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不容错过!一部介绍中国文化智慧的巨细兼备的著作

2024-06-25文化

中国文化的教育传统是圣化的教育,是从「比肩圣贤」「见贤思齐」来开蒙的。「圣人」一词在中国文化语境中是人格的极致,是有限物质世界中的一个无限精神的高标。

言及圣人,不得不提及中国圣人的最重要典范——孔子。【孟子·万章】载:「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孟子评价孔子是圣人中的集大成者。

【史记】曰:「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这是一位伟大的史学家对一位圣人的至高崇敬。孔子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被后世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等等。两千多年来,其所代表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而【论语】也是我们了解孔子最重要的经典。值得一提的是,如果学习【论语】仅仅止于理解和背诵其中那些关于仁义礼智的章句,则如同雾里看花、水中探月,不得究竟,也无法得到一个有温度、接地气的孔子形象。因此,只有回到「圣」的本源上,才能重新找回孔子,找回他有迹可寻的圣迹。

【说文解字】曰:「圣(聖)者,通也。」所谓「聖人」,上左有「耳」以表闻道,通达天地之正理;上右有「口」,以表宣教布道,教民向义;下为「王」字,表其德行功业千秋万代、无出其右!

下面,我们不妨以事实来仰视一下孔子……

孔子究竟有多牛

(一)

孔子观变

孔子到底是从哪里来的这么大的能量,竟让他两千多年来一直被讴歌?

【论语】中记载的某些事件,有限地展示了孔子令人难以想象的部分。例如,【论语·先进】载:「闵子侍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场景是这样的:有一天,孔子的学生们三三两两围绕在他的身边。孔子看到闵子骞侍立在他身旁,恭敬端正,和颜悦色。孔子又移目看到子路,发现他在如此放松的场合里,却依然是表情刚毅,走来走去,孔子就说他总是忙忙叨叨、心事重重的。而当孔子侧目看到冉有和子贡在背着手聊天,并且还时不时转头看看老师有什么需要帮忙的举动时,就说这两位是谦恭有礼、从容不迫。孔子自言自语地点评完之后,笑了笑,突然又补充说道:「像仲由(子路)这样,只怕将来不得善终吧!」孔子这话讲得十分突兀。

我们不知道当时子路及众人听到此言后的表情和心情是怎样的,因为【论语】没给答案。

但是,【论语】中无答案,并不代表史料中无答案!

这个答案在【孔子家语·曲礼·子夏问】中便有记载:

「子路与子羔仕于卫,卫有蒯聩之难。孔子在鲁,闻之,曰:‘柴也其来,由也死矣。’既而卫使至,曰:‘子路死焉。’夫子哭之于中庭……使者曰:‘醢之矣。’」

孔子弟子子路和子羔都在卫国做家臣。后来,卫国发生政变,出现蒯聩之难。孔子正在鲁国,听到这件事后就说:「子羔会活着回来,但子路一定会死在这个事件中。」这是孔子第二次说子路的死事,并断言会死于此。

结果呢?

没过不久,卫国使者就来了,对正在用餐的孔子说:「子路死了!」孔子闻言,难以抑制悲恸,「哭之于中庭」。哭完后,他转身问使者:「子路究竟是怎么死的?」使者说:「醢之矣。」——子羔与子路一个出城一个进城,出了城的子羔劝子路不要进城,否则只有一死。但子路却认为自己是孔悝的家臣,食人禄而不办事不合道义,于是不顾子羔的劝阻,毅然冲进城内。结果是刚进城不久,他就被围困,不久便被蒯聩手下的兵将砍倒。当子路觉得自己已经不行了的时候,就大声地喊:「让我庄严地死去……」众兵将停止砍杀,看着他浑身是血,爬到不远处,拾起自己的头盔,艰难地戴到了头上,踉踉跄跄立起身。这个武将庄严的过程刚刚结束,周围的所有兵器就全部砍向了他,很快,子路就被剁成了肉酱!

孔子听完,还未等转身,恰好不知情的仆人又将做好的一盘肉酱端了上来。孔子看到后,马上就说:「快点拿下去,快点拿下去!我怎么能吃得下去呢!」然后转身走向远处,向天长歌……

【孔子家语】中所载子路之死,是对【论语】中孔子预言子路「不得其死」的印证。可惜,子路死得太惨烈了,令人连文字都不忍直视。

而孔子在大庭广众之下说子路「不得善终」,究竟是如何判断出来的呢?迄今我们仍不得其解,史书亦无记载。

然而,孔子类似的神预言,却还有很多……

(二)

灾必桓厘

据【史记·孔子世家】载:「夏,鲁桓厘庙燔,南宫敬叔救火。孔子在陈,闻之,曰:‘灾必于桓厘庙乎?’」

有一年夏天,鲁桓公、鲁厘公的庙着火了,南宫敬叔去救火。孔子当时在陈国,听到这件事后,就说:「烧的一定是桓公和厘公的庙。」后来得知,果然是桓公和厘公的庙被焚为灰烬。这件事也令齐景公非常赞叹孔子。他说:「厉害啊!圣人的智慧就是超过常人很多啊!」

有人问孔子,您是怎么判断的?

