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美食

立冬 | 千百年来,为什么这件事最优雅

2023-12-05美食

饮酒是一件雅事。

古人张潮,有一本「朋友圈文案大全」,叫【幽梦影】,记录了许多佳句。其中一句写到生活中不可割舍的雅趣,「若无花、月、美人,不愿生此世界;若无翰、墨、棋、酒,不必定作人身」。

听说这句话的人不少,却少有人知道这后面还有一句驳语,「顾天石曰:海外诸国,决无翰墨棋酒。即有,亦不与吾同,一般有人,何也?」

顾天石说,要没有酒,宁愿不当人了;但是外国没有翰墨棋酒,怎么也有人呢?

这原是文人之间闲来逗趣,对错无需深究,却可以看出,在我们的文化里,酒是雅致生活的象征,是美妙人生的寄托。

而今,我们已知道了,外国虽无翰墨,却有棋酒。不仅如此,有关如何品饮,洋酒还有自己的一套说法和学问。

外国人有外国人的讲究,中国人有中国人的雅趣。

若是用顾天石的办法来细想,自然是,洋酒有学问,我们的白酒也自成体系。从酿造,到命名,到贮藏,再到品赏,白酒是我们了解传统文化的一扇门。

从古至今,无数文人墨客爱酒,品酒,研究酒,他们让酒活了起来,循着他们的路,我们,试图在酒中探寻一种现代风雅。

名酒的雅称

对中国人而言,酒从来不仅仅是一种饮品。

在中华民族漫长而灿烂的诗酒文化史当中,酒是诗人的影子。

其中称号与酒有关的文人巨擘不计其数。

李白有「诗仙」之称,也有「酒仙」之名,酒入诗词,独占三分盛唐;东汉蔡邕能喝一石酒,常常醉卧路边,人称「醉龙」;白居易自称「醉尹」,又称「醉吟先生」;王绩号称「斗酒学士」,又称「五斗先生」。

到宋代,酒与生活本身已经难以区分,「一曲新词酒一杯」,醉意与才思几乎成了一回事,李清照提笔,往往都是「沉醉」之后,别有情味。

文人爱酒,为自己起了与酒相关的称号;而这份喜爱落回到酒本身,就有了琳琅满目的别称。

如何唤酒,如何称呼名酒,是酒之风雅当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

明末清初,张岱做百科全书【夜航船】,有几行字专门写酒。

酒有若干别名,黄帝酿造了「醴」,夷狄作了「醪」,杜康做的是「秫」,周公造的是「酎」,魏文侯开始叫「觞」,唐朝人使用「春」为酒命名,宋武帝自延揽萧介吟诗摆酒开始,把摆酒称为「席」。

中华大地幅员辽阔,有些地域地杰人灵,兴许是酿酒人的手妙,或者是这里的水土独特,甚至有时只是因为此地某个大才子爱喝、会喝酒,某种酒往往就传了世,人们就为它赋名。

好酒的名字,是风雅的证据。它概括了从种粮人到酿酒人的劳动心血,也倾注了爱酒之人对酒的无限遐思,背后的典故和传说,则是饮酒的最高境界——懂得。

古人狄希造出了「中山酒」,汉武帝的名酒叫「兰生酒」,曹操的是「缥醪」,唐玄宗有「三辰酒」,孙思邈的「屠苏」,隋炀帝的「玉薤(xiè)」,陈后主的「红粱新酝」,苏轼的「罗浮春」,陆放翁的「玉清堂」「碧芳酒」「抱瓮醪」「瓮中云」「洞庭春」……

很多名酒,名称奇异,故事也动人,总令人遐想,这一个个来历,是否曾是诗人微醺时的天马行空。

「中山酒」,传说一杯千日醒,或许未必真的醉了三年,千日不醒更像是醉酒人黄粱一梦的幻象。

「白堕鹤觞」,名字虽美,却过于奇异,让人无从想象其色其味。其实讲的是河东人士刘白堕善于酿酒,六月,他用罂瓶贮酒,暴晒十日,「饮之者香美,醉而经月不醒」。「鹤觞」之名,直指这酒香「如鹤之一飞千里也」。

「重碧酒」,则是古戎州(今四川宜宾)名酒之一种,为五粮液的前身。永泰三年,杜甫离开成都,去往奉节路上途径戎州,得到当地最好的名酒招待,他确凿喝出这酒的妙处,以酒入诗,酒香与诗意难分,是「重碧拈春酒,轻红擘荔枝」。

到北宋,戎州人姚君玉改良重碧酒,首次用大米、高粱、糯米、荞子和小米五种粮食加之当地的名泉安乐泉水酿成「姚子雪曲」。当北宋著名文学家黄庭坚游戎州饮之时,写下了【安乐泉颂】,盛赞其:「姚子雪曲,杯色争玉。得汤郁郁,白云生谷。清而不薄,厚而不浊。」到明初,玉米传入中国,创立「温德丰」酒坊的陈氏家族把五种粮食中的小米替换为玉米,基本固定了该酒的配方。时至晚清,邓子均继承「温德丰」酒坊后,将其改名为「利川永」。1909年,他携酒参加当地名流宴会时,举人杨惠泉品尝后言道:「如此佳酿,名为杂粮酒,似嫌凡俗,姚子雪曲名字虽雅,但不足以反映韵味,既然此酒集五粮之精华而成玉液,何不更名为五粮液?」言毕,举座喝彩。

