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在【道德经】,老子到底说没有说五行?

2023-12-11文化

老子说「三生万物」,三是什么?二生三,三生万物。「二」是阴阳,这个没什么争论,对于这个「三」,争论很大。实际上这个「三」在古代很少表示具体数字,更多的是表示「多」的意思。再结合今天对【易】的发展与研究,我们认为这个「三」指的就是五行,也就是说是阴阳生了五行,五行生了万物!

有什么根据?我想最大的根据就是命理学了。当然,命理学也不能很好的证明是五行生了万物,命理学能证明的是人是由阴阳两种物质组成的,对于「五行生万物」确实证明乏力。但是,当我们深入的研究了五行与万物之后,却发现所有有生命的东西都无法摆脱五行的作用,五行就是万物的生命源动力,人与动物的本能都来源于五行,所以,利用反推法,很容易得出五行才是万物物种起源的结论。

但遗憾的是【道德经】只讲了道和德,没有讲解五行。

所谓五行,就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元素的运行、变化)。我国古代思想家企图用这五种物质来说明世界万物的起源。中医用五行来说明生理病理上的种种现象。的人用五行相生相克来推算人的命运。

五行理论的孕育和诞生相比阴阳学说而言,可能会稍显滞后,但我们不能否认的是,金、木、水、火、土这五个元素,早已成为人类对世界认知的基石之一。起初,五行只是被用来形容五颗行星(水星、火星、金星、木星、土星)的运行轨迹,然而到了公元前5世纪左右,著名的阴阳学家邹衍,却将这些我们日常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五种物质,与天体观测中的五行星运动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创立了五行学说!仅仅用这个学说就能够解释原本看起来无比复杂的自然界各种现象间的关系,真是让人惊叹不已!此外,他还巧妙地将其与阴阳学说融合,深入阐述了自然界万物的产生及其运动规律,为后来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让我们再来看看五行学说吧,它主张所有的世间万事万物,其实都是经过木、火、土、金、水这五大基本物质相互作用运动的结果哦!而且,它还运用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规律来说明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强调每一件事情绝非孤立存在、静止不动,恰恰相反,它们总是处在相互生成、相互制约的动态平衡之中。这就是五行学说所要传递给我们的核心理念。

当谈到五行(金木水火土)的顺序来源时,我们不得不提到【易经】这部经典著作。赵知易先生在此书的附录部分引用的一段文字,恰恰完美地诠释了五行是如何孕育出万千事物的观点。

「【易经】最早有卦,「卦者」圭也,圭即是圭表,是【易经】阴阳学说诞生的基本工具。古人认为「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为了观察太阳对地球的阳光折射影响。将圭表也就是一根长干立好,圭表在太阳的照射下出现阴影,发现阴影随着四季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圭表的阴影往复循环,也就是阴阳消长。这样将阴影最长的一天定为冬至,阴影最短的一天定为夏至。阴影在这个往复循环中,冬俯到夏至阴消阳长故为阳生,夏至到冬至阴长阳消故为阴生。

在这里混沌的太极已经化为两仪,也就是阴阳二仪。再把阴阳循环的中间交汇点定为春分、秋分,这就形成四象,即是春夏秋冬(寒暖燥湿)。

四象的形成也就出现了五行的金、木、水、火、土,所谓五行者,并不是五种物质。易曰「五行者,天地之气流通于四时,循环不停也,故为之行」。

春日湿润如同生机勃勃的绿树,带来森林的气息;夏日温暖犹如热烈燃烧的火焰,象征着火红的光明和活力;秋季干燥仿佛收割后的金色麦田,预示着丰收的喜悦;冬季寒冷则如同凝结成冰的池水,象征着沉寂和休养生息。而四方则天地阴阳和谐之气的寓所,四季相对应的冷热干燥湿润之气与五行保持着紧密的联系。 阴阳平分秋色对应四象、五行,其中至阳为木与火,至阴为金与水。这些便是我们神奇的八字预测的秘密,让我们明白原来太极生两仪(即阴阳二元),而两仪、四象,最后到预测中的主元素——十天干、十二地支,它们都是以五行为基础划分出来的阴阳的具体表现方式!