孔子说,看这两人为人处世的变化就可以知道。他们开始做事还比较谦恭守礼,后来慢慢变了。如果祖上有功、宗上有德的话,就不会毁他的庙。但桓、厘二公无功德可存其庙呀!即使鲁人不毁其庙,上天也必定会毁之。

孔子这种将人的日常态度变化与祸福灾殃密切关联的判断,足以提醒人们修身的重要性。这种「不在人我之间找答案,而在人天之间找答案」的方式,正是对「天人合一」的践行。也正是因此,才让我们心中那个一直絮絮叨叨的孔子形象得以清源。

(三)

伯嚭灭吴

【论语·子罕】载太宰(嚭)问子贡,孔夫子是位圣人吧,否则为什么会这样多才多艺呢?子贡说,这本来就是上天要让他成为圣人的吧,所以才使他多才多艺。后来,孔子听到子贡的描述后,说道,太宰嚭真是了解我呀!我年少时地位低贱,别人不愿意做的事情我都努力去做,所以学会了许多卑贱的技艺。君子哪会觉得技艺多呢?不会的呀。

另据西汉刘向【说苑·善说】载:太宰嚭、赵简子、齐景公三人当时都问过子贡,孔子怎么样。子贡答道,孔子太高太深了,我望尘莫及!对于子贡的回答,这些人均未提出异议,足见孔子在当时的声名和水平之高!

关于孔子之高睿,有关太宰嚭的另一事件也是佐证——当年,吴王夫差在位时,有一位大夫叫被离,他对伍子胥向吴王夫差引荐的伯嚭一点儿都不放心!为此,他专门问过伍子胥,你认为伯嚭可以信任吗?伍子胥以「同病相怜,同忧相捄(通假:救)」来回答,表示可以信任。但被离却提醒他说,你是只见其表,而不见其内。这个伯嚭眼睛像鹰,走路像老虎。鹰视虎步,本性贪佞,专功(好大喜功)而擅杀,做事充满杀机。如果将来你重用他,恐日后受其连累。但伍子胥因为与伯嚭都是从楚国逃来的,感情用事,因而对被离的话,不以为然。因为伍子胥力荐伯嚭给吴王夫差,最后伯嚭成了太宰,史称「太宰嚭」。后来,某日有人对孔子说,不好了,伯嚭死了。孔子回答,不可能。不久,又有人来说,伯嚭死了。孔子又答,不可能。后来得知,伯嚭果然没死,活得好好的。人们就很奇怪,问孔子,您是怎么知道的呢?孔子说,伯嚭在吴国做官,是专门来祸害吴国的,只要夫差还活着,吴国未灭亡,伯嚭就不会死。大家听完很是不解。后来的事实是,伍子胥先被其害死,吴王夫差随后也因太宰嚭而亡国。后来,「越王灭吴,诛太宰嚭,以为不忠,而归」。这个帮助越王勾践的伯嚭,最终也被勾践杀掉。对于伯嚭,子贡还有专门的点评:「太宰嚭用事,顺君之过,以安其私,是残国之治也。」(【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这个太宰嚭做事,顺着君王的过错而行,目的就是讨君王欢喜,从而保匿其内在的私心,这不就是残害国家的治理方式吗!

子贡对伯嚭的这个评价,是否是依据孔子当初所作的判断而得,我们不得而知,但至少说明孔子与子贡以及被离对伯嚭的为人还是看得很准的!

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言的「知人者智」,他们三位智者的事例,便是很好的佐证。

更多精彩详见【解密中国智慧】

推荐阅读

·作者简介

米鸿宾,字贞观,又字妙隐,号十翼。1972年出生于中国鞍山,籍居北京;创有十翼书院(中国北京、湖南,日本大阪),共学遍布海内外,栋梁济济绵绵。襄助共学者创有东巴书院(云南丽江)、慧胤书院(广东深圳)、德锦书院(山东济南)、昭明书院(贵州织金)、慧田书院(浙江龙游)等数家书院。

秉承中国文化最优良的传承——学际天人,出入古今;究大易,谙经学,精五音,擅六壬,旁涉天文、历法与国史,略通古今之变。

·内容简介

本书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及其智慧的传承渊源、结构脉络、实践方法、应用案例,以及中国传统哲学、医学、易学、文学、格物之学等诸多方面的内容,较为全面地介绍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实践内涵。作者以简练敏慧之文笔和开阔放达的视野,阐释了以「宗经、涉事、守先、待后」的中国文化传承路径,亦深入阐发了以【大学】的格物智慧为津梁的古圣先贤为学、处世的功夫之道。书中史料详实,文献丰富,案例鲜活,讲法清晰,让读者在学习中华文化之理论的同时,得以探寻中国智慧之精韵所在以及国学的伟大之处!书中既有对「道」的哲理性阐释,又涵盖了不少与百姓的日用行常相关的内容,是一部介绍中国文化智慧的巨细兼备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