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时尚

抹额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在现代几乎见不到了?

2018-02-11时尚

这个问题,如果按照其历史解释会比较复杂。这里可以换个方式,直接在中国古典小说中找答案。我们就按照四大名著的顺序来捋一捋。首先是【三国演义】,以「抹额」为关键字搜索:

这里只有一条内容,就是黄巾起义的时候,黄巾军以黄巾抹额。在战场上,抹额的作用主要有两点:一是标明身份,黄巾起义之所以叫黄巾起义,就是因为这些人头上绑着黄巾;二是在战场上会大量流汗流血,抹额也有吸汗、吸血的作用。

接下来再看【水浒传】。在四大名著里,【水浒传】中提到抹额的次数最多:

这里可以看出几点:

首先,明朝时期的抹额多以红黄两色为主,且基本用于武将身上;

其次,武将的抹额上多有七星、八卦等图案,以凸显武将的威武;

第三,宋江这种并非武将的人,也会带抹额,说明带抹额已经部分渗透到日常生活中。

在这一点上,【新水浒】的还原是相对好的:

然后是【西游记】:

【西游记】中关于抹额的记载只有一条,但这时的抹额已经是「青巾」,说明此时的抹额颜色已经日趋多彩。

这里补充一点,就是在四大名著之外,同样成属于明代的【金瓶梅】中,抹额也多次出现。不过,在【金瓶梅】里,抹额是以各种各样的「箍儿」的形象出现的,比如「珍珠箍儿」、「羊皮金箍儿」这些。当然,这些变形的抹额主要出现于女性身上,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在明朝中期,抹额的样式已经非常多元化,且成为女性穿搭中的重要饰品。而在男性身上,抹额也依然有。如:

这潘道士焚符喝道:「直日神将,不来等甚!」噀了一口法水去。见一阵狂风所过,一黄巾力士现于面前,但见:
黄罗抹额,紫绣罗袍。 狮蛮带紧束狼腰,豹皮被牢栓虎体。常游云路,每历罡风。洞天福地片时过,岳渎酆都捻指到。业龙作孽,向海底以擒来;妖魅为殃,劈山穴而提出。玉皇殿上,称为符使之名;北极车前,立有天丁之号。常在坛前护法,每来世上降魔。胸悬雷部赤铜牌,手执宣花金蘸斧。

这个抹额依然是黄色的。

在【红楼梦】中,同样也有抹额出现:

【红楼梦】里颇有意思的一点是,虽然在电视剧中,有很多人物都佩戴了抹额,但是在原著里,所有的「抹额」都只与贾宝玉有关。从描述中可以看出来,贾宝玉的抹额基本都是二龙抢珠、双龙出海这样的造型,相比于此前武将的红黄抹额以及七星、八卦等图案,贾宝玉的这个造型显然更为华贵一些,但也能凸显出贾宝玉的纨绔形象。

而在小说里,曹雪芹也提到了抹额的另一个功用:

宝玉忙就近前来。黛玉用手整理,轻轻笼住束发冠,将笠沿掖在抹额之上,将那一颗核桃大的绛绒簪缨扶起,颤巍巍露于笠外。

在这个情节里,林黛玉「将笠沿掖在抹额之上」,这样抹额就充当了斗笠与皮肤之间的隔层,避免了斗笠对皮肤的摩擦,而且也能起到更好的固定作用。

当然,【红楼梦】是抹额这个配饰出现极多的电视剧之一。但是,一个比较有趣的现象是,到了清代以后,「抹额」在男性日常生活中的出现频率大大降低了,反倒渐渐成为了女性配饰。很多小时候在北方农村生活过得人,应该也都会记得村里的年长女性大都带着类似抹额的东西:

综合以上文学作品里的描写来看,从宋元到明清,抹额的功能性逐渐减弱。在宋元以及明初期,抹额基本以红黄两色为主,功能主要是用作军队标记、防汗、防止头盔摩擦等。到了明中期,女性开始大量佩戴抹额,并且不少还比较精美。到了清朝中后期,抹额基本成了女性专属,男性佩戴抹额的反而少了。

对于中国人来说,对「男性」与「抹额」的搭配最熟悉的场景,可能就是当年的日本鬼子了:

虽然严格来说,这时日军头上戴的这玩意儿已经不能算是「抹额」,但还具有一定功能上的相似性。

除了日军之外,兰博也与抹额有着不解之缘。从【第一滴血】的第一部到最后,每一部中兰博都换了不同颜色的「抹额」——当然你说这是发带也行。

在这个角度上说,「抹额」其实也并没有消失,只不过又回归到了其原本的功能性方面,并兼有一定的装饰性。

但这与大多数人的日常生活关系已经不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