门,椅前有小搭脚仔凳。椅后屏上系鼓架,高二尺二寸七分,四脚方一寸二分。……单皮鼓例在椅或下枋,荸荠鼓与板例在椅屏间。大鼓箭二、小鼓箭一,在椅垫下……弦子之座,后于鼓板。」打鼓者的座位,在乐队席的前面,其他乐手则序其后。当然,这里记述的是清时昆曲班乐队的座次,但皮黄班亦延其传统。即使是乐池由原来的上场门附近移至下场门一角,打鼓者的首席位置却一直未变。

▲羯鼓演奏图

从座次安排上,我们也可以看到打鼓者在乐队中的地位之高。在戏班中,打鼓人的地位也很高,被尊称为「鼓师」。京剧戏班中还有一个习俗,也可以体现鼓师地位的重要,即「九龙口言公」。「旧时京剧

鼓师的座位在九龙口,故以‘九龙口’代称鼓师。若台上出现差错,演员之间互相指责、推诿,则需要由鼓师评判、调解。因各角色的一举一动,鼓师尽收眼底,最有发言权。」

▲鼓师正在演奏

据考证,京剧鼓师所用的单皮鼓,来自于唐代的羯鼓。「单皮鼓大概是来源于唐朝之羯鼓,唐明皇曾说: 羯鼓为众乐之领袖。现在单皮鼓在戏中,还完全是这个资

格,不过鼓之形式,比原来有了变化。按【旧唐书·音乐志】及【羯鼓录】两书中都说,击唐鼓小鼓,俱用两杖。宋璟谓‘头如青山峰,手如白雨点’为羯鼓能手,此与现在打单皮鼓之情形,还极相似。」

▲武场乐器

旧时棃园行有:除鼓师外,九龙口,不准坐的规矩。实质是忌讳其它人坐「九龙口」,其实也是基于对行业祖师的尊重。「俗称司鼓板者座位为‘九龙口’,即示尊之为首之意。」将打鼓者所坐的位置,称为「九龙口」,将其等同于戏班中之皇帝,体现了棃园行对鼓师的敬重,也突出了在戏曲舞台上打鼓者的重要性。这种忌讳直白了讲,可以理解为:非司鼓者落座‘九龙口’这个位置的坐位,你还没有那个资格。

▲旧时大栅栏内的京剧舞台

忌讳:因风俗习惯或对某种力量的畏惧,对某些不吉利的语言或举动应有所顾忌,力求避免产生不利后果。忌讳之事积久之后,在一定范围内达成共识,定下规矩。

通过「除鼓师外,九龙口,不准坐」的规矩,可以看岀旧时棃园行在延袭继承传统文化上有着自已的执着和理念。

无规矩不成方圆,有敬畏才知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