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子滈随笔(62)谈兵论将之古代军事家(二)兵圣孙武

2024-07-10文化

兵圣孙武子

刘子滈

孙武(约公元前545——约公元前470),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今山东北部)人,中国春秋时非常著名的军事家。

晋见吴王

公元前512年,经吴国谋臣伍子胥引见,孙武帶上他的兵法十三篇,前去拜见吴王。在与吴王的交谈中,孙武惊世骇俗的兵论深深地慑服了吴王,并引发吴王的即时兴趣。吴王调派180名宫女,让孙武展示操练统兵之法。孙武首先严申军纪军法,然后发号施令,杀伐果断,一顿饭工夫,训练既成。并报吴王:「兵既整齐,王可试观之。唯王所欲用之,虽赴水火犹可也!」意思是说,只要吴王一声令下,这支队伍,即使赴汤蹈火,也在所不辞。

于是吴王知孙武能用兵,正式拜孙武为统兵将军。

五战入楚都

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九年),经过严密部署,周详计划,吴军深入楚国腹地。有关粮草物资,直接取之于楚地。孙武与伍子胥共同指挥下,吴军轻装上阵,快速推进,花了十几天工夫,经过大小五次战役,兵锋所指,楚国郢都为之陷落。

用疑兵击败越国

公元前494年(勾践三年),越王勾践进攻吴国。孙武策划计谋,由伍子胥布置实施,于黑夜里布置了许多「诈兵」,分作多路,点上火把,犹如千军万马,杀声震天,向越军猛烈攻击。越军猝不及防,不知吴军虚实,阵形大乱,如潮水溃退,越军大败。吃了几次败仗后,勾践只好向吴屈辱求和。这才有了后来越王的卧薪尝胆之举,已是后话,这里暂且不表。

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兵书,也是人类社会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军事论著,全书共十三篇,五千余言。

1、始计篇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兵者,诡道也。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多算胜,少算不胜。」

对待战争,强调慎战,以及斗智,斗力。

2、作战篇

「不尽知用兵之害,不能尽知用兵之利」,如此,必将心中无主,举措失当。

3、谋攻篇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全面掌握交战双方的各种情况,进而作出正确的判断与决策。

4、军形篇

「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要注重谋略策划,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5、兵势篇

「势如弓弩,节如发机」,「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也,势也。」战争中,宜速战速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击败敌人。

6、虚实篇

「攻而必取,守而必固」,「进而不可御,退而不可追」,「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7、军争篇

「掠乡分众,廓地分利」。战争是扩张势力的有效手段,但也会殚竭钱粮死伤百姓威胁国运人命,要正确认识战争的利害两重性,权衡得失,作出正确决策。

8、九变篇

「问兵之法,通于九变之利者,知用兵矣」。九变中,即有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9、行军篇

「兵非益多也,惟无武进,是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夫惟无虑而易战者,必擒于人。」

10、地形篇

「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上将之道也。」「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

11、九地篇

「用兵之法,有散地、轻地、争地、交地、衢地、重地、圮地、图地、死地。」「九地之变,屈伸之利,人性之变,不可不察也。」「投之亡地然后有,陷之死地而后生。」

12、火攻篇

「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主不可怒而兴师,将不可愠而致战。」极力反对在利害不明准备不足的情势下贸然开战。否则,军败国亡,后果严重,无以补救。

13、用间篇

「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而必取于人知敌情之者也。」

孙子十三篇,自问世即广为流传。至唐朝时,即传入日本。于此,于域外辗转流传于全世界。目前,【孙子兵法】已经被译成英、法、俄、德、日、西班牙语等世界主要语言,超过十三种以上语言。孙武因此驰誉天下,被公认为世界上卓有贡献的中国古代优秀军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