实际上,五行的由来还有另一种解释,这个解释源于天地混沌未分之时,我们可以称之为混沌时代。那时的天地乾坤混为一体,日月星辰尚未诞生,昼夜变化不明显,上面没有风雨雷电的轰鸣之声,下面也不见草木繁盛、人禽虫兽自由奔突的景象。然而在这混沌之中却孕育着一股神秘的能量,这股力量逐渐汇聚,形成了水、火、木、金、土五种元素,从而构成了我们今天熟知的五行。 从那以后,世界开始徐徐展开,万物各自繁荣生长。而在战国末期,人们发现了五行相胜(克)相生的奥秘,而且已经得出了胜(克)、生的顺序,并形成了互相依存、互相关联的系统,这就像反映事物内部结构关系及全局观念的密码。正是在这个时期,伟大的【黄帝内经】将五行学说引入医学领域,这对于探究和总结古人丰富的实践经验、构建中医独特的理论体系起到了无可替代的推动作用。

通过【内经】这部宝典,我们了解到人体其实也是一个微缩版的大千世界,是最精妙的自我调控体系。五行学说是以相生相克理论阐述各种事物之间的「奇妙联系」,以及人们要如何维持自己的身体机能处于良好运转的平衡状态。在人类的整个生命历程中,五脏六腑彼此间相互依赖、相互制衡,共同维护个体内心环境的稳定秩序。

然而,当事物正常的生克制化调节受到破坏,就会出现相乘相侮的异常现象,对人体来说,就是病理状态。

五行相乘:乘是乘虚侵袭,相乘就是相克太过,其顺序与相克一致,相乘是超过了正常制约,克制太过而成为病害。

五行相侮:侮是恃强凌弱,相侮是反克,与相克的顺序相反,是事物的反向克制。为病理状态下的异常现象。

【庄子·天下】中说「易以道阴阳」。 历久弥新的阴阳五行学说,不仅是神奇奥妙的易学之基石,同样也是受人尊敬的中医学大厦的奠基石。在中医学的熏陶下,人们深深地感受到了人体的整体性,并进而将这恢弘壮观的整体划分为富有对立统一美感的两个属性——阴阳。让我们来深思熟虑一番:人体之所以生病,竟是因为体内阴阳失去了平衡!而反之,要想痊愈,关键在于助人体重回阴阳平衡的状态。一旦人体重新实现了阴阳平衡,我们就能享受无病痛的生活啦!

尽管我们这些现代人对于阴阳以及五行的本质仍有待进一步深入了解,然而不得不说,正是凭借着这种阴阳五行相生相克、和谐共处的理论,我们不仅保障了身心的康宁,而且大大降低了疾病的发生率。曾经有人建议我们丢弃中医学,如同我们当年抛弃了古老的【易经】及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文化。我衷心希望这样愚昧无知的想法只是南柯一梦,毕竟中医学的深厚底蕴无法被忽视,它所研究的内容已经触及其内在的根源,而西医则仅仅是从解剖学的角度出发,归纳出我们肉眼可见的事物及其特性。如此宏大而精湛的理论,实难与中医学相提并论!

我们的一些医学专家过于急功近利,他们不能深刻理解这种高深莫测的知识和理论,便简单粗暴地直接判定为「毫无价值」的东西,以至于轻易地提出要把中医抛到脑后。然而,我个人坚信,只要我们当代的易学研究者能够脚踏实地地从事易学探索工作(而非仅仅挂着易学的招牌,假扮成一个道貌岸然的江湖术士去搞占卜骗钱活动),那么中国医学(其中包含着神奇的针灸学和筋络学等分支领域)必然有能力引领世界医疗技术发展的新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