岁月变迁,一个名称的背后,是千余年诗酒文化的传承。

而无数懂酒的人,将文采情思寄托于一物的挥洒——酒因诗而活。

饮酒与懂得

酒与懂酒的人之间,是相互成就的关系。

品者懂得欣赏酒的厚度与深度,将酒视为雅物,是酒的知己;酒则回报我们天地精华凝结而成的享受,留下无数次美好极致的体验。

中国酿酒主要是粮食酿造传统,果酒也有,但终未成主流。

【礼记·月令】里讲,冬季开始,酿酒的大酋就要关注六项关键:「秫稻必齐,曲蘖必时,湛炽必洁,水泉必香,陶器必良,火齐必得。」

这是说,高粱大米必须齐备,酒曲发酵必须适时,浸煮米曲必须洁净,使用泉水必须香甜,盛放陶器必须精良,烧用火候必须充足。六美齐备,才能酿出好酒。

至今,中国的名酒在酿造过程中仍然有着这样的严苛与讲究。

正如由高粱、大米、糯米、小麦、玉米五种粮食酿造而成的五粮液,是粮食酿造酒的巅峰之作。五粮液酿造坚持「料必优、时必适、工必到、法必精」的古训,到了今天,已形成秉持「种、酿、选、陈、调」美酒五字诀的独特酿艺。

最好的酒,一定是人与自然的完美配合。

人所吃的粮食,与酿酒微生物「吃」的粮食,有所区别。对五粮液的酿造而言,水稻硬一点好,高粱糯一点佳,如宜宾糯红高粱,是酿造五粮液的佳品,独一无二。

选取上佳粮食,是酿酒人之道;懂得品赏粮食之味,则为饮酒人之品格。

品赏五粮液,必须要了解各种粮食酿酒的好处。高粱产酒清香味正、大米产酒醇和甘香、糯米产酒纯甜味浓、小麦产酒曲香悠长、玉米产酒喷香尾甜。这五种味道融合其中,以和为美,各味谐调,不争不抢。

这就是白酒的「讲究」。五粮液的风雅,并不是牵强附会,也不是夸夸其谈,而是尊重手艺与匠心。

人如何利用自然,就是文化;在酒的品赏之中,我们更能体会这一点。

一直信奉「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顽皮诗人苏东坡,不仅会做菜,更常酿酒。他在【新酿桂酒】里记载桂酒的酿造过程,「捣香筛辣入瓶盆,盎盎春溪带雨浑。收拾小山藏社瓮,招呼明月到芳樽。酒材已遣门生致,菜把仍叨地主恩。烂煮葵羹斟桂醑,风流可惜在蛮村。」

这个时候,苏轼已经六十岁,被贬至惠州,饱受热毒瘴苦。他从当地道士之处得到酿酒的良方,决心亲自尝试。桂酒并非桂花酿酒,而是以桂皮为原料,据说可以解瘴毒之患。

年迈的诗人,此时仍将所有收获视为馈赠,他感怀一切,春溪的水,明月的光,门生的帮助,慷慨的大地,还有一个虽然年迈却依然怀着好奇与热爱亲力亲为的自己。

酒怎会是几样材料的发酵而已?对于苏轼而言,酒是他对这个世界的爱。

醉酒之风雅

传统文化步入现代,逐渐成为优雅的生活方式。

种粮、酿酒需依照时节,饮酒同理。立冬时节,天气转冷,庄稼成熟,草木衰落,生灵眠静,劳动了一年的人们,把节奏慢下来,等待来年新一季的播种与丰收。

日光越发短了起来,黑夜长下去,围炉煮茶热壶饮酒,在立冬时节,无疑是最好的娱乐与享受。

这份自唐宋起就成为节令习俗的熨帖,传至今日,则是我们在漫长琐碎的生活当中,为一次宴饮聚会寻找到的完美节点。中国人的浪漫在此尽显,我们会为了天气冷下来相聚,不可拒绝的理由是,「我有一壶好酒」。

饮酒依程度不同,有不一样的趣味。

古称少饮为「饮」,多饮则为「食」,更多的情况,三两朋友小酌,也有「绿蚁新焙酒,红泥小火炉」的温暖,只是别太过度——饮至微醺,这个境界最好。

到现代文化的语境里,「微醺」更可贵地成了一种态度。

这时,我们开始懂得古人饮酒之乐。不同的时代,酒有不同的意义,没有阮籍的放浪形骸,也不像苏轼的苦中作乐,但是对我们而言,饮酒能够创造最小单位的梦境与美好。

这是我们在严丝合缝的现代生活之中,保留下来的一小块狂欢的自由。

为此,我们应该选择真正有底蕴的好酒。

五粮液,传承逾千年,历经诗酒文化,来到当代,提倡「和美」,就是找到了一条通往当代、通往同代人的路径。它从传统中走来,又在当代不断开拓新的境界。

古为今用,现代风雅,这是古传的名酒,在当代的进取。而我们对酒的了解与欣赏,也将继续参与酒的历史。

这个立冬,不如在五粮液的醇香和美之中,叫上三两好友,与优雅的古人来一次穿越时空的神交吧。

酒与人的和美相遇,还在继续。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平台立场

作者 | 常 喜

编辑 | 邹迪阳

统筹 | 张鹏霞

排版 | 静